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风流去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10-25

风流去读后感(精选6篇)。

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是在书中漫步,品味诗与远方,认真品味作者写的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 阅读之后,我们应该在读后感中分享我们对书籍的新鲜认识。以下是读书笔记吧的编辑为您搜集的有关“风流去读后感”的相关信息,相信在本文中您一定会有所发现和收获!

风流去读后感 篇1

历史又前进到了东汉,由于东汉顺帝时期重用外戚梁商,导致梁商死后大权传至其不肖子梁冀手中,梁冀为人跋扈毒辣,眼中只有享乐,谁挡他的去路就是死路一条,而且无比残忍,他为了把持朝政先后废立了多位皇帝。因质帝当面称他为“跋扈将军”而毒杀质帝!此时当朝**李固看不惯梁冀为非作歹,同他做了殊死斗争,最终不敌被杀!

李固被杀之前已知自己必死无疑,就让留在京中的三个儿子回家去了,李固之女李文姬知道自己兄弟回家,家族必将遭灭顶之灾,于是让三弟李燮,隐姓埋名逃出家门,后对外宣称李燮回京找父亲去了!终于李固被害,其二子也被杀害,仅三子在李文姬的谋划下才得以活命,也为李家留下了仅有的一直香火!好一个奇女子啊!

待十几年后汉桓帝联合五位宦官诛杀梁冀后,姐弟才得以相见,姐弟相见抱头痛哭!这眼泪是感动是心酸还是无奈!?东汉以来宦官与文人群体斗争的开端!

文人集团为了捍卫自己的道德,采用破坏道德的方式,对宦官集团展开杀戮;宦官集团为了保住自己性命也对文人集团采用更疯狂的杀戮,杀来杀去直到,汉少帝时期大将军何进被杀,袁绍领兵杀入宫中,屠尽所有宦官,导致少帝被宦官挟持出宫,后被董卓劫持后废黜,立陈留王刘协为献帝,至此整个东汉王朝算是完蛋了!

建安年间的曹操背负了历史太多的骂名,但我认为曹操算那个时代唯一的英雄,他以一己之力对抗董卓,迎献帝,讨伐各路诸侯,至三分天下有其一!他的到来,使原来的文化圈充满了民声,注入了一股清泉,文人又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被打压多年的文人终于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一些贡献了!至此压抑至极点的文化圈又恢复了生机!

从曹操的《短歌行》中“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风流去读后感 篇2

《风流去》的作者为鲍鹏山,这本书是集合了作者其它作品的最好的文章,如《天纵圣贤》《彀中英雄》《绝地生灵》等。从先秦到魏晋南北朝,这本书揭示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从君子到恶人的高尚而痛苦的灵魂!

作者鲍鹏山,出生于安徽省六安市,为上海开放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了《风流去》,《论语新读》等三十多部作品,历史地位与易中天相齐。

当我拿到这本书时心想这本书要快点读完然后写一篇读后感完成任务,不过看了以后发现在读这本书时可以了解一些名人大家的事迹,其中让我最有感触的便是孔子的事迹了,他为黑暗王国的一盏残烛。想当年,那位御马奔驰带着他的**周游列国避人布道,颠沛造次的孔子已颓然老矣。时间改变了太多,当年和他一起奋斗过的**们也是各有各的宿命。

经常挨骂而又忠厚的子路最后中了孔子“不得其死”的预言,被剁成了肉酱。他最喜爱的大**,安贫乐道的颜回,最后却是死于贫困,死后连棺材也没有。让人忍俊不禁!

回首孔子的一生,他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叛逆的身影,决心只做媚俗的事。只可惜礼教被现代人认为是糟粕。不过我认为孔子之前的时代人类尚处于懵懂的时期,唐宋的发达、颜色的丰富,实在让人感觉有些憋闷。

而宋以后九州一片黯然,尤至清代,历史都已经散发出一股喷洒消毒水后未通风的味道。而孔子所处的那个时代正是中华民族的青壮时期,空气都让人感觉到一种爽朗。在这样一个时代,有这样一群人,如孔子和他的**。我们怎能不为这个时代热血沸腾呢?

离开鲁国十四年后,孔子而归。作为一个绅士,他可以坦率,他可以无所畏惧,他可以说话慢,行动快。但不可以“没世而名不称”啊!

“三不朽”的立功他没有希望去完成了,但立德和立言晚年的孔子完成的相当出色。他修《诗》《书》《礼》《乐》,撰写《春秋》。立功显其时效,而立言则见万代千秋。wWW.DsBJ1.Com

孔子立言的同时便立了德,在竹简中,在人们的口耳相传中,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中,成为了“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我认为孔子的伟大贡献在于他的人格影响。继孔子之后,无论是学者还是文化人都以孔子为例。学者应该有道德上的痛苦和文化上的负担。这也是我们极力推荐的个性。如果读者没有道德上德痛苦和文化上的负担。

我们认为这种人对他读的书感到非常抱歉。《风流去》每一个事迹都值得我们仔细品读。

风流去读后感 篇3

三千年来浪淘尽,一声叹息风流去,这是鲍鹏山老师的着作《风流去》封面上的两句诗,翻开中国古代厚重的历史册页,你确实会不由自主的发出一声叹息,不论是忠臣烈士还是奸诈小人,留下的只不过是一纸泛黄的记录,

风流去读后感。而在鲍鹏山老师的着作中,他笔下的那些历史人物,却好像是超越了时空,活生生地站在我们面前,他们的所作所为也历历在目,如亲眼所见。

认识鲍鹏山老师是看他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节目里,他在主讲《新说水浒之鲁智深》,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在鲍鹏山老师斯文外表下藏着的是无尽的激-情。后来就在网上购买了他的一本作品《风流去》。细读这一篇篇鲍老师蕴藉深情的文章,感觉到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化合古今,干净纯粹,尖锐犀利,幽默风趣,让我从中照见自己的生活,窥见自己的影子,惊悚自己的命运。

在书中,我看见了睿智的老子,固执的孔子,骄傲的孟子,勇悍的墨子,偏激的屈原,但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一些在历史上享有显赫名声的人物,原来只是沽名钓誉之徒,他们的声誉只是人们为了某种需要而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而我们现在看到的就是这些被人们刻意扭曲了历史。

司马相如,一个文字技巧超群的纯作家,相信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读过他的作品,但对这个人绝对有所认识,因为他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是被当作风流佳话来传颂的,有些时候更被当作所谓的冲破封建礼教的自由婚姻的第一个典范。但鲍老师为我们揭开了司马相如的面纱,原来司马相如只是垂涎卓文君的美貌,更垂涎他父亲卓王孙的财产,于是和他的好朋友王县令精心策划了一个骗局,最终目标是谋夺卓王孙的财产,为爱私奔只是谋夺财产的一个手段,可怜的文君小姐只是这个骗子手中的一颗棋子。小时候读到文君当炉卖酒的故事,有些奇怪司马相如和她已经回成都了,为什么又回到临邛来开酒店呢?要开酒店,在成都开岂不是更能赚钱吗?现在知道了,这其实是敲诈卓王孙钱财的一个无赖策略:你不给钱我,就让你的女儿抛头露面,就让你难堪。当然,他的目的最后还是达到了,因为卓王孙的脸皮没有这么厚,只有乖乖认输,把三分之一的财产分了给他。司马相如钱一到手,立马结束营业,回成都去做富翁了。所以,鲍老师称司马相如是aplayboy。

孔融,一个天下知名的人,孔子的后代,在他生活的时代已经很出名了,往后更被后人不断给他戴上道德光环,让他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他的孔融让梨故事是被当作德育典范来向小孩子讲述的。可是,鲍老师通过对历史材料的研究和分析,却告诉我们另一个孔融的形象:这是一个志大才疏的人物,自命不凡却毫无实干能力,自负才高却始终在二流境界徘徊,但他却凭着不凡的出身,出位的言行赢得了当时的名声和后世的赞誉。孔融在当地方官时(北海相),弄得当地政治崩坏,盗贼四起,而他收拾不了就一走了之,连老婆孩子都不管了(弃郡而逃,仅以身免),不过他有一件事倒比张飞厉害,张飞只是用柳条打督邮,还被刘备骂了,而孔融可以一天之内杀掉五个他认为该杀的督邮,也没什么麻烦事。他以孔子的继承人自居,但却说出严重违背儒家孝道的言论:说父亲是为了满足情欲才生下孩子,并没有什么亲情可言;而母亲只是一个装着孩子的容器,一旦分离,则二者毫不相关。(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这真是不孝之极!难怪曹操会把它列作杀孔融的理由之一。孔融因为让梨,骂曹操,最后被曹操杀掉。然后扬名于当代后世。与他一样的还有他的朋友祢衡,不过这个祢衡比孔融还要差劲,他连让梨都没有,只有骂人,不单骂曹操,什么人都骂,结果被黄祖杀掉,但也因为骂过曹操而成名了。

通过鲍老师的解读,你会发现我们所受的历史教育是经过精心剪辑的片段,并不是全貌,更没有教会我们分析历史事件的方法,因此我们所接触的历史是扭曲的历史,许多历史人物是人为另外包装过虚假形象。

风流去读后感 篇4

这本《风流去》让我想起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这些打通古今、举重若轻的文字,每每让人心生时不我与之叹,蹉跎岁月之感,奋发向上之想!它是文学的思想史,是思想的文学史。它告诉我们,不能够忘却的组成了我们的记忆,不随风而去的故人往事怎能如烟!记忆中的历史是历史的风流,是风流人物,也是风流时代;是历史上的今天,也是历史上的明天。然而,尽管历史的解读千人千面,对风流的理解却总是趋同:被格式化了的风流很多时候是习而不察的误解。这样,鲍鹏山的风流解读才尤其宝贵,他打破了那些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格式化,以多情的理性解读漫漫长路上的行者,让他们一个个走进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看到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所蕴含着的理想与激情,人格与性情。于是,我们哭着他们的哭,笑着他们的笑,寂寞着他们的寂寞,孤独着他们的孤独,快乐着他们的快乐,幸福着他们的幸福,感动着他们的感动,思考着他们的思考。他不仅让我们在古人身上看到了自己,还让我们看到了人。在这条能量传导的链条中,他不仅是一环导体,也是一个新的能量。

从老庄孔孟到嵇阮陶谢,一部书中鲍鹏山尽数三千年风流人物,至情至性、至理至真,以手写心、直言无忌。他从心灵深处发出的声音直抵我们的心灵深处。他爱一个人爱得那么毫无保留义气深重,恨一个人恨得那么不留余地义正词严。他对道德、对人的情感,甚至对人性的弱点都有着善意的回护与爱惜,而那或温婉或激烈的批评,总能震动我们的心灵。他的包容是一颗悲心,他的批判源自一颗慧心。他有时肃穆庄严,有时不屑一顾,有时洒脱幽默,有时拍案惊奇;或志深笔长,梗概多气,或洒笔酣歌和墨谈笑。他不板着脸冷着心地讲思想,他从容地纵横古今,谈笑间充溢着历史的纵深感和哲学的普遍性。他让我想起刺秦的荆轲、骂人的鲁迅、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绿林好汉,想起蒸不熟、煮不烂、锤不扁、炒不爆的铜豌豆关汉卿,想起偏居一隅心系环宇的隐士、肩扛道义舍我其谁的狂生。他让我想起诗人、哲人。哲人的美是思想的美,可是他却把思想写得这样诗意;诗人的美是意境的美,可是他却把这意境写得这样深沉,那饱蘸着情感的思想令人沉思也令人下泪。当读到庄子是一颗孤独的树,为什么泪水骤然蒙上了我的眼?是千年前孤独的庄子动了我的心,还是这读懂了庄子的孤独的鲍老师动了我的心?谁说思想只是理性的声音?我在他那多汁的情感里受到了最强烈的思想的震撼!让他流泪纵横的也浸湿了我的眼角。用他读庄子的话说,他走近存在了。伟大的事物只有同样伟大的人才看得出来,那是懂得也是爱。因懂得而爱是最热烈最深沉的爱。我想,有鲍子解读诸子,诸子有灵,会很欣慰的。我不知道鲍鹏山的深度是来自情深还是理深因情深而理深,抑或理深而后情深?毫无疑问,他是饱学之士,但我更倾向于把他理解为性情中人一倾如注的言辞迫人双眼,苍凉悲壮的幽默让人鼻酸,读书万卷落笔惊人。

《风流去》是学术与文学的结合,哲人与诗人的结合,知识分子与血肉之躯的结合,理智与激情的结合。他以学术的真诚所做的真诚的学术,是为而不为、不为而为的最高境界!放下书,惘然若失,那让人冷却的理智又让人燃烧的激情!此刻,我的感觉正如鲍鹏山的提问:你是我的梦还是我是你的梦?无论怎样,感谢梦一般地相遇!我仿佛看见,他寂寞地在冬夜读书,动情地在春日写书,他以不泯的童心扞卫着人性的尊严和知识分子的良知。那一双寻找真理的利眼,带着体温的情感,那一腔泼洒真情的热血!他的不老的激情是学子般的爱恨情愁,扑面而来的激扬文字要把人带回青春岁月在这个飘雪的冬日的午后,他把他的寂寞告诉你,让人心痛的不只有他的寂寞,还有你的寂寞也被他说中了人是那么矛盾,你有着伟大的理想,却在这个下雪的午后不知所措正是在这个时候,我打开《风流去》,看到鲍鹏山与他笔下的也是中国历史中的那些光焰万丈的风流人物相遇了,他让他们复活且与我们相遇。他给中国的学术界送来一丝沁人心脾的清风,给中国的文学批判带来了哲学的高度和历史的长度。如果鲍鹏山能够代表中国当代的青年知识分子,真是一件很让人欢欣鼓舞的事!

风流去读后感 篇5

早上跑步的时候,我打开樊登读书,听的这一本书《风流去》,其实这是我是喜欢樊登读书会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书如果不是《樊登读书会》,我是一辈子都不会去读的。我个人比较喜欢育儿,心理,创业方面的书籍,对于这种历史或者人文方面的书籍,我虽然有兴趣,可是,我觉得买了以后也不会看,看起来也会很辛苦。很大的一种可能性是放在书架上堆灰。可是听了樊登老师的讲解以后还是觉得这样历史人文的题材也让人非常的有收获。

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从那些名人大家的命运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和生活。

其实有了孩子之后,我还是买了很多经典名著,比如说,《论语》,《四书》什么的,也在网上看过一阵庄子的公开课。知道这些是中华文化的精髓,也知道都是一些很好的经典,很希望能够介绍给孩子,但是由于自己文学功底不够,自己本来都已经是半桶水逛荡了,也就根本倒不出什么东西来给自己的孩子。

樊登老师讲解鲍鹏山这本书,真正的唤起了我对这些诸子百家和历史人文的的兴趣。

他讲到,老子《道德经》里面说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其实这句话日常生活里面经常听到,但是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他今天解释这句话的意思:治理国家的真谛就是不折腾。其实我觉得用在教育孩子身上也是一样的。前几天和一个好朋友讨论,无论是家规严格的家庭还是教育观念非常松散,开放的家庭都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是如果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里面贯彻始终有同样的原则,而不是今天跟风严厉管教,明天要给一个快乐的童年。或者说今天学一个乐器,明天学一门语言。我们养育孩子的时候给他们一个平和安稳的家庭环境,也更能够帮助孩子发挥他自己的潜力。

我也特别喜欢他对于屈原的总结,他说屈原对中国的影响不是他的思想,而且也不是他的事迹,而是他的失败。这是个人对历史的失败,是个性对社会的失败,是理想对现实的失败。读书的时候,很仔细的看过屈原的传记,但是对于他人生命运的思考,绝对没有达到这样的深度。

我发现我看书只能到达看热闹的程度,而完全到不了看门道的境界。这也许是我那么多年一直看书,而一直没有太多提升的原因。

希望有空的时候一定要把这本书找来看一下,这些影响到中国历史进程的先贤,他们的精神遗产,他们的灵魂气息,和我们传承的人生观,价值观息息相关。

风流去读后感 篇6

《风流去》是中国现代作家鲁迅所著的一部小说,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国社会中的一群知识分子的生活和命运。这部小说以幽默、讽刺和反思的方式,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堕落和绝望。以下是我对这部小说的读后感:

这部小说通过主人公的心路历程,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性。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们身处在当时的腐败社会中,面临着各种选择和抉择。他们既渴望追求知识,又渴望逃避现实。他们既追求自由,又渴望稳定。他们既希望改变社会,又害怕承担责任。这些复杂的人性和心理状态,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这部小说通过幽默、讽刺和反思的方式,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腐败、堕落和绝望。小说中的知识分子们身处在当时的腐败社会中,面临着各种选择和抉择。他们不仅面临着道德和伦理的挑战,还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挑战。他们不仅希望改变社会,还希望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然而,他们最终都选择了逃避和放弃。这种绝望和讽刺的情绪,在小说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这部小说通过对知识分子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一群重要人物的生活和命运。他们代表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一群重要力量,他们的命运和选择,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风貌和人性的复杂性。这部小说不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社会评论和反思作品,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和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一群重要人物和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风流去》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启示的小说,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方式和角度,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时中国社会中的一群重要人物和他们的生活和命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