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晚熟的人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07

晚熟的人读后感精选。

以下是读书笔记吧编辑收集整理的“晚熟的人读后感”,仅供你在工作和学习中参考。阅读常常可以化解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烦恼,作者写的作品蕴含深刻的思想。要写读后感首先我们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

晚熟的人读后感 篇1

我不读莫言的书,也有八年了。他的《透明的红萝卜》《蛙》带来的压倒一切的残酷触感,令我眩晕窒息。而《丰乳肥臀》《红树林》等长篇所带来的沉重历史感、胶着在童年经验之中的汪洋肆意的奇幻想象、见首不见尾的绵延不绝却又波澜壮阔的叙述方式,犹如怪诞而又精美的宗教刺绣长卷,虽栩栩如生华贵异常,却又荒诞不经终篇可怖。他的作品向来极具侵略性,使人见了就忘不了,不管你喜不喜欢,看得懂看不懂,反正你忘不掉。

但在《晚熟的人》中,这种仅属于莫言的扑面而来的奇异历史书写撤退了,那种绵长的、纷繁复杂的画卷感也消失了,不再有整段整段长得令人回不过气的文字描写,也几乎不见从前那种随处可见的奇幻而又真实令人始料未及的想象。这与长篇或短篇,没什么关系。

作家站得更高了,笔力却着意浅了许多。似乎荣誉加身之后,重新来看世界,在短暂的迷茫无措之后,是更从容轻松了。可以稍微随意一点,作文不必时时想着历史与人类的话题,不必刻意在作品中保持与现实生活的隔膜,甚至不必将故事处理得有始有终。他将笔触从历史移入现在,魔幻现实主义似乎只保留了现实的风格。故事中的那些人物,我读来都感到熟悉。不像是他们从书里走出来,倒像是从我的记忆中走到书里去了。这些活跃在中国乡村的各色人等,我要么从前见过,要么从前听说过,要么我现在回到农村家里,我还能跟他们寒暄一二。

《左镰》中走乡窜村的流动铁匠,存在于祖辈父辈口中计算工分的生活,总是纠集在一处惹是生非的同村小孩子,似乎我的童年也是这样过来的。《晚熟的人》中,因某件出名的事或某个出名的人而兴起的粗制滥造的旅游景点,低劣虚假的表演;《斗士》中如武功一般逞凶斗狠耍无赖的凶残的弱者;挂着诗人的名号招摇撞骗的“金希普”;写几首歪诗就自以为有才却整日游手好闲、想入非非、愤世嫉俗的“表弟宁赛叶”……这些人物在我所了解的乡村,很容易就能找到一两个与之相似的。只是可惜我们十里八乡也没出一个莫言似的“大作家”,大家既不能找到一阵八竿子才能打着的秋风带着自己扶摇直上,也没能得着一个招摇撞骗、开发景点的好由头。《晚熟的人》中各式各样的人物,在与大作家“我”的命运相互纠缠之中,互为镜子,写实对照。小说里体现了一部分莫言获奖之后现实生活的样子,如同一出出接连上演的滑稽戏。荣誉如果没有使人自满自得,那么只好使人更清醒沉着地面对生活。莫言以小说的面貌将其记录、展现,用文字来观照、思考,并从中获得了内心的宁静。但这种宁静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功成名就之后,而在于作家又一次坦然地站到了世界面前。是的,他坦然。在应该成熟很久且已取得巨大成就的年龄段,仍与世界有着对抗的、紧张的、相互观照的关系,当然也和解、妥协,流露出略带轻蔑的淡然笑意。

晚熟的人读后感 篇2

这样理解使我头一次感到自己同他亲近。假如我“早熟”,我会带着希望;假如我“晚熟”,我会尝试不那么焦虑,将生活过得沉重一点,可能与世界格格不入,但我至少坦然一点了。实话说,莫言的笔下几乎没有我这个年纪的人物形象。时代的印记在他身上表现得格外固执明显。《晚熟的人》所收录的十二个故事里,有几篇走出了上世纪七八十年的时代背景,讲述了当下的故事。然而对于我来说,这些故事里的人,依然年老,上个世纪的种种痕迹明显,几乎不必刻意寻找就能抓到。以我二十多岁的人生经历作为客观参照的话,我羡慕他们的命运沉浮,感到自己人生只有大片大片空白。我好像是没有故事的一个人。我找不到我的时代,也不知道未来将通向哪里。年轻人渴望功成名就,但在《晚熟的人》里看到五六十岁甚至更年老的人的命运沉浮,千帆历尽之后,发现一个人成熟之后还会再次成熟,这许多次成熟,或早或晚,也不早不晚。该像莫言一般坦然勇敢,焦虑无用。时代在莫言身上落下的沉重感,好像消散了一些。人是永远这样活下去,倒也不必对彼此过分苛求。

晚熟的人读后感 篇3

花了一个多星期,终于读完了莫老最新的作品《晚熟的人》。很喜欢看莫言的书,之前读过他大部分的作品《檀香刑》《丰乳肥臀》《生死疲劳》,他的文字直面社会的丑陋与现实的残酷,但也总离不开自己土生土长的高密东北乡。

一.书中的故事

记得,这本书中有个坏坏的女人,名字叫做覃桂英,她擅于察言观色、趋炎附势,行事也妥妥的唯利是图,却还总是用道德来绑架着身边的人。用书中的原话说:真正可怕的坏人还不是那些知道自己坏的人,而是知道自己坏反而还觉得自己很正确很好的人。就像最近,网上有个被通缉的人贩子“梅姨”。这样的人,快活也只是一时的,最终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或者是宿命的折磨。总之,就像书中所说:魔高一尺道高一丈,天道轮回、因果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莫言笔下这个坏坏的女人,贫穷、卑微、精神错乱伴随一生,何其潦倒。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位现实生活中“梅姨”也会接受法律的制裁。

书中还有一位,和覃桂英相反的角色,叫做顾双红。虽然她命运多舛,让人同情。但是命运带给她的不公,并没有打磨她对生活的热忱。她一直充满希望并期待着未来,最后果敢地、英勇地去复仇。虽然,故事是很悲惨的,但是是充满正能量的。

二.书中的名言

莫言《晚熟的人》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后来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刚开始,看到这句话,我想到的更多是反驳。可仔细推敲后,我竟一时之间,想不到合适的事例去颠倒书中的认知。印象里,有些“低能儿”,当然不是贬低,他们的确很晚熟,有些人甚至一辈子也无法成熟。他们对这个社会,有时毫无威胁,却也不断的遭受着排斥。他们的一生少有幸福,大多数是孤独。

三.书中的感悟

社会总是在进步的,就像莫老笔下的高密乡。它的过去和未来,都对我们有着新的思考和感悟,给予我们新的发现和反思。现在的农村,也不是70年代的止步不前,社会的矛盾也在促使着新的更新与变革。认识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轮的新思考,对于我又有着不一样的意义。

晚熟的人读后感 篇4

值得咀嚼回味,稍嫌过度包装。

刚读一遍,还是保持真真假假的“可误读”、能回味、有魔幻的莫言风格,语言非常生活化、好玩,想象力丰富,大多数内涵比较深刻,人物塑造比较成功,比如《红嘴绿唇》《天下太平》。

有些细节看起来没多大作用,或许有隐喻,可能需多读几遍才明白,比如最后一篇开头的教堂“狼窝”发生火灾,后面三婶烧了真的狼窝,真没参透是啥意思。有些看完了还一头雾水,可能还要画个人物关系图来理清,比如《左镰》,并且因逗傻子而砍手也太匪夷所思。只是同样是380页的书,厚度是80年代书的两倍,出版社不晓得现在房子贵吗?插图与内容联系不大且画得真不咋样。“莫言″两个字的号召力应该足够强了吧?竟然也套个令人生厌的腰封!

另外,《晚熟的人》开篇四个字“高粱初红”,后面又写的“黄玉米”,感觉有点突兀,不如改为“玉米初黄”贴切;还有就是错别字:第257页把“表哥”打成了“表弟”,第285页把“她″打成了”他″,作为大出版社,真是低级错误!总的来说,还是可以,只是赶《丰乳肥臀》、《檀香刑》还是稍逊一筹。期待传说中的反腐长篇。

晚熟的人读后感 篇5

随着书的流行,“晚熟”这个词也热了起来。

起初对于“晚熟”的理解是这样的:有的人年轻时候有小聪明,但没有大智慧,不知道好歹,等到老了,终于有所觉悟,懂得了为人处事之道,渐渐变得低调收敛;而有的人年轻时胆小怕事,随着阅历增加日渐成熟稳重,终于能够敢担当、作决断、做大事了。因此,成熟与否并不在于胆子大小,从胆大到胆小或从胆小到胆大代表了成熟的过程,而晚熟是一种有点“不寻常”的情形。

过后对照小说和现实细究,“晚熟”的含义似乎复杂的多。具体来说,大概有这么几种人。有的人关注大事不在意小节,揣着明白兰装糊涂,平时不爱张扬,却总是留着心眼。有的人本来有些能耐,但经历过连番挫折,终于收起豪气雄心,选择了平淡生活。有的人很早就学得滑头,善于把握利害关系,凡事不肯吃亏,占尽小便宜。还有的人过于浮躁,净想投机取巧、歪门邪道,折腾大半生还是原步踏步走。这几种人都很聪明,能力也不小,也敢闯敢试,但都属于“晚熟的人”,只是有的表现早有的表现晚,有的有结果有的没结果,有的进步了有的没长进。比如《左镰》中百炼钢最后选择与绕指柔结合,《寻找摩西》中摩西与妻子终究回归团聚,他们遭的罪不少,但结局算圆满,最后活明白了。再比如希金普、宁赛叶,他们害人害己却执迷不悔,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在《晚熟的人》这篇里,莫言那句“继续晚熟吧!”,翻译过来就是“继续装(作)吧!”,说明他对某些“晚熟的人”厌恶到了极点。这里不得不提下《贼指花》里那位范兰妮,她晚熟吗?恐怕是的。因为她似乎终究想不通、放不下、舍不得,想与过去切割,又心存些许幻想。成熟并不意味着就得世故和佛系,而是说该有相应的担当,既能管好自己,又能顾及身边的人。

“晚熟”代表了传统的道德评价,就是看对生活的领悟程度,看是不是能走正经道、干正经事。这是一个人的成长过程或方式,命运作弄他们,他们也开命运的玩笑。对于“晚熟的人”,莫言在笔下给予了包容和同情。他是个明白人,知道没必要着急上火,只希望他们能够早些懂得生活的真谛。

晚熟的人读后感 篇6

父亲告诉我说方明德去世了,他是党员,一直也是村支书,性格比较直爽,但干了不少坏事。方明德的三个儿子却秘不发丧,就为了领取每年一万多元的荣军补助。我的远房堂兄武功,恨透了方明德,因为一些恩恩怨怨,一辈子与方明德斗争,所以,武功就到县里举报了方明德的三个儿子。

这武功不但与村支书斗,与其他人也总是打架,他骂王魁,王魁气不过,就打他,被打之后,就跟王魁没完没了的闹,死活贱命一条,吓得王魁带着老婆孩子远走他乡,再也没有回来。

年轻时武功和外号“黄耗子”的小青年打架,被打败受了侮辱,武功就怀恨在心,扬言一辈子跟“黄耗子”没完。

武功暗地里对仇人们搞破坏,让他们生活不得安宁,但他从来没有被捉过,还顺利的得了“五保”,一个人生活倒是也不困难。我想武功也许上了年纪就收敛一些了,但当看到他往经过的车顶上吐痰时,就知道他是更疯狂的了,不管惹不惹他,只要他没有好感的,就要破坏一下。

这个故事里写了一个弱者,一个一生用暴力与仇恨来反抗的弱者,几近凶残。被他报复的强者真是怕了他,实际上他成了一个被乡土社会唾弃的人,没有谁欣赏他,没有谁愿意接近他,他成了匹夫之勇加蛮不讲理。农村的许多村子里都有这类人的影子,只是武功最厉害。尽管这个人世不尽如人意,人们也还是能找到生存的方法,人生若体会不到自己的善良与宽厚,是多么遗憾的一生。(张英)

晚熟的人读后感 篇7

因为书名《晚熟的人》我接触阅读了莫言的这个作品,人生就是一个过程,一个变化的过程,俗称晚熟。这篇小说,给我最大的靓点就是,莫言用第一人称,去记录自己对故乡人和事描写。要知道,用第一人称去描写,个人感觉是个非常大胆的行为,因为用第一人称,用自己去描写,往往就更加直白的开始记录自己的人生经历。

小说里,故乡的的描述有两条线,一条是抗日,一条是知青年代。山东,当年就是日军侵略过的地方,这里有很多民族的英雄,比如莫言笔下的滚地龙拳的老先生等等,他们习武,同仇敌忾。一直把这种拳术发扬光大,后继有人的故事。还有一条,就是知情在农村,很多知情,最后留在了农村,扎根于农村。比如莫言笔下的单老爷子,及他的后代们。以武术,为中心,描写了几段比武的画面。从知情和农民青年的打架,再到蒋天下的影视基地,各路民间武术人的,比武擂台赛。以武术,为横线,贯穿小说的主线,人因有了武术,有了时间的洗礼,有了莫言的成名,有了商机,有了变化等等。

小说里,讲到晚熟的人,最有发言权的就是,蒋天下,也叫蒋二的这个人。莫言的发小,小时候,傻的一塌糊涂,到了一把年纪,非常有商业头脑,在高密利用莫言的知名度,把文化和旅游紧密的结合起来。这期间,又在透露出,改革开放以来,农民的觉醒。他们不再只顾着种粮食,而是学会因地制宜的搞起特色旅游。当然这与莫言有关,但和晚熟,最有关,摇身一变变成了老板,从傻子变成商人,莫言称之为晚熟的人。按照莫言的理解的晚熟,就是后知后觉的一类人。作家的灵感不知是从哪里迸发而来。但至少,用晚熟这个词,或许在解释人生?再理解变化?总之,晚熟,符合逻辑,也符合日常。生活中,文学中,总些人会晚熟,在文学中,总会有前因后果等等吧。人的经历,人的成长,因人而异,也因历史事件而牵引,所谓的晚熟,在莫言的笔下,未必都是一种褒奖。相比,或许也有讽刺的意味。一个作家在作品中,一定会关注英雄的一面,也同样会关注世风的一面。正如《晚熟的人》里,他们一帮农民青年,为了到知青工作每周看一次电影,可以用尽全力,可以像英雄一样,敢打敢拼。正如小说里的一个人物常林,即使挨了知青们的揍,也不会放过去看电影的机会,即使饿着肚子,也要去看一场电影,即使打输了,也不会轻易服输的英雄精神。文化的吸引,好奇心的吸引,那个年代,信息闭塞,放映电影俨然是城乡人生活中,娱乐生活的重要一环。在小说的最后,蒋二,这个靠莫言,靠敏锐发现商机的农民暴发户,不幸,被非法用地,将他精心设计的高密文化旅游基地的,被两台推土机一损剧损而结束。非法用地,这个词又使用在了莫言的小说里。城市间,经常有很多城中村的农民,为了尽可能多一点的拆迁补偿款,而不惜加盖或者非法占地。农村,同样,人出了名,地有了价,同样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这种讽刺,最后莫言给了蒋二一个准确的解释:继续晚熟。其实到这里,所讲的晚熟,已经脱离了晚熟字面的理解,它俨然变成一个人,一个时代中的每个人,怎么去看待这个时代或者身边变化后的一种聊以宽慰的心态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