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1000字模板

发表时间:2023-02-04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读书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尤其读经典作品对我们思想也会有一定的影响。我想您对作者写的作品,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读后心得,那么这个时候就有必要写一篇关于作品的读后感,怎么才能用文字的方式把读后感记录下呢?小编已经为大家整理好了“上帝掷骰子读后感1000字模板”,欢迎您阅读和收藏,并分享给有需要的朋友!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1

爱因斯坦:“玻尔,亲爱的上帝不掷骰子!”

玻尔:“爱因斯坦,别去指挥上帝该怎么做!”

这段耐人寻味的对话出自1927年第五届索尔维会议。在这届会议上,爱因斯坦、玻尔、普朗克、海森堡和居里夫人等物理学界的天才大师们聚首一堂,对量子理论的未来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以尼尔斯·玻尔(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为代表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自然界是由概率组成的,任何事物的的发展结果都是按照概率来分布。爱因斯坦,作为相对论的创始人,坚定不移的认为“因果论”是物理学的根本,一切的发展的都有规律可寻。将近100年后的今天,量子理论出现在现在文明的各个角落,从电脑到激光,从核能到生物技术,尖端科学领域几乎无一不依靠量子理论。从这个角度来看,玻尔在与爱因斯坦的那场世纪辩论中应该是略胜一筹。

量子理论是一个复杂的物理物理谜题。在量子论诞生100多年后的今天,大众依然对量子的概念困惑不已。这也正常,目前就算最顶尖的物理学家也很难对量子论究竟是什么下定论,就连它的创始人玻尔也说:“如果谁不为量子论所困惑,那么它就是没有理解量子论”。我从高中开始就对物理和宇宙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学时还考虑过选择物理专业。奈何上了几节中等难度的物理课后,我深深的感受已经触碰到了智商的天花板,只得转投数学经济。近几年,国家在量子物理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量子卫星、量子通讯和量子计算机等领域可以说已经领先于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了解一点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后怎么能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上帝掷骰子吗?》是一本量子物理的科普佳作,作者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了量子物理的发展过程于基本理论,将物理学家的思想碰撞比喻成量子物理的“三大战争”,阅读起来甚至有点激动人心。不过,就算本书中只介绍了量子物理的一点皮毛,对于我的世界观依然有很大的冲击,在这里就捡几个感悟最深的说吧。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2

纪念青春——《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400字:

有幸在年幼时读到这本书,诚如作者所说就像开启了一场沿途风景绝妙的旅程。

本书从”波粒之战“写起,这场争端贯穿了前半部书;而来到20世纪,随着波粒二象性被广泛接受,后半部书转而以双缝干涉实验为切入点,介绍各种量子理论对世界本源的解释和探索。庆幸的是以我的贫瘠功底,借着作者深入浅出的讲解竟也开启了这个全新领域的探索。

在科学的海洋里遨游,乘坐莫比乌斯纸环,体验高速世界的奇境,寻找那股神奇的青春之泉,触碰皇冠上的明珠,这一切的一切是如此令人神往。

多想回到那个伟大的年代,量子论横空出世,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倒塌,却又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各路高手华山论剑,我仿佛看到普朗克导出能量不连续时的吃惊与犹豫,仿佛看到海森堡推出不确定性原理时的激动与兴奋,仿佛听到爱因斯坦与玻尔之间激烈的论战,这一切的一切又是如此让人激情澎湃。

如今重谈物理再无当年的汹涌,也未曾想过短短几载一个人的心境能发生如此巨大的转变,但愿这颗赤子之心长留,仅以此献给年幼的我。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3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800字:

看完了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总体来说这是一本非常不错的科普书,尤其是前半部作者写得非常生动,不管你喜欢还是不喜欢物理学,都值得你看看,当然并不是说这本书就简单易懂了,毕竟这是一本介绍量子物理发展史的书。

第一个感受,原来科学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并不是说科学就都是正确的,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正确的科学知识,若干年后却发现是错误的,科学是在演进的。所谓的科学其实是人类不断通过自我否定,不断反思,探索与拓展,让我们的认知不断迭代、不断进化的过程。所以怀疑一切,所有的知识都要敢于去怀疑,但这种怀疑不是让你去否定一切,而是不盲从,审慎对待我们接受的一切知识。更进一步,就是永远不要向别人证明你是更聪明的那个人,你所有的知识都有可能会过时,会被推翻,要有一颗开放的心,去倾听、去理解不同的观点与想法。

第二个感受,我们未知的世界远远大于我们已知的世界,对自然、对这个世界永远要有一颗敬畏的心。今天我们在讨论量子物理,讨论弦理论,这些理论已经让我们看到了世界的奇妙,可这些却很可能只是沧海一粟。对我们的宇宙,我们所了解到太少了,何况在我们的宇宙之外可能还有宇宙。读后感·我们是如此的渺小,每一个人相对于我们宇宙是渺小的,而我们的宇宙在所有的宇宙可能也如同我们与银河、与宇宙相比一样的渺小。

第三个感受,科学家是伟大的,正是他们对这个世界的不断探索,才让我们可以对这个世界了解越来越多。一代一代的科学家不断提出问题,不断寻找答案,才有了今天的量子物理学。生有涯、知无涯,我们不能因为知无涯而放弃对知识的追求,无论什么时候,即便死亡临近,也不是我们放弃探求知识的理由,人生就应该活到老、学到老。

第四个感受,哲学与数学是最基础的知识,哲学可以让我们有严谨的逻辑,而数学才是表达这个世界的最美语言。

简单的说说一些感受,今年看了两本关于量子物理的科普书,另一本就是《宇宙的琴弦》,都非常的棒,推荐所有人都应该看看,尤其是学生。原创:心梦斋主人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4

动量p与位置q是共轭量,由于不确定原理无法同时得到,时间t与能量e同理,因此在极短的一刹那会出现真空涨落,转瞬即逝从而保证质能守恒在大尺度时间内不被破坏;但由于引力的能量为负数,若产生的能量物质同时产生了相等量的引力能量,物质就真的凭空产生了,由此延伸可得到“宇宙暴涨论”。

奥卡姆剃刀:卡尔萨根车库的喷火龙,同时具有动量和位置的电子、150亿光年(视界)外的宇宙;最好将不能观测到的所有特征都割除掉。

哥本哈根解释的塌缩使人迷惑,是在光子打上去一瞬间塌缩?还是反射到我们视网膜然后脑电波?MWI解释导致的量子自杀令人哭笑不得,一定会有一个世界保证我们永生,自杀刀会变成波函数绕过脖子,跳楼脚下突然出现塌缩出来的地板…不管概率有多小,有无穷个宇宙,总有一个能保你不死;加强版人择原理。

欧氏几何的第五条公理不同样式诞生了非欧几何(球面)和黎曼几何(无法做平行线)。

量子纠缠现象对贝尔不等式的突破也意味着实在定域性的彻底失败。

“爱因斯坦的上帝死了”。

系综的鸵鸟做法不太可取,GRW和退相干理论都感觉奇奇怪怪的,哥本哈根的坍缩或许还可以先凑合用着吧;TOE(Theoryofeverything)是爱因斯坦的终生之敌,想来他必然是期望把电磁力驯服进广义相对论,但最终还是毫无进展。

弦论与超对称结合后可以同时处理玻色子和费米子,称之为“超弦”理论;当把耦合常数放大时,第十一个维度出现,将现有5种10维的弦论作为变种包含其内,即M理论。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5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一书作者曹天元先生对量子论是十分投入的,当然这并不是说他对研究量子论在科学领域上有什么重要贡献,但是他对量子论历史的精彩描述却吸引了众多门外汉的兴趣,并开始对这一理论略有所知。

从书名来看,我们不难知道这启发于爱因斯坦着名的上帝不掷骰子的否定式呐喊,尽管事实已经证明了它的错误,霍金也如此说:上帝不仅掷骰子,而且他总是把骰子扔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但是,整个量子论的发展历史却都是围绕这么一句看似简单却难以解答的话在进行着艰难的论证。而让人赞赏的是作者的书名就足以成功地引发了我们这些入门者对这样一本科普读物的兴趣,渴望从书中找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当然,好的书名充其量也只是个引子,更重要的是书里面的内容。我想除了一些专门的学者,看过这本书的人都会认可这本书是科学与文学的完美结合,至少从我所知道的信息来说是的。它主要讲述那段让人本觉得晦涩难懂的量子物理历史,然而事实证明,幽默的笔风、生动的语言描述却让《上帝掷骰子吗?》更能为大众所接受,让普通的人们也能尝试去一探量子论发展历程的究竟。

不过,虽然我是读完了这本书,但是说实话,也只是记住了个大概而已,这就好比说当年我们初高中时候学的历史课,也只是留下模糊的印象。但是不得不说,曹庆元先生的文笔着实让我深刻记住了我以前只从课本上看到名字的科学家。因为他不会像我以前所接触的教科书一样,只是简单地将人的生平简介列出来而已,他把他们的性格加以夸大化、趣味化,让科学家们的形象跃然纸上。当我看到爱因斯坦与波尔之争时,我是有点惊叹于爱因斯坦的执迷的。毕竟,我所接受教育似乎已经让我几乎相信伟人们是完美的,他们的思想似乎都是正确的,相信这也是大多数中国孩子在年幼时的困惑。另外要说的就是书中饭后闲话的部分,通过这个部分,我才知道原来我初中所认识的浮力定律的来由的故事是这么的薄弱无力的,自由落体实验是否在比萨斜塔出现也是无从考证的它让我推翻了之前很多在认知上有巨大错误的地方,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让我重新去审视自己在学校课程中究竟学到了什么。

尽管诚如作者所言,这部书只是一篇非专业的科普文章,但是我认为他做到了科普文章最想要做到的事,那就是以科学普及大众。虽然说《上帝掷骰子吗?》并不具备最严谨的语言,但是作为让大众了解一些科学常识的平台,它做的十分杰出。仅从作者运用如此巨大的心血把自己所了解的知识一一展现在详细描述出量子物理历史的行动中,我就可以感受到他对量子物理的热爱,他广阔的知识面更是让我深深地为之折服。我们阅读书籍不就是为了让自己能够拥有像作者一般的知识量去更深层次地思考我们在生活道路上所遇到的问题吗?我渴望着能有更多这样的读物让我能在阅读中可以提升一下自己的科学知识!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6

量子的诞生——《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3000字:

故事是从一个人开始的,这个人叫法拉第,(注意不是法拉利),这个名称只要你上初中高中物理课的时候,不是每节课都睡觉,肯定听到过。大名鼎鼎的法拉第电磁感应,建立了电磁学的基础。

而接下来有一个神人,麦克斯韦尔Maxwell(不是那个咖啡品牌),用数学公式描述了电场与磁场。

这个公式眼熟吧?漂亮吧?但是看着似曾相识,但又完全想不起来这是干嘛的,对吗?

别担心,我们都一样。我都不记得那个三角形是什么意思了...

虽然我们都不知道这公式代表了什么意思,但并不能否定这个方程式的漂亮。不但简洁,而且像古代的诗词一样,对仗工整,被评为史上最完美的公式,让人惊叹它是不是被上帝写出来的。

再接着,德国的物理学家赫兹,用实验证实了电磁波的存在,并且有了一个了不起的发现:

电磁波的速度是3x108m/s,光就是一种电磁波,从而引入了光的波动学说。

赫兹在发现了电磁波之后,他的导师推荐他去柏林大学当教授,但是赫兹觉得柏林太繁华了,花花世界不适合潜心做研究,于是就留在了卡尔斯鲁厄,柏林这个教授的位置,被另外一个人意外获得了,而这个人,将来会在物理界,掀起一场血雨腥风!

在当时,除了光的波动学说,还有一批科学家,认为光是由各种粒子组成的,称为光的微粒学说。

这一派有一位大牛,就是下面这位卷毛:

眼熟不?不认识吧?那就对了!

但你肯定听过他的名字:牛顿

牛顿在1704年出版的巨著《光学》,在之后整整100年的时间里,都被奉为金科玉律。老牛在这本书里,详尽的阐述了光的色散,从粒子的角度解释了薄膜透射,牛顿环还有衍射等光学现象。

牛顿是真的牛,看上去,好像波动说的三个人法拉第+麦克斯韦尔+赫兹的名气加起来,还没有牛顿一个人大,可是科学不是看谁的名气大,是看你的学说能不能经受各种质疑,理论能不能接受实验的考验。

光的波动学说有几个难以解释的问题:

为什么不能像声波一样,绕过障碍物?

无论声波还是水波,都需要载体,水或者空气,那光为什么不需要载体就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可是光的微粒学说也有几个难以解释的问题:

为什么两个相交的光束,粒子不会被碰撞散开?

在点亮光之前,这些粒子藏在哪?有没有质量?

既然两派谁也无法用自己的学说完美的回答这些问题,这两派就每天吵架,争取弄死对方的学说

然而,波动学说中出了另外一个神人,托马斯*杨。这个既不是玩具店里的火车托马斯,也不是英超曼联队在场上吃了鸟屎的杨,而是一位英国物理学家。读后感.这位老铁在1807年用了一个绝妙且异常简易的实验,让自己名扬四海。这就是物理史上著名的杨氏双缝干涉(忘记是什么的童靴,请自行百度)。总之,在背景墙上投射出的明暗相间的条纹,难倒了所有微粒说的学者,因为无论费尽多大努力,也无法解释为什么两道光叠加在一起会形成黑暗。

而波动的理论,却可以轻而易举的解释清楚:波峰和波谷相互抵消。

坚持波动学说的学者,被牛顿压制了百年之后,终于拿起了杨氏双缝干涉的这个武器,无情的打击着微粒说。

波动学说慢慢成了学术界的主流观点,可是它依然无法回避微粒学说提出的上述几个难以解释的问题,微粒学说并没有完全丧失他们的领地。

当时的物理界中有三个支柱学科

经典力学

电动力学

热力学

无论是天体物理,行星之间的引力,物体的重力,还是电场磁场的作用力,化学中的范德华力,仿佛宇宙中大大小小的物体的规律已经被人类掌握,不管它们怎么运动,都逃不出这些定律的规范。一时间,物理这门学科仿佛进入的鼎盛时期,仿佛今后的物理将再无突破,而只是将前人的定律研究的更精确而已。然而,真的是这样吗?

在前文提到的物理界的光芒万丈中,有一个问题像乌云般悬而未决,那就是黑体辐射问题:

假设一个空心球体,内壁涂满吸收辐射的涂料,外壁开一个小孔,光从小孔射入,因为光无法反射出小孔,因此可被视为黑体。

当时人们已知,物体的辐射能量与温度是有关的,例如一块在火上加热的铁,随着温度的升高,会变红,进而变黄,如果温度再升高,会变成蓝白色。

然而物体的辐射能量和温度之间,到底有什么定量的关系呢?

东普鲁士的一位农民,也是位物理学家,维恩,从粒子的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公式,史称维恩辐射分布公式(在这就不写出来吓跑读者了,感兴趣的请自行百度)

这个公式很奇怪:

短波长范围内-----公式符合的非常好

长波长范围内-----公式又偏差的很大

过了一阵子,一个英国的物理学家瑞利,从电磁波的角度出发,和数学家金斯一起,提出了一个公式,成为瑞利-金斯公式

这个公式也很奇怪:

长波长范围内-----公式符合的非常好

短波长范围内-----公式又偏差的很大

这就hin尴尬了...

从粒子的角度看,得出了维恩公式,而这个公式只在短波长范围有效;

从波动的角度看,得出了瑞利-金斯公式,而这个公式只在长波长范围有效

同一个现象,怎么能用两个公式来描述呢?况且这两个公式的来源是完全相矛盾的。

如果当时的物理界抱怨他们有一种想死的冲动,我相信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天将降大任的时候,总是会有伟人出现的,这次来的,是一个照耀了整个20世纪物理史的德国人,马克思*普朗克

普朗克为了修正维恩公式在长波长范围内的不足,在维恩公式的基础上,普朗克硬凑了一个公式,结果让所有人都惊呆了。

这个新的公式在短波长时,退化为原始的维恩公式,而在长波长时,也能完美的匹配实验数据!

在每一个波段里,实验数据和公式的计算值都十分精确的符合,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大获全胜!

在这个物理界为之欢庆的时刻,普朗克的内心是崩溃的,头脑是懵逼的。

为什么?

因为他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忘了吗,普朗克是偶然间侥幸硬凑出来这个公式的。

当别的物理学家问他公式是怎么推导出来的时候,他应该怎么说呢?硬凑的?

这还在物理界怎么混...?

这还在科学界怎么混...?

经过了对黑体辐射问题6年的探索研究,加上这个无法解释,又异常成功的公式,普朗克已经意识到,一个精确符合实验数据的公式,虽然是侥幸,但是其背后,必然存在这一个尚不为人知的物理规律,必定有某种普适的原则来支撑着这个公式。

可是任凭普朗克左思右想,怎么也无法找到这个公式的理论解释。最终,普朗克做了一个非常大胆也危险的决定:

他决定跳出所有已知的物理常识,跳出这个框,放弃从已知的经典物理角度去解释这个公式。

这个决定,不但成为了普朗克的人生分水岭,也成为了整个物理学的分水岭。

这朵黑色的乌云终于覆盖了整个天空,潘多拉的魔盒终于被打开,经典物理的大厦,即将面临狂风暴雨的侵袭

经过几个星期的紧张工作,普朗克终于看见了黎明的曙光,一个意想不到的景象出现在普朗克的面前,而这个意想不到的景象,是什么呢?

原来普朗克发现,公式的成立,必须有一个假设:假设能量在发射和吸收的时候,不是连续不断的,而是分成一份一份的!

这个假设,现在看起来,好像稀松平常,但是在1900年的这个假设,却推翻了自牛顿以来,长达200年的经典物理世界!

在相当多的情况下,我们都认为,量变是以连续的形式存在的:比如温度从0升高到10度,肯定能找到一个时刻,温度处于3.356度;小汽车从A点经过直线到达B点,你肯定能找到一个时刻,小汽车正处于这条直线上的某一点。

所以我们也一直认为,能量的吸收和释放也是连续的,比如释放100焦耳的能量,人们总会认为能量在某一时刻,等于50焦耳,等于30.333333焦耳,等于11.99999999焦耳。

这种理念是如此直接地植入我们的认知中,显得如此天经地义,同时,连续性,平滑性的假设是微积分的基础,牛顿莱布尼茨的微积分,麦克斯韦尔的方程,均是建立在这样的假设基础上,而普朗克的假设,完全与之背道而驰。

普朗克的公式要求,能量必须只有有限个可能态,它不能是无限连续的,必须有一个最小的单位。就像货币一样,如果最小的货币单位是1分钱,你无论何时,何种状态下,都不存在只支付了0.5分钱的情况。

1900年12月14日,记住这个伟大的日期,普朗克在德国物理学会上,终于向世界打开了潘多拉的魔盒,释放出了这个最小的单位“量子”。

任何能量的传输,都必须以量子为单位,可以是任意整数个量子,但是不能传输1.5个量子。而这个最小单位是多少呢?普朗克给出的公式非常简单:

E是单个量子的能量,v是频率,而那个h就是神秘的普朗克常量。

而普朗克常量h,引力常数G和光速C,并称整个宇宙中最重要的三个常数!

1900年12月14日,量子问世!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7

文学界的科学史

——读《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有感

上帝掷骰子吗?无数科学家为这个问题背后的量子力学痴迷疯狂。如果要评选物理学发展史上最伟大的那些年代,那么20世纪初必然榜上有名,因为它为我们带来了相对论和量子论,并最彻底地推翻和重建了整个物理学体系。

量子力学的发展史是物理学上最激动人心的篇章之一。《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曹天元所著的科普书籍,则淋漓尽致地将其展现了出来。在这本书里,我们会看到物理大厦在狂风暴雨下轰然坍塌,却又在熊熊烈焰中得到了洗礼和重生。我们会看到最革命的思潮席卷大地,带来了让人惊骇的电闪雷鸣,同时却又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美丽。我们会看到科学如何在荆棘和沼泽中艰难地走来,却更加坚定了对胜利的信念。

这本书前半部分的章节讲述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的确立,直到EpR佯谬和薛定谔的猫出场的那一刻,全书进入了最佳境。作者将科普写得如武侠小说一般跌宕起伏、荡气回肠、精彩绝伦,甚至还有点诗情画意。在作者笔下,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不是神人,他们只是普通人,只是一个个为一个问题困惑且强烈想要解决它的有着意志坚定的普通人。“人们在量子这个精灵的带领下一路走来,沿途如行山阴道上,精彩目不暇接,但现在却突然发现自己已经身在白云深处,彷徨不知归路。放眼望去,到处谜雾茫茫,不辨东南西北。”量子论光怪陆离,各种各样的推论无不荒诞。但这些科学家却一个个都具有闯入一毛不拔的未知境地开拓疆土的毅力和勇气。从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这些科学家由衷的敬佩和因量子物理的每一个突破而怀有的难以言喻的激动。

读过这本书后,我开始明白,科学乃至社会的进步,是需要不断地跳出狭隘的思维,打破顽固的局势。我们需要拥有科学的精神,去无条件地相信一切看似不可能的东西,去质疑一切看似无懈可击的理论。这就是所谓的“不破不立”。因为回答了一个问题后,等待着我们的不是一劳永逸,而是更多问题的接踵而至。然而正是因为这样,才能让科学散发无限的生机。只有一个永无止境的谜题才能散发永无止境的魅力,因为每一个裂口都是一个新生的机会。

一部科普作品的意义不应单单在于普及科学知识,讲述科学家们的贡献,更大的意义在于激发人们对科学的兴趣,培养科学的态度,同时让人们对那些背后推动人类进步的科学英雄怀以崇高敬意。这是科普书籍的“魂”。《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有“魂”。作者说,他更注重的是精神,是历史,而不是科学。这应该就是他能将这个故事讲述的如此精彩的原因吧。

回到一开始。上帝究竟掷骰子吗?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波尔笑笑说,别去指挥上帝怎么做。而霍金说,根据量子力学的理论,上帝不仅掷骰子,有时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到的地方去。这其中的含义,就请你翻开《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这本书,自己一探究竟了。

上帝掷骰子读后感 篇8

物理学家薛定谔曾经设计过一个著名的物理实验:将一只猫关在装有少量镭和氰化物的密闭容器里。镭的衰变存在几率,如果镭发生衰变,会触发机关打碎装有氰化物的瓶子,猫就会死;如果镭不发生衰变,猫就存活。根据量子力学理论,由于放射性的镭处于衰变和没有衰变两种状态的叠加,猫就理应处于死猫和活猫的叠加状态。这只既死又活的猫就是所谓的“薛定谔猫”。薛定谔将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延伸到了宏观世界的不确定性,但是按我们的平常受到的教育,客观规律不随意志转移,猫即死又活实在是违背我们的逻辑。但是如果我们将一个人放进这个容器中呢?如果他最后生还,他肯定不会承认自己当时处在一种死于不死的叠加状态。这是为什么呢?按照量子理论来说,我们人类作为有意识的观察者,在进入容器的那一刻已经开始有意识的观察自己的状态,在我们观察自己的同时,波函数已经坍缩,就像当我们打开容器观察那只可怜的猫一样。我们作为有意识的生物,在思考世界的同时,也对世界产生影响。明代哲学家王阳明曾经说过“

汝未来看此花时,汝花于汝心同归于寂,汝来看此花,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这与量子物理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笛卡尔曾经说过“我思故我在”,接受唯物主义教育的我们一直对这种唯心主义思想嗤之以鼻。但是我们是否考略过宇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呢。如果宇宙扩张的的速度慢一点,宇宙将会迅速坍缩成一个黑洞;如果宇宙扩张的速度慢一点,宇宙中的物质就会四散开来形不成我们看到的行星,而这个速度的误差只有能有10^(-55)这么多。“人择原理”告诉我们,宇宙之所以是现在的模样,是因为如果他不是这个就不会有智慧生物来谈论他。我们无法确定这种唯心主义的观点是对是错,但是如果我们能换个角度看世界,世界也许确实会变得不一样。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