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普通逻辑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16

普通逻辑读后感合集。

读读好的作品,追求的是一种气质、亦是一种涵养。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阅读作者写的作品后,心中会有莫名的感触,有很多的想法,此时就可以通过写一篇读后感把自己阅读其中所思所想写出来。一篇优秀的作品读书笔记是怎么写的呢?小编帮大家整理了普通逻辑读后感合集”,供大家收藏参考,希望能提供一些帮助。

普通逻辑读后感(篇1)

内容简介:如果中国的经济继续以当前的速度增长,并且由此带来的利益惠及13亿中国消费者的话,中国将会成为史上最大的消费市场。美国面临的核心挑战不是重新平衡全球经济,使美国储蓄更多的财富,减少向其他国家的借款,而是重新平衡美国经济,使人们创造的社会财富能够像几十年前一样在美国得到广泛的共享。华尔街就像是一座大型赌场,在这个赌场里,高风险的赌注被放在有限的赌桌上,华尔街作为这个赌场的主人按照一定比例对赢得的赌金进行抽成,却把损失转嫁给别人?其中就包括纳税人。美国经济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的时期,占美国人口绝大多数的中产阶层期望从迅速积累的社会财富中分得一杯羹。但事与愿违,经济发展越来越多地使财富流向了上层人士的口袋。这是美国当前经济困境的核心,除非将其解决,否则持续的经济复苏只能是痴人说梦。与此同时,这也成了美国的社会和政治困境,如吴得不到妥善的处理,政治上将会面临动乱的危险。

美国的逻辑的读后感,来自淘宝网的网友:提起2008年的金融危机,美国(以及受此影响较大的国家)都还心有余悸。在《美国的逻辑(为什么美国的未来如此堪忧)》中,罗伯特·赖克将此次金融危机与1929年的大萧条作了相关比较,其严重性可见一斑。次贷危机也许是引发这次危机的直接原因,但在罗伯特·赖克看来,引发这次灾难性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是美国的中产阶级没有足够的购买力。作者的另外一个观点就是美国政商之间的金钱联系暧昧不明,这种联系直接或间接地操纵着美国的经济活动,使财富分配的不公平性愈加扩大,增大了对现行体系改革和修补的难度。其实,用国内流行的话来说,要解决美国经济存在的诸多问题就要扩大内需和促进公平。本书通过丰富的例子和翔实的数据真实地呈现了美国经济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美国的逻辑的读后感,来自卓越网的网友:罗伯特·赖克是著名的政治经济学者,有着“美国三位在商业和经济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意见领袖之一”的盛誉。本书是他继(《超级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和《内阁困守记》等著述后的又一力作。相信本书也能够如它们一样引起读者的关注,并给我们提供一种新的看待美国经济的视角。

普通逻辑读后感(篇2)

经济学的根本原则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原则。

这句话是引自文中的一段引用——周老特别推崇的经济学家科斯引用的一句话:“科学的基本规则,本质上是一个道德原则。”这一句用来褒赞周老亦不过分。

首先就是实事求是。既是科学的基本原则,也是道德的基本原则,为了自身的利益,也许是为粉饰太平,或者是跪舔权贵,又或者是为了可笑的民族自尊心,睁着眼睛说瞎话的“专家”虽往往沦为笑柄,但前仆后继,何其之多。

周老的实事求是,不需多读文字,寥寥数语即可看出。令我印象最深的一个例子,是说我国的改革开放,有人以为是华盛顿共识指导的结果,周老驳斥了这种说法,因为实际情况就是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不知道国外发生了什么。随即周老又批驳了有人编出北京共识来跟人家打擂台的做法,周老以为大可不必。本来也是,种地挖出了金子也不必往自己脸上贴。

科学,尤其是社会科学,保持实事求是的客观立场本该是基本要求,在浮躁的当下竟变成了难能可贵的品德。其次是胸怀天下。周老研究改革开放前期农村土地承包权“出身”,字里行间丝毫不掩饰对农民农村问题的关注。书中很大一部分文字都是在呼吁对农村土地转让权的改制。

书里面举例的时候谈论到过高铁的问题,批判了盲目的提速提价,最后落脚点是在世界最高铁路速度之下,春节仍有大批农民工骑摩托车回家。这样贴近草根现实的视角,跟一些所谓的“经济学教授”发表的“高铁人太多是因为价格还不够高”的奇葩言论,格局高判立下。

再次是不讳言问题。评述改革,很容易陷入对过去成绩的自我感动,何况周老当年还是亲历者,为土地改制贡献过一份自己的力量。周老的目光却始终看向未来,大声呼吁继续深入改革,向着难点挺进。

周老犀利地批评“裁判员带着哨进场踢球”的经济现象,这样的批评并不是情绪的宣泄与煽动,而是就事论事对后果的分析,“对事不对人”,犀利、幽默又温和。

同时周老又帮助提出解决方案,不管是呼吁设点试行土地流转,还是强调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参与应在于设立并维护明确的规则,始终体现着一个经济学家冷静、客观、专业的思考。

文字是一面照妖镜,尤其是社会科学相关的著作,希望多一些周老这样的良心经济学家,少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分子。

普通逻辑读后感(篇3)

陈志武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金融经济学教授,他撰写的《金融的逻辑》一书虽然讲解了很多东西方的金融发展事件,但贯穿全书的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金融究竟是什么逻辑?通读全书,我突出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一是资本的逻辑。作者把公元1600年左右的国家分成两组:一组是国库深藏万宝的国家,中国明朝国库藏银1250万两,印度国库藏金6200万块,土耳其帝国藏金1600万块,日本朝廷存金1030万块;另一组是负债累累的国家,像西班牙、英国、法国、荷兰、意大利等。400年过去了,哪组国家发展得更好?当年国库藏金万贯的国家,除日本通过明治维新改变命运外,其他国家迄今仍是发展中国家,而当时负债累累的却是今天的发达国家。作者据此得出一个结论:资本化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他提出,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资本化就是把未来的钱通过证券化的方式转化为今天的资本,用于当前的生产生活开支。陈教授认为,从英美等国家的发展历史看,成功的原因主要不是对外掠夺,而是资本化发展与金融创新的结果。这是一个与国内传统认识有较大出入的观点。

应该看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之所以钱越来越多,主要也是资本化改革的结果。但要注意一种现象:西方国家往往是政府穷得很,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滋润;而当前的中国恰恰是政府手上很有钱,绝大多数老百姓的日子却是过得紧巴巴。因此,中国还需要很多的资本化和资本深化的改革。

二是市场的逻辑。资本化与市场化是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的两个概念。之所以单列市场化,源于陈教授在书中对儒家思想的分析让我印象深刻。几千年来,中国人接受的都是儒家教育,儒家主张靠血缘网络内部来互通有无,实现人际金融交易,但它不能激励每个人奋发向上。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都碰到过这样的事情:买房子缺钱了,首先想到的是向亲戚朋友借钱,而不是向银行贷款。因为亲戚朋友的钱是软约束,没钱可以赖账不还;而银行的钱是硬约束,是需要房产作抵押的,一般赖不得。比较而言,外部金融市场更能逼着每个人去自食其力,也为个人空间、个人自由的最大化提供了基础。

从本质上讲,市场在中国一直受到儒家思想的压制。但30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各种金融市场出现后,中国人的个人空间终于出现并正在扩大。国内社会各界普遍觉得中国文化重视家庭,而西方文化不重视家庭,或者说西方人对家庭情感看得比中国人淡,陈教授认为是一种误解。实际上中国人和西方人都重视家,只是追求的家的境界不同。传统中国的家侧重强制性的经济交易功能,而西方社会的家侧重基于自愿的感情交往功能。当然,传统儒家文化的转型是正在进行时,而且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但不管怎么说,一种基于金融市场和法治的体系最终取代传统家庭和儒家文化的体系,则是历史的必然。

三是创新的逻辑。作者在书中花很大篇幅分析了美国的次贷危机。从媒体上得到的印象似乎是美国经济与社会已进入水深火热之中,但从实际的美国社会生活看,都难以感受到或者看到这种危机。也就是说,危机主要还是集中在金融证券市场和信贷市场,对多数美国人的生活影响有限。在分析金融危机的起因时,多数人都将矛头指向了金融创新。作者承认层出不穷的创新带来了严重的结构性问题,但这是金融创新的过错吗?作者给予了否定,并认为危机之后美国的消费驱动模式不会终结,相反中国的经济增长也要从投资驱动型向消费驱动型转变。

关于金融创新,作者认为美国和中国的情况代表了两个极端。在美国,金融创新可以说是完全放开的,出了问题再说,没出问题可以完全自由。而中国则是,如果没有政府批准,任何创新都不行。美国允许自由的金融创新,当然会出现一些问题,但恰恰是通过出现问题,才知道什么地方应该要有监管。中国的金融管制,表面上看没有什么代价,实际上这个代价在用其他形式表现出来。千万不要因为美国金融创新出了问题,就认为我们不放开金融创新的做法是对的。如果说,美国金融的问题是创新过度带来的,那么中国金融可能恰恰是创新不足的问题,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为躲过了一次金融危机而暗自高兴。

普通逻辑读后感(篇4)

《课程的逻辑》读后感范文

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课程的逻辑》读后感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钟启泉教授的著作《课程的逻辑》一书,主要围绕两大主题“创新课程文化”和“重建课堂教学”展开,其中包括课程改革的价值转型、课程发展的回归、课程统整的建构、概念的重建、教学文化的创造、有效教学的实施、教材观的改变、教学评价的革新等等。阅读这一系列论题,在思想的洗礼中,我们得以明晰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书中指出: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是我们新课程改革高高举起的一面旗帜”、“没有课堂教学层面的改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新课程实施”、“教育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堂教学改革。”近几年来,广大教师都在不断学习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教学观念,改革自己的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但是很多改革只是在公开教学中“表演”或“演戏”,往往流于形式。在这番 “轰轰烈烈” 、“形式主义”的改革中,我们收效甚微,我们需要冷静地思考,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在失败中吸取经验,为我们走向成功提供有益的启迪。要真正实施新课程改革,真正实现“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认为,需要我们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禁锢中完全解脱出来,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赋予课堂源源不断的活力,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课堂中碰撞出创新的思维火花,涌现出灵动的知识泉水,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和谐发展。

一、通过对话交流,赋予课堂活力。

“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课堂教学本身应当是一种充满活力的对话的实践,这种对话实践引导学生与客观世界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我对话,并通过这种对话,形成一种活动性的、合作性的、反思性的学习。在传统的课堂中,也会有对话交流,但这种对话交流往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往往是少数几个思维活跃、伶牙俐齿的学生在和教师共唱独角戏。新课程改革需要我们改革这种对话交流的模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对话交流中,让每个学生都得到锻炼,这就需要教师创设机会引导学生进行师生对话交流、生生对话交流、自我对话交流。在科学课堂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采取对话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先在小组内自我对话交流、生生对话交流,继而在全班生生对话交流、师生对话交流,让每个学生都有对话交流的机会,从而不断激活每个学生的思维,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

二、通过探究学习,赋予课堂活力。

“探究学习”是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是遵循科学家运用的方法和精神,教师和学生一起研究科学现象的教育。探究学习是在研究客观世界的过程中,通过儿童的主动参与,发展探究能力,获得理解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硬性“灌输”、“填鸭式”的方法,把科学概念强加在学生头脑中,这种方式只能让学生短时记忆住这些科学概念,不能深深地印在脑海中。只有通过探究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学生才会乐于学习,主动获得理解科学概念。探究学习方式需要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需要教师开放教学时空,不要把学生的探究局限在课堂中,也不要让学生的探究拘泥于一种方式,要不断开拓创新,赋予课堂鲜活的生命力,让学生乐在其中、学在其中。

三、通过回归生活,赋予课堂活力。书中指出:“教育是发生在学校中教师和学生的生活中的教育,课程是学生的课程,课程教学应该在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关注教育意义的建构,在现实生活中关注师生之间的对话与理解,追寻富有意义的、充满人性的教育。”为了弥补传统学科教学过分抽象的弊端,就得设计从生活、实践、问题出发来组织的活动。和学生的生活关联的、现实、切身的问题才会使他们感到有意义,学生才能真真切切地把握习得的知识的意义。科学教学中,有许多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关键是要引领学生回归生活,在生活中探究科学知识。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更好地赋予课堂活力,还需要教师以“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不断更新教育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创造灵动的课程文化。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已经不再是原有的灌输式的知识学习,而是要让学生学会回归生活,自己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所谓回归生活,就是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这就要求了课程必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尊重学生的个体自由发展,只有这样,课程就不再是单一的,理论化的,而是拥有了生活意义和生命价值。 深刻的教育来自学生自己深刻的体验。只有知识与学生的经验相结合,学生才会感受到知识学习的意义。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互相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

对于教学而言,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主体性的凸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教师与学生是一种平等的地位,是共同学习、互动的过程。在教学方法、手段和学习方式上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从学生如何学好的角度出发制定教学策略,灵活选用教学方式、方法,用新型的教学观,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构建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趣味性的学生自主活动,让学生主动探究、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相结合,使每位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给他们创设实践的时间和空间。我们学校的教学模式正符合了新课程改革之下学生建构知识的特点。课堂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合作与探究。小组讨论,展示与评价,正是一种师生,生生间的对话,一种智慧的交流与碰撞。学生和老师在课堂中是平等的,老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老师只是起着引导的作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按照书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课程政策从“集权”到“放权”的转型;课程规范从“传递中心教学”到“探究中心教学”的转型。课程主要是聚焦人类的文化和智慧的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即为学生的文化和智力发展奠基。

普通逻辑读后感(篇5)

《简单的逻辑学》

一、定义:逻辑学是通过论证推理来反映客观事物规律(发现真相)的一门科学。

①逻辑是发现真相并将其从谬误中分离出来的学问。

②合乎逻辑是要合乎真相。

二、事实/观念/语言

1.事实分类:客观事实(形式:事物/事件)和主观事实;

2.观念:定义:大脑对事物的描摹,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我们通过观念来了解世界。

3.人类认知由3部分组成:

①客观存在的事物;

②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

③我们为其创造的语言,借此才能与他人交流。

备注:1观念必须和语言紧密切合,人们才能顺畅交流。

2语言和观念的匹配度越高,沟通就越清晰、有效。

3语言的基石是词语,逻辑的基石是命题。

三、语言

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

不要想当然地认为你的听众会领悟你没有直接表达的意思。

1.说完整的句子;

2.不要将主观看法当做客观事实;

3.避免双重否定;

4.根据对象选择合适的语言。

备注:语言逻辑应该以事实逻辑为基础。——路易斯.D.布兰代斯

四、论证

1.论证的目的:1得出正确的结论;2说服听众接受。

2.论证包含2要素:1前提;2结论。

①前提的标准:真实性、力度(相关度)

②结论的要求:反映前提的量(全称/特称)与质(肯定/否定)。

3.论证的分类:

①演绎论证: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②归纳论证:特称命题组合的系列证据。

③区别:演绎得出必然性结论,归纳得出可能性结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