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4-03-26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7篇。

在阅读时我们能够全身心的进入书中的那个世界,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读经典书籍作品对我们的成长道路上就有很大的帮助。我们读了作品以后,心中常有许多感想,最好的心得其实是自己“产出”一篇属于自己的读后感!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作品读后感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7篇”,赶紧看看对您有没有帮助吧,喜欢请收藏哦!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篇1】

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

20岁,少了年少时的幼稚,却没有中年后的惰性。这是一个繁荣的时期。在最活跃的青年时代,我有幸进入伟人时代。毛泽东等热血青年澎湃的激情、远大的抱负、如火如荼的青春深深震撼了我。

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为主的一批清贫学子,胸怀宽阔、志向鸿鹄、忧国忧民、简朴立身、文明精神、野蛮体魄、勇敢奋斗、意气风发、理想崇高、浩浩荡荡彻底激发了我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激情。看完这本书后,我心中有两个大字不能长时间动摇,那就是信仰。

毛泽东一直是教育界的特例。刚踏入千年学府——湖南第一师范时毛泽东就以一篇气贯云天的作文《论小学教育》引得众多学界泰斗为之争辩。其文辞之大气,气势之恢弘,令人诧异竟是出自一名普通学生笔下,最终毛泽东的文章以第一名的成绩名声大噪,成为校园明星人物。

随后的高考成绩掀起全校学习模式的高潮,不少学生试图模仿毛泽东问题。然而,此时,毛泽东与语文教师、古代语文大师袁吉六发生了摩擦。毛泽东心中的文章是梁启超的尖刻和犀利的话语。

袁老师要求学生读古文,写文章要文雅。因为此迥异的观点,毛泽东作文一度不及格。但他并没有因观点而改变自己对待事物的看法,依然坚守心中的“科学”。

为此,我们专门与志同道合的同志成立了青年读书会,旨在定期**国内政治风尚。在一个千年学院中毛泽东并没有深陷知识泥潭,没有醉心于陈腐的旧知识,而是组织大家利用已掌握的理论和思想去**时局政治,为国家处境、民族生存这样的大话题而各抒己见,可见毛泽东等先辈思想之先进。他坚定内心对科学的孜孜追求,把知识转化为对祖国命运的求索。

这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是多么难能可贵?是多么勇于担当?只因他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

凡事嘴上讲个道理没有用,只有去做才有真道路。毛泽东等人的价值在于他们坚定的言行。

行动方面,毛泽东从来都是敢为人先。“自闭桃源称太古,欲栽大木柱长天“的学界泰斗杨昌济曾评价毛泽东“胆识过人,豪气冲天”。在学校明令禁止组会结社的条令下,毛泽东并没有像大多数学生那样毕恭毕敬,相反,为了唤醒广大青年人忧国情怀,他冒着生命危险偷偷去印刷梁启超先生的《论时局的主张》广泛向学生传达民主科学进步思想。

在“大屠夫”汤芗铭执督湘江范围期间,他更是冒着杀头之罪秘密组织同学批判袁世凯的复辟阴谋,并亲手策划了震惊全国的“假书案”。读到这些惊天动地的大行动时我常常为毛泽东与生俱来的英勇气魄而震撼,感慨这位革命家年少时的挥斥方遒。与毛泽东同在第一师范学习的还有走上特务大队长的位置的刘俊卿。

刘为一己私欲,公然违背内心道德约束,先后投靠纪墨鸿和大屠户汤芗铭,并逼死了自己的老父亲和深爱自己的赵一贞。为此,毛泽东从来都是爱憎分明,他经常说:“人之所以为人,正因为有理想、有信念、懂得崇高的意义,假如眼中只有利益与物欲,那人与只会满足物欲的动物有何区别。

这就是毛泽东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从来都是走在最明确、最向上的道路上,因为他的内心有着对民主的渴望,对民主政治的期盼,而这些也是他,一个意气风发少年的信仰。

从对待教育的“特立独行”到行动上的“敢为人先”,毛泽东等先辈从来都是认知与实践的崇高履行者。我时常会想,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如果我生逢那个动乱的**年代,会不会也像毛泽东他们那样坚定信仰,并为之而奋斗。我们经常会被问及信仰,既然无法向毛泽东他们一样在乱世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又当怎样做呢?

也许我们不能做出毛泽东那样的伟大成就,但不能没有理想没有追求,哲学家尼采曾说过:人宁可追求虚无,也不可无追求。我们国防生更应该以励志为先,志存高远,在学习上耐得住寂寞,辛勤耕耘,在以后的国防事业上更要勇创先进,无私奉献。

在道德自律方面,作为一个早期的共产党员,我应该具有先进性和模范性。一方面要向革命导师、先进典型学习,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实现勤俭节约的价值。另一方面,要设置一面明镜,砥砺品性。

信仰不在大小,只要自身坚守信仰,勇于实践,定能向毛泽东等前辈那样“纳于大麓,烈风骤雨弗迷”。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谁能说下一个时代“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的谁不是我们呀!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篇2】

读了《恰同学少年》一文,少年的毛泽东那种勤奋好学,尊敬老师的高尚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毛泽东在少年时就已经能写出一手好文章,这是他刻苦励志和老师千锤百炼的结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时候,毛泽东的文章写得不错,但老师却不欣赏。老师认为他措词严厉,处处锋芒毕露,文章缺乏了平和、谦虚的一面,让人难以接受。为此,老师多次对他进行帮助和指导。但是,他仍一意孤行,让老师很生气,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老师的教导就像春天的阳光对小草的哺育,又像母亲对儿子的笃爱之情。这少年慢慢被老师的爱深深地感动了,于是,他冒着大雨诚意向老师认错,逐渐改正了自己的缺点。

正是老师在学习上严格的要求,让这位不平凡的少年成为一代伟人。师恩是伟大的,老师对我们也是一样无微不至。我们的语文老师为上好每堂课,收集了很多资料和图片,让我们触摸历史,开阔眼界;数学老师无论多忙,多累,总是精力充沛精神抖擞地出现在我们面前,结合课外知识进行分析,让我们把每个问题弄清弄透,让我们全神贯注于她的课里;英语老师让我们在玩中学,乐中学,课堂上充满特色。

羔羊跪乳,落红护花。我要用怎样的方式来报答老师的恩情呢?我的感恩在每一次专心听讲的课堂里,在每一张写满优秀的试卷里,在每一声亲切的问候里!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篇3】

当我看完《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历史书上面的历史拉开了帷幕,而在这些历史书中,我最喜欢的是《恰同学少年》这本书。它让我更加崇敬毛泽东,也让我多了许多勇气去克服困难。故今日之责任

故今日之责任,怒在他人,而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过自由,少年进步则过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地球。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一起朗诵史诗,交流思想心得,他们胸襟开阔,努力学习,积极上尚,不畏困难所屈服,他们是多么蓬勃上进的一帮青年。而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呢?有时间就上网,玩,看小说。我觉的我们有应该自我反省,像孔子那样:“吾日三省吾身。”这样我们有目标的学习,其不乐哉!

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关心,一切组织图书会,并且在假期还一起去登橘字山头。这让我想到的我在初中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起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互相关心。还有那熟悉的教室,那熟悉的教学楼,那熟的悉林阴小道,那熟悉的宿舍,那熟悉的跑道。好幸福,好快乐哦!不过那已经成为雾过云烟的事情了。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梦里无数徘徊,却不能回头。

看完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毛泽东是一个豪情壮志,文采挥洒自如,博大精通的人,同时他也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古代有一个“程门立雪”的故事,毛泽东却有一个“袁门立雨”的事实。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这句话一点也没有错。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篇4】

花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又一次将电视剧《恰同学少年》看了一遍,依旧记得曾经高中时期看过里面的片段,难忘当时对毛泽东的崇拜,总是心里把他当成自己立大志的榜样来要求自己,可总是做不到,可能完全是因为与伟人距离太远,再有生性怯懦卑微的心里也算是重要的因素,是要害之所在。

而今再拿自己和他做一下对比,或许对自己有太多惨不忍睹的地方,那也是自己的不足之处。当初自己报大学时,总会躲避那些今后从事教师这一行的专业,理由全部归结于自己不想当名老师,总觉得老师不是个太好的职业,也不是自己的志趣性格所在,而润之呢?蔡和森是如何劝说他的,兴国就必须从教育开始,只有人人都受教育,人民才会脱离愚昧,国家才会进步,才能走上强国之路。

再说,作为大学生,他们都是喜欢读书的人,但为什么离他的生活那么远呢?先看自己的现状,整天无所事事,上课昏昏欲睡,作业马马虎虎,手机从不离身,心里时常乱糟糟的,在那些琐事杂事所困扰,不管是课本还是课外书都不能再勾起太多的兴趣,学校和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也避而远之,大多是由于自己刚开学时的那份积极性和责任心被抹杀的缘故吧,反成一己之逆心。再有见到认识的同学,老师,及领导时,总是想绕道而行,目光游离而不坚定,心神不宁,这又是为何?

太多是因为他不再是一个优秀的学生,心里难免会有些失落,感触人生是常事。与毛作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上,这话说的真形象而又一点不假。他一手优秀的文章,深得校长老师同学们的赏识和推崇,当然我也知道这非一日之砺,阅览室,校园楼道,宿舍,晚上只要是有光的地方都有他的身影,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圣训时挂嘴边,满满的小大字批注,各样的符号标注,让我深感我这个曾经得意书生对辜负王老师的愧疚。

书店里一坐就是一天,苦口婆心的向萧氏兄弟借书,手抄杨老师的个人伦理专著来读,各大书摊搜集韩昌黎的诗集来读,吃饭时桌子上还摆着梁启超的文章……这样对知识的索求,怎能不让他收获满斗才能?在当时写出的文章能被老师同学所膜拜,能被新青年这样一流的杂志发表也是必然,能流传至今也不失为大家佳作之风范,能把文学玩弄的如此随心,的确需要能耐,可以信笔作出悼易永畦母亲大人驱张干的词赋,这是多少文人所期望达到的境界,让后生都倍感厚重!

再说他的胆识吧,就单看最后他带领200名手无寸铁的学生志愿军去战败带走3000条枪的溃军,这是多少人都不敢想象的事,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胆识和睿智,这让唯唯弱弱的自己汗颜,可望而不及,他日若能有他的几分神韵,必成大器也!

再说起他的人际关系,身边总有一帮的学生拥护和支持,这些无疑归功于他的才能与胆识,现在的社会也就凝练成一个词“能力”,也可以说是个人魅力,再加上爱师的背后帮助,这让他不断的突破自我,读书会的创建,工人夜学的成立,学生军的训练……一切都将他打造成了学校的主干和核心,天时地利人和都全部占尽,想不成大器都难。纵观当今的大学生,谁能冲破重重障碍,成为明天中国的未来?我之所向,路漫漫其修远兮。

就身体而谈,同样为贫农出身,他身强力壮,工农商兵,五花八门都干过,个人阅历甚是丰富。越是下雨天,越要锻炼身体,效仿恩师杨昌济冷水浸身,成坚韧不拔之志,铸堂堂男子汉之体魄。反观自己,恶习八年,必折寿损体,无坚持之力,无刚强之心,人穷志也穷,连这些人之灵魂体魄都难保住,何谈未来?

故必自律戒恶,养病痊身,愈坚韧之品性。

再论感情,看他对待感情的态度,为我之学习榜样。有志之士当以理想为重,感情推而次之,陶家小姐斯咏对他的爱也并非粗而未觉。春游之三不原则可见他情感态度,最后情感摊牌时,他依然坚守朋友间的真挚情谊,让小生万万般惭愧,生活中我的自作多情,见伊思迁,时不时的为自己的感情而谋,将心中之青春所抛千里之外。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望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以此为契机,展我之雄风,树大木驻天之志,蔚为万夫雄之气候!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篇5】

《恰同学少年》观后感

前几天,我观看《恰同学少年》,观看后,我思绪万千。

这是关于毛泽东主席的少年学期与他的同学。我认识了与众不一样的毛泽东,才高八斗的萧子声、蔡和森,乐观的向警予、杨开慧,六亲不认的刘俊卿,舍己救人的刘老汉。。。。。。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里面,毛泽东有远大的理想,抱负,他始终为祖国而奋斗。萧子声、蔡和森虽然是老观念,但还是和毛泽东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向警予、杨开慧是十分活泼的女孩子,他们的家境很好,但是从不摆大小姐的架子。刘俊卿的理想是当官,他认为只要学习就是为了当官,还说自己家境很好,却不知道那是用父亲和妹妹的血汗钱买的皮鞋,他忘恩负义,让我恨之入骨。刘老汉是刘俊卿的父亲,他为了让品德极好的校长逃走,他舍己救人,为了校长,他牺牲了一条珍重的生命!

总之,我只有一个感想,那就是:人不能忘本!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篇6】

夜幕降临,天色已晚,经过一番挑灯夜战,我总算“啃”完了这厚厚一本《恰同学少年》。

《恰同学少年》以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五年半的读书生活为背景,还原了领袖幼稚、懵懂的年轻时代,展现了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杨开慧、陶斯咏等一代人的学习生活,同时塑造了杨昌济、孔昭绶等优秀教师形象。其中,我最敬爱的人物形象无疑是初代领袖之一“毛泽东同志”。他智勇双全,才19时就务过农,经过商,做过学生,还当过兵,简直是闯遍天下各行各业的全才!少年时期的毛泽东与凡人一样,人生起起落落,经历过风雨,见识过世面,却依然懵懵懂懂,因此经常磕磕碰碰,甚至闹出糗事。

毛泽东的领导潜能与胆量是无人能及的。虽是一名意气风发的少年,却已经萌发了强烈的领袖意志。第一师范的“历史”中,曾经来过一个名叫“张干”的校长,他虽然诲人不倦,但是他过度过量的补课让学生们疲惫不堪,易永畦之死,成了师生矛盾的导火线,“内乱”一触即发。张干要开除毛泽东等十七位带头闹事的学生,毛泽东等十七位带头闹事的学生要驱逐师德败坏的张干。这下可好了,老师对学生,针尖对麦芒,正面冲突也是不可难免的。最终以毛泽东等人“成功”为收场,曾经是老师赶学生,现在却是学生赶老师。毛泽东虽然有胆识,但是年少之时往往会控制不住情绪,从“有胆量”,变成“有个性”,经常会与老师产生争论。

而毛泽东的机智也曾立过大功。还在第一师范读书最后几年,那时的长沙来了一支溃兵,共有几千人之多。但是,他们迟迟不敢进城,生怕遭遇埋伏。听到这消息,毛泽东的领导潜能便立刻显露了出来。他带领着一帮学生军,先靠着“假”枪“虚”弹吓住了敌军,然后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三人化装成军官,鼓起勇气进入敌军营中谈判、劝降。他们看上去毫无一丝畏惧,仿佛都抱着必胜的希望,举止镇定,不费一兵一卒就成功让敌军缴械投降,举了白旗。保卫了长沙城;保卫了长沙人民;保卫了第一师范。

除了毛泽东,书中还有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人物形象——聪明睿智的蔡和森;孜孜不倦、不认输的向警予;平易近人、博学多才的陶斯咏;秀外慧中的杨开慧……但是,这本书中一定少不了几个无恶不作的混世魔王——马疤子、刘俊卿。马疤子,当地的土匪首领。残暴、狡诈,还卑鄙。而刘俊卿本是毛泽东的同学,父亲叫刘三爹,是个卖臭豆腐的穷苦人家,为了供儿子上学读书,把自己的小女儿卖了去做丫鬟。当儿子考上了第一师范,刘三爹到处凑钱,东借西借,总算是凑足了刘俊卿上学的生活费,剩余的钱就给刘俊卿买了一身好衣服。到了报到那天,父亲挑着一大堆行李送他去上学,路上还耐心交代各种事情。但是到了学校门口,刘俊卿竟然当众说他父亲是他花钱雇来的挑夫,这一句话,让他父亲心都碎了。更加过分的是,上学时,他不务正业,将妹妹辛辛苦苦赚来的血汗钱供自己挥霍。这样看来,刘俊卿既不懂得感恩,又不知羞愧,外表华丽实在,内心空洞虚无,这种人最终不还是当上了土匪,“磨牙吮血,杀人如麻”,对第一师范怀有复仇之心,但是人在做,天在看,他在猴子石战役中不还是遭了报应?所以,做人要以德为本即使再聪明,无德,终究不可成才!

《恰同学少年》这本书让我们受益匪浅,它让我回到从前,深刻地了解了毛泽东等优秀青年为寻求理想而奋发向上的斗志,敢以天上为己任的抱负与情怀,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雄心壮志。他们追求真理,追求信念,任何青春偶像在他们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最新《恰同学少年》读后感【篇7】

但当我看了《恰同学少年》后,却让我觉得近得能触摸到他。觉得他再也不是我眼中那个高高在上的毛泽东了,而是一个在我心里可以让我们领略和学习的毛泽东同学!

意气风发,豪气冲天,一个学生毛泽东。

那是一个爱国思想和白色恐怖并存的岁月,一个民主新文化和封建旧习惯斗争的年代,毛泽东和他的同学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激扬文字。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怎样救国,怎样救民,这一切都在少年毛泽东的脑海里回荡:“我现在还找不到,但将来一定会找到!”于是,勤奋学习,积极交流,关注国事,直至在学生中演变成了如火如荼的最初的革命实践活动,徒步游湖南、组建学生军、开办工人夜校……,一个个比我们的研究性课题更能提高自己能力的活动都发生了。

喜欢文字,强身健体,一个能诗会武的毛泽东。

是书生还是武将,还是两者具备?少年毛泽东博览群书,才气过人。虽不是稳重的乖学生,却是众人眼中不可多得的人才。一心教书,却成了革命烈士,一个领袖毛泽东。毛泽东认为少年为一国之本,所以一心希望投身于教育事业中,培养祖国的花朵,破旧立新。但从“男儿蔚为万夫雄”这节中就已经看出毛泽东必将成为非凡大器。

时间流转至今,我们所面临的社会更加纷杂,诱惑更加繁多,然而所拥有的机会也是不少。该如何选择自己的志向?是停留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幻想浪漫和安定,还是修身储能,博采众长,不知我们能为整个世界做出多少贡献?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