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精选。
下面是小编为你推荐的“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阅读是充实自我的绝佳途径,品味完作者写的作品,大家都会有各自的感受。这个时候就要静下心来写一篇读后感来吸收这些知识。感谢您来到这里我们将竭尽所能为您呈现最棒的内容!
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 篇1
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作品,文章没写好,不是纸和笔的错,而是写作者的错。”同样的道理,孩子是否成才,父母责无旁贷。——题记
抚养孩子的过程就是培养孩子的过程。“思想家卢梭说过,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理、发脾气、刻意感动。
”但这三种方法恰恰是我们最热衷运用的。儿子进入初中后月考屡次失利,我的直觉就是孩子贪玩,管不住自己。为了端正他的学习态度,我曾和他进行长达4小时的沟通谈心,讲道理、威胁、谈经历,说得我都要被自己感动了,可是儿子还是满不在乎的样子,甚至在我情到深处的时候竟然忍不住笑了。
面对这样的现实,无奈、无力、无助如影相随,我也曾苦苦思索,应该给孩子怎样的教育,应该与孩子怎样交流?
苦思不得,我们夫妇开始对《我的孩子我来教》、《孩子成长咨询手记》等家庭教育类书籍情有独钟,在这个过程中尹建莉的第二本着作《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是我读得最投入的,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越读越有共鸣,越读越痴迷,每读一个小章节,就会忍不住在记忆里搜索,儿子成长过程中我是否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是不是和尹老师一样的想法?我是不是犯过这样的错误……
“如果我早点看到这本书,也许儿子和我的相处就不是这样的局面了。”这是我读完此书后最真实的感受。亡羊补牢,为时不晚,记下点点读书感受,除了让自己引以为戒之外更希望与大家共勉。
我觉得为人父母者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应该送给孩子“三个最美”:
最美的给予是表率。“育儿先正己。”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不如身教,在教育孩子之前,先修正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之下,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到最美好的教育。
“不要老玩游戏!”“电视是看不完的。”家长如此教育儿子,可是自己回到家不是低头对着手机就是盯着电视,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孩子实际上是父母的镜子。父母谦虚、谨慎、诚实、自尊。孩子也要学会说话和数数,要正直向上。夫妻互相信任,互相关爱,家人相亲相爱,家里的环境温馨民主,孩子自然可以自信快乐。当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要怨天尤人,也不要一味训斥,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然后慢慢安抚孩子的心,帮助孩子共同战胜困难。
最美的礼物是信任。还有什么比信任孩子更能让孩子内心升华起自我的荣耀感和愉悦感,“你一个人在家里会做作业吗?”“这件事你做不了!
”当我们每天都质疑、否定孩子的动作、思想、言行的时候,孩子怎么能自信,这样的质疑其实就是在剥夺孩子成长的力量。反思自己,我总是以父亲的身份自居,高高在上的教导与训诫,记得一次儿子周末回家,兴奋地告诉我们他的文章被语文老师推荐给全班同学,“你不是抄来的吧?”“一次作文写得好说明不了什么,不要太骄傲。
”质疑能力的话我脱口而出,只见儿子的脸瞬间耷拉,转个身不理我了。现在如果我们想失去平等和信任的沟通,只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失去对父母的信任和依赖。
赏识孩子,应该相信孩子的话。当孩子把事情原原本本地告诉你的时候,应该怀着赏识的心态,给孩子充分的信任和鼓励。
最美的馈赠是自由。“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可是如果为了某一个规则和事件,整天呵斥、纠结、改正,父母和孩子之间岂不成了“猫抓老鼠”,那孩子的某一个缺点恰恰得到强化,孩子怎么能跟我们敞开心扉,彼此形成对立冲突关系。这让我想到了儿子学拉小提琴,打、骂、盯战术让他学会了小提琴,可是六级考出后至今没有摸过小提琴,他说小提琴于他就是“樊笼”。
同理,他写作业的时候我们总是利用送水果、拿东西等理由督察他是否玩游戏、看漫画、**聊天,孩子常常拗着来,故意让我们抓个正着,然后爆发新一轮的“斗争”。看了《最美的教育最简单》恍然明白,我们是普通人,开心、快乐、自由、健康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惊喜,没有必要为了面子、权威意识、规则,而让双方纠缠不清,彼此敌对。给孩子足够的自由时间,有利于孩子学会自主安排事情,提高他们在生活中的自主决策能力。
给孩子更多自由支配的空间,会使孩子更加快乐,学会独立思考,这些都可以为孩子创造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亲自做出良好的表率、赋予孩子最大的信任、给孩子自由成长的时空这是每位父母都有能力送给孩子的财富,也是孩子生命中得到的最美馈赠。
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 篇2
美的教育
好久没有这样静下心来看一本书,或许现在的我们都忙于工作、生活,停不下脚步去细细品味这些美妙的文章。成为教师之后,已经感觉好久没有买这样的书本,很感恩,吴老师发了这么一本《美的教育》,让我能够挤出时间去阅读。
这是一本关于谷定珍老师对教育的思考,无论他在何时何地,做什么事情,他对学生的教育却是全方位的,这正是一个教育家的伟大之处。的确,如果新时代的教师还是只关注课堂和分数,那么素质教育从何谈起?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读书的机器,我们给孩子的都只是“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不顾学生“食量”的大跃进年代的土法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社会。谷老师的教育随笔长短不一,但却都渗透了他的教育情怀,就像中国的茶,一杯又一杯,细细品味之,有清火去疾、醒脑提神的功效。每读一篇随笔,都有醍醐灌顶的感觉,故事虽小,意义却非常深远。
其中的一篇《医师?教师》,使我印象深刻。我们常常会看到酒席上或开会时,很多人问“医院里的人”很多医学的问题,我们并没有搞清楚这位“医院里的”到底是不是医生,但是,这位“医院里的人”也是有问必答,一一知晓。教师的情况则不然,如果同样的场合,如果在位的有一位是“学校里的”,那么,问者不会问语文老师数学问题,问数学老师英语问题……这让我想起周红五教授说的一句话,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的确,如果每逢夜幕降临,教师们都能坐在自家的书房里,一盏台灯,一杯清茶,一卷诗书……那将是一幅何等美好的图画啊。谷老师的阅读广泛,这本书中的很多随笔也是读书的感悟。读的多,想的多,写的多,人的思维水平、表达能力、思想境界自然就会提高。
在后文,谷老师就将医生和教师各分为三类人。()医生:第一种是会治病,第二种是不会治病,第三种是把没病治成有病。同样的,教师也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有益,如同“鱼翅”,没他,不行,学生最佩服的就是这样的老师。第二种是无害,如同“大白菜”,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第三种是有害,如同“烟灯烟枪姨太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对于孩子没有耐心,孩子美好的童心,被他扼杀摧残……我们要做哪类的人,这就在于教师将自己定位在哪里,爱孩子,就想把自己的一切都教给他。
还有一篇《教师不妨学厨师,课堂不妨作食堂》一文,也让我有颇有感触。是啊,其实每个孩子对知识的接受能力都大为不同,一节课,不是老师说了算,而是由学生说了算。他们能学多少,我们就教多少。就像菜的多少,不是厨师说了算,而是客人说了算。客人要吃多少,我们厨师就烧多少。否则,即使烧的再好吃,客人不吃,那也就是白白浪费掉了。有的时候,我们作为教师,不妨学一学厨师,静下心来,研究研究菜谱,努力研究一下菜谱,更重要的是关注每位客人的胃口,千方百计增加客人的食欲。
谷老师追求“美的教育”,强调教师修养。他是一位语文老师,他认为,语文教师的实力,表现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大体为两个方面: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对于我来说,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究竟要给孩子带来一些什么?谷老师认为在“教什么”上,就是吃透教材,所谓“吃透”,就是对教材的充分把握,这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方面,现在对于教书,我觉得我还不够吃透教材,有时候对于一些知识,还是模凌两可的状态,没有真正意义上去吃透,在今后,我会更加努力,一点一点的知识慢慢累积起来。知识储蓄起来之后,我相信教我的学生,就方可应之于手了。对于“怎么教”,那就是选择方法,谷老师认为,方法的选择,是由修养决定的。“功到自然成”,来不得半点的掺假。谷老师还实践“批注法教学”,这对于我们小班的孩子来说,不能自己一个人去完成,不过,可以借鉴的是,通过亲子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最近我们班就在开展绘本阅读的活动,每周都会让孩子带一本绘本回家,让父母每天晚上跟孩子一起阅读,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让孩子听到美妙的文字,这无不是一件多么一举两得的事情啊!
美是教育的源泉,美是教育的力量,美是教育的产物,美与教育是息息相关的。既为教师,当学为人师。对于孩子,我们要多一份美的奉献,就多一份快乐,我要带给每一个孩子积极向上的态度,一个美的教育!
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 篇3
所以说,人生来不是为了让别人去“管”的,自由是每个人骨子里最珍爱的东西。很多朋友感叹,上学开家长会时,校长或老师都强调家长要多关心孩子,多抽出时间陪护和照顾孩子。其实在当下,很多孩子的问题并不是因为家长管得少,恰恰是因为管得太多了。
其实“不作为”才是最好的作为,“不管”就是最好的管。
二、阅读是最好的启蒙教育
最美的教育是最简单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不必太复杂。“读书”不仅能塑造孩子的智力,还能塑造孩子的心理素质。因为任何一本书,只要是一本好书,往往都充满了真善美的情感,这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阅读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很多家长都来问我,老师,我的孩子在小学很擅长学习。他越不喜欢学习,我能做什么让他喜欢学习?孩子不爱学习可能有厌学因素,其中一个很重要就是不会阅读。在小学仅仅凭聪明和用功是可以取得好成绩的,但是一个孩子不阅读,基础会比较薄弱,智力结构单一,面对比较复杂的学习任务的时候,会感到力不从心,这就是孩子越大,学习越力不从心根本的原因。
我们可以看到,有很多孩子在学校不是特别好,但他们喜欢阅读。这个孩子将来会很有爆发力。通常有很多人读书。当他们分析一些问题,陈述一些问题,学习一些新知识时,他们比那些从不阅读或学习的人快得多。
三、如何开始阅读和阅读什么
孩子们开始读书越早越好。即使孩子们只有几个月大,在哄他们的时候,他们也能读一些儿歌。当你哄他睡觉时,他听不懂儿歌,但这声音会刺激他的语言中枢的发展。当他开始理解一些东西的时候,背诵这些儿歌就很容易了。再一点,阅读的内容可以非常广泛。
家长应尽可能为孩子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至于孩子选择什么,他们可以让孩子自己决定。
很多家长担忧,孩子不识字,得先教他认字,认识足够多字再教他读书,这个顺序是错的。在阅读中,我们应该先阅读在阅读,或者让孩子们在阅读中阅读。我的做法是让孩子在生活中认字。
比如说我抱着女儿到外面,看电视打出“新闻联播”4个字,我会告诉她那是“新闻联播”。当我通常讲故事时,我会指着书上的单词,用书面语读。孩子看过几次之后,慢慢就学会了。
再一点,要关注孩子快乐阅读。一些家长也意识到阅读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希望他们的孩子多读书。孩子想去玩,家长说不行。
看到孩子背诗时乱动,就会责骂。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孩子们就会开始厌倦阅读和背诵。孩子不愿意背,家长也不要强迫。
交流的机会总是有的,孩子天生是喜欢阅读的,只要不要把这个事弄拧了。“不要让孩子给别人表演背诵古诗,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他背会了多少多少古诗,这样才能让孩子对诗歌抱有单纯的心境,也才能产生真正的好感。”
之所以如水的语言能震慑人心,就在于有理不在高声。很喜欢其中的一句话“我们不能选择父母是什么样,但可以选择做什么样的父母。”让改变从我们开始。
就让我们做孩子美丽、精彩的起步人生道路上重要的引路人。
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 篇4
请停止对孩子唠叨!
看了尹建莉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其中关于唠叨的一篇文章让我印象深刻,有很多共鸣。
一
什么是唠叨
尹建莉说,家庭生活中,并不是说话多就叫唠叨。而是那些随口而出的、不断重复的、总给人带来负面情绪的话语,既没用又不中听。
为了更形象地说明什么是唠叨,她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奶奶带着刚学会走路的小孙子在一块空地上玩,孩子一迈步,奶奶就在旁边连声说"慢点慢点,别摔跤"。
尹建莉说,这样的话对一个刚学走路的幼儿是没有意义的,学走路摔跤很正常。奶奶的话不是要鼓励孩子走得更好,而是降低孩子迈步的信心,给孩子带来羞愧。这就是唠叨。
上面这个例子,是不是很平常?我们是不是都经历过?并且不以为然?仔细想想,唠叨其实在我们生活无处不在:孩子不刷牙、孩子没穿鞋在地上跑、孩子不好好吃饭、孩子不愿意睡觉、孩子要玩电子产品、孩子画画没画好、孩子忘了做作业、孩子没有好好练琴……在这些时候,我们是不是都习惯性地唠叨上两句?怎么还不刷牙啊?要穿鞋,不能光着脚!吃饭了,快来吃饭!饭都要凉了!该做作业了,都几点了?要好好写作业,认真看题,好好写字。该练琴了,昨天少练了半个小时,今天要补上。今天要练哪首哪首曲子,每首曲子至少弹10遍……
如果我们每天都置身在被别人指着说做这个,做那个,并且反复地被说的环境中,我们感觉如何?听得进去吗?还是很厌烦?很抵触?想逃离?
二
唠叨的负作用
尹建莉说,唠叨的特点是负面、无效、重复、这些特点被加到被唠叨者身上,就是自我体验不断被干扰,心理不断受阻。所以,我们会观察到一种现象,一个人在什么事上被唠叨得越多,往往这方面做得越差。
唠叨的人总以为别人需要他这几句话,其实只是他自己需要。也就是说,唠叨带有逼迫的性质,会破坏孩子的兴趣、积极性。试想一下,如果孩子每次都被唠叨着去看书、去练琴,久而久之,他自己还能主动去看书、练琴吗?他还有兴趣吗?还能做得好吗?
尹建莉又举了一个她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情境:北京和天津刚有D字头火车的时候,有一天她乘坐这种火车去办事。她旁边是一位姥姥和妈妈,带着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
小男孩可能也是第一次乘坐这样的火车,对车上的一切充满好奇,从一上车就想动动各种东西。前后调节一下座椅、弄一下窗帘、打开靠背上的小桌子等等。但不管他干什么,妈妈和姥姥全部都是阻拦和训斥,不停地说"你动那个干吗?别动!""这有什么好看的?乖乖坐着!"
火车启动后,小男孩安静地坐了一会儿,好奇地看着窗外,看了一会儿,扭过头问妈妈,怎么他觉得不是火车在走,是外面的树在往后移。妈妈一脸不耐烦地说:"行了行了,那是你看花眼了,整天就你问题多。"男孩沮丧地把头转向窗外。
过了片刻,男孩说想上厕所,姥姥一脸怀疑地说,你不是刚在车站上过了吗?怎么又要上?妈妈不满地站起来,"你整天就是这样捣鼓人,我都不能安稳地多坐一会儿。"男孩说我自己去,你不用去。妈妈说:"你自己怎么能行,你又没上过这样的厕所,门你都打不开。"男孩说我能打开,妈妈一脸不屑,"你觉得你自己啥都能干呢。"边说边站起来,在前头走,男孩无可奈何地在后面跟着。
从厕所回来时,妈妈对姥姥说,我就知道他没有尿,他是想看看这厕所什么样,厕所有什么好看的?男孩嘟哝着辩解说,我看看和飞机上的一样不一样嘛。妈妈和姥姥都白孩子一眼,嗔怪的说"就你事多",孩子灰溜溜地坐下来了。
在半个小时的车程中,妈妈和姥姥的嘴一直没闲着,絮絮叨叨,却几乎没说一句有用的话。
唠叨没有恶意,却是一种恶习,是对"控制"别人的不知不觉的上瘾。上面的那个例子中,姥姥和妈妈对孩子几乎没有说一句正面的、有用的话。她们对男孩的态度、话语和行为,好像都是在说男孩犯了什么大错误似的。
不难想象,男孩长期在这种氛围下,男孩的自信心、好奇心、责任感、判断力将受到极大的伤害。男孩到了青春期或者更大以后,心理就会有产生反抗和厌恶。而且,唠叨对改变孩子的行为有用吗?通常都是没用的。
三
如何减少唠叨
家长如何发现自己是不是爱唠叨?经常看看孩子的反应就知道了,如果孩子常常为你的某些言语或指令不愉快,那就要注意了。
如何减少唠叨,尹建莉给出了三条建议:
孩子的某个或某些缺点,是不是真的不能容忍?
家长要反思的是,你要的是一个完美儿童,还是可以有些缺点的孩子?是不是对孩子要求有些高了?如果你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有些不足,可不可以接纳孩子的这些不足,允许他在某些方面表现不佳而不去唠叨?
如果的确有一个问题需要改善,可是说了很多遍,孩子还是依旧,那么再"说"或"提醒"的办法肯定是不行的。这时候就要改变方法了。
实在没有好办法,那就什么也不做。把问题交给时间、交给孩子自己。不唠叨至少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最适宜的改善环境。这其实也是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和信任,相信他能改变。
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常识,从一大堆沙子抓走一把,不影响沙堆大小;抓去两把,也不影响;抓去三把,还看不出什么变化……一把一把抓下去,大沙堆一定会变成小沙堆,巨大的反差形成得那样悄无声息。
唠叨也是这样,说一句没事,说两句也没事,天天说似乎也没什么,但伤害早已悄悄发生。它像一把小刀子一样,慢慢切割着孩子,不经意间一点一点地把孩子的自觉意识、快乐情绪、自控能力,以及想象力、创造力都切碎了,破坏了。
唠叨是教育中最隐秘又极其悲哀的一个错误。
家长们、带孩子的老人们要特别注意了,请从自己做起,拒绝唠叨,给孩子一个充满爱和自由的空间!
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 篇5
时间一天天飞逝,国庆也过了一个又一个,多少热血之志已随岁月模糊,多少青春美好已无法触摸,失去终究已无法再挽留,得到的才更需要自己去发现。看着更成熟的自己,看着已长大的孩子,渐渐明白,眼前更值得自己珍惜。
根本无法想象,孩子对于自己,是如此的重要,自己竟会因孩子开心而开心,也会因孩子苦恼而苦恼。四十而不惑是对的,看事已不再看一面,人生也不再单单只有自己,会把家庭放在首要的位置,会把家庭教育当成自己日常的事情。
我的家庭教育观源于上一代父母对我的影响,我把它简单地传承了下来,基本上认为给孩子吃饱穿好,告诉孩子正确的观念道理,尽可能的让孩子上好一点的学校,学多一点技艺,那就是教育的全部。可看着十二岁的大女儿,庸懒而不对时间进行规划,事情做得随意而不愿太多思考,我明白,我离教育好自己的孩子所需的能力还差得比较远。
与大多数父亲一样,我在这个家庭的角色,是从做好经济支持开始的,认为为家里提供无忧的经济来源,就已经完成自己最大的家庭责任。在一整天的大多数时间里,我都是在思考着如何做好业务项目,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团队。可能想得大多了,可能认为这个事重要无比,难免会把公司的角色带回家,会把工作的思维带回家,会把工作上的沟通方式带回家。于是,我很自然地把“讲道理”作为家庭教育的常用方式,在孩子做错的时候,总是把一大堆生硬难懂道理讲给孩子,总是会说老爸从前如何如何,别人好孩子又是如何如何,希望她能改正。当然,这正如书上所说的,小孩的思维与成人不一样,她听不懂,也根本改正不了。如此进入恶性循环,下一次重犯时,我又说了一遍,又是一次无用功,于是我开始有点火,进入更差的教育方式。
也许是从农村出来的缘故,我从不认为对孩子发点火是错误的,我甚至认为这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小时候,在我做错事时,父亲会对我一顿训斥,我会由此带来警醒,不敢再犯。所以,在我面对自己孩子时,我也认为这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很多时候,孩子真的气得你怒从心烧,于是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先来一顿训斥,以解心中之愤。陪着孩子长大,真的有太多让自己发脾气的时候了:重复讲过的事可以重复地秒忘;拿着手机可以什么事都不干;睡懒觉可以睡到十点……。很多时候,我都把她们骂哭了。可是,无论我怎样发脾气,这些缺点只会越来越严重,而且,每一次发脾气后,她们会反击得我更厉害,无论我所说的还是我所做的,她们都会拿来作为下次反击我的利器。这种情况重复的多了,在骂声中,在孩子的眼泪中,除了留下了对她们的伤害,我还真感觉不到留下了什么。
我开始在孩子的教育中感觉到越来越迷茫。
在这需要学习的阶段,非常感谢老师让孩子给我带回来的书,这本《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书里,有不少观点上我受益。我上述的两点常犯错误,就作了详细的分析。读完之后,思想家卢梭说过的那句话:世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法就是:讲道路理、发脾气、刻意感动!久久不能让我平静。通过这一次学习,让我又一次警醒了自己,是要改正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了,是要学习提高一下自己的水平了。
我也明白,很多时候,是自己总没抽出足够的时间来陪孩子,是自己没太认真地了解孩子,是自己总想以简单粗暴的方式来结束问题,才会导致自己在家庭教育上总做得不好。
喜欢书上说的,在选择上进行教育,在活动中教育,在学习中教育。可这表明,在开始你就已知道孩子要做什么,给他选择上的已经进行必要的干预了,这明显比在孩子做错了的时候发表点观点难得多,花费的精力多得多,但谁叫他是我们的孩子呢?!
其实也明白书上所说:“适合自己孩子的最好”,但做起来真不容易。当孩子身边的人都在学三五项技艺傍身,就会总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当三五家孩子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就总怕自家孩子会的少。正如书上所说的,简单的人言也言的做法,虚荣的家长跟风心态这时候就来了,就不由自主地将成人的主观意识强加在孩子身上了。是啊,我们这时候得好好想想了,我们是否真的认识自家孩子,那一些技艺适合自己的孩子,是否真的看得清楚这些技艺给孩子人生带来真正的影响。
其实也想给孩子自由,给孩子更大空间。改正不断给孩子规范的坏习惯吧,你给孩子规范只不过是为了眼前的简单了事。可如果想孩子真正成长,你就必须给他自由,也许刚开始你得花更大的心力,但从此你的孩子将会自己翱翔于天空。是的,你得给她平等。你不能以家长的身份说事,平等表示孩子也可以批评你,你不再高高在上,你不再是能人,你不再拥有家长的权力。这个,其实是很多家长不由自主的接受不了的。是的,你得支持他。支持就得明白,明白他所做的,欣赏他做好的,宽容他做的不好的。明白就是个难事,就得自己也不断学习。所以,我认为书面上那首诗写得很好的,你得给孩子自由,你得作弓弯身。
谦卑地弯身当弓,作为家长,多难而伟大的事情!愿自己不断学习!
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 篇6
美的教育读后感好久没有这样静下心来看一本书,或许现在的我们都忙于工作、生活,停不下脚步去细细品味这些美妙的文章。成为教师之后,已经感觉好久没有买这样的书本,很感恩,吴老师发了这么一本《美的教育》,让我能够挤出时间去阅读。这是一本关于谷定真先生教育思想的书。无论何时、何地、做什么,他对学生的教育都是全方位的,这是一个教育工作者的伟大之处。
的确,如果新时期的教师只关注课堂和分数,那么素质教育从何说起?教育出来的学生只是会读书的机器,我们给孩子的都只是“填鸭式”、“满堂灌”、“题海战术”等不顾学生“食量”的大跃进年代的土法子,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适应不了日新月异的社会。顾先生的教育随笔篇幅不一,但都渗透着他的教育情怀。就像中国茶,一杯接一杯,细细品味,有清火、祛病、提神的功效。
每次读一篇文章,我都有一种“倾盆大雨”的感觉。故事虽小,但意义深远。其中的一篇《医师?教师》,使我印象深刻。
我们常常会看到酒席上或开会时,很多人问“医院里的人”很多医学的问题,我们并没有搞清楚这位“医院里的”到底是不是医生,但是,这位“医院里的人”也是有问必答,一一知晓。教师的情况则不然,如果同样的场合,如果在位的有一位是“学校里的”,那么,问者不会问语文老师数学问题,问数学老师英语问题……这让我想起周红五教授说的一句话,教师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水平。的确,如果每逢夜幕降临,教师们都能坐在自家的书房里,一盏台灯,一杯清茶,一卷诗书……那将是一幅何等美好的图画啊。
谷老师的阅读广泛,这本书中的很多随笔也是读书的感悟。多读书、多思考、多写作,人的思维水平、表达能力、思想境界自然会提高。后来,谷老师把医生和老师分为三类。
医生:一是能治病,二是不治病,三是不治病。同样的,教师也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有益,如同“鱼翅”,没他,不行,学生最佩服的就是这样的老师。第二种是无害,如同“大白菜”,有他不多,没他不少。第三种是有害,如同“烟灯烟枪姨太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对于孩子没有耐心,孩子美好的童心,被他扼杀摧残……我们要做哪类的人,这就在于教师将自己定位在**,爱孩子,就想把自己的一切都教给他。
还有一篇《教师不妨学厨师,课堂不妨作食堂》一文,也让我有颇有感触。最后,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接受知识的能力。一节课不是老师说了算,但学生说了算。他们能学多少,我们就教多少。
就像菜的多少,不是厨师说了算,而是客人说了算。客人要吃多少,我们厨师就烧多少。否则,即使烧的再好吃,客人不吃,那也就是白白浪费掉了。
有时候,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妨向厨师学习,冷静下来,学习菜谱,努力学习菜谱。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注意每一位客人的胃口,尽量增加客人的胃口。谷老师追求“美的教育”,强调教师修养。他是一位语文老师。他认为,语文教师的力量在于具体教学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一是“教什么”,二是“怎么教”。对我来说,这也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我到底该给孩子们带些什么?谷老师认为在“教什么”上,就是吃透教材,所谓“吃透”,就是对教材的充分把握,这是我一直在努力做的方面,现在对于教书,我觉得我还不够吃透教材,有时候对于一些知识,还是模凌两可的状态,没有真正意义上去吃透,在今后,我会更加努力,一点一点的知识慢慢累积起来。
知识储蓄起来之后,我相信教我的学生,就方可应之于手了。对于“怎么教”,那就是选择方法,谷老师认为,方法的选择,是由修养决定的。“功到自然成”,来不得半点的掺假。
谷老师还实践“批注法教学”,这对于我们小班的孩子来说,不能自己一个人去完成,不过,可以借鉴的是,通过亲子阅读,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最近我们班就在开展绘本阅读的活动,每周都会让孩子带一本绘本回家,让父母每天晚上跟孩子一起阅读,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能让孩子听到美妙的文字,这无不是一件多么一举两得的事情啊!美是教育的源泉。美是教育的力量。美是教育的产物。美与教育密切相关。
既为教师,当学为人师。对于孩子们,我们需要更多的奉献美,更多的幸福。我要给每个孩子带来积极的态度,美好的教育!
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 篇7
《美的教育》读后感:教育·修养
《美的教育》读后感:教育·修养
初看《美的教育》,并不是一页页逐一阅读而去,而是信手翻动。篇幅短,独立字幕,立马断定这本书一定要读,适合我的阅读习惯。
于是便静下心来,决定潜心研读。《美的教育》,原以为描绘的是“美”,看了几页才了解谷老师意在“教育”二字。书中记载的是谷定珍的博客内容。
在后记中,谷老师说:“我得博客,学习笔记耳。文学、艺术、政治、历史、宗教、哲学、逻辑、语法、修辞学、名胜古迹、植物、昆虫和鱼什么都学,什么都记住。
”而在这看似杂乱的笔记中,却时刻透露着一位师者的传道授业解惑。顾先生对教育与修养关系的描述,让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修养于教育
《静噪不同修养不同》是我信手翻书中最先看到的博文。很短,但却句句精辟。谷老师记自己在温州江心游玩的过程,发现“人各有好,静噪不同也”。
想起自己读书时代的一位女同学,相貌清秀,性格淡雅,人送称号——神仙姐姐。巧合的是,我和我的仙女姐姐住在同一个宿舍里。神仙姐姐人如其“名”,学习出众,语数英样样皆通,尤其是在写作方面更是下笔如有神。
唯独体育,不好。但还是挡不住她的魅力,她很受大家欢迎。现在和其他同学见面,聊聊她,还是能说出她的容貌,不是最美的,而是足够的仙女。
之前不知道这“仙气”从何而来,此番看了谷老师的书,才明白,这“仙”乃修养也。
“静噪不同,修养不同。”却是如此。
谷老师对于修养的看法并不仅仅是这一篇。在《教育无声》中,一句“唯有修养可育人!”道出了他认为修养对于教育的重要性。
“教师的人文修养,才是最具教育的无穷力量。”教师的修养和教育的关系被谷老师一语道破。遂想起自己的作为。
有一次上课,当学生用方言回答问题时,我非常生气,所以我警告说,在课堂上应该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学生要听话。但是在那之后,课堂纪律不好,所以我用方言跟他们说了几句话。不想让一个小家伙马上举起手来指着我
“余老师,你不是说上课要说普通的吗?”我立马被噎在一旁。确实,这次是我错了。
教师不仅是课堂教育的主体,学生学习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教师的修养和品格。什么样的老师教什么样的学生?现在看来不无道理。
谷老师在《修养决定功力》中写道:
小时候,我问父亲毛泽东的书法为什么难学?父亲说,“因为毛泽东的书法风格来自于胸中的非凡气势。”同样的道理,何等的修养,决定了何等的教育。
这篇短小精悍的文字涵盖了大量的信息。首先,我看到的是谷先生的父亲一定是个有成就的人。我能从他父亲的话中理解。其次,顾先生受父亲影响,受教育成为一个有教养的人,从他自己的观点可以感受到这一点。
顾先生用毛泽东的修养告诉我们,这对教师和教育有多么重要!
类似于以上三篇这样阐述教师修养重要性的在书中颇多。让我感触最深的是,谷老师对于教师实力的理解,不是体现在“教什么”、“怎么教”,而是体现在教师的修养上。的确,在课堂上有一双热切的眼睛,我想教给他们的不是新知识,而是方法和品格。
教师有好修养,教育便自成。
教育于修养
周末学车,教练带我们几个去泽雅练“车感”。清明时节,山茶遍地,沙很美。于是,车里几个学员便开玩笑。
有人说,“咱们下车摘一点,给咱们的教练车装饰装饰。”其余人都纷纷赞成。只可惜这映上红生长在山的高处,寻了几处,都是无法摘到,于是作罢。
有人便说了:“还是摘不到的好,万一不让摘,还要罚款。”
这时,我便想起前几天刚在学校看了篇《美的教育》中的《六十老太树上摘花》。看这篇时,最初的感觉便是好笑,“六十多岁的老太太,费力地爬上树枝摘花。可怜的玉兰、栀子花、茉莉花没有人能幸免。
”可是看到下面的内容却是笑不出来了:
不过,如果再过几十年,我们的小区里的花坛上,还可以看见几位老太太在树上摘花,那就不得不责问我们今天的教育了。因为,也许,这些老太太在当时的高考、高考、高考中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这是谷先生的犀利之处,光是采花就能看出教育的弊端。
想起我自己也是个堂堂正正本科毕业的大学生,更是作为教师,竟然对于摘花的事情在潜意识里也是赞同的,并不认为这是件有伤大雅的事情。想想自己读书期间,真的没有老师,对于采花不好这件事给我们教育。
教育对于修养的作用看来很是重要。
我们班有一个饮水机,放在第四大组第一排前面,平时总有学生挑水,忘了关水而溢到地上。换座位,不幸的是,后面有个调皮的学生。此男生有个“爱好”——玩水,从此饮水机便更加遭殃了。
终于出了“水漫金山的大事”,别的学生告诉我时,我本想单独请他“喝喝茶”。可是,转念一想,抓住这个机会教育教育全班小朋友未尝不可。于是,便特地用了一节课的时间,请他们自己来说说水倒在地上对不对,浪费水源对不对,孩子们都说的头头是道。
而那个调皮的学生,是全班给了他改正的机会。从此,班上饮水机旁地面上的水渍越来越少了。孩子再也没看见他和水玩了。
教育对自我修养的影响是一点一点的。作为教师,我们的责任是教育。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教会孩子要有良好的修养。
《礼记?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可见正心与修身才是做人之基本。正如谷老师所说,教师的修养决定一切。教师的修养如何?
底下的学生最清楚。而教育,不仅要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而且要加强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不仅要教好书,更要育好人,塑造良好的道德修养。
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 篇8
读完了尹建莉老师的《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案例呈现在眼前,渗透着智慧与爱,顺其自然,不着痕迹,美得不可方物。方才明白,这美丽的教育并不简单!
一切教育的最高目的是形成性格。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没有比家长更重要的老师了。作为父母,如果我们只留给孩子一些物质财富或金钱是远远不够的,只有给孩子留下一些生产性的、可持续的财富才是真正对他负责。
一、好习惯越早培养越好
记得我儿子刚刚出生时,因为种种原因,无人给我搭手,我不仅要一个人带他,还要自己做饭,收拾家务,家里的一切都得我去操办。所以,凡是我收拾屋子或者洗衣服做饭时,他都是一个人躺在床上自娱自乐。对面的邻居总认为他很听话,实际上仅仅是他习惯了一个人的娱乐。转眼间就到了儿子上幼儿园的时间,我们把他送到班上时,看见很多孩子哭得上气不接下气,他却高兴地给我们说再见,让我们放学后去接他。之后,我们慢慢培养他自己洗脸、洗脚、洗澡、洗头等。开始自己洗不干净,我们再给他洗一遍,顺便教他怎么做才能洗干净。慢慢的,不用我们帮忙,他都能自己完成。通过这些小事让孩子懂得了,做任何事情只有自己不胆怯,方法正确,坚持下去,任何困难都难不倒自己。
二、教育赢在细节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简单地告知与被告知的事情。有时候需要给孩子灌输一种正确的理念,并让它根植孩子的大脑中。”因为人的大脑具有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且儿童比成人更加敏感,如果我们只在意自己说了什么话,不考虑孩子听后的感受,就很容易让孩子捕捉到弦外之音。
有的家长在辅导孩子作业时,孩子写到一半,不想写了。这时候,爸爸或者妈妈走到孩子跟前:“乖,赶快写,你看,你已经写了这么多,再坚持一会儿就写完了。作业完成后,我们出去玩。”这句话看着没有任何问题,孩子作业写完了,就有时间带他们出去放松了,劳逸结合嘛!可是,孩子听到这段话,可能就不是这个意思了。你的一个“乖”,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要是我不写完作业,就不是一个乖孩子了。”这样,孩子可能会为了迎合父母做一个乖孩子而写作业。或者孩子会想:“你哄着我把作业给你写完,才带我出去玩,我不想出去玩,也不想给你写作业了。”然后孩子继续在那里磨磨唧唧,家长也在那里生闷气。如果孩子一放学,你就告诉他:“宝贝,今天饭后,我想出去逛逛,你想去吗?”“去,我也想去。”“那好吧,你先把你的作业写完,我等你。”如果孩子不想去,可以和他说:“其实我很想陪你出去走走的,既然你不想去,那你就在家先写作业吧,需要带什么吗?我回来给你捎上。”这样的话,会让孩子首先知道,作业是自己的,必须要完成的,而且完成之后,才可以自由安排时间;其次,大人也有大人的事情,他们在做自己的事情时,也给了自己足够的尊重。
生活中有万千细节,和孩子相处的每个细节中都有教育,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和孩子说话的方式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并不是说我们和孩子说的每一句话都要小心谨慎,都要去设计,而是要不断观察孩子,经常反思自己,从观念上提升自己。因为我们说话大多不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而是下意识的表达。我们的意识提升了,语言自然也就到位了。
三、艺术教育应该是甜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艺术是埋在每个生命中的宝藏。学艺术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艺术修养,让他活得更高雅。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上的兴趣班五花八门,也让很多家长眼花缭乱,于是就出现了跟风的现象。有人说学这个好,家长赶快给自家孩子报这个兴趣班,有人说那个好,又去给孩子报那个,结果是孩子的兴趣班一大堆,都不是孩子喜欢的,又给孩子增加很多负担。所以我们在为孩子选择时,首先要尊重孩子的爱好,再去考虑它的实用价值。
当时给我儿子选择报跆拳道时,就有很多人反对。有的说,他本来就好动,要是让他学跆拳道,一定会更好动;也有的说,男孩子学跆拳道不好,要是以后长大了,大人管不住了,爱打架咋办。包括孩子的爸爸也不愿意。不过,在孩子的强烈要求和我的坚持下,孩子还是如愿以偿了。记得他上第一节跆拳道课时,是那么兴奋,看什么都很稀奇,看着大孩子翻跟斗,他也跟着一起翻,结果不小心把腰闪了,我看着他难受的样子,让他回去休息几天等好了再去,他怎么都不愿意。他学得一丝不苟,只要教练教的动作,他都认真按要求去做。那一刻,他是自由的,也是快乐的;那一刻,我看到的不仅是他技艺的进步,更看到他为自己的选择而负责的态度。这不正是我们做家长的期望看到的状态吗?
作为父母,对于孩子学的艺术类兴趣班,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理解,不逼迫。无论孩子选择什么,都应该给予正确引导和支持,这样,会让孩子感受到被尊重的快乐和幸福。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很有可能成为他减压的一种方式。
四、有些知识不全在课堂和书本上
读万卷书还需行万里路,很多东西还得孩子亲自去实践。只有让孩子把读书的领悟和亲身实践有机结合,在实践中提高认识,再回到书本上升华,使孩子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和潜质。
最简单的途径,抵达最丰富的可能。教育孩子的路很长很长,只要我们拥有一颗平常心,修炼自己,信任孩子,就会给孩子无限的成长空间,孩子就有无限的成长可能。正所谓“时光不语,静待花开。”
祝福天下所有的孩子都生活在爱和自由中!
教育是美的读书笔记 篇9
《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这本书是关于教育的,是做着自己对于教育的理解,下面的这篇《最美的教育最简单》读后感范文请欣赏!
看了这本书,相知恨晚啊,作为这一代人的父母很多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传统的,从父母辈开始就是错误的,我再沿用这些不正确的方法,也只能让我的孩子成为我的轮回,或者说也超越不了我很多。
当初生下这小小的人,看着她慢慢长大,对她的期许从原来的健健康康就行,到更听话些,更有礼貌一些,学***力更强些,或者更出息些。原本,我希望她能有一个无忧无虑、纯真玩耍的童年,但随着孩子们的成长,他们的能力有了差距。作为父母,我们忍不住要和其他孩子比较。总是想着我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坏吗?
什么原因导致的我的孩子这方面差?
读完这本书,我知道根本没有必要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点,不能要求孩子个方面都优秀。成功人士在一个或多个方面也会很软弱。她那么痴迷于画画,可能耽误吃饭,就让她认真的画完,不要打扰她,“不打扰”是爱的最高境界。虽然这么说,但是一看到因为玩或者因为画画而耽误吃饭,就觉得是耽误正事了。
通过读本书的第二章,终于释怀,如果是因为背英语课文,因为解一道难题而耽误吃饭,我们家长是不是就不会去打扰了呢?是啊,换个角度再看此问题,就能理解了。
家长们传统观念并不能认同玩耍是儿童最重要的学***之一,只认为是在浪费时间,耽误正事。事实上,家长不断压抑和压抑孩子的游戏天性,所以压抑的本能就是寻找各种不正当的出路,所以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回到刚才的话题,不要打扰她的绘画,不仅要让她有成就感,还要培养她的专注力,更要尊重她。
利远远大于弊啊。
本书作者的一个观点颇有意义,“不管是最好的管”,不管不是不负责任放任自流,不是对孩子漠不关心,而是无为而治。虽然看似无所作为,但却是最有效、最有力的方法,堪称教育的最高境界。也许她短时期内学业不尽如人意,有些方面与很多孩子有差距,只要我们家长绝对信任孩子,为孩子营造一个友好善意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无任何负罪感的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孩子有能力慢慢协调好游戏和学业的关系。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可以享受玩耍的乐趣,而不被人责骂和鄙视,那么她将来对工作和学习的投入和热情将与玩耍一样。
“规矩太多,难成方圆”,这个论点让我感受颇深。孩子从幼儿园时期就要遵守各种规矩,鞋子如何摆放,手怎么洗,连吃饭也要被规定先吃菜后吃好吃的鸡腿或者虾,回到家,家长规定站有站相,坐有坐像,东西从**拿放回哪去,等等等等。这些规则是约束,也可以理解为琐碎的控件。
爸爸妈妈一开始就应该是孩子们最温暖、最可靠、最放松的人,而不是执法者和压迫性的君主。
至于孩子们的艺术教育,虽然我们的孩子在她的选择下开始了钢琴之路,但除了前几个月的兴奋期,之后就变得被动了。困难一增加,兴趣就降低得更多。艺术教育本应该是甜的,现在被各种宣传引导,尤其是一些出名的艺术家的成名之路,让我们家长认为没有苦哪有甜才是硬道理。我虽然没有让我孩子哭着练过琴,但是每次学难曲子,总是让她咬牙挺过。
想想换做是我练一个新曲子难免抗拒、退缩,因为双手配合不好,怕弹不好听,大人咬牙都很难熬这种难度较大的曲子,更别提这六七岁,心智尚未成熟的儿童。总是站在家长的高度去问孩子,评判孩子,想想孩子真是委屈。自从看了这本书后,我认为对待学钢琴这件事,首先不要抱着成才的想法,也不要认为既然学了就一定要学好的想法,也不能说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要让孩子来实现。
要与孩子在同一个层面看待弹琴这件事,就好像我们是同学一起跟老师学琴。变换这个角度之后,我发现收效甚好。我不再要求每首曲子必须弹奏几遍,只要她认为满意就行,如果我听着确实差很多,会建议是否再弹一遍,一起再感受下这个程度老师是否满意,自己听起来是否好听。
孩子慢慢能够感受到弹琴不是给妈妈弹的了,弹琴也不是任务了,压力感虽说还有但是完全在她可承受范围内了,再也不用催促她弹琴,自己玩够了,休息好了,自主的去练琴。而且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先练自己的手巧**,把难学的**放在最后。虽说现在还是在艺术之路体会不到甜,但至少不觉得那么苦。
综上。我希望我能确保我孩子的精力不需要在与父母的斗争中消耗,不需要在自我纠结的过渡中消耗,而是全部用于自我发展。在轻松的环境中,孩子们有时间和空间去面对自己,有机会去学习和调整,聚集自我发展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