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而生我修死亡学分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4-15

而生我修死亡学分读后感900字精选。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我读了作品一文,文章构思新颖,题材独具匠心,这时候可以写一篇最能体现内心深处感受的读后感了,你知道如何在读后感当中更好的抒发自己的心得体会吗?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而生我修死亡学分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而生我修死亡学分读后感(篇1)

向死而生,反求诸己。

所有的出生都向着一个终点奔去,在这个过程中,关于活着关于死亡,每个人都需要尽心去修够每一个学分。生命无常,诸事皆有可能,想起那句“存在的便是合理的”,即使是病痛即使是死亡。

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反求诸己,凡事有果必有因,因果寻因是每个人最爱的日常,有些可以亡羊补牢,有些只能是话悲凉

就像开复老师说“被人们称为天之骄子的我,依然没能躲过它的魔爪”。当他得知自己是淋巴癌四期时,无论之前是多么的临敌不畏此刻也将他狠狠的打倒在地。在他心头萦绕的是对死亡的恐惧和十万个为什么,害怕自己就将死去,害怕丢下妻儿老小

读完于20xx年5月18日医院

而生我修死亡学分读后感(篇2)

之所以选择读这本书,是因为它的书名。一段时间以来,有工作的缘由,也有自己年龄年复一年增长的原因,生活中不断的或听到、或看到不同的人关于死亡的讯息……他们中有亲人,有朋友,有同事,还有自己工作服务的对象。想想曾经无比鲜活的生命在某一天甚至一瞬间就凋零了,从此离你而去!死亡是恐怖的,而死亡也是每个人的必然。所以看到这本书名,突然很好奇:就想看看人家是如何面对死亡的,自己的死亡学分有几分?声明一下,此前我根本不知道作者是何许人也。后来百度一下才知道人家是精英人物,哈哈!也不奇怪啊,因为自己离精英们太遥远。

看完,掩卷深思,评价八个字:领会精神,不可参照!

感谢上苍,让我们成为普通人,没有拯救世界的能力,没有创造巨额的财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我们有自由自在的休闲时光,有陪伴父母子女的天伦之乐,有朋友聚会的轻松惬意,有微薄薪水养家糊口的快乐满足……一定要珍惜呀!假如如果有一天,噩耗降临时,就默默地从容应对吧!没有最后的医疗团队,也没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医保卡,即使不能向死而生,但是却可以从容赴死!!!

而生我修死亡学分读后感(篇3)

有些记流水账的感觉,个人觉得有些琐碎,不太喜欢这样的书。关于死亡的感悟,感受最深的有两本书:一本是复旦女博士于娟的《此生未完成》,看完之后每有人让推荐书首推它,还买了很多本送给自己觉得有需要的人。大学的时候读的,读了之后心里的涟漪一圈一圈漾开,认真地思考活着的意义、思考物质与精神的关系以及人生在世对己而言最重要的是什么,虽然说现在也不敢说思考出了什么,但是学会了从心而行,做自己最坚定地追随者,不抛弃也不放弃,对于没有得到的不会觉得遗憾,对已经失去的不会后悔,坦荡荡地活在当下,活成了乐活的小女子一枚。而且发现自己改变了之后,周遭的一切也跟着改变了,不但自己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模样,周遭的人和事也变成了自己喜欢的状态,围绕着自己形成了良性的循环。就像自己特别喜欢的佛偈: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即心即佛,欲求佛先求心;因即是果,果即是因,是因是果,种甚因结甚果。让所有不好的因都在自己这里终止,从自己开始种善因结善果,一期一会,随缘随喜。另一本是《西藏生死书》,佛教层面对生死的开示,读完之后觉得佛教与其说是宗教不如说是一种生命哲学,朴素但却蕴含了大智慧,最重要的是教人修习自省的洞察力,仅仅窥得一二并在生活中身体力行就足以让生命更丰盛有品质。我们每个人都是向死而生的生命过客,懂得了死亡的意义自然也就学会了更好地生,把生命当作一场深层次的修行,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为人处世上“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不伤。”心纯净,行至美,止于至善。

凡心所向,素履以往;生如逆旅,一苇以航。

而生我修死亡学分读后感(篇4)

前两天读完的书,得空了再好好写书评。

这是一本没有意外的书:从得知患病的愤怒和沮丧,到认清现实并积极地接受治疗,再到痊愈后更加认真的对待生活,满满的正能量。如今信息轰炸,我们能听到的类似的故事太多,也很难被触动了。若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大概就无法知道作者寥寥数页写下的病中心理的变化是多么难以达成。

但李开复老师在病中的感悟确实发人深省。过去他一直以“最大化影响力,让世界因你不同”为信条,加之理科思维让他常常被表象的量化标准绑架,他一直朝夕必争、分秒必争,把自己变成一台机器。熬过癌症并没有使他原本膨胀的自我继续膨胀,反而让他看到了自己的渺小,认识到潜在的竞争心态是危险的,因为这不仅是一条不归路,而且计量影响力的过程中一个人将用必然的人生路径消磨掉偶然性所带来的美好和惊喜。

这或许是这场梦魇给开复老师带来的最好的礼物。我一直不认为认识到自己渺小这件事会让人感到无助,反而认为这会让人更加自由和轻松。因为渺小,所以原本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好像就变得更加辽阔;因为渺小,所以肩上的责任和义务就变少了,自己选择的空间好像就变得大了一些,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就不会显得自私。

书中有一段很令我感动。那就是当装修他们新家的工头拒绝他和妻子提出的要求——客厅地板的大理石砖的每一条纹路都要能够衔接起来——时,他和妻子自己动手,像拼图似的按纹路把砖一块一块接起来。当一千块大理石砖终于按照纹路拼接起来,开复老师写道:“一千多块大理石砖,各自带着或深或浅的纹路,像含情脉脉的流水,也像淡淡的风静静地蜿蜒流淌,又互相回旋缠绕,从客厅绕到起居室,再从起居室荡向厨房……”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我正在上班的地铁上,耳机里放着侧田的《美丽之最》,我突然热泪盈眶,我没想到那种对生活细致到有点“锱铢必较”的态度会这么让人感动。这是一种很难表达的情感,但我知道这是我向往的生活。

而生我修死亡学分读后感(篇5)

开复老师的这本书,记录了他从知晓自己得癌症到康复的整个过程——从惧怕到成长的心路历程。相信从书中字里行间,每一位读者都会看到温暖而励志的内容,比如感恩,珍惜,还有爱……

我读这本书所得到的体会是:

1.健康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

这句话知易行难,很多时侯我们无视身体的重要,习惯性的以积极向上,分秒必争的理由和态度生活,如作者一样的天之骄子更是以改变世界造福人类为己任——但是如果我们没能关注这具肉身的完好运作,那么一切都是空谈。所有大的理想小的幸福,都赖肉身的正常运作而存在或可能存在,所以身体的健康值得每一个爱生活有梦想的人花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这绝非怕死,更不是伪精致或者假装养生,这是认真生活努力工作的重要基础必修课。别的都不谈,早睡和自然醒——就这么简单一条,试问现在能坚持做到者几人?知道不等于做到,亲身经历过病痛折磨的人才体会的更深。

2.内心的感受比大脑的判断更重要。

理工科的人都懂,多年的理科思维,也就是西方逻辑哲学思考体系方式”术”的训练,让我们无论做事或是生活都是习惯性的用大脑去思考,常常忽视了用心去感受。既然我们的心脏不会受我们意识的支配停跳半拍,既然我们的喜怒哀乐都是以”心花怒放””心有不甘””心惊动魄”……这样的词语来表达,我们怎么会忘记问自己的内心:我是谁?我做什么样的事时会浑然忘我,投入其中,乐此不疲,不问时间,不计名利甚至不关注结果?这个问题我们自己的大脑回答不了,我们的亲戚朋友父母回答不了,所处的社会回答不了。而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永远无法获得真正的安宁与幸福。这个问题不解决,从某种角度来说,我们的一生就是没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不管我们曾创造多少他人认可的财富或者价值。

3.我们已浪费了太多时间。

开复老师为社会和青年做出的贡献,带来的帮助可以说举世闻名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如此才华横溢如此自律的人也会在疾病面前重新审视自己,梳理自己的问题。平凡到微不足道的我们难道不该”一日三省吾身”?向内关心,修身,养心,不是什么道家理论也不是道德空谈,分明是千年中华文华的智慧结晶:若我们不能关注自己灵魂的成长,那些终日的忙忙碌碌功名利禄对我们而言又有什么意义?四十岁的20xx年,我明白自己以前浪费了太多时间,但是也明白了这些时间不浪费,就不能蜕变成一个今天的我。

家人,挚友,真正对我们而言意义重大的人不会超过十个。我们是不是浪费了太多时间在无效社交上,浪费了太多时间在别人认为重要的那些事上,偏离了本心,偏离了最重要的人与事。

时不我待,光阴似箭,今天写这篇读书笔记也许有朝花夕拾之意,然而这岁月长河里短暂到如一颗流星的我们的生命几十年,这浩瀚宇宙中渺小到如一颗尘埃的我们的存在,也仍有独一无二的意义与光芒等我们用一生来发现与实现。

珈儿20xx.2.14

而生我修死亡学分读后感(篇6)

有人是春暖花开时死去,有人却是向死而生的活下。

读向死而生,让我不禁想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凡闲下翻阅过海子传记的人,会发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一开始就透露着死亡的气息。因为这首诗成时,海子也就卧轨死去了。初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一直认为这是洋溢着幸福的字句,它勾勒的是最简单的幸生活,你劈柴,我喂马,但是简单背后的不简单,让至美的期待变成了侩子手,将幸福浓郁变成了死亡之歌。而李开复的死亡学分,一定程度是让人励志的,或许不同海子一开始的简单,李开复通过临近死亡,顿时开悟,对沉重的生命施行了减法,由繁到简,反而让生命走得更加轻盈。

我没有经受过癌症,我也不想经历癌症,所以,得了癌症会经历什么,其实我也无从而知,只能从旁听说,从旁观看,然后,得出结论,它是可怕的,它是致命的,然后,或许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生命之轻就发生在我们身上,在恐惧中自怨自艾的死去。

所以,我想说,癌症或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得了癌症仍在恐惧中死去。

人,其实终有一死,差距也就在于你长我短,或者你短我长。我却认为,终有一死,不如活在当下,该面对的,我亦积极向上,该承受的,我亦慷慨赴义。关键,还是珍惜每分每秒,做想做的事,做该做的事,陪该陪的人。

只要还来得及,一切都不晚。

况且,死神也未当及夺去你的性命,周而复始的忧虑,也是痛上加痛,自我折磨。

在李开复的死亡学分中,有亲人之爱,有朋友之爱,也有泛众博爱,爱直指内心,也算溯本根源,归于灵魂心处,最柔软最令人眷恋的深里,以更单纯更柔和更简单的视角去看世界。

我想,这种学分也是需要我们去顿悟的,时间苍穹,拥有的终有一天会失去,而失去终究不会再回来。

与其想象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蜃楼,不如更积极的经营余生,活在当下,向死而生。

而生我修死亡学分读后感(篇7)

向死而生

你说啊,向死而生是什么?

是濒死而又奇迹的复活吗?是和死神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吗?我想了想,死亡,是从一开始就已经注定好的事情,我们没有办法超越生命的极限,我们所追求的永生也不存在,那么,死亡是注定要到来的事情,我们该如何做到过好这一段时间呢?

听过一个暖心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在五岁的时候就要死亡了,在她过五岁生日的时候,她许愿,说再给我一年的时间吧我想再陪陪爸爸妈妈,就一年,一年就好,黑无常和白无常听了之后转身就走,死神问他们,怎么还不动手啊,时间到了。白无常回头说了句我们中国人过的是虚岁。

你说在面对死亡的时候我们更多的考虑的是什么?是家人?朋友?爱人?事业?荣誉?财富?我不知道,也许每个人的选择都不同,有的人面对死亡遗憾钱财没有赚够,没有花完,有些人面对死亡遗憾没有多去游历,看看世界,有些人则遗憾没有更多的时间追求自己的梦想,有的人则后悔没有更多的时间陪陪我们亲爱的人。那你呢?

我啊,我想多陪陪我爱的人,我不想她们遗憾,以至于想起我时更多的是埋怨我当时不多陪陪她们,让她们心里想我又心里埋怨我。所以我抓紧时间,趁还来得及,多去联系,多去见面。

以前的我,一周回一次家,可是在上学的时候,手机有电却不曾给家里打过电话,现在一年回两趟家,可是这其中打电话视频啊次数数不过来了。

有些人把第二天当得太理所当然了,认为第二天在睡醒之后便会到来,所以他们不珍惜,认为这是很平常的事情,不去做想做的事情,不去追寻自己的梦想,当第二天到来的机会越来越少了,他们开始着急,开始哀求,开始愤怒,开始不开心,开始怕来不及。那当第二天不再到来的时候,我们该怎么办?

明天和意外哪一个先来?

所以我觉得啊,活在当下很难啊,但是很有意思啊。不去活在未来的想象中,不活在过去的痛苦中,只在意现在,只追求现在,把每一天当最后一天,开开心心的,高高兴兴的过完。我想着每天晚上睡觉之前问一问自己今天开心吗,想联系的联系了吗?第二天醒来的时候啊,我特别感恩,我还能再活一天,真棒真棒啊。

向死而生,面对死亡,我们可能不曾经历过,但是死亡学分是我们必修的,所以在我们不面临的时候,看看别人的向死而生,说不定,你会补修这个学分。

生命是一个又一个的轮回,每个出现的人都是你的小天使,她们的出现不是偶然,也不是刻意为之,而是由你而生了,由你吸引而来的。所以呀,能量磁场互相吸引的时候就有了你们,好生相待,相逢总是缘。

好好修炼吧,好好感恩吧。

死亡如风,常伴吾身。

但是,让我们面对疾风吧!

而生我修死亡学分读后感(篇8)

癌症是李开复得到的一件隐形礼物,是重生。从出生开始,他的牌就很好,由于是父母的老来子,在爱的沐浴下成长,11岁出国留学,一路顺风顺水,当然,自己也够拼够努力。看过他的访谈,给人的印象很儒雅。

在书里,李开复回首过去,自我剖析,说从前自己图名为利,以自我为中心,总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试图改变世界,这点其实挺不容易的。因为人很难正视自己,只看得到别人的缺点,看不清自己的,敢于挖出藏在心中的阴暗面,只有少数人能做到。你我都有缺陷,每个人都有,问题是你敢看吗?看了敢说吗?说了有勇气修正吗?

无论是李开复的原生家庭还是自己组建的家庭,都非常友爱,氛围浓厚,这也得益于他有一个贤妻良母的太太,帮他打理家里一切事物,无怨无悔,让他前半生可以安心的在自己所热爱的事业上冲锋陷阵,当然,他自己本身也是一个较有责任感的男人,工作之余,会陪伴家人,一个和谐的家庭,肯定是双方的功劳。

李开复说,癌症期间哪天如果顺利排便了,比盯着不断增长的业绩报表还兴奋。

在疾病面前,所有的丰功伟绩都不如一次顺畅的便便。人生最幸福的就是能吃喝拉撒睡,有了身体才有一切可能,透支身体的都是傻瓜蛋。再来一个就是当你深陷困境,不能自拔时,捞你的必定是身后的家人。

总结两句话,爱家人,爱自己,一辈子重要的事就这两件,但我们都在背道而驰。

而生我修死亡学分读后感(篇9)

最早知道李开复老师是在网络视频上看到他的演讲 成长的十个启发,当时最让我触动的是,成功的人在起步时,并看不到自己未来的路究竟会走向哪里,中间会有多少挫折。他们只能看到眼前的这一两步阶梯,正是因为他们能够听到自己内心的召唤,顺着自己的意愿走下去。回头再看,会发现当下以为不相连,没有意义的事情,其实都是可以连成一条线的。那条线牵引着你,越走越高。我觉得这种感觉一直影响着李开复老师,包括在这本书里,也处处透露着,因为一路走来的总总,才会发生当下的这些。

当然他这本书中的一些感悟,可能给我的印象不是这么深。一来,我没有生病,无法深刻体会那种向死而生的感受;二来,我的生活并没有高处不甚寒,也没有那么深切地觉得应该需要多陪伴家人,因为我每天都和他们生活在一起。再来,我的生活状态一直崇尚着平衡,工作、家庭、个人之间的比例分配。另外,我每天晚上睡觉前,都会和我的身体说话,感谢它们今天一天的辛劳工作与付出。直白地说,李开复老师书中的后半段我都知道,并了解。

因为我还没有提升到李开复老师这样的高度(成功与有名),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所以无法理解他从上走下来,回归平凡生活的感受。因为我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幸福而感恩。看了这本书之后,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