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文

发表时间:2023-09-03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文合集(5篇)。

作文是我们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我们在写作文动笔前,必须认真读题,审清题意,我们从那些方面可以看出作文是否优秀呢?经过栏目小编的精心整理以下为大家提供了“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文”相关内容,感谢你的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够使你快乐并分享给你的亲人!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文(篇1)

最近读过了《林语堂披发文选集》这本书,感触感染颇深。

本书以一种新的风格来撰写文章,读者在一字一句中很收留易就能看出作者林语堂的幽默和观点独特等特点,他经常就一个我们习认为常的事物来谈论,从而得出一个全新的观点。

在《论买东西》这篇文章中,作者便以天然、流畅的语言,带领着读者来重新熟悉我们认识的“买东西”这件简朴的事情,文中作者就以自己的经历为例子来谈:本是不想买东西,只在门外看看,却由于一时感情冲动,老是看而不去买也其实尴尬,便由停足观看改为跨进店门,这种事情在我们身上也确实良多,本来只是去逛超市,披发披发步,舒畅一下心情,却往往做上一笔“小交易”,带一大捆东西回家,这也其实难免。

而接下来作者又写了“见人下菜碟”这种近代社会人们的通病,又让人联想回味一番,也为下文做了一个简朴巧妙的铺垫,最后作者写到了“孩子”,便巧妙地将文章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由于孩子的眼睛、心灵是最贞洁的,没有阴险与虚伪,“人之初,性本善”,只有与小孩子做交易时,我们才能真正感到兴奋,而这也恰是买东西的本质与艺术。

卖家兴奋,买家也同样兴奋,我想真正能做到的,现在恐怕也只有只有小孩子了吧,就像作者在文中最后一句提到的“心不必明,性不必见,只看看小孩子好了。

读过这本书,我以为写好一篇文章实在只需用朴素的语言记实自己内心对某个事物的的真实感触感染或某种看法,就像小孩子的心灵一样干净、贞洁,这便足以让读者产生共识,读懂你想表达的心意,这便是一篇成功的文章了。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文(篇2)

林语堂是学贯中西文化的大学者,有着非常丰富的知识积淀。今晚读完了他的散文集,深切感受到其中的那份幽默。开篇的第一篇文章讲杀人记,用一种冷幽默的笔触讽刺了官样文章的食之无味和社交礼节中的冗余。

在他的散文当中,唯一一个我不赞成的观点就是对于女性和子女的认识。林语堂先生在文中写道:一个人在政治上、文学上或艺术上完成了伟业,其报酬只不过是智能上几声轻微的欢笑而已,可是一个人看见自己的孩子长成起来,其报酬是极真实的,不是言语所可以表达的。对此我不敢苟同,正如他在其他的散文里写了物质和精神能给人相近的满足感,不要分出高下,那么家庭和事业也应该是如此。杨丽萍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舞蹈,为了保持舞姿的优美,她甚至不能自已独立完成洗脸、吃饭这些简单的工作,更放弃了生育儿女的机会,可谁又能否认他在艺术上的成就?当她谈起自己的选择,也总是无怨无悔。如今他已经是接近60岁的人了,在这漫长的人生旅途中,如果她要后悔,让有太多的机会反悔,恐怕早就已经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她能力排众议,在艺术的道路上行走到今天,正说明她不曾后悔过自己的选择。

据说斯宾塞在逝世的前几天,曾经望着自己的哲学著作想道,如果他有一个孙儿,岂不更好。暂且不论这个观点的真假,即使这是真的,那就说明繁衍后代一定比事业更重要么?其实未必,那条没有被选择的路,总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诱惑着我们,因为人生当中总有太多不能两全的事情,而我们回顾的时候也无法避免去设想那个没有完成的选择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林语堂还说:成功的男女伶人摆脱了舞台生活,可是成功或不成功的母亲可有放弃过母性的生活的!那是闻所未闻的事情。君不见弃婴堂当中声声啼哭,放弃自己母亲身份的女子并不少见。就在前些日子,甚至还发生了这样耸人听闻的事情年轻夫妻把亲生的婴儿亲手从楼上扔下,想要摔死孩子。

或许是年代改变了,又或者即使是大师,也有自己没有顾及到的角落吧,林语堂先生歌颂生育和母性,这便是唯一一处我不能同意的地方了。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文(篇3)

虽然说《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但是我都一直未曾拜读过他的文学作品。我这是第一次认真地拜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在老师布置我们阅读林语堂先生的文章后,我有在网上搜索他的文章,也在其中看过《生活的艺术》和《武则天传》。不过因为《生活的艺术》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看不怎么懂,所以我也就放弃了阅读这篇文章。至于《武则天传》是由于时间不足也就没有细看了。所以我就看了下林语堂先生所写的散文。虽然文章都很简短不过内容是相当的丰富精彩。

在读《秋天的况味》的时候感觉先生的文章都是由生活中的一些细小的事物而可以体会到四季中“秋”的独到、人生中“秋”的成熟与练达,那种自由、闲适的心境不是一般俗人能达到的。先生心中的诗意、禅意透过文字不经意的表达出来,深深地吸引着读者,不由得一遍又一遍的读着,不忍放下。

我也是一个爱秋之人,我爱它是因为,它没有春的阴雨绵密、没有夏的炎热迫人、没有冬的寒风凛冽。爱它那份成熟淡定。不过相对于先生对于秋的爱和理解,我的这些太过于肤浅罢了。

我虽然到现在还是有些许不懂先生为什么在文末加了那段关于烟的文段,不过在这些段文字当中可以体会到先生对于生活当中许多细微的事物都观察的很是细腻。就像大烟在烟灯上燃烧时所发出的那微微哗剥的声音,先生也会觉得有一种诗意。还有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同样能够让先生感到同观人烧大烟一样的兴趣。虽然我不能够体会得到先生的这种感受,但是我想我能够感受到先生在观察这些细微的事物的当时的心情。

在看这篇文章后我还顺便看了下《孤崖上的一枝花》。对于这篇文章我种油然而生的喜爱。很喜欢这句“花只有—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我觉得这句话,这篇文章给人很大的勉励。我看了这句话所理解的就是:只要还存在一丝丝的希望,那么不管当时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绝望,都要坚持下去。即使再失望也要有微笑的理由。我不知道先生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的意义是些什么,但是我在这篇文章当中所领悟的就是这些。

先生的文章我虽然读得不多,但是先生在文章当中所用的词此我都很是喜欢得紧。不像有些文章尽是些浮华字句、尽是无病呻吟、平淡无奇。。先生的文章虽然有时候有点让人捉摸不透,但是在过后细细品味还是会在其文字当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独特见解,同时也会在其中悟出很多的人生哲理。先生能够通过最普通的事物来育人。

读过先生的文章后我觉得自己体会得挺多的,觉得平时闲着无聊的时候看看先生的书会受益匪浅的。并且先生的书会让喜欢它的人更加喜欢,不喜欢的人也不会觉得枯燥无味。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文(篇4)

闲来无事,看了看林语堂的散文集,我喜欢林语堂先生的文字,字字珠玑,风趣幽默。从他的文字里可以读出一种率性和真我,大凡一个心胸真正豁达宽广的人,都不会隐藏自己的思想,不管是高雅还是低俗。比如林语堂先生的《谈避暑之益》里有一段有趣的思想表白:避暑的第四个益处,就是可以从各家的奶妈嘴里,听到诸如何老爷家的丫头生出来的孩子像何老爷之类的风流韵事,而成为回城后社交谈论的题目。

文字里丝毫不隐瞒了解这些是非而带来的乐趣,反是体现了一种那些道貌岸然的“君子”所不及的高雅。短短几句话,一针见血的贬出了当时社会现象的冰山一角,我想这倒正是林语堂先生文字的魅力所在呢!

还记得看过关于巴金先生的一篇文章,文章里提及,在“”时期,巴金被打成右派,在牛棚里写了不少悔过书,而且是真诚的“甘心服罪,接受改造”。“”结束后,巴金平反了,在他的自传里,他坚持要将曾经的错误思想写进去,身边的亲朋好友都劝他:过去的就过去了,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事情的真相,都以为你是被迫的,何苦到了晚年来自毁清誉?

巴金愤怒的拍案而起:错误就是错误,难道因为不说就不存在吗?难道隐瞒真实而得来的清誉,是所谓的清誉吗?……

最终,巴金如实的将自己曾经的错误思想写进了自传,同时,也将一种返璞归真、顶天立地的人格写进了历史!

一个人的人格魅力体现于思想,体现于一种坚持自我的个性。敢说真话的人,是真正值得我们敬佩的人!

林语堂散文读后感范文(篇5)

最近有些忙,所以没有花很多时间去翻阅中长篇**,生怕读到精彩之处而不得不放下,待再得空捧起书时,却又找不到之前的感觉了。

但没想到,这却让我发现了一本好书——《林语堂散文精选》。其实这本书已被我束之高阁许久了,之前不读它是因为初翻时觉得它半文言半白话,还夹杂着英文,太深奥,大概比较枯燥;现在读这本书是因为其中的文章都很简短,每日抽取零星的时间就能看上几篇。没想到重拾此书细心一读,竟让我有了如获至宝的感觉。

读林语堂的散文,就如同在和一位睿智的老者对话,话语半俗半雅,深入浅出,入情入理;语调诙谐幽默,杂谈古今中外,引经据典潇洒自如;言谈之中让人愉悦却又耐人寻味,细细体味之后更让人收益颇多。

读散文集,我喜欢凭着感觉随手翻阅,《论读书》是我翻看的第一篇文章,因为我很想知道这位文学泰斗是如何看待读书的。读过此文,顿时令我“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广见识,养性灵”。“读书须先知味。

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一个人找到那本“对味”的书,将会使他“心胸中感觉万分痛快,而魂灵上发生猛烈影响,如春雷一鸣,蚕卵孵出,得一新生命,入一新世界”,“读书须有胆识,有眼光,有毅力。

读书全部的主旨,是读出自己的性灵来。”……这些文字以一个智者、长者的身份向我娓娓道来,叙说着读书的心得、方法、经验和意义,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让我知道了该怎么读书,如何选书。以前只知道读有名气的书,读上榜的书,读畅销的书,殊不知很多书其实并不适合自己,常常硬着头皮强读苦读,其结果也只是落得个“消化不良”。

但现在我知道了,作为读者的我们,应该要寻找和自己“对味”的作品和作家。

《秋天的况味》是一篇虽不长,却很美的文章。人们提到秋,往往会想到悲凉、凄惶、萧瑟、肃杀,而林语堂先生却品味到秋的另一番况味,他由一些细小的事物入手,进而谈到秋天的意味,谈到秋的独到,谈到秋的成熟,谈到秋林的古气磅礴之象。林语堂先生的诗歌,禅意和洒脱舒适的心情在不经意间流淌出来,深深地吸引着我一次又一次的阅读,在享受和理解的同时。

人的一生也会经历春夏秋冬,当秋来临的时候,我们不应落寞、凄凉,而应在过去的积淀中厚积薄发,尽显磅礴,尽享收获。

幽默小品《做文与做人》,读之让人身心得以愉悦,性情亦得以陶冶,文中“做文可,做人亦可,做文人不可”,让人在一笑之间看到了林老的自嘲与洒脱。《孤崖一枝花》中的一句“花只有一点元气,在孤崖上也是要开的。”让我反复咀嚼、品味,花如此,我们人更应该如此,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只要还有一丝希望,就应该像孤崖上的那枝花一样,不管处境是多么的艰难、绝望,都要尽自己最大的力量,绽放生命的色彩。

《中国人之德性》是一篇剖析中国人道德与品性的文章,文章以睿智的语言将国人的性格、理想、情趣、追求娓娓道出,同时又与西方人进行了客观的比较。

林语堂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不朽的艺术大师,是中国使用“幽默”一词的第一人,其所作的具有独特格调的散文小品,更是幽默中显闲适,平淡中见深长,是一份难得的艺术佳作,一席丰盛的阅读盛宴,值得我们去品尝,去知味,去珍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