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刀锋》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16

《刀锋》观后感(系列8篇)。

快乐的来源有多方面,观看电影或者视频就是一种,我们的思维和事情情节一起跳跃,在观看的过程中,情节的展开让人欲罢不能,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观后感记录下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刀锋》观后感(系列8篇)”,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刀锋》观后感 篇1

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拉里以美军一战空军飞行员的身份归国,享受众星捧月般的负伤英雄待遇,家世显贵的美女、前途无量的工作、热情质朴的朋友、长袖善舞的导师、上流社会的请柬,都在前方等待,仿佛按部就班过完此生,也没什么可遗憾,没什么可抱怨。

然而拉里无法忘记飞翔,那些销魂的云端日子,当飞机嵌入两千英尺以上高空,感觉找到归宿,欣喜融入蔚蓝,从此不再孤独。爱尔兰战友为救拉里英勇牺牲,遗言是,累死了。他的言行促使拉里对生命、邪恶、神灵、结局等终极命题展开思考,故事进入毛姆最擅长的区段。

毛姆时常用雕花天鹅绒的细腻触感,刻画某位值得尊敬的大才,与社会风俗格格不入,毅然离开红尘,面朝高山大海,孤身探寻答案,获得惊人成就。顺带谈论幸福、成功、爱恨情仇等小说艺术永恒主题。

他是写人状物的圣手,我初见路易莎.布雷德利、伊莎贝尔.布雷德利、艾略特.谭伯顿、格雷.马图林、亨利.马图林、苏菲.麦唐纳、苏珊.鲁维耶,尚未觉得如何惊艳。随着剧情展开,他们的局限、行动、对话、思维纤毫毕现,沿着性格特征的大路发展,显示固有与微调的辩证统一,可爱可信到触手可及的地步。我钦敬地认为,读毛姆小说,如雪天饮烈酒,求个身子暖,醉而不自觉。

毛姆艺高人胆大,《刀锋》以习见三角恋情开局,豪门少爷格雷喜欢维多利亚家族后裔伊莎贝尔的清新可喜,伊莎贝尔喜欢战斗英雄拉里的不可控制。

拉里有收入,不工作,轻松写意,来去随心,像一束光那么耀眼,像一场梦那么迷人,像一滴血那么腥甜,像一个谜那么诱惑。

伊莎贝尔左摇右摆,无法抗拒拉里的容颜,无法抗拒格雷的金钱。

“我之所以放弃拉里,唯一的理由就是不想影响他的前途。”

“少来了,伊莎贝尔,你明明是为了钻石和貂皮大衣放弃他的。”[申请书范文网 www.Sq158.CoM]

……

“你那双手的每个动作都散发着美感,时而像花朵,时而像飞鸟,任何语言都不足以形容,活脱脱是出自格列柯的肖像画。”

漂亮姑娘,拉里说放就放,潇洒。

这还不止,艾略特母系先祖是独立宣言签署人,凭借对社交活动的全心投入,他已进入巴黎两大私人高级会所,和时尚聚会的第一流名媛交情甚笃,他把玛丽介绍给拉里,其人无动于衷。

名媛、时尚圈,拉里说拒就拒,炫酷!冻枭残虿我不取,污我匣里青蛇鳞。

拉里流浪修行,并不久留,像风一样自由。足迹落在辽阔大地,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印度……在象神大师导引中,探寻真我。

在印度教语言中,真我是人类的良能,除一切恶意,破七层枷锁,便可如一滴水融入沧海,复归本来。因此,成坏住空,南北西东,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梵,无边无际无质,非人非物非因,修士持吠檀多派不二论,品三昧,断物我,可与梵天合而为一。

拉里学成归来,欧洲大陆动荡,巨变将生,英法衰退,苏德崛起,美国呢?伟大时代就此展开,黄金时代已然再临。

“剃刀边缘无比锋利,想要通过必然艰辛”,让我们用男女主角的对话结束评论。

“这是为什么呢?”

“获得知识啊。”

“听起来不太实用。”

“可能不实用,也可能很实用,但是非常有趣,你真的很难想象读懂《奥德赛》的原文,有多么令人兴奋,仿佛只要踮起脚尖,伸出手来,碰到天上的星星。”

河汉清浅,烟花堪剪,天空一无所有,为何不能给我安慰!

《刀锋》观后感 篇2

拉里“没有抱负且淡泊名利,出名只会让他倒尽胃口,满足于过自己选择的生活,忠于自己。他为人太过谦虚,不愿当别人的榜样。不过他也许认为,终究会有某些人受他吸引前来,宛如飞蛾扑火,共享那温暖又带着光亮的信念,相信人生最大的满足在于精神生活。他也许觉得,只要无我和无求,在自我实现的道路上踽踽独行,贡献也不亚于著书立说或教诲世人。”终其一生,拉里在自我寻觅的路上坚定的行走着,为此收获了自由、丰富的人生经历、不同工作体验、与各种各样的人的相处、饱满自足的精神世界和内心的平静。

苏珊从妓女向画家转变,我还挺佩服她的。对待感情,她也看的开,敢爱敢恨,有自知之明,不会死缠烂打,颇有点豁达之态。

苏珊永远懂得给自己和别人留有斡旋的余地,满足自己和别人的欲望和要求,豁达而不自卑,成就、双赢。

这才是人生的赢家

伊丽莎白是一个典型的贵族女人,出生良好,品味高贵,钟情平稳安乐的人生,喜爱华丽的金丝笼。美丽,肉欲,嫉妒,不可否认她的人生美满,但灵魂却空虚。

《刀锋》观后感 篇3

当我把这本书看完百分之十五的时候,我已经对着手机做出了“毛姆,我已经了解了你的写法了”的表情,我猜这本书的主角一定是拉里无疑了~

拉里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温柔、英俊,他坚持自我但是又不对别人产生攻击性,还记得巴黎那个想要看月亮的画家嘛?当他选择出去画画的时候,仿佛对从前的生活充满了鄙视和不屑,可是拉里没有这种情绪,他了解伊莎贝尔不浪漫、甚至没什么灵魂世界,但是仍免不了会喜欢她的美貌,他坚持自己,也不排斥别人的选择,他即使接受不了别人,也不会埋怨别人的生活。这样的拉里更可爱,大概也是老年毛姆,心境平和之后创造的,认为哪些为自己而活的人该有的样子吧。

这本书的故事背景是一战刚结束,美国飞速发展的一段时间。拉里从战场回来,和伊莎贝尔有婚约。

这时候的拉里是个对世界充满疑惑的年轻人,当时朋友们纷纷给他介绍各种体面地工作,都被他拒绝了。他还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得到什么,可是他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知道自己想学什么,所以他一整天一整天的去看心理学和哲学的书。他仍然想要和伊莎贝尔结婚,并希望和伊莎贝尔去希腊,和他一起去探索人生。

伊莎贝尔在了解了拉里想要的人生之后,拒绝了和他结婚,她以为自己如此强硬的态度,拉里一定会放弃自己的想法,为她回头的;拉里却没有想到伊莎贝尔竟然完全接受不了自己为她规划的人生,他以为伊莎贝尔一定舍不得离开自己。可惜他们都看错了对方,于是他们就这样分开了。

作为看客,虽然我从一开始就不看好他们,却觉得他们的分手蛮让人难过的,而且由于分手后还彼此别扭着,很多事情没说清楚,严重导致了后面苏菲的悲剧。

已经不再继续的两个人,心里面也要对这段关系有点数,像伊莎贝尔这样心里面爱着拉里,却因为格雷能给她稳定的生活而结婚,是大大的有问题的,另外在此真的是心疼格雷三秒钟。

格雷真的更是对任何人都没有攻击性的好人,他爱着伊莎贝尔,却全心全意的为拉里找工作,促成他们的婚姻,等到拉里和伊莎贝尔崩了,他又心无杂念的接盘,每次拉里回来了,他们还要一起吃饭。

就像是《月亮与六便士》里面的胖子画家,着实让人心疼。多希望毛姆对这些善良的好人好一点啊,他们也是应该被珍惜的。

伊莎贝尔拒绝了拉里的婚约到我下一次遇到拉里,这中间的十年一闪而过,而对于拉里来讲,这十年是他疯狂充实自己的过程,他去煤矿工作,去印度,去任何他想去的国家、想寻找的人那里思考人生,十年过去了他的容貌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他的心灵却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

十年之后,拉里和伊莎贝尔重逢的时候,伊莎贝尔已经结婚,拉里还是单身,然后出现了一个浪荡的女人苏菲,她是拉里和伊莎贝尔儿时的玩伴,她现在吸毒酗酒,和乱七八糟的人恋爱,可是拉里决定和她结婚,并希望去希腊度蜜月。

拉里记得还是个小姑娘时候的苏菲,她沉醉在文学里,写美丽的诗歌,浑身都是微笑与阳光,所以不管苏菲现在是什么样子,拉里都觉得苏菲的内心一定还住着那个小姑娘,那个对文学和诗歌有深沉热爱的女孩子,周围满是暖黄色的温暖的光。

如果一切正常发展,那苏菲的一切也会真的会好起来,可惜她被伊莎贝尔摆了一道,这也是让我印象中的伊莎贝尔从此变得面目可憎的原因,明明自己不能喝拉里结婚,还不允许他和别人在一起,而且一厢情愿的认为没有和她在一起的拉里,没有找过任何女朋友,具体细节就不谈了,反正是由于伊莎贝尔的原因,拉里和苏菲没有结婚,苏菲离开了拉里,继续酗酒吸毒,过着看起来下三滥的日子。

后来她遇到过书里第三视角讲故事的毛姆一次,她和毛姆讲和拉里在一起的不喝酒的那些日子有多难熬,现在的日子有多放松快乐,然后毛姆送给他一本书。

再后来苏菲被杀了,唯一留下的遗物是毛姆送给他的这本书,还有她和拉里在一起度假时候的一张照片。

感觉苏菲真的是那个心中住着月亮的人,然而又没有强大到独自去追求月亮,她又没有拉里那么家境殷实,所以后来她就什么都不介意了,她大概不是个好女孩,但是她一辈子活的很真实,和拉里在一起的三个月,可能是她离月亮最近的一段时间。

不愧是拉里唯一真正想娶的人哦。

最后的拉里散尽家财,去过清清白白的日子,去做苦力,去做修理工,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自己的内心,而不是别人给予的。

至于宗教嘛,当人们陷入迷茫的时候,宗教总会发挥一些作用的,但是当人们开始真正了解自己的内心,宗教也逐渐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相比斯克里特兰德,拉里真是可爱的多了,也值得爱多了,如果一人能在年轻时候就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大概也不混沦落到人到中年在抛弃妻子了。

选择要趁早。

《刀锋》观后感 篇4

蔡康永在《奇葩说》上曾说过,我们大部分人的生活总是在两极之间摇摆。比如理性和感性之间。我曾有段时间特别迷恋灵修,但之后数年又将身心灵那一套全部束之高阁,而坚定地走向科学理性的另一极。

我已经好久没读小说了,毕竟那只是虚构的文学作品,与实实在在的科学不沾边。这次完全受貌美封皮的诱惑拿起毛姆的《刀锋》,却让我意外发现科学之外有更为广阔的世界。

《刀锋》主人公拉里是美国人,因为在战争中亲历伙伴的死亡,战后踏上游历世界、苦寻终极问题答案的旅程。

第一站他去到巴黎。“我看了很多书,一天看八到十小时……你是不知道看《奥德赛》的原著多带劲。那种感觉就好比踮起脚尖,伸出手就能摸到天上的星辰……我一两个月前还读了斯宾诺莎的作品,尽管我看得不是特别明白,但那样的作品真叫人兴奋。就像你从乘坐的飞机上走下后,来到一片被群山峻岭环抱的大高原上。四周万籁俱寂,纯净的空气如同美酒佳酿一样令人心醉神迷,你感觉像是拥有一笔巨大的财富……我想弄明白世上有没有上帝,想弄明白世上为什么会有罪恶。我想知道我的灵魂会不会不朽,是不是我死之后一切也就结束了。”

《刀锋》观后感 篇5

毛姆笔下的拉里,无论是在其所身处的那个年代还是如今,都算是一个太过“特立独行”的人。

在《刀锋》一书中,艾略特终其一生都活在别人的眼光中,追求一份所谓的上流人士的虚荣感,直至其频临死亡,依然不忘罪恶地诅咒没有邀请他参加上流人士聚会的老女人,一口气没咽下去,走了;伊莎贝尔深知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住在简陋的房子里面终日思考如何存活下去,她追求物质并且愿意为了物质放弃自己深爱的人,也愿为了成就更好的自己带着面具生活更甚是在最后变成一个狠心的女人;当然,包括毛姆,作为一个写书的人,他更有自己的追求和执着,到处打听他人的故事以便加以润色放进自己的作品,还固执地喜欢欣赏美的东西并且没理由地偏袒……

当所有人都是那么明确地在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拉里在他们之中,显得是多么的格格不入。因为他追求的是无边的知识,无际的自我,无求的人生。

谁也不知道拉里在其战友舍身相救之后存活下来,心里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思想冲击,书中没有详谈,无法确切得知。但是通书可以感受到,他心中所受的动荡不是一般的小。他说道:”除非我对一些事情有了一定看法,我将永远得不到平静。”而后他又说:“……我曾经有过很多时间在思索。我不断问自己,人生是为了什么。归根到底,我能够活着只是靠运气;我要一生有所作为,但是,不知道应当做什么。我从来没有对上帝开动过什么脑筋。现在却想起他来了。我不懂得为什么世界上要有恶。我知道自己很肤浅;我不认识什么可以请教的人,但是,我要学,所以我就胡乱地读起书来。”

拉里把不断探索求知当做自我救赎的一个途径。

自我救赎,其实是一个孤独的长路。看另一条俗世的独木桥上,熙熙攘攘摩肩擦踵,不断有人被挤落桥下跌入河中,但依旧不能阻止后面的人继续涌上。反观拉里自我救赎之路,却更加显得空荡寂静。

不仅是孤独,而且前路一片雾霭重重,伸手不见五指,少了一丝一毫的勇气和笃信都走不下去。印象最深刻的一段是拉里在自己的小破房间里面跟伊莎贝尔进行”最后一次的谈判“,伊莎贝尔企图劝拉里跟她回美国,结婚、生活、生子,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但拉里沉浸在自己的”求知“世界中无法自拔,在讨论留或走的问题之中,伊莎贝尔说道:“你假如爱我,就不应当使我这样不快乐。”拉里答道:“我的确爱你。不幸的是,一个人想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要使别人不快乐。”此刻的他已懂得,在救赎自我的同时,是无法迎合他人对自己的期望的,这条孤独之路,注定无法赢得多数人的赞赏和理解。探索真我的求知欲和对世界之恶的探索欲让拉里的内心滋长出巨大的韧性和动力去前进。于是,拉里走过千山万水,当过矿工农民等各种不同职业,在真切体验生活中他渴望最真实地感知自己,从自己平静的内心出发,获得对真我的了解和对自我的救赎。

拉里把不断解惑他人的曲解当做自我救赎的一个途径。

在拉里的救赎之路上,出现了太多太多人对他的疑惑或者曲解。不仅是伊莎贝尔对他的深深不解,还有笔者(毛姆)几番遇到他都不断提出的各种心中疑惑,当然还包括和拉里一起同路的大个子、一起生活过一段时间的画家女人等。面对这些不断袭来的问题和曲解,拉里选择了认真对面,耐心回答,不论是对自己内心的疑问或者对朋友的疑问,拉里都选择了最宽容的态度去解惑。对他来说,包容他人对自己的曲解,包容自己对自己的不明,更是这自我救赎之路的必经过程。

有很多人,在追求自我的过程中不忘了把自己放在一个极高的位置上,摆出一副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姿态,以为坚持自己就是追求真我的人太多。忘记了人最大的成长其实是包容。不仅是你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接受了各种不同的自己,更甚是,你还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包容别人的不同。当你把众多的不同化为自己内心的大同的时候,真正豁然开朗的境界自会来临。

每个人心中都有“恶”,都有“痛”,无关宗教信仰,皆因我们存在这世上总要亏欠谁一些什么。当你心中担负的那些“恶”、“痛”超出了你所能承受的范围时,你会如何救赎自己?

我想,在不断追求真我的过程中,了解到自己的渺小,知道了自己的无知,这罪恶,这苦痛,也许可以减少那么一点吧。

《刀锋》观后感 篇6

本书非杜撰,根据毛姆身边的人和事加上想象思考形成的鲜活字体,就连作者自己用的也是真名,当然为了不引起骚动人物的姓名还是要瞎编。我总觉得一本好的著作它的字体一定是灵动的,人物身型和心理一定是发展变化的,不似照片上按照规范摆好姿势的模特。

书的开篇给我们介绍了一位特别的老者,他近六旬,一表人才,仪表堂堂。上面的八个字都是我们平常形容年轻人的,如果不是译者疏忽,那就是作者想强调这位老人的保养和穿着自己体格都很有格调,是个自律讲究的人。艾略特一个混迹在上流社会的浪漫主义者,没有妻子没有情人,没有孩子的单身贵族。他最为得意洋洋的就是举办各种宴会邀请名流参会,或去赴宴。他总是风趣幽默,让宴会从不冷场,可谓天生就是个交际的.好材料。

我不是个残酷的人,但我还是想要把艾略特让人感到悲凉的结局说给大家,我不知道这样的对比是否是毛姆的本意,与其敷衍的说出写的好,还不如说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才是对作者最大的慰藉。身患尿毒症的艾略特躺在床上,毛姆从远方来看他,听他说爱德娜飞上了枝头举办宴会却没有请他,还差遣保罗·巴顿来借他最为荣耀的伯爵服。

来探病的不到十个人,唯一收到的礼物是一束寒酸的花。以前参加宴会大吃大喝的朋友没有一个关心她的死活。毛姆借助爱德娜的嘴说出:说他搬弄是非,社交界已经数不上了,成了个老厌物。跟了四十年的侍者约瑟夫暗地里盼着他能早点归去,好能够得到艾略特早已安排好的赡养费。

就算死亡来敲门的时候他还要急着回毛姆造假的请帖,理由是“不能因为我就要离开,忘掉礼貌”。我不信他会是那个诽谤造谣的人,更不信他待人刻薄没有同情心。

不知道艾略特有没有怀疑过这些人吃他喝他称为朋友这类人的真心,或者什么时候有没有发现这些人丑陋的嘴脸。如果有的话我希望是最终的时刻吧,至少以前的日子里他的心都能感受到阵阵的暖意,孤独之感没有缠绕在他的身上顺着身体攀沿。

拉里是个战后受伤的青年,最好的伙伴为救他死去,让他对人生产生了疑惑。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控制不了死的丑恶,人的一生到底是为了什么,世界上为什么会存在恶,我又要为什么而活着。这些大部分人在青少年时期都会困惑过,也明白即使解不开这些谜团依旧可以走向成年成为壮年。拉里不一样,他要去寻找这些答案,本意愿带着未婚妻一起却没想到道不同,于是一个人去寻找自己的答案。

从书本那里获得指引,从行走获得指引,去过很多地方,最终在印度获得了心中的安宁。去思考那些宗教和人的关系,去思考上帝和轮回,让自己的意念来得到改变,明白任何外在的金钱,权利,拥抱等从实质上都给不了人们满足,只有在自我灵魂中找到安慰才能回归生活的真实状态。

他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生活着,不结婚不生子,抛弃财富,摆脱束缚。毛姆之后见到他脸上充满了满足的笑容就知道这种自在的生活让拉里更富足。这让我想起他的《月亮和六便士》里面那个抛家弃子的主角,最后如愿做了最喜欢的事,并获得了认可。毛姆总是在跟我们假设各种活法,我们没法评论说哪种好,哪种糟糕,最终的评判标准还是我们内心的满足感。电影《芳华》最后刘峰和小萍来参加婚礼,话不多待人温和,心理充满了满足,比起我们这些对生活失望的样子似乎岁月在他们身上宽容了很多。

毛姆初见伊莎贝尔她有健康的体质,对生活满足,从内心里流露着幸福感但不能用美艳来形容她。后来再见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变得十分美丽,身材苗条品味不俗。经常在午后读着书品品酒。之后为了阻止拉里娶索菲她设计让重燃生活希望的索菲彻底幻灭,以至于最终被杀害赤身裸体抛尸大海中。听到这个消息的伊莎贝尔一丝丝的悲伤很快被快乐代替,被毛姆拆穿的她依旧穿着时髦准备去赴宴。

毛姆咄咄逼人的话没有引起她的一点点激愤,可说到拉里还有别的女人她一反常态怒目否认。明明是她自己主动放弃结婚嫁给格雷却还要控制着拉里的拉里。想起来《延禧宫略》里面的魏燕婉抛弃凌云澈后还不能接受他爱上别人的事实。最后也如舅舅艾略特一般只能通过别人的恭维和肯定来活着。

以前的苏珊与一个有钱有车因为没有才华果断分手,到现在变得学会享受金钱乐趣,让人些许震惊。毛姆评论她的画“画也如人一般,像浮光投影,不踏实,但是有一种花枝招展的美。”当她知道拉里的遭遇后第一反应是觉得他可怜,就知道毛姆和苏珊的这次再见估计就是永别了。

虽说造化弄人但每个人也都如愿以偿。艾略特最终按照他描述的告别方式体体面面的入葬。拉里写了本书继续过着自己自在的生活。伊莎贝尔忙于赴宴请客乐此不疲。苏珊与情人修成正果,让女儿过上有钱人家的富裕的生活,马上将在办自己的第一个画展。

《刀锋》观后感 篇7

《刀锋》是一本我在读完后真的庆幸自己不经意遇到并看完的书…而此后,虽然过了一年多的时间,又读了几十本书,刀锋仍然是影响我最深的一本!

怎么说呢?故事很简单,一个叫做拉里的男孩在战后开始探寻生命的意义,寻找该怎么活,什么是人生真正需要的。看这个简介是不是觉得鸡汤文或者说教文无疑了?大师之所以谓之大师,这本书给了最有力的解答,而毛姆真的不愧为“故事圣手”。毛姆在文中作为一个旁观者(月亮也是这样的设定),冷眼旁观生命的沉重,笔尖常流露出显而易见的讽刺,却能奇怪的让读者泛起对生命的关怀,奇特的对比!

说起最触动我的一点,那就是读完这本书,我真的可以理解每个人对人生的不同选择,真的打心底里认同每个人选择的人生都值得尊重(以前是道理都懂,遇事会评价和排斥)。尊重的前提就是这个人真的认可并且毕生追求他认可的人生。就像故事中那个一直汲汲经营妄图爬到上流社会的人物,他到死都为拿到一张证明上流社会认可的邀请函而回光返照,这就是他认可且追求了一生的“月亮”,谁又凭什么看不起?这本书,真的会让人成长!

书评晚了一年多,但不妨碍刀锋仍然是我近年来看过最好的小说,推荐!

《刀锋》观后感 篇8

只有一件事同它相似,那就是当你一个人坐飞机飞到天上,越飞越高,越飞越高,只有无限的空间包围你,你沉醉于无边无际的空间里。你是那样的欢乐,使你对世界上任何权利和荣誉都视若敝屣。

我的确爱你,不幸的是,一个人想要做自己对的事情,却免不了要使别人不快乐。

人性是这样极端复杂,我有什么资格来解释?

一个是理想家,在做一个美丽的梦!即使这个梦不会实现,而另外一个是狠心的,势力的,讲究实际的角色,拉里我行我素,遨游天地间,而伊莎贝尔只得紧紧跟在后面苦挨苦挣得过日子—她要生活!

当你决定离开正常轨道行事时,这是一种赌博,许多人被点了名,但是,当选的缺寥寥无几。

你知道女人是很不幸的,时常,他们一堕入情网,自己就变得不可爱了,所以,我打定主意不上这个当。

他的缺点只是些浮面的;他心地非常宽厚,而且对同类是仁慈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