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读后感国学天空

发表时间:2023-08-12

读后感国学天空汇总(9篇)。

我们怎样才能把读后感更好地写出来呢?在读了作者的作品之后我有很多感想和收获。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这篇文章探讨的是“读后感国学天空”。

读后感国学天空 篇1

我曾经听过这么一句话:“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如今对于充满物质色彩的城市,读书不妨是一种陶冶情操,好似走进桃花源般的无穷享受。今天我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国学的天空》,作者傅佩荣,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旨在让人人都能看懂国学,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这也正应证了这样一句话:“知识有如人体血液一样宝贵。人缺少血液,身体就会要衰弱;人缺少知识,头脑就要枯竭。”“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国学的天空》这本书就是向我们大家介绍孔、孟、老、庄的处世哲学。

读完这本书之后,要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我会回答你:“我学到了孔孟老庄的哲学之精华所在”。譬如,孔子一再回答学生问“仁”,孟子多次说明“心之四端”,老子对“道”加以描述,庄子由多种角度形容“游”和“化”。这些概念都是他们各自的心得,用以子掌握生命的真实本质。国学对现代人的意义,不就是要归结为“价值观”的塑造与补强吗?简单说来学习儒家与道家之后,如果在言行上没有任何改变,那就不能算是学过了。

孔子期许我们行善避恶,在必要时还应杀身成仁。试问理由是什么?他的志向定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这种人类历史上不曾实现的为什么会他的志向呢?他说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又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那么“天”对孔子到底有何意义?把上述几个问题合并思考,就知道孔子的“一贯之道”的大概内容了。这一切构成了一个系统,而其动力来源则在于人的真诚。由真诚而觉悟内在的力量,由此呈现人格的尊严。

孟子把孔子的“仁”推广应用为“仁政”,这可以说是上升了一个高度,但是他并未忽略具体生活的需求。他要强调的是“饱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人与动物的差异只有一点点,那就是“心”。心有四端,可以扩充为四善:仁、义、礼、智。教育使人明,配合真诚的自觉,产生行动的力量。孟子认为:人性与善的关系,就像“火之始燃”,“泉之始达",亦即“人性是向善的”。“向”代表动力,在真诚自然由内而发,“善”则是“孝悌忠信"等德行,都是指涉“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之实现”。个人的成就与群体的改善是不可分离的。儒家的基本性格亦在于此。

再看老子,他在面对天下大乱时,为了化解虚无主义的危机,做了极深刻的思考,展示了深邃的智慧。试问:万物在生灭变化的过程中,难道只是道觉吗?或者,万物有一来源与归宿?老子认为应该是有的,它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无以名之,勉强称之为“道”。换言之,道究竟真实,是一切相对而万物之底基。若是离开了道,一切只是梦幻泡影。因此,人生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悟道。

到了庄子手上,悟道之后还要与道同游。这让我联想到我们曾学过的一篇古文《逍遥游》。“以道观之,无以贵贱”,万物平等,人也不妨敞开胸怀,进而欣赏万物,这称做“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处世态度上,则以“外化而不内化”为原则。外表上顺其自然,但是“顺人而不失己”,内心从未脱离道,有如鱼之相忘于江湖。

这本书除了介绍了孔、孟、老、庄四位圣贤的处世哲学之外,最大的亮点莫过于它所叙述时的方式、角度。本书作者傅佩荣先生在书中做到了两个打通:其一,打通各个领域;其二,打通各个领域;其三,打通中西哲学。尤其是他能站在中西文化的制高点上来诠释中国传统的现代意义,视野绝对不一样。还把国学讲得那么生动而贴近人心。

《国学的天空》正如那清晨的甘露,那么纯净,洗涤我心中的忧愁与杂念。它又仿佛是一、两滴眼药水,使我看着纷杂的、美丽的世界更加清晰、透澈,使我对“仁”、“道”有了更深的认识。

读后感国学天空 篇2

素来对国学怀有一种崇敬之情,觉得它那样高高在上、触不可及。对于如我一般底蕴并不深厚人而言,国学,或多或少带着些深奥、博大的感觉。傅佩荣先生所著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也同样如此。但当我不断深入去品读这本书时发现,傅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褪去长久以来国学被人们批上的厚重外衣,用易懂的语言让读者领会到中国博大精深的国学内涵,让读者在欣赏国学美妙之处的同时,也改变着自己的人生观。

傅佩荣一直有“台湾版于丹”之称,他在《国学的天空》一书中为我们很好地阐释了孔子的真诚、孟子的向善、老子的智慧以及庄子的逍遥。他还用这四位圣人的理论,以最朴实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通读本书,我对关于孟子这一章的内容感慨颇深。可以说傅佩荣老师是将孟子这个人从千年前拉到了当代,拉近到读者面前,那么形象生动,诙谐与生活化,他将教育、修养、仁政等孟子的观点融合在故事里面,颇有深入浅出的效果,为我们阐释了做人,做学问,做事的最终目的。让人回味无穷,意味深远……

“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在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提高能力降低欲望,人才能快乐。要有修养,修养是成就自己。到达某种程度之后,快乐就会由内而发,自然随之而来。

关照各人的内心,在快乐中成就立体的生命。在这一点上,孔孟是一致的。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又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做君子就是做一个内心完善的最好的自己。当内心强大,开阔而坦然时,当内心真正有了一种从容淡定时,才能不被人生的起伏得失所左右。生命的境界也不断得到提升。

傅佩荣教授笔下的孟子,是一个真诚的人,快乐的人----他的内心有一种自我要求的力量,提醒和督促自己去做该做的事。这样的人他的人生也是自信而快乐的。傅教授重新解读了孟子的快乐人生,他所展现的孟子,是全方位的孟子:教育,人伦,修养,人生等。并以他的朴素主义哲学观点为依据对现今人们的困惑一一做了点拨,古事寓今,启发人深思。

读后感国学天空 篇3

第一次接触这本书是十月中旬在杭州童学馆的开馆仪式那天,在馆内的走廊书架上,“国学的天空”几个字一下映入了我眼帘,这不就是童学馆创始人李广斌教授推荐我们去看的那本书吗?粗粗翻了几页后,才突然发觉这本书的妙处之所在。

《国学的天空》是一本人人都能看懂的国学入门之作,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书中的内容清晰,易读、易懂,作者傅佩荣教授认为“国学”是个宽泛的名词,但是不论你如何分类,都会把儒家与道家列为重点。儒家的代表是孔子与孟子,道家呢?自然是老子与庄子了。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

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

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再次去阅读这本书,给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介绍孔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以身教和言教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儒家学派,成为两千年来最伟大的“至圣先师”。他立志于学,不是为了独善其身,而是为了“已立立人,已达达人”。以天下一家、世界大同为最高理想,很多东西在我们认为太难达成,而孔圣人却能永远把理想作为人生的第一目标,实在令人敬佩。他在“学不厌”之后,还要“诲不倦”。在阅读此书之后,更让人明白如何“立志于学” 学做“真人”,如何去把握时机,用心专注,不断提高自己。

作为国学幼儿园的教师,我能做好的是什么,除了教授孩子们知识、国学知识等,更重要的教授孩子们如何做人,做一个有用的人,小则从礼貌、节约能源、环保开始,相信只要有心、用心,一定能行。

读后感国学天空 篇4

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不禁自责:父母年纪大了,有很多***是不好的,比如吃剩的饭菜舍不得倒,第二天照吃不误,经常肠胃发炎。每次去医院做消炎**,我总是不停地生气和抱怨,甚至说一些残酷的话:

“下次再不听我们说的,就不问你们了。”现在想想,父母都是从那个艰苦的年代熬过来的,他们舍不得浪费,总是抱着侥幸的心理来吃剩菜剩饭,这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必须让他们认识到这种***危害,逐渐逐渐地改正过来。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为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孟武伯请教什么是孝顺。孔子给出的答案很简单:健康就是孝顺。

有一位学生高柴,孔子说他“柴也愚”,比较愚昧,为什么呢?因为他的父母过世时,他过于悲痛,哭干了眼泪,甚至哭出血来。孔子对他说,想念父母是对的,但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是不明智的。如果你的身体出了问题,即使你的父母知道一些事情,他们也不会放心!

回首我们的姐妹,我们没有让父母担心。先是三姐的阑尾炎,然后是四姐的垂体瘤(后来证实是良性的)。我们不得不做头部手术。我们的父母整天担心她,哭了。那一段时间,他们两个老人一下子苍老了许多。

孝経中也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所以做子女的爱惜自己的身体,保持健康,不仅是做人的责任,也是孝道的根本。

总之,通过阅读这一章,我了解到一个人的孝道是不够的,也知道为什么要孝顺以及如何做到。你光能满足父母的生活需求是不够的,还要从心底里尊敬父母,理解父母;看父母快不快乐,想自己如何才能让父母快乐,从内心真诚的情感出发,去做到孝顺的要求。

读后感国学天空 篇5

第一种幸福人人都能珍惜,第二种幸福人人都能实践,可以自己选择。第三种幸福,是我们目前最大的财富。我们都是最富有的人,没有人。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快乐地工作呢?

3.老子的无为

老子的主张有很多,其中就有”无为而治”.这个意思和孔子的”仁”差不多,就是一个高度的自觉下的”道”.孔子的仁政侧重于从管理者出发,从上而下的”行善”,而老子强调的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而且一再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要靠万民的自为实现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实现无治无不治。

这是一种从下而上的”行善”.这个很类似于我们的学生自主管理.一直推行的学生自主管理,以前是老师做榜样带学生管理,现在是创造环境让学生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管理.

4.庄子的逍遥

庄子自诩为鲲鹏,其大不知几千里也,大鸟飞起来的时候,抟扶摇直上者九万里.而其中还有一句话就是小鸟讥笑大鹏,为何要飞上九万里再南飞呢?这里面颇有一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意思.

即为庄子的逍遥在当时是一般人所不能理解的.同样的还有,当他的妻子死了之后,庄子居然鼓盆而歌,在惠子来问原因的时候,庄子表达了他的生命轮回的看法,万物始于无,而终于无.庄子的这些思想,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在社会上不要纠结于名利的束缚,追随自己的内心,去做自己.

在人类诞生之初,自然是美好的。教育要做的,就是根据一个善良的人的特长和特点,扩大他的善良心灵,引导他,创造他自己,享受他的自由生活。这是东方哲学下素质教育的方向

读后感国学天空 篇6

“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可以从中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汲取丰富的营养,可以开阔自己的思维,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世界。当我拿到傅佩荣老师写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时,首先我产生一种好奇:什么是国学?这么抽象的词语,这本书是写什么的呢,经过仔细阅读才有所明白,傅佩荣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大家的学术和思想,把自己的研究心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娓娓道来让我从中得到启发,明白了许多道理,使我得到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说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他是靠着努力向古代的圣贤学习,逐渐的温故知新,才能融会贯通取得今天的成绩。并且孔子在年轻时由于家里贫穷,做过很多的零碎的卑微的工作,但孔子却从来没忘记一件事,那就是学习,他利用一切的时间学习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在他生活的时代,普通人家的子弟到十五岁就不再念书了,大学只是专门为一些贵族子弟开设的。孔子不仅自学了所有大学的内容,而且比一般的贵族子弟学的还好,以至于鲁国的贵族孟氏请孔子当家教。到了“三十而立”之后,孔子不曾被国家所用,未谋得一官半职,但孔子仍不放弃自我成长的机会,仍然一如既往的珍惜时间,修炼自己。看到孔子对学习的那份执着,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卑微。曾想:自己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都在不停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觉得很枯燥,现在参加工作了心想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终于不需要再枯燥的学习了,然而孔子的教诲让我感到羞愧。审视自己,脑海中残存的只是大学里学习的那些理论性知识的的只言片语,要满足现在的教学工作需要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教师,要想给孩子半桶水,首先自己就要有满满的一桶水。我要做的就是读书,博览群书,从书中来汲取各种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国学的天空》这本书中傅佩荣老师在桓公读书这一节讲了读书的真谛。在书中写到“对于桓公读书,轮扁提醒他,你不要光读死书,古人写的书是他思想的成果,而思想本身是灵活的,你要懂得怎么应用才行。”桓公读书的故事把千古以来怎么读书的道理都说出来了,书一方面要读,但要把书本上的智慧消化,必须自己亲手去操作,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有真正深刻的心得。有了心得之后,就不会再执着于表面上的文字章句了。所以我不要读死书,我要学会思考,学会应用,要把书读活。

“言必行,行必果。”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很明白,就是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要有结果。然而孔子却说: 然小人哉。光看字面的意思我们也许会吓一跳,难道说话守心也有错吗,孔子为什么会说“言必行,行必果”是小人物呢?傅佩荣老师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同时让我学到了做人要信与义兼顾。书中举了一个例子说:甲刚买了一把猎枪,一个很要好的朋友乙来借用,他说下个月要去野炊打猎。甲毫不犹豫的答应了。但就在这一个月里,朋友患上了忧郁症,有自杀倾向。时间一到,乙就来找甲现在把猎枪借给我吧,实现你的诺言吧。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言必行,行必果吗?把枪给他,他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不用负责吗?从这个小实例中我们看到现在到将来之间还有一段时间,可能出现不可预测的变化,我们不能教条化要看各种实际情况的需要。我认为孔子不是教我们不守信,而是要让我们在守信的同时,不要忘记处事要有灵活的智慧与坚定的原则。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意思是告诉我们跟别人约定的事情要符合道义,说话才能去实践。相反,如果约定的事情没有正当性,违背社会的礼仪和法律,就算说了也不能够实践。所以我们与朋友交往时,不要轻易的去说我答应你什么什么事,而是一定要考虑到是否符合道义,接近道义才能去实践,否则就算约定了也会失信。

读后感国学天空 篇7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范文(一)

“读一本好书就仿佛和一位高尚的人谈话。”可以从中体验不同的人生经历,汲取丰富的营养,可以开阔自己的思维,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世界。当我拿到傅佩荣老师写的《国学的天空》这本书时,首先我产生一种好奇:

什么是国学?这么抽象的词语,这本书是写什么的呢,经过仔细阅读才有所明白,傅佩荣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孔子、孟子、老子、庄子这四位大家的学术和思想,把自己的研究心得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的方式娓娓道来让我从中得到启发,明白了许多道理,使我得到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非生而知之者也,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孔子说的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他并不是一生下来就什么都知道,他是靠着努力向古代的圣贤学习,逐渐的温故知新,才能融会贯通取得今天的成绩。而在他年轻的时候,由于家境贫寒,他做了很多卑微的工作,但孔子从来没有忘记一件事,那就是学习,他用所有的时间来学习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在他生活的时代,普通人家的子弟到十五岁就不再念书了,大学只是专门为一些贵族子弟开设的。孔子不仅把大学的所有内容都自学成才,而且学的比普通的贵族子弟还要好,因此,鲁孟子要求孔子在家教书。到了“三十而立”之后,孔子不曾被国家所用,未谋得一官半职,但孔子仍不放弃自我成长的机会,仍然一如既往的珍惜时间,修炼自己。

看到孔子对学***份执着,觉得自己是那么的卑微。曾想:自己从小学一直到大学毕业,都在不停的学***文化知识,觉得很枯燥,现在参加工作了心想终于可以轻松一下了,终于不需要再枯燥的学习了,然而孔子的教诲让我感到羞愧。

审视自己,脑海中残存的只是大学里学***些理论性知识的的只言片语,要满足现在的教学工作需要是远远不够的。俗话说,学无止境。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你想给孩子半桶水,你首先必须有一桶水。我想做的是读书,广泛阅读,从书中学习各种知识,使自己更富有。

同时在《国学的天空》这本书中傅佩荣老师在桓公读书这一节讲了读书的真谛。在书中写到“对于桓公读书,轮扁提醒他,你不要光读死书,古人写的书是他思想的成果,而思想本身是灵活的,你要懂得怎么应用才行。”桓公读书的故事把千古以来怎么读书的道理都说出来了,书一方面要读,但要把书本上的智慧消化,必须自己亲手去操作,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有真正深刻的心得。

有了心得之后,就不会再执着于表面上的文字章句了。所以我不想读死书,我想学习思考,学习应用,活着读书。

“言必行,行必果。”这句话的意思我们都很明白,就是说话一定要守信,行动一定要有结果。然而孔子却说:

然小人哉。光看字面的意思我们也许会吓一跳,难道说话守心也有错吗,孔子为什么会说“言必行,行必果”是小人物呢?傅佩荣老师的讲解让我茅塞顿开,同时让我学到了做人要信与义兼顾。

这本书举了一个例子:a刚买了一把猎枪,一个非常好的朋友b借了它。他说他下个月要去野餐。甲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但在这个月,我的朋友患有抑郁症和自杀。时间一到,b就来找a。现在把猎枪借给我,履行你的诺言。这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言必行,行必果吗?把枪给他,他后面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不用负责吗?从这个小实例中我们看到现在到将来之间还有一段时间,可能出现不可**的变化,我们不能教条化要看各种实际情况的需要。

我不认为孔子教导我们不守信,而是让我们在守信时不要忘记拥有灵活的智慧和坚定的原则。孔子的学生有子说:“信近于义,言可复也。

”意思是告诉我们跟别人约定的事情要符合道义,说话才能去实践。相反,如果约定的事情不和法,违反了社会礼仪和法律,即使说了也不能实践。所以我们与朋友交往时,不要轻易的去说我答应你什么什么事,而是一定要考虑到是否符合道义,接近道义才能去实践,否则就算约定了也会失信。

以上是我读的《国学的天空》的一点体会,这本书所给予我的感悟不仅仅于此,这本书真的值得我去细细品读。它其中所包含的智慧,人生的哲理,为人处事的方法,做人的道理等真的不愧是我们的一份精神食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范文(二)

国学的天空是一部国人都应该看并且能看懂的书。

说到汉学,我们不得不提到儒道,他们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文化史。

对于入世者,孔子、孟子是必须的;对于出世者,老庄是必须的。

孔子主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人道确立则万物亦得以安顿。孟子认为“思诚者,人之道”,只要真诚,就可以体验自我要求的力量,走上人生正途,由此活出人格的尊严与伟大。

老子的修养方法是虚与静,以道为本源,由此孕生智慧,则人生的困境与虚无之感化解于无形。庄子相信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既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人生何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得,与道同游。

儒道两家亦颇有渊源,孔子多次问礼于老聃。而在百家争鸣后,唯有儒道两家存在至今。究其因缘,大有说头。

两者既有对立,也有互补。它在不同时期的中国历史发展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汉初,休养生息的政策之实施正是对道家之学的借鉴。

而武帝时期,重用儒生也是国家要强盛的一种思想需要,正所谓不立不破。

对于中国的士人来说,儒家之学可立伟业,道家之学养天年。两家之学为中国读书之人提供了两条可以选择的路,此路不通还有一条,众人又何乐不为呢?

当然了,一般都是先想平天下的嘛,人最初的理想总是很宏伟的。在现实的冲击下,理想破碎,灵魂需要慰藉。这就找到道家之学。

我想这也是汉武帝废黜百家儒学之后,道教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原因。当然也和起清静无为,与世无争有关。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范文(三)

我经常在家人面前吹嘘自己涉足的领域很广。关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体育,我可以说一两件事。但作为一名工科学生,我总觉得我的心出了问题,可能就是所谓的内涵。虽然也喜欢名人轶事,但是中华上下五千年,自己所了解的也只是沧海一粟,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绝对不是几个名人,几件轶事所能代表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才是中华文明的积淀。妻子主修史学,推荐我读《国学的天空》,她说这本书浅显易懂,见解深刻,最适合“菜鸟”。

拜读了傅佩荣教授的《国学的天空》,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满满的感动。反躬自省,确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傅教授用孔、孟、老、庄的智慧解答当代人的心灵困惑;以孔孟精进入世,以老庄安顿身心,引领着我们领悟四位先哲思想精髓,找到立身处世的人生正路。经过仔细的回顾,我突然发现传统文化与it项目管理在日常工作中的理念和方法有着同样的微妙之处。

一、修己安人,以和为贵。

孔子曰:“徳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

孟子曰“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离娄上》)。修己,就是指人的心性修养。

在企业里,作为一名员工,首先要培养自己的道德,学会尊重人,然后与他人合作。如果人人都重视自我修养,注重以身作则,项目管理的沟通效率将提升,项目管理的成效也自然会得到提高,推己及人以实现各得其所、各有所安。

“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谓之中庸,中庸是不偏不倚、不走极端的为人处世道理。在it项目管理中,就要求具备“人和”精神,贵“和”持“中”,以和为贵,注重“度”的把握,不偏不倚、行权执中、与时屈伸、刚柔相济,不搞折衷和放弃原则,才能使项目建设高效顺利的推进。

二、忘适之适,无为而治。

当你走在路上,忘记了脚的存在,那么说明你的鞋子很舒适,老子讲的“忘适之适”,就是忘记舒适的舒适。对于一个员工来说,激情、努力、奋斗史我们的常态,然而“忘适之适”才应该是我们应该有的自在的喜悦。

“忘适之适”是内心的最佳状态,“无为而治”则是管理的最高境界。无为,不是不为,无所事事,而是主张为人处世都要遵循自然的基本原则。这就要求it项目管理工作应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态势,按照规章流程办事,实事求是制定管理方法和策略,另外还要以冷静持重的态度做事,顺应自然之道,适时采取行动且坚定不移地实施。

读罢此书虽收获颇丰,但毕竟还是传统文化领域的“菜鸟”,见解不深甚至有所偏差。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在实际工作中有许多相似之处。这本书只是我学***文化开始,从自身做起,传统文化的学***可以成就快乐的人生,也必定能让我成为一名更优秀的员工。

▲《国学的天空》读后感范文(四)

初识傅佩荣先生是在央视的《百家讲坛》中。傅先生主讲的《孟子的智慧》语言生动幽默,道理深入浅出且富有哲理,令人印象深刻。之后开始关注先生的书,《国学的天空》就是傅先生著作中的一部。

一开始,总有一种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敬畏。我觉得没有一定的古代文学,我不敢和别人谈。也许它承载着太多古代先贤与智者的结晶,使思想浅薄者无从下手,从而更显其博大、精深。但当我去品读这本书时发现,傅先生以他渊博的学识,独特的视角,通俗易懂的语言,让读者真正领会到国学的内涵,在聆听古代先贤们思想的同时,也重新审视着自己的价值观。

儒家讲“出世”,道家讲“避世”,且二者颇有渊源。孔子曾问礼与老子,受过老子的点拨,这在孔子的思想中也有所表现。孔子说: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意思是说有人用我就做事,没有人用我就隐居起来。说明孔子也知道避世的方法。

但孔子还说过“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意思是我们没有办法与飞禽走兽一起生活,如果不同人群相处,又要同谁相处呢?

天下政治若是走上正轨,我就不会带你们去试图改变了。”这句话充分地表达出儒家的“出世精神”,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明明知道理想不能实现,还要做,为什么?因为逃避不是最好的方法,如果大家全都归隐山林,求得个人自在,那这个社会要怎么办?

天下无道,更需要知识分子出来努力改善,即使知道力量有限,再怎么做也无法达到世界大同的境界,但还是不肯放弃。所以,儒家的智慧并不表现在解脱上,而表现于:在适当的时代与环境中,以适当的途径去达成理想的结果。

这也是儒家与道家的区别。

关于读书人的使命,早在千年前,北宋大儒张横渠先生就发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呼号。

至今听来仍振聋发聩,无法心安!在如今这个物欲横流、急功近利的时代,更需要国学的思想来使浮躁的心绪归于宁静。我们有时会抱怨命运的不公,总是不给自己成功的机会。

又有谁想到是否机会来了,是因为自身修养还未达到而错过了呢!这样的困惑孔子的学生子路也遇到过。他问孔子:

“君子亦有穷乎?”孔子毫不犹豫的答道:“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意思是君子遇到穷困的时候,还能保持本色,小人就胡作为非了。

穷,则独善其身!在尚未实现个人理想时,要运用道家的“避世”哲学。以“清净、无为”来排除干扰、**等杂念。

加强自身修为,蓄势待发!达,则兼济天下!等到实现理想时,则要采用儒家的“出世”思想。

以“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去造福一方。

如今的时代,是开放的时代,也是多元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面对风云瞬息万变、充满**的社会,需要我们不断的读书,读好书,在借鉴古代先贤们智慧同时,本着做事先做人原则,以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来完善自身的品格,成就人生!

读后感国学天空 篇8

今天我读完了傅佩荣先生写的《国学的天空》,感觉非要写几句不可,否则难言我收获的感受。

通俗易懂、博古论今、中西合璧是这本书的特点,而且还告诉我们看一件事情、一个人、一个地方,要了解他的背景,来龙去脉,才能深刻理解为什么会成为这样的。

可以说,我们社会上的道德和约定俗成很多是受孔孟的观念影响。但我感觉我个人的思想、行为有时候受老庄的影响更多一点。里面有一句话说得非常好,40岁之前,我们要学习孔孟,40岁以后要懂得老庄。

1、孔子说,要真诚。人性的价值必须由内而发,绘事后素,一个漂亮的女子不需要化妆,只要穿上白衣服就可衬托得非常漂亮;礼也是白色的,它不是给人性加上什么色彩,而是把人向善的本质表现出来。学习东西要一以贯之,要有一种中心思想来贯穿所有的知识,任何技能、知识都是触类旁通的,孔子认为这个东西是“仁”,儒家说“仁”是人生的目的,人活在世界上,从真诚开始,主动走向正路,一步一步把自己的生命更大众的福祉结合在一起,做自己该做的事情,甚至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在说不惜。孔子欣赏曾点的志向:“莫春者,春服既成;冠着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兮,风乎舞兮,咏而归。”你不能选择别人对你怎么样,但你可以自己选择怎么样。所谓无志于外,有志于内,无志于用,有志于体。

2、孟子认为人性是向善的,而不是本善。人性有一种善的趋势,只要环境合适,就会体现出来。要与古人做朋友,把孔孟老庄,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这样的大哲学家做朋友,了解他们所处的时代,了解他们怎样面对和处理问题,并设想如果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会不会跟他们一样选择,或是有不同的想法,这就是阅读的好处。

读书要做圣人,而不是为了考状元。王明这样说的。状元只有一个,但人人都可以做圣人。

3、老子认为世界万物背后都一个“道”,这个道不能说出来,一说出来,就不是道了,所谓道,可道,非常道。治大国若烹小鲜,做小鱼不能随意翻动,否则要碎掉的。所以一个统治者如果要治理国家,频繁施政,肯定是难以周全,不是顾此失彼,就是难以久安。“夫物或行或随”,世间一切万物,各具特色,在参差不齐中保持了整体的均衡。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只是想回复到自然如此的状态,否则会留有后遗症。

老子有三宝:慈、俭、不敢为天下先。慈为慈爱,要想母性一样包容、低位。不能为了追求“名”“货”而牺牲自己身体,人说要维持生命的很少,所以要俭朴。做人要低调,这样别人不会嫉妒你,而且可以充分发挥众人的积极性,即使你无为,也可以办成事情。

4、庄子认为人的最高智慧在于明白“未始有物”,人生不必执着,何不逍遥自在,与道同游。世间是一个统一体,不要计较得失,只要与道同在,就是人生的目的。人在宇宙中式沧海一粟,一个人在世的时间是一只鸟从漆黑的窗外飞进屋子转了一圈又飞回到窗外的过程。人最放不下的有两个东西:一是空间,我家的地方越大越好,地盘越多越好;二是时间,人往往希望自己获得越久越好。但最终是要结束的。所以时间和空间,包括这个世界上的名利得失,都不要太过计较,最后连生死都不能计较了。我们要计较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让我们的智慧得到觉悟的机会。如果我们能将自己的眼光提升到一个高度,然后再看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所有的痛苦和烦恼大概很容易化解了,就不会局限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了。

读后感国学天空 篇9

华夏五千多年的文明,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他们的思想无不闪烁着智者的光芒,指引我们中华民族走到今天,形成了我们华夏民族的性格、品质。时至今日,当我们于繁华之中迷惑的时候,读读这些古人对生命深邃的思考,仍然能给我们莫大的启迪和内心最质朴的关怀,让我们能在纷繁烦乱的现实中,找寻心灵片刻宁静的天空。

正如本书作者傅佩荣所说,人在三十岁之前学儒家,可以走得更好,因为它告诫人们向善,有理想、有追求。但过了四十岁以后,会发现有儒家思想还不够,因为人生有许多不公平的事情,善无善报,恶无恶报,才发现,孔子的思想虽有善意,却未必有善果;所以必须看开,所以要跟“道”结合。本人很以为然,作为一个即将进入不惑之年的人,至今仍有许多迷茫和困惑,所以更多地学习了《国学的天空》中道家的章节,更多地来谈一谈对道家思想的感受。

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压力大,人活得累。所以老子说,人活得这么辛苦,到处受人约束,必须委曲求全,认真努力工作,就是为了养活这个身体,如果没有这个身体,何必做这些事呢?有身体就要有面子,有形象,就开始与人争名夺利,痛苦和烦恼就会随之而来。老子的意思是,人不要太在意自己,不要太在意我要吃什么,喝什么,得到什么样的功名利禄;你太在意,就必须放弃你的自主性。人生的痛苦源于“我执”,认为我一定要胜过别人,我一定要达成某种目标,或者我一定不要碰到什么困难。所以要尽量顺其自然地生活,不要太在意身体的享受。

人们在对物质的追寻过程中,欲望不断膨胀,忘记了身体和钱财、地位哪个更重要,结果劳累和伤害了身体,得不偿失。道家告诉我们“少私寡欲”,一个人多思多欲,不可能快乐,一个欲望满足了,又会生出更多的欲望,结果更痛苦。所以,知道满足,知道停止,才可以保持长久。

庄子谈到人的修炼,要做到“心如死灰”。当别人都在耍弄心机、争奇斗艳、巧取豪夺、夸耀富贵时,你却能使“心”进入虚和静的状态。人在世上,若能做到不与别人攀比,安静的守住自己的内心,就会免去很多痛苦,拥有很多快乐。

庄子谈到“混沌之死”的寓言,对我们也很有启发。混沌没有耳鼻目口这七窍,无法与外物沟通,因而也不受外物变化的影响。本来“混沌”处于一个和谐宁静的世界里,过着单纯的日子,但当别人给他打开了这七窍以后,“混沌”很快就死了。人活得简单、单纯了,才可以领悟到道,人类生命的伟大潜能才能发挥出来。而我们现代人,生活的越来越浮躁,静不下心来去读书、去思考、去研究,一切唯利是图,科技是发展了,但地球却遭到破坏,现代人生活在自己自以为的聪明而造成的苦难中。所以现代社会要做到和谐,就要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人真正觉得快乐应该不为物使,遵从于内心真实的需要。

老子说:为政者宽厚,粗枝大叶,人民就淳厚;为政者苛细,人民就狡诈。所以政治人物看起来淳朴反而是好事,为政最怕刻薄一刻薄就会伤害人心,不如尽量管的宽松一点,不要要求严苛。大道至简,老子的话在现在看来,仍然是有其现实意义的。

这些只是端午节假期小读的一些感悟,只是采撷了伟大国学天空中的几缕星光。学习国学,学习老庄,让我们能够在这个世上活得更真实一些,更内敛一些,更加回归内心,又能超然于物外,去除浮躁,涤荡心灵,在这样一个浮华、烦乱的世界上,还能让心灵静谧,还能感受到蓝天、白云、绿水,还能知道自己活着,并且生活着。任自己的心灵逍遥遨游,真的很惬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