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高分作文 > 导航

小贝饿了的居家日记

发表时间:2023-07-08

小贝饿了的居家日记精选。

懂得写优秀的高分作文对于学生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记录下重要的事情。很多人看到作文题目时想不出怎么写,一篇好作文除了要有好文笔以外还要有明确的思想。在写作文时怎么样才能把握好情感的表达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编辑的《小贝饿了的居家日记精选》,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小贝饿了的居家日记

小贝饿了的居家日记:

今天是一个平凡的一天,但小贝感到有些饥饿。他在客厅里静静地坐着,看着电视,等待着食物的到来。

时间慢慢过去,小贝越来越感到饥饿。他起身去厨房,发现家里的面包和饼干已经不见了。他只好去超市寻找食物。

在超市,小贝看到了一些他喜欢的食物,但是它们已经过期了。他感到非常沮丧,因为他已经等了这些方法这些方法很久了。

最终,小贝买了一些方便面和饮料,他开始享用他的晚餐。虽然食物不是非常好,但小贝还是感到有些饱腹。

晚上,小贝回到了家,他感到有些困倦。他躺在床上,开始回忆今天的经历。他想起了他在超市的感受,想起了他等待食物的感受。

小贝意识到,他需要学会更好地管理自己的饮食和等待食物的到来。他决定以后不再等待过期的食物,而是选择健康的食物,并在等待食物的过程中进行适当的锻炼和休息。

小贝感到他今天的经历让他更加珍惜食物和生活中的美好时光。他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一个更好的饮食和等待食物的人,并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满足感。

dsbj1.com延伸阅读

《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


作为一名学生,懂得写好作文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写作文我们可以记录下重要的事情。很多人写作文时脑中一片混乱,所以说,写作文是需要一朝一夕慢慢累积的。您是否正在为写作文而发愁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1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刚建立的时候,我就参观过,当时给满屋子的骨头和血肉模糊的照片给吓倒了,没敢多看就逃了出来,仍清晰地记得那面墙上的几个大字——遇难者 遭難者 victims 300 000!!!

在南京读书的日子,每年的12月13日都可以听到那长鸣的防空警报,在那一刻,仿佛听到了死难的同胞们的悲凄。一直以来关注这段历史也关注国际上对这事的反响。值得庆幸的是,这段历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拉贝日记》、《南京南京》、纪录片《南京》(NANKING)以及纪录片《南京大屠杀》都是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写实类影片,看了之后都让人心灵震撼。从时间上来说,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张纯如)最老,也最不具备电影拍摄技巧,仅从影片观赏角度来看算是最不好看,但是却最写实,大量的真实历史的镜头记录下了真实的那段历史。纪录片《南京》(NANKING)是从国外友人的口述历史视角,纪录和描述那段历史,整个片子试图还原当时事件的原貌,加上美国佬的电影手法和效果比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有了质的提高,看过之后让人悲愤不已。《南京南京》更多的是直接描写一处处血淋淋的杀戮和日本鬼子的残暴,以及偶尔用那不纯熟的心理描述技巧为那并不存在的所谓个别日本军人的良心追魂,我斗胆问陆川一句:日本鬼子会自杀吗?拉贝会向中国人下跪?你会选人吗——用个喜剧演员来演这么严肃的电影!(我不是说范伟演得不好)。《拉贝日记》则从拉贝的视角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导演的目的就是想效颦《辛德勒的名单》。《南京南京》中的人物更具有符号化,《拉贝日记》中的人物刻画得更具有个性。《南京南京》中的故事情节大部分虚构,《拉贝日记》则真实记录了百人斩等事件。

《拉贝日记》中有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能容下10万中国人的地方,肯定容得下20万中国人!(这是拉贝对中国人的理解,在某人说国际安全区只能容纳10万难民的时候);Hitler has only one ball!(中文字幕翻译得很隐晦很和谐,说希特勒胆子很小,当然英文也有这一层意思,这是拉贝无聊时和威尔逊医生一起唱的歌)。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2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啦……啦……你用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每当《我和我的祖国》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一种温热的情感便会在身体里慢慢升腾。我想这便是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吧。往往一个人对事物热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像你爱你的家人、朋友、师长一样毫无理由。我爱我的祖国,她虽然没有俄罗斯那么大,没有美国经济那么发达,但是她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为祖国而感动的是一部电影叫拉贝日记,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可怜的一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大都太过概括,缺少了应有的立体感。

《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残酷与壮烈交汇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可以被称作一部好电影,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被剧情牵动着,但是我的脸一直紧绷着,什么话也不想说,心情特别的沉重。在这个电影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特别的深刻,一个是日本轰炸南京,拉贝牵起来德国的国旗,中国人在德国国旗的庇护下面躲避轰炸,觉得是种讽刺,这大概是希特勒唯一做的好事吧。我不禁要想为什么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没有安全感,而仅仅一面德国的国旗其效用却这么大,想来关键是德国的强大啊,观后感《拉贝日记观后感》。

另一个情节是日本军人透露消息的情况,也说明了发动战争是极少数的军国主义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也是我在影片中唯一一个我不会用鄙视的眼光注视的日本人。还有一个就是日本人在进行杀人比赛的时候那群同胞的眼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个个坐以待毙,或许这个是导演的安排,不过人人都是没有神的眼神,这么多人为什么不能够反抗?他们被俘之前可还是中国的战士啊,这是我最无法了解的。

起初,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有看《南京!南京!》之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从电影中我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灵魂充满着人性光彩的拉贝,耿直的威尔逊大夫,年轻气盛的罗森博士,慈爱坚强的杜普雷女士,人物丰满,个性鲜明,为突出拉贝起到了很好的绿叶作用。

跟着导演的镜头,我看到拉贝在是否出任安全区主事者的困惑,他在失去妻子的心灵战栗中变得更加坚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为安全区购买粮食,而故意不让别人知道内情。

面对这样一个把大爱倾注在一群与自己并无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国人,你没法儿不想起救犹太人于水火的辛德勒,没法儿不想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影片在娓娓道来中,为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立下莫大之功。

面对残酷的日本人的侵略恶行,一个满可以置身事外的人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留在这生死难保的是非之地,其中的伟大谁又能否认呢?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在这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中国变得太多太多,从贫困到丰衣足食,从弱小到强大,从被人看不起到被人看重,人们在向着祖国美好未来看齐时,是否会想起那些曾经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呢,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否还被记得真切。

几年前曾经听过某校学生在观看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时不断爆发出兴奋的笑声的报道,那时的我简直无法相信,作为中国人他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在建国六十周年的今天我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培养新一代中国人爱国热情的好机会。

我想拉贝日记的出现无疑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根是一个好的契机,古人已去今人是否还记得缅怀这他们呢?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3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2000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4

一个领导或一个干部,对下面的情况不仔细检查,不分好坏,经常会给那一些不学无术的大骗子和一些投机取巧的人留下可乘之机。只要通过了实际工作,认认真真地进行了考察,就不会给那些不学无术的骗子和一些投机取巧的人留下一点儿可乘之机。这个成语故事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要踏踏实实地学,学到一身真正的本领。如果在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时,你做了一点儿弄虚作假的事,就不会得到真本领,将会一无所获,一事无成。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可曾听说过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学得一身真本领,敢叫先生拜顽童。”是的,今天的我们正在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这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将会等待着我们踏踏实实的学好。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真正的本领,是自己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而不是这个成语中的一位叫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

亲爱的同学们,加油吧!努力吧!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汗水来换一身真正的本领。可不要学习这个成语故事中的南郭先生!

陶行知读后感作文(三)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

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5

《拉贝日记》中拉贝身为纳粹党员,和同盟国人一起聊天喝茶,任由中国人把纳粹旗在脚下乱踩,喝醉了和英国人一起唱:“希特勒是个胆小鬼……”这些也许不是史实,也许只是编剧的加工,但这给血腥的南京冬天蒙上了一层童话色彩,也使人更痛恨打破童话的人。

但正如南京南京中拉贝的下跪和角川自杀等虚构情节让人不满一样,拉贝日记的一些明显缺陷使一个本来很好的题材与角度变得失色了。

一、场景表现上,拉贝日记的大场面戏颇为粗糙,表情,动作,配音,时时提醒你这些人是群众演员。中国战俘在日军扫射时像多米诺一样的整齐倒下,没看到任何的惊慌挣扎,也没有《南京南京》中表现的麻木与绝望,好像日军扫射的是一堆木桩,但木桩也不会倒得那么整齐划一。

二、张静初和那德国人的爱情突兀而且多余。

三、张静初做为一个女学生,居然敢在杀死两个日军军官后还换上他们军服带着自己弟弟推着自己父亲尸体在夜里南京出城进城,如入无人之境,甚至还有日军来向她敬礼报告。看到这突然感觉在看《女子特攻队》,张静初一个女学生就能如此横行南京,日军没有被金陵女子大学屠杀也真是奇迹。

最重要的一点,对历史的处理上。在一场义正词绝拒绝了交出妇女的戏后,在电影中,安全区好像真得就再没有女生被施暴了,也没有提及有妇女被交出。只有一次日军杀死了伤兵和几名医生,另一次日兵要求女学生们脱衣服以检查她们是不是都是女的……(很无语)

似乎编剧是想表现:当时拉贝很努力的把安全区保护的很好。生怕描写多了日军在安全区内的暴行,就会对拉贝的形象有所损伤。

但真实的拉贝日记中是这么记录的:

“有一个美国人这样说道:‘安全区变成了日本人的妓院。’这话几乎可以说是符合事实的。昨天夜里约有1000名姑娘和妇女遭强奸,仅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一处就有100多名姑娘被强奸。此时听到的消息全是强奸。如果兄弟或丈夫们出来干预,就被日本人枪杀。耳闻目睹的尽是日本兵痞的残酷暴行和兽行。”

只看过这部电影,没看过拉贝日记文字版的人只怕会以为日军在安全区中相当的“守规矩”。只不过是一次“脱衣检查”而已,中国人为什么要哭天呛地?

陆川在《南京南京》中让拉贝下跪,这有违史实,被指责。我认为很对,所有导演和编剧一厢情愿的虚构都可能造成对历史的歪曲。拉贝没跪过就是没跪过,日军没自杀就是没自杀,为什么一定要硬给他们加一些导演想要的“内疚”。

而《拉贝日记》中用“脱衣”替换“强奸”的安排,是对拉贝的美化还是背叛?拉贝不是圣人,有些事他做不到,不能保护所有人,中国人也理解,同样也感激他,又何必为了让他的形像完美而连他日记中明确记录过的史实都回避或修改掉。拉贝在天有知,会感激制片方对他形像的照顾?还是为他的日记被删改而痛心?

南京南京,因为其真实之处而震撼人心,也因为其虚构之处而失去了面对真实的力量。

拉贝日记,日记本身比电影更真实。拉贝本人比编剧更诚实。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 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是当年在南京的一名德国友人亲身目击南京大屠杀所作的真实记录.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着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937年12月24日:我到放尸首的地下室……一个老百姓眼珠都烧出来了……整个头给烧焦了……日本兵把汽油倒在他头上.”一个细节写出了日本军国主义对人性的践踏,表现了拉贝先生对中国民众的同情.

“1月3日:这些城陷后放下武器的中国兵当中,恐怕有人被日本人刺杀,这是非常残忍的,而且绝对违反国际法;在攻城的时候,大约2000平民被打死.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刚建立的时候,我就参观过,当时给满屋子的骨头和血肉模糊的照片给吓倒了,没敢多看就逃了出来,仍清晰地记得那面墙上的几个大字——遇难者 遭难者 victims 300 000!!!

在南京读书的日子,每年的12月13日都可以听到那长鸣的防空警报,在那一刻,仿佛听到了死难的同胞们的悲凄。一直以来关注这段历史也关注国际上对这事的反响。值得庆幸的是,这段历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拉贝日记》、《南京南京》、纪录片《南京》(NANKING)以及纪录片《南京大屠杀》都是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写实类影片,看了之后都让人心灵震撼。从时间上来说,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张纯如)最老,也最不具备电影拍摄技巧,仅从影片观赏角度来看算是最不好看,但是却最写实,大量的真实历史的镜头记录下了真实的那段历史。纪录片《南京》(NANKING)是从国外友人的口述历史视角,纪录和描述那段历史,整个片子试图还原当时事件的原貌,加上美国佬的电影手法和效果比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有了质的提高,看过之后让人悲愤不已。《南京南京》更多的是直接描写一处处血淋淋的杀戮和日本鬼子的残暴,以及偶尔用那不纯熟的心理描述技巧为那并不存在的所谓个别日本军人的良心追魂,我斗胆问陆川一句:日本鬼子会自杀吗?拉贝会向中国人下跪?你会选人吗——用个喜剧演员来演这么严肃的电影!(我不是说范伟演得不好)。《拉贝日记》则从拉贝的视角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导演的目的就是想效颦《辛德勒的名单》。《南京南京》中的人物更具有符号化,《拉贝日记》中的人物刻画得更具有个性。《南京南京》中的故事情节大部分虚构,《拉贝日记》则真实记录了百人斩等事件。

《拉贝日记》中有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能容下10万中国人的地方,肯定容得下20万中国人!(这是拉贝对中国人的理解,在某人说国际安全区只能容纳10万难民的时候);Hitler has only one ball!(中文字幕翻译得很隐晦很和谐,说希特勒胆子很小,当然英文也有这一层意思,这是拉贝无聊时和威尔逊医生一起唱的歌)。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期望得到他的帮忙,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方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方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十分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我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盼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我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取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我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之后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那里,深刻的明白了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明白,我们不能忘记这些以前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忙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6

这学期,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拉贝日记》,这本书的作者名叫约翰·拉贝。

本书讲述了1937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来到南京。在那里狂轰滥炸,挥刀进行了一场大屠杀(杀的是中国老百姓)。当时有一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人在南京,他看到这样的场面,用智慧和自己的身份历经种种困难,遇到各种挫折,最后用行动成功保护了20xx0多名中国人免于被日本兵杀害。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有很深的感触,有欣慰,还有许许多多的愤怒。日本兵太放肆,太贪婪,太可恶……中国不是他们的,凭什么乱杀人?凭什么在我们的地盘狂轰滥炸……他们小日本坚持“杀光”“烧光”“抢光”这三“光”,生命是可以这样随便挥发的吗?

那些被杀的中国老百姓多无辜啊,什么都没有做,却遭遇了日本人的枪杀、砍杀、烧、xx等等等等,我们又没有犯什么错误,有什么权利这样对待我们?对于这样的小日本儿,我们没必要和他们争论,直接对他们不客气,他们喊冤,我们还说你们活该嘞!唉,为了让祖国强大起来,我们只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好好学习,将来,祖国就不再会那么弱小,在那么容易被欺负了!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7

《拉贝日记》观后感

今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场,从影院出来,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开了,可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对这条街很有情感,走过也快十年了,马路不很宽,银杏树长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黄的色彩很浓郁,把一条街打扮的满满的,从天空到地面。良久没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个人。街上人来人往,谁都不留神谁。

“拉贝的日记”,看完后,第一的感觉是“拉贝”的导演输了,输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却是故事的完全跟整体的可托。并且最凸起的一点是将杀害的罪恶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诉,并用了许多的篇幅重复强调:那就是DD战役的祸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参加(向参演天皇他“大爷”的日本演员致敬),仅仅展示个体日军的残暴是薄弱的,是避重就轻,擒贼一定要擒王,这是“拉贝日记”的一个立足点;另一个立足点是从德国人的角度在看待希特勒的问题上要有一个立场,说大一点是态度,此片给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场(固然我们应用纳粹的影响救命了战斗中的`人,但并不能因而感谢纳粹),导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同的场景展现此观点;最后的立足点当然是人性主义,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从个体好汉到其他国际友人逐一描绘,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员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戏。观影中对仁慈的本国人是有激动的,然而当看到咱们的运气须要外国人开圆桌会议举腕表决并由外国的圣母玛利亚来操办的时候,仍是有辱没的感到。至此,用这三根线穿成一根连起全部故事,顺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败,不个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于平庸可能使人损失观看的兴致,并在看过之后没有回想,当初想想拉贝就是一光头戴眼镜的老头儿,可是看拉贝自己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个影片给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阳”不会被遗忘,而“拉贝日记”会。另外对于屠杀的镜头并未几,但那段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砍头比赛被突出表示,并且竞赛的过程逐日在报纸上登载,屠城的来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余印象还有张静初的角色,基础就能够没这个角色;还有拉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点挪亚方舟的感觉,鬼子连方舟都给炸了,人神共愤。

陆川的“南京南京”赢了,赢在一个一个独立的镜头。如果将镜头离开,每一个片断都有很强的冲击力,很奇特,历史的质感强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铭心,仅仅是影像;一个一个的镜头语言,就是他们历经四年将粒粒顽石磨制成的宝物,只等着用红线穿起,只是切实是功力不够,穿乱了套;那日本处男纯挚善良的眼线就是一根稻草,处处都可断裂。至于我们的圣母玛利亚高圆圆,坚定不演被强横的戏,现在看来很对,陆川说如果演了影片会很不同,我也没看出有什么不同,“南京南京”里强暴的戏份儿太多了,足够了。只是对高玛丽亚塑造的单薄了些,印象不足。对网上很有争议的那一段日军祭奠的十多少分钟,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国家的人被杀,国都被占,还要在你们的国都里祭祀杀人者的亡灵,是什么样的羞辱吗!况且日本人的团结纪律和睦势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们好好想想,那么大的国家为什么被杀的那么惨?重要还是男人们尖勤谗滑,奴颜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个国家假如男人们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毁灭,国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陆川虽然本作品不算胜利,但这样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国家的盼望。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8

说实话,4月份连续两个档期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片给人的感觉是压抑得透但是气来。南京大屠杀事件是我国不管是49年前的国民政府还是49年后的人民政府都是大张旗鼓对外宣传了的,但拉贝则只是在国民政府还有所见闻,在人民政府建立后很长一段时光里拉贝消失了,和他出面拯救的20多万南京市民一样默默的消失了。此刻,随着观念的改变,不再以阶级和阶级队伍来划分人的好坏忠奸的时代,拉贝出现了,拉贝再一次出此刻他以前热爱过的国土上。

《拉贝日记》是我国和德国合拍的一部摘选自拉贝所写的关于南京的那段日记的影片,我对这部影片怎样说呢?如果想直观的了解南京的杯具就不该看这部影片,而该去看陆川的《南京!南京!》,但如果想了解一个德国人,一个德国商务驻华代表为什么要出面成立难民区而救助20多万南京的普通民众的心路历程就来看这部《拉贝日记》。

《拉贝日记》重在人物心理活动的表现,大段的情节表现都在描画拉贝的思想转换之路上,但和同类题材的《辛德勒名单》相比,拉贝的转变是表现得很无力,似乎拉贝天生注定就是一个中国南京普通民众的拯救者,只是再等一个时机的出现而已,就如《大话西游》里的至尊宝天生就是孙行者但没有一个能点拨他的人出现那他始终就是一个山大王一样。我没有读过拉贝的日记,透过电影的表现,我是这样认为他的转变之路的:一个在1910年就来到中国的德国人,一向勤恳和踏实的为自我服务的公司服务,在20多年后原先的自我设计已经初具雏形的时候,公司需要调离他,对于他一手做出来的一片天地实在不忍放手,同时察觉继任是一个门外汉的时候这种思想更是根深蒂固的占据了他的心里。在此时,南京面临血海的时候,他不愿自我的一片心血毁于战火,不愿自我培养起来的团队就这样瓦解,于是坚持留下来观看后续状况。在当时西方人的眼里,战争还是君子之战,而不是无差别之战,所以对于大规模的屠杀强奸等战争的副产品是没有心理承受潜力的。当这些暴行出现后,这些西方人于是按照自我的想法建立了一个类似诺亚方舟的地方安置那些与战争无关的人员,随着安全区的建立,随着自我对战争暴行的认识深刻化,拉贝逐渐开始以一种主动的方式来保护他所保护的人,这就是我认为的拉贝思想转化的过程。这和辛德勒的思想转化是一致的。

我国的影片在表现主人公的形式上虽已改变了高大全的形象,但在人的内心思想上的刻画还是很苍白的,和辛德勒的表现不一样,我们所看到的辛德勒是一个追求最大利润的奸商,一个看见美女就迈不开步的花花公子,一个看见系统清除过程后感触到心痛的人,一个最后以全部家产拿出来买人的义士。在拉贝身上我们看到什么?

不管怎样说,一个人不管人生的轨迹是怎样样的,只要还有人的良知,并且把这种最本质的东西表现出来,那他就不就应被遗忘,不就应被刻意的淡漠。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9

这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场,从影院出来,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开了,但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对这条街很有情感,走过也快十年了,马路不很宽,银杏树长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黄的色彩很浓郁,把一条街打扮的满满的,从天空到地面。良久没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个人。街上人来人往,谁都不留神谁。

“拉贝的日记”,看完后,第一的感觉是“拉贝”的导演输了,输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却是故事的完全跟整体的可托。并且最凸起的一点是将杀害的罪恶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诉,并用了许多的篇幅重复强调:那就是――战役的祸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参加(向参演天皇他“大爷,说大一点是态度,此片给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场(固然我们应用纳粹的影响救命了战斗中的人,但并不能因而感谢纳粹),导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一样的场景展现此观点;最后的立足点当然是人性主义,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从个体好汉到其他国际友人逐一描绘,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员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戏。观影中对仁慈的本国人是有激动的,然而当看到咱们的运气须要外国人开圆桌会议举腕表决并由外国的圣母玛利亚来操办的时候,仍是有辱没的感到。至此,用这三根线穿成一根连起全部故事,顺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败,不个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于平庸可能使人损失观看的兴致,并在看过之后没有回想,当初想想拉贝就是一光头戴眼镜的老头

儿,但是看拉贝自我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个影片给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阳”不会被遗忘,而“拉贝日记”会。另外对于屠杀的镜头并未几,但那段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砍头比赛被突出表示,并且竞赛的过程逐日在报纸上登载,屠城的来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余印象还有张静初的主角,基础就能够没这个主角;还有拉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点挪亚方舟的感觉,鬼子连方舟都给炸了,人神共愤。

陆川的“南京南京”赢了,赢在一个一个独立的镜头。如果将镜头离开,每一个片断都有很强的冲击力,很奇特,历史的质感强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铭心,仅仅是影像;一个一个的镜头语言,就是他们历经四年将粒粒顽石磨制成的宝物,只等着用红线穿起,只是切实是功力不够,穿乱了套;那日本处男纯挚善良的眼线就是一根稻草,处处都可断裂。至于我们的圣母玛利亚高圆圆,坚定不演被强横的戏,此刻看来很对,陆川说如果演了影片会很不一样,我也没看出有什么不一样,“南京南京”里强暴的戏份儿太多了,足够了。只是对高玛丽亚塑造的单薄了些,印象不足。对网上很有争议的那一段日军祭奠的十多少分钟,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国家的人被杀,国都被占,还要在你们的国都里祭祀杀人者的亡灵,是什么样的羞辱吗!况且日本人的团结纪律和睦势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们好好想想,那么大的国家为什么被杀的那么惨?重要还是男人们尖勤谗滑,奴颜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个国家假如男人们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毁灭,国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陆川虽然本作品不算胜利,但这样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国家的盼望。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10

给我感觉最深的印象就是,这没有过多的刻画屠杀的场面,但是同样让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纳粹旗下求生存”,日军开始进攻南京,虽然号称是打击重点目标,但实际对市区实行了无差别轰炸,拉贝所在西门子公司也遭到攻击,他命令门卫把挡在厂门外的中国人放进来,冒着危险取出一面硕大的纳粹旗,让人们都躲在旗帜下面,最终日军飞机离开。蚂蚁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纳粹旗几乎充满银幕,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网上有人说:“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着纳粹旗才能活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我不赞同,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连自己的国家都被别人侵占,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样任人随意践踏时,这位仁兄还在高唱“拿着纳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样危及生命的时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来的反应,难道这位仁兄以为是在拍《蜘蛛侠》《超人》《变形金刚》吗?

第二个是“拉贝的司机惨遭砍头”,拉贝到日军总部交涉,中国司机在楼下抽烟,却被一名日军刁难抓走。拉贝四处寻找,却只从门缝里看到日军砍去了司机的脑袋,影片没有正面描写砍头的细节,但当拉贝冲进场去,只看到一排中国人头颅,看得出是按照某张很著名的暴行照片来设计,虽然镜头一晃而过,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肃杀已令人心寒。虽然看这部影片前已知道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扮演司机的中国演员李明,也说了那些头颅(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头,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时还是让我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第三个是“琅书冷静的用相机拍下了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士兵的惨状”,安全区遵照和日本人的协议,将缴了械的中国士兵一百多名交给了日本军官,以换回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区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对日军军官提出“要带走二十名中国女学生时,以予了断然的拒绝”。日本军官冷冷的说:“你会为你的行为后悔的”,随后就是一阵枪场响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枪杀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这时,张静初扮演的中国女学生出场了,她以冷静的态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门。

我曾看过报道,拉贝日记中除了张静初扮演的琅书是虚构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实的,可是在拉贝先生的日记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给我照片的中国年轻人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还原南京历史真相的可能”。所以,当我看到在琅书拍照时,冷静得竟看不到一丝表情的脸上,我突然有了许多的感动,我知道,正是这些勇敢的中国年轻人(我们的前辈),才能让我们现在的人如此真实的知道那段沉痛历史。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屠杀场面,《拉贝日记》却以德国人道救助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的伤痛。其客观冷静善良温暖且不乏对日兽罪行的鞭笞,我想会受到像我一样的中国观众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现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的话:“纪念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永不忘却,既不忘却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不忘却浩劫中人性的光辉”。我相信,这也就是《拉贝日记》的主题。

最后再次向拉贝先生以及那些真实出现的历史人物:约翰逊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像琅书一样勇敢的中国同胞们致敬!

有关写居家日记600字8篇


学生时代的我们经常会写日记,写日记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完善文学功底。日记是我们心灵的一面镜子。写日记时我们需要注意哪几点呢?相信你应该喜欢我们整理的写居家日记,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写居家日记【篇1】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20xx年新春伊始,新冠状病毒疫情持续发酵,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给出大家建议: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是当晚,他再次踏了武汉的高铁。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

除了钟南山在火车上休息的照片,我在关心疫情发展的同时,看到了我们的医护人员的年夜饭只有方便面和饼干等。曾经抗击过非典的小汤山团队也主动请战若有战,有必回,战必胜。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画面。看到英雄的真实一面,我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作为学生的我们,要以静致敬,做好防疫,不出门,勤洗手,不传谣,戴口罩。

我们不出门,减少病毒的传播。上班的家长也是轮流去值班,在缺少口罩等物资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默默奉献着。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这就是集体的力量,大家众志成城,我们不是一部分人在战斗。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倍出的国家,古有岳飞、林则徐,今有仍然奋斗在疫前线的平民英雄。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的付出,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战胜这场战役。我感受到了逆行者的爱。在春暖花开时,迎接逆行者们平安归来!

写居家日记【篇2】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导致所有的学校都不能正常开学了。老师告知我们为了不耽误学习,她们从很早就开始辛苦的培训网课。听了这些,我不禁好奇这新鲜的网课上起来是什么体验呢?

终于等到了学习的第一天,我早早起床,吃完早饭,坐在书桌前盯着电脑焦急的等待着。八点半屏幕里准时出现了一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语文老师,现在来一起复习第一单元老师熟练的操作着,我却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先做笔记还是先截屏。接下来第二节是数学课,我也开始渐入佳境,可以配合老师讲的跟着一起算一起做题就这样第一天的课程结束了。既学习了知识、又做了运动和眼保健操。

虽然电脑里的.老师很好很认真,但真正课堂的学习和网课还是有很多不同,对着屏幕里的老师,我不能跟她对话,不能跟她分享我对问题的想法,没有班上的同学,也不能下课时和好朋友们一起游戏,哎希望这次疫情能早点过去,快点在学校与同学们和老师相聚,回到真正的课堂上。

写居家日记【篇3】

好久都没有观察动物了,说实话,我这个人不怎么观察动物,并且我的身边的动物很少,想观察也观察不了。但是今天在邻居家的房顶上,我看到了两只猫,其中一只是一只大花猫,这只猫之前我见过,但是没怎么注意过,另外一只猫是一只小猫,它的全身的毛是黄色的,大概是那只大白猫的儿子。

那只小黄猫可能刚出生没有多久,身体小巧,喜欢到处走,它总是用它那小小的眼睛看着周围的世界,蔚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地、劳动的人们、一座座房子、一辆辆汽车,都是它观察的对象。看腻了,它就跑到它妈妈的身边,玩它妈妈长长的尾巴,玩它妈妈的爪子,真是调皮极了!

在那只小黄猫的旁边,那只大白猫——它的妈妈,一直守在它身边,观察着它的一举一动,如果小猫遇到了困难,它就会来帮助它,它还会和小猫一起玩耍,一起打滚,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这就是亲情啊。

邻居家的猫,真是有趣极了!

写居家日记【篇4】

1、不玩弄家电、煤气灶等。在家时擅自触碰充电手机、电源插座、电熨斗、电水壶、煤气等,以免烫伤、触电和造成煤气泄漏等。遇到灾害性天气(如打雷、暴雨、台风等)应及时关闭家用电器的电源,预防被雷电击中。

2、注意饮食安全。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过量食用冷饮,不暴饮暴食,以免造成胃肠道疾病;发现食物有异样或异味不可食用;一旦觉得身体不适,不可自己找药吃,要告诉父母带你上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3、防止坠楼意外。高层楼房有的阳台、门窗、楼梯缺乏保护装置,在家时不要爬高,也不要在窗口玩耍,以免造成意外坠楼。如果父母外出时反锁房门,也不要因恐惧或想出门而从阳台或窗口翻出造成坠落,有事及时与家长电话联系。

4、不要让陌生人进门。单独在家时,如遇陌生人敲门,不管对方有任何理由,坚决不能开门。对于不太熟悉的父母的朋友或同事,也不要随便让他们进门。如有陌生人打来电话,不要与其多交谈,以免让对方得知,有小孩单独在家,趁虚而入。

5、学会应急处理。把119、110、120等急用电话写在电话机旁,以便紧急事件发生时做应急处理。但是没有紧急事件发生时绝不拨打应急电话,以免影响公共秩序和公务人员的正常工作。

6、注意身体保健。在家不要长时间玩电脑和看电视,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早上不睡懒觉,晚上不熬夜,以免因作息时间的紊乱造成身体不适。可以做适度的运动或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写居家日记【篇5】

我们小孩子在疫情特殊时期,又不能外出。我和妈妈利用加长版假期做了好多之前没有时间做的事情。

有一天,妈妈正准备炒菜,我像平常一样帮忙剥蒜,但看到大部分的蒜都发了芽,我在想:能不能把这些蒜种上,过几天就能吃到新鲜的蒜苗了。把想法告诉妈妈后,妈妈答应了,于是我们利用午后闲暇时间把蒜苗种好,浇了水,只等它们快快长大。

每天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我还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扫地、拖地、洗碗、收拾桌子,因为现在终于有时间能帮妈妈干点事了。

不光家务活上我能行,变着花样吃我们也是费劲了心思的。在一次无意中,妈妈从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在家自己炸油条,和我商量后,我俩一拍即合,决心试一下,我们先到网上搜出了制作步骤和视频,然后准备好材料,发上面,等面发好后,我们开始炸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终于炸出了满意的油条。一品尝味道还不错,这是我吃过的吃的油条了!

除此之外,为了锻炼打乒乓球,我和爸爸灵机一动,把餐桌当成了临时球台,中间用透明胶带和两根小棍粘好当网子。我们打的不亦乐乎,既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又增添了乐趣,增加了亲情,何乐而不为呢!

写居家日记【篇6】

在邻居家,有一只小狗,它今年已经一岁了,名字叫小权。它小小的,显得十分机灵。一双黑黝黝的眼睛,总是不停地环顾四周,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它白毛上点缀着黄色的小斑点,十分惹人喜爱。

它的性格有些独特,非常孤傲。它很少和别的小狗玩,经常独自蹲在一旁沉思。

不过,这也不是没有好处的,它行动谨慎,从来不乱吃东西,更不会跟陌生人走。

有一天,我中饭吃糖醋排骨,剩下来许多排骨,姑姑就对我说:打包,送小权!于是,我便和姐姐把排骨装在一个大瓷碗里,向小权家走去。小权看见了我,屁颠屁颠地跑了过来,随后它又看见了姐姐,毕竟它也和姐姐见过面呀!她还是用半信半疑的眼光看着姐姐,虽然没有叫。接着,姐姐把排骨端到了小权面前,我原以为小权一定会吃下去,这样既可以让它填饱肚子,也可以缩短它与姐姐之间的距离,不是一举两得吗?可是谁知,姐姐一把排骨端到小权面前,小权便开始往后退,连闻都不闻一下排骨。这可把我愣住了,小权也未免太小心了吧!我连忙上前,拍了拍手,说:小权,吃排骨了小权听了我的话,向前走了几步,舔了舔排骨,吃了起来。

小权虽然孤傲,却和我们人一样拥有一颗充满母爱的心。

小权它自从交配了之后,就怀孕了。它在怀孕期间,不让人靠近。一有人靠近它,它就会狂吠不已。不久,它便生下了一只小狗,独生子女,名叫权子。权子刚断奶,小权的主人就把它送人了。从此,小权常常一个人,在权子住过的窝里徘徊,似乎在寻找权子。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感到心酸。

写居家日记【篇7】

20xx年3月25日写

距离老师发布居家隔离的通知已经有两个多星期了,望向窗外无边无际的天空,低头看向人烟稀少的小区,还有近在咫尺的小区附近荒无人烟的广场,未免心里有点儿不自在,曾经是车水马龙的景象,如今却是灯火辉煌,但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明显便少了。

闲来无事,仔细想了想,才发现这漫长的两个星期我并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基本上都在荒废时间,“游手好闲”。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看电脑,一会儿……似乎关于学习的除了作业都没有做什么,感觉自己整日颓颓废废,明知道应该利用这一段时间去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弯道超车”。可我偏偏不珍惜它,反而愈发懒散,仿佛是一只只会撒娇和睡觉的猫咪。

头发已经很久没有洗了,别的同学都是两三天洗一次,突发奇想去照了照镜子,只见镜子上的人顶着一窝鸟巢,脸上布满了无可奈何的字眼。我感觉是居家隔离束缚了我的行为举止,令我从一个勤奋、积极,向上的学生散失以往的那般努力,反而偷起懒来了。在学校我确实是一个乖乖女,但在家里,没有老师同学们的关注,肆意妄为,这前后根本不是同一个人啊!连我自己都感到悲伤。

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勤学苦练,学而不厌了,希望我能坚持到开学的那一天!

写居家日记【篇8】

邻居家的小狗-观察日记400字

李军家里养了一条可爱又调皮的白毛狗,名叫豆豆。它全身长着雪白又柔软的毛,头上耷拉着一对儿毛茸茸的大耳朵,一双水灵灵的小眼睛总是爱滴溜溜地转来转去,别看它的鼻子小,可好像世上的每一种东西都逃不过它的鼻子!

一天,李军想给豆豆报名参加狗狗跑步比赛。可报名需要知道小狗的重量,于是李军把豆豆抱到了楼下的一台秤上。可豆豆刚被放在秤上,脚才接触到秤台,就觉得脚底下的东西,一上一下,好像要把自己给弹出去似的。它非常害怕,便一溜烟儿地跑到花坛的草丛中了,任谁叫,它就是不出来。但是突然,它闻到一股香香的味道,就不禁随着香味走了出来。立刻,它被两只暖暖的大手抱了起来。原来是李军拿了一片豆豆最爱吃的旺旺牌狗粮曲奇饼,在引诱豆豆出来呢!这下任豆豆怎么挣脱,李军都把它抱得紧紧的,和它蹭蹭脸,嘴里还不停地对豆豆说:豆豆听话,咱们就称称重量,不怕,乖

写居家日记(集锦11篇)


常见的日记书写格式有哪些呢?日记主要是写给未来的自己看的。有请驻留片刻,读书笔记吧的编辑为你推荐写居家日记,有需要的朋友就来看看吧!

写居家日记(篇1)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20xx年新春伊始,新冠状病毒疫情持续发酵,年过八旬的钟南山院士,给出大家建议: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但是当晚,他再次踏了武汉的高铁。义无反顾地赶往武汉防疫最前线。

除了钟南山在火车上休息的照片,我在关心疫情发展的同时,看到了我们的医护人员的年夜饭只有方便面和饼干等。曾经抗击过非典的小汤山团队也主动请战若有战,有必回,战必胜。还有许许多多令人感动的画面。看到英雄的真实一面,我要学习他们的精神。作为学生的我们,要以静致敬,做好防疫,不出门,勤洗手,不传谣,戴口罩。

我们不出门,减少病毒的传播。上班的家长也是轮流去值班,在缺少口罩等物资的情况下,又有多少人默默奉献着。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这就是集体的力量,大家众志成城,我们不是一部分人在战斗。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英雄倍出的国家,古有岳飞、林则徐,今有仍然奋斗在疫前线的平民英雄。是他们冒着生命危险的付出,才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我相信我们一定会战胜这场战役。我感受到了逆行者的爱。在春暖花开时,迎接逆行者们平安归来!

写居家日记(篇2)

今年的春节,我不但知道了什么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还知道了另一个词:居家隔离。因为这种病毒存在人传染人的现象,所有为了切断它传播的途径,的办法就是全国人民都在家进行居家隔离。虽然,我很想趁过年到外边玩耍,但我知道这是一场全面战争,我们在进行一场居家隔离的战疫。为了打赢这场阻击战,我和我的小伙伴一整个寒假都没出过门,老师说我们都是遵守法律的好孩子。

可是,我却在网上看到一些不和谐的行为。据说北京有一个从澳大利亚回来的,居然不听防疫工作人员的劝告,非要到外边跑步,锻炼自己的身体,而且还不戴口罩。我想对这位阿姨说,在现在的情况下,锻炼自己身体的方法就是居家隔离,因为一旦外出就有被传染的威胁。假如为了锻炼自己的身体而被病毒传染,岂不是得不偿失。况且,阿姨,您到外边锻炼,不戴口罩,这不仅置自己与威胁之中,还不顾他人的生命安全。

当前,我们中国本土的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最可怕的就是境外输入病例了。所以,我作为一名小学生,恳请从外国回来的祖国儿女们,一定要听祖国妈妈的话,遵守居家隔离的要求,彻底打赢这场防控阻击战。

写居家日记(篇3)

借着修窗户的机会,继续整理。

屋子基本干净。

窗户的胶还未干,我已经到了一次错误,急着打扫卫生,手抓到了刚刚抹上的胶,一个窝,无法修补。想把窗纱按上,也不小心留了个手印。我这是对这窗户留个标记吧!

领导照顾我,给我发了二维码,让我网络签到,不然扣钱。很感激她那么一个人,经常暴怒,却对我客客气气,还愿意帮我一把。大概对等的人际关系才可以平视!

真后悔当时装修,没用品牌窗户,隔音差不说,连胶都是劣质,没有多久都开胶了。我们楼几家都是这样。再一次知道了,一分价钱一分货。

那个老板,湖北女人,能说的很,就是干活不积极,售后问题也不积极,一大堆理由。工人来了还告诉我已经过了保质期,我告诉他老板娘从去年给我承诺修,到今天。如果是品牌,能这么拖?真后悔少出那2000块,不知道以后还会不会出问题。

11点便饿了,才记起没吃早点。熬点鸡汤吧,犒劳一下自己。里边放点黄芪,甘草,枸杞,木耳,香菇,生姜和葱丝。再蒸点米饭,胡萝卜米饭,不光色泽艳丽,而且清香诱人。感觉差点意思,那就再拌一个白菜。电饼铛再煎四五个鸡腿,只下肚了一个。

手有点冷,应该喝一点葡萄酒。懒得倒了。还是喝碗热鸡汤吧!

所有的事情用心做,便能安宁,安宁便可祥和!我已经很久不得安宁了!

写居家日记(篇4)

邻居家的小狗-观察日记400字

李军家里养了一条可爱又调皮的白毛狗,名叫豆豆。它全身长着雪白又柔软的毛,头上耷拉着一对儿毛茸茸的大耳朵,一双水灵灵的小眼睛总是爱滴溜溜地转来转去,别看它的鼻子小,可好像世上的每一种东西都逃不过它的鼻子!

一天,李军想给豆豆报名参加狗狗跑步比赛。可报名需要知道小狗的重量,于是李军把豆豆抱到了楼下的一台秤上。可豆豆刚被放在秤上,脚才接触到秤台,就觉得脚底下的东西,一上一下,好像要把自己给弹出去似的。它非常害怕,便一溜烟儿地跑到花坛的草丛中了,任谁叫,它就是不出来。但是突然,它闻到一股香香的味道,就不禁随着香味走了出来。立刻,它被两只暖暖的大手抱了起来。原来是李军拿了一片豆豆最爱吃的旺旺牌狗粮曲奇饼,在引诱豆豆出来呢!这下任豆豆怎么挣脱,李军都把它抱得紧紧的,和它蹭蹭脸,嘴里还不停地对豆豆说:豆豆听话,咱们就称称重量,不怕,乖

写居家日记(篇5)

1、不玩弄家电、煤气灶等。在家时擅自触碰充电手机、电源插座、电熨斗、电水壶、煤气等,以免烫伤、触电和造成煤气泄漏等。遇到灾害性天气(如打雷、暴雨、台风等)应及时关闭家用电器的电源,预防被雷电击中。

2、注意饮食安全。讲究个人卫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习惯;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不过量食用冷饮,不暴饮暴食,以免造成胃肠道疾病;发现食物有异样或异味不可食用;一旦觉得身体不适,不可自己找药吃,要告诉父母带你上医院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

3、防止坠楼意外。高层楼房有的阳台、门窗、楼梯缺乏保护装置,在家时不要爬高,也不要在窗口玩耍,以免造成意外坠楼。如果父母外出时反锁房门,也不要因恐惧或想出门而从阳台或窗口翻出造成坠落,有事及时与家长电话联系。

4、不要让陌生人进门。单独在家时,如遇陌生人敲门,不管对方有任何理由,坚决不能开门。对于不太熟悉的父母的朋友或同事,也不要随便让他们进门。如有陌生人打来电话,不要与其多交谈,以免让对方得知,有小孩单独在家,趁虚而入。

5、学会应急处理。把119、110、120等急用电话写在电话机旁,以便紧急事件发生时做应急处理。但是没有紧急事件发生时绝不拨打应急电话,以免影响公共秩序和公务人员的正常工作。

6、注意身体保健。在家不要长时间玩电脑和看电视,保护视力,预防近视。合理安排作息时间,早上不睡懒觉,晚上不熬夜,以免因作息时间的紊乱造成身体不适。可以做适度的运动或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方式。

写居家日记(篇6)

我们小孩子在疫情特殊时期,又不能外出。我和妈妈利用加长版假期做了好多之前没有时间做的事情。

有一天,妈妈正准备炒菜,我像平常一样帮忙剥蒜,但看到大部分的蒜都发了芽,我在想:能不能把这些蒜种上,过几天就能吃到新鲜的蒜苗了。把想法告诉妈妈后,妈妈答应了,于是我们利用午后闲暇时间把蒜苗种好,浇了水,只等它们快快长大。

每天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我还帮妈妈做力所能及的家务活,扫地、拖地、洗碗、收拾桌子,因为现在终于有时间能帮妈妈干点事了。

不光家务活上我能行,变着花样吃我们也是费劲了心思的。在一次无意中,妈妈从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在家自己炸油条,和我商量后,我俩一拍即合,决心试一下,我们先到网上搜出了制作步骤和视频,然后准备好材料,发上面,等面发好后,我们开始炸了,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尝试,终于炸出了满意的油条。一品尝味道还不错,这是我吃过的吃的油条了!

除此之外,为了锻炼打乒乓球,我和爸爸灵机一动,把餐桌当成了临时球台,中间用透明胶带和两根小棍粘好当网子。我们打的不亦乐乎,既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又增添了乐趣,增加了亲情,何乐而不为呢!

写居家日记(篇7)

听说,邻居家的狗妈妈生了只小宝宝。周六上午,妈妈和我来到中心花园,远远就看到了它们。狗宝宝的头圆圆小小的,还没有一个苹果大呢!它的眼睛乌黑乌黑的,小小的鼻子和嘴巴,一身棕色的卷毛,真可爱!

小狗看到我们,飞快地跑了过来。妈妈吓得尖叫起来,伸出脚要去踢它:“再过来,我、我就踢你!”狗妈妈看见了,气汹汹地冲了过来!我整个人都呆住了。幸好,邻居叔叔大喝一声,可谓是:惊天地、泣鬼神!狗妈妈被喝住了,它护着自己的宝宝跑开了。

邻居叔叔说:“小狗是想和你们玩呢。”但妈妈还是惊魂不定,牵着我落荒而逃。

“唉!妈妈怎么这么怕狗呢?”

写居家日记(篇8)

好久都没有观察动物了,说实话,我这个人不怎么观察动物,并且我的身边的动物很少,想观察也观察不了。但是今天在邻居家的房顶上,我看到了两只猫,其中一只是一只大花猫,这只猫之前我见过,但是没怎么注意过,另外一只猫是一只小猫,它的全身的毛是黄色的,大概是那只大白猫的儿子。

那只小黄猫可能刚出生没有多久,身体小巧,喜欢到处走,它总是用它那小小的眼睛看着周围的世界,蔚蓝色的天空、绿色的草地、劳动的人们、一座座房子、一辆辆汽车,都是它观察的对象。看腻了,它就跑到它妈妈的身边,玩它妈妈长长的尾巴,玩它妈妈的爪子,真是调皮极了!

在那只小黄猫的旁边,那只大白猫——它的妈妈,一直守在它身边,观察着它的一举一动,如果小猫遇到了困难,它就会来帮助它,它还会和小猫一起玩耍,一起打滚,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这就是亲情啊。

邻居家的猫,真是有趣极了!

写居家日记(篇9)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的影响,导致所有的学校都不能正常开学了。老师告知我们为了不耽误学习,她们从很早就开始辛苦的培训网课。听了这些,我不禁好奇这新鲜的网课上起来是什么体验呢?

终于等到了学习的第一天,我早早起床,吃完早饭,坐在书桌前盯着电脑焦急的等待着。八点半屏幕里准时出现了一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语文老师,现在来一起复习第一单元老师熟练的操作着,我却手忙脚乱,不知道该先做笔记还是先截屏。接下来第二节是数学课,我也开始渐入佳境,可以配合老师讲的跟着一起算一起做题就这样第一天的课程结束了。既学习了知识、又做了运动和眼保健操。

虽然电脑里的.老师很好很认真,但真正课堂的学习和网课还是有很多不同,对着屏幕里的老师,我不能跟她对话,不能跟她分享我对问题的想法,没有班上的同学,也不能下课时和好朋友们一起游戏,哎希望这次疫情能早点过去,快点在学校与同学们和老师相聚,回到真正的课堂上。

写居家日记(篇10)

在邻居家,有一只小狗,它今年已经一岁了,名字叫小权。它小小的,显得十分机灵。一双黑黝黝的眼睛,总是不停地环顾四周,似乎在侦察外面是否安全。它白毛上点缀着黄色的小斑点,十分惹人喜爱。

它的性格有些独特,非常孤傲。它很少和别的小狗玩,经常独自蹲在一旁沉思。

不过,这也不是没有好处的,它行动谨慎,从来不乱吃东西,更不会跟陌生人走。

有一天,我中饭吃糖醋排骨,剩下来许多排骨,姑姑就对我说:打包,送小权!于是,我便和姐姐把排骨装在一个大瓷碗里,向小权家走去。小权看见了我,屁颠屁颠地跑了过来,随后它又看见了姐姐,毕竟它也和姐姐见过面呀!她还是用半信半疑的眼光看着姐姐,虽然没有叫。接着,姐姐把排骨端到了小权面前,我原以为小权一定会吃下去,这样既可以让它填饱肚子,也可以缩短它与姐姐之间的距离,不是一举两得吗?可是谁知,姐姐一把排骨端到小权面前,小权便开始往后退,连闻都不闻一下排骨。这可把我愣住了,小权也未免太小心了吧!我连忙上前,拍了拍手,说:小权,吃排骨了小权听了我的话,向前走了几步,舔了舔排骨,吃了起来。

小权虽然孤傲,却和我们人一样拥有一颗充满母爱的心。

小权它自从交配了之后,就怀孕了。它在怀孕期间,不让人靠近。一有人靠近它,它就会狂吠不已。不久,它便生下了一只小狗,独生子女,名叫权子。权子刚断奶,小权的主人就把它送人了。从此,小权常常一个人,在权子住过的窝里徘徊,似乎在寻找权子。每到这个时候,我就会感到心酸。

写居家日记(篇11)

20xx年3月25日写

距离老师发布居家隔离的通知已经有两个多星期了,望向窗外无边无际的天空,低头看向人烟稀少的小区,还有近在咫尺的小区附近荒无人烟的广场,未免心里有点儿不自在,曾经是车水马龙的景象,如今却是灯火辉煌,但聚集在一起的人群明显便少了。

闲来无事,仔细想了想,才发现这漫长的两个星期我并没做什么有意义的事情,基本上都在荒废时间,“游手好闲”。一会儿看电视,一会儿看电脑,一会儿……似乎关于学习的除了作业都没有做什么,感觉自己整日颓颓废废,明知道应该利用这一段时间去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弯道超车”。可我偏偏不珍惜它,反而愈发懒散,仿佛是一只只会撒娇和睡觉的猫咪。

头发已经很久没有洗了,别的同学都是两三天洗一次,突发奇想去照了照镜子,只见镜子上的人顶着一窝鸟巢,脸上布满了无可奈何的字眼。我感觉是居家隔离束缚了我的行为举止,令我从一个勤奋、积极,向上的学生散失以往的那般努力,反而偷起懒来了。在学校我确实是一个乖乖女,但在家里,没有老师同学们的关注,肆意妄为,这前后根本不是同一个人啊!连我自己都感到悲伤。

从明天开始,我就要勤学苦练,学而不厌了,希望我能坚持到开学的那一天!

《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9篇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与“《拉贝日记》观后感”相关的实用信息,阅读与观影,都是快乐的习惯,通过其中的一些小情节获得新的感悟。找个时间将这些想法记录下来,写进自己的观后感,写好一篇观后感,也是人生中很有意思的一次经历。你收集了多少作品名观后感范文呢?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1

一个领导或一个干部,对下面的情况不仔细检查,不分好坏,经常会给那一些不学无术的大骗子和一些投机取巧的人留下可乘之机。只要通过了实际工作,认认真真地进行了考察,就不会给那些不学无术的骗子和一些投机取巧的人留下一点儿可乘之机。这个成语故事同时也告诉了我们,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要踏踏实实地学,学到一身真正的本领。如果在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时,你做了一点儿弄虚作假的事,就不会得到真本领,将会一无所获,一事无成。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可曾听说过有一位名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学得一身真本领,敢叫先生拜顽童。”是的,今天的我们正在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这一片无边无际的海洋将会等待着我们踏踏实实的学好。我们现在需要的是真正的本领,是自己用汗水和劳动换来的。而不是这个成语中的一位叫南郭先生的“滥竽充数“。

亲爱的同学们,加油吧!努力吧!让我们一起用自己的汗水来换一身真正的本领。可不要学习这个成语故事中的南郭先生!

陶行知读后感作文(三)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激情。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

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2

《拉贝日记》观后感

今天看完“拉贝日记”。一个人看片子,好像很怪僻,影院全场算上我只有三个人,如果不是有我,那一对儿算是包场,从影院出来,天还没全黑,都快七点半了,空气很暖和,香香的,是槐花开了,可是看不到槐树,它们都藏在小区里,马路两旁是高大的杨树和银杏,我对这条街很有情感,走过也快十年了,马路不很宽,银杏树长得很大了,到了秋天,金黄的色彩很浓郁,把一条街打扮的满满的,从天空到地面。良久没有薄暮在街上逛逛了,一个人。街上人来人往,谁都不留神谁。

“拉贝的日记”,看完后,第一的感觉是“拉贝”的导演输了,输在平淡。但在平庸之下,却是故事的完全跟整体的可托。并且最凸起的一点是将杀害的罪恶本源清明白楚的告诉,并用了许多的篇幅重复强调:那就是DD战役的祸首罪魁是政府,日本的天皇直接参加(向参演天皇他“大爷”的日本演员致敬),仅仅展示个体日军的残暴是薄弱的,是避重就轻,擒贼一定要擒王,这是“拉贝日记”的一个立足点;另一个立足点是从德国人的角度在看待希特勒的问题上要有一个立场,说大一点是态度,此片给出的是反法西斯的破场(固然我们应用纳粹的影响救命了战斗中的`人,但并不能因而感谢纳粹),导演刻意用了必定的篇幅分不同的场景展现此观点;最后的立足点当然是人性主义,亦即本片的重中之重,从个体好汉到其他国际友人逐一描绘,只是那演大夫的演员似乎是演吸血鬼出生,很跳戏。观影中对仁慈的本国人是有激动的,然而当看到咱们的运气须要外国人开圆桌会议举腕表决并由外国的圣母玛利亚来操办的时候,仍是有辱没的感到。至此,用这三根线穿成一根连起全部故事,顺水行舟。只是人物塑造的很失败,不个性,平庸是很致命的,由于平庸可能使人损失观看的兴致,并在看过之后没有回想,当初想想拉贝就是一光头戴眼镜的老头儿,可是看拉贝自己的照片,得到的印象就比整个影片给我的印象深良多。所以“夏伯阳”不会被遗忘,而“拉贝日记”会。另外对于屠杀的镜头并未几,但那段在历史上真正存在过的砍头比赛被突出表示,并且竞赛的过程逐日在报纸上登载,屠城的来源在日本本土再一次被提示。其余印象还有张静初的角色,基础就能够没这个角色;还有拉贝夫人上的那艘大船,有点挪亚方舟的感觉,鬼子连方舟都给炸了,人神共愤。

陆川的“南京南京”赢了,赢在一个一个独立的镜头。如果将镜头离开,每一个片断都有很强的冲击力,很奇特,历史的质感强烈,塑造的人物影像刻骨铭心,仅仅是影像;一个一个的镜头语言,就是他们历经四年将粒粒顽石磨制成的宝物,只等着用红线穿起,只是切实是功力不够,穿乱了套;那日本处男纯挚善良的眼线就是一根稻草,处处都可断裂。至于我们的圣母玛利亚高圆圆,坚定不演被强横的戏,现在看来很对,陆川说如果演了影片会很不同,我也没看出有什么不同,“南京南京”里强暴的戏份儿太多了,足够了。只是对高玛丽亚塑造的单薄了些,印象不足。对网上很有争议的那一段日军祭奠的十多少分钟,我感到很棒,不可或缺的一局部,想想国家的人被杀,国都被占,还要在你们的国都里祭祀杀人者的亡灵,是什么样的羞辱吗!况且日本人的团结纪律和睦势也由此展示得很充足,我们好好想想,那么大的国家为什么被杀的那么惨?重要还是男人们尖勤谗滑,奴颜卑祈的太多,精英太少,一个国家假如男人们精力上被摧垮,精神上被毁灭,国度根本就亡了,所以,陆川虽然本作品不算胜利,但这样玩命工作的男人就是国家的盼望。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3

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刚建立的时候,我就参观过,当时给满屋子的骨头和血肉模糊的照片给吓倒了,没敢多看就逃了出来,仍清晰地记得那面墙上的几个大字——遇难者 遭難者 victims 300 000!!!

在南京读书的日子,每年的12月13日都可以听到那长鸣的防空警报,在那一刻,仿佛听到了死难的同胞们的悲凄。一直以来关注这段历史也关注国际上对这事的反响。值得庆幸的是,这段历史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和了解。

《拉贝日记》、《南京南京》、纪录片《南京》(NANKING)以及纪录片《南京大屠杀》都是反映南京大屠杀历史的写实类影片,看了之后都让人心灵震撼。从时间上来说,纪录片《南京大屠杀》(张纯如)最老,也最不具备电影拍摄技巧,仅从影片观赏角度来看算是最不好看,但是却最写实,大量的真实历史的镜头记录下了真实的那段历史。纪录片《南京》(NANKING)是从国外友人的口述历史视角,纪录和描述那段历史,整个片子试图还原当时事件的原貌,加上美国佬的电影手法和效果比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有了质的提高,看过之后让人悲愤不已。《南京南京》更多的是直接描写一处处血淋淋的杀戮和日本鬼子的残暴,以及偶尔用那不纯熟的心理描述技巧为那并不存在的所谓个别日本军人的良心追魂,我斗胆问陆川一句:日本鬼子会自杀吗?拉贝会向中国人下跪?你会选人吗——用个喜剧演员来演这么严肃的电影!(我不是说范伟演得不好)。《拉贝日记》则从拉贝的视角记录了南京大屠杀的史实,导演的目的就是想效颦《辛德勒的名单》。《南京南京》中的人物更具有符号化,《拉贝日记》中的人物刻画得更具有个性。《南京南京》中的故事情节大部分虚构,《拉贝日记》则真实记录了百人斩等事件。

《拉贝日记》中有几句话让人印象深刻:能容下10万中国人的地方,肯定容得下20万中国人!(这是拉贝对中国人的理解,在某人说国际安全区只能容纳10万难民的时候);Hitler has only one ball!(中文字幕翻译得很隐晦很和谐,说希特勒胆子很小,当然英文也有这一层意思,这是拉贝无聊时和威尔逊医生一起唱的歌)。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4

论语读后感作文1000字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们从初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书。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可是当我上了高中之后在图书馆里看到这本书就不经意间翻了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友上、为人处事上,还是孝顺父母方面等等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看到《论语》这本书就像看到初秋时期的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场景。孔子,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假如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实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假如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假如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当然有些真理也还是需要人们不断去改善它,让它更加符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在继续孔子的思想道理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学会改进。就拿最简单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说,或许在古代或是很久以前它是人们行事的一个准则,不管任何事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的一样。可是在当代这个社会中,这句话就不能这样用,我们要根据不同场合来灵活的运用它。因为现代社会也流行这样一句话“说谎不对,可是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却远远胜过说实话”。

当然孔子的这句话在以前主要是运用于学习中,但是生活中的学习也是一种习得,这句话同样适用,只要我们会用。还有像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经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兴奋,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惧怕。”我觉得这句话前面说得很好,我们是应该记住父母的年龄和出生日期之类的,这样我们才能在他们生日的时候不至于忘记而让他们感到很难受,这也是我们作为子女尽孝的最好时机。可是后面的一则以喜,一则以俱,在我看来就没那个必要。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

只不过是晚与早的问题而已。我们没不必要为这种很自然的事情而担忧,只要我们能够让父母的有生之年过得舒适健康就足够了。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5

1882年,约翰·拉贝在欧洲十字路口的明灯——德国汉堡诞生。拉贝先生始终坚持“把世界还给人,把人归还自己”这一人道主义的精髓,像一弯持久不落的新月,沐浴,净化着无数的魂魄。1937年日军向南京进攻前夕,约翰·拉贝从北戴河赶回南京被推为南京安全区主席。12月13日,日军攻战南京,进行了令人发指的血腥屠杀。金陵古城陷入黑色的恐怖大海。拉贝利用自己的纳粹身份,在自己的住宅收容了600多名中国以民,在他负责的不足4平方公里的安全区内,他和他领导的十多位外国人,不仅拯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而且扞卫了人类的真理和尊严。他在他租住的小粉桥1号院子内,写下了著名的《拉贝日记》。

这部日记所记述的,都是拉贝的亲历亲见亲闻,非常具体、细致和真实,无人能否认其可信度。

“在清理安全区时,我们发现有许多平民被射杀于水塘中,其中一个池塘里就有30具尸体,大多数双手被绑,有些人的颈上还绑着石块”,揭发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对他国民众生命的无视。

1月6日:克罗格看见汉中门边的干渠里大约有3000具尸首,都是被机枪扫射或是别的方法弄死的百姓。”这些明显的数据揭示出日本所犯下的罪行是不可磨灭的,是存在的。

拉贝先生所写的日记在告诉我们:历史是不可磨灭的,而作为一个人要真实,真诚的去解释还原事实。而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做一个诚实,甘于奉献的人。

为了纪念拉贝先生,1997年,德国柏林的墓碑运抵南京,现保存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他的墓碑上也仅只书写下“一个好人,一个不屈的人,约翰·拉贝”。他所做的,所写的,所成就的,几乎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部分,但他从来没有认为自己是个英雄。

今天,面对拉贝故居,我们仿佛仍能听到拉贝先生朗朗的笑声,沉重的叹息;看到他挥舞手臂的愤怒表情,伏案奋笔疾书的侧影。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6

《拉贝日记》讲的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影片整片非常压抑,随着影片的深入,日军暴行的深入描写,观看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影片结束以后,心中仍然非常难受.给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贝日记》电影观后感

给我感觉最深的印象就是,这没有过多的刻画屠杀的场面,但是同样让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纳粹旗下求生存”,日军开始进攻南京,虽然号称是打击重点目标,但实际对市区实行了无差别轰炸,拉贝所在西门子公司也遭到攻击,他命令门卫把挡在厂门外的中国人放进来,冒着危险取出一面硕大的纳粹旗,让人们都躲在旗帜下面,最终日军飞机离开。蚂蚁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纳粹旗几乎充满银幕,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网上有人说:“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着纳粹旗才能活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我不赞同,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连自己的国家都被别人侵占,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样任人随意践踏时,这位仁兄还在高唱“拿着纳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样危及生命的时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来的反应,难道这位仁兄以为是在拍《蜘蛛侠》《超人》《变形金刚》吗?

第二个是“拉贝的司机惨遭砍头”,拉贝到日军总部交涉,中国司机在楼下抽烟,却被一名日军刁难抓走。拉贝四处寻找,却只从门缝里看到日军砍去了司机的脑袋,影片没有正面描写砍头的细节,但当拉贝冲进场去,只看到一排中国人头颅,看得出是按照某张很著名的暴行照片来设计,虽然镜头一晃而过,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肃杀已令人心寒。虽然看这部影片前已知道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扮演司机的中国演员李明,也说了那些头颅(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头,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时还是让我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第三个是“琅书冷静的用相机拍下了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士兵的惨状”,安全区遵照和日本人的协议,将缴了械的中国士兵一百多名交给了日本军官,以换回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区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对日军军官提出“要带走二十名中国女学生时,以予了断然的拒绝”。日本军官冷冷的说:“你会为你的行为后悔的”,随后就是一阵枪场响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枪杀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这时,张静初扮演的中国女学生出场了,她以冷静的态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门。

我曾看过报道,拉贝日记中除了张静初扮演的琅书是虚构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实的,可是在拉贝先生的日记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给我照片的中国年轻人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还原南京历史真相的可能”。所以,当我看到在琅书拍照时,冷静得竟看不到一丝表情的脸上,我突然有了许多的感动,我知道,正是这些勇敢的中国年轻人(我们的前辈),才能让我们现在的人如此真实的知道那段沉痛历史。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屠杀场面,《拉贝日记》却以德国人道救助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的伤痛。其客观冷静善良温暖且不乏对日兽罪行的鞭笞,我想会受到像我一样的中国观众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现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的话:“纪念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永不忘却,既不忘却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不忘却浩劫中人性的光辉”。我相信,这也就是《拉贝日记》的主题。

最后再次向拉贝先生以及那些真实出现的历史人物:约翰逊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像琅书一样勇敢的中国同胞们致敬!

《拉贝日记》观后感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约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时的到了。刚刚听到赵茜说《拉贝日记》时,我的反应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认为拉贝是女的……

看完《拉贝日记》后,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有道不尽的话……有难以形容的`心情……很复杂……

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压抑的……为日本人的行为感到愤怒,为中国人民感到伤心,难过,为约翰感动……

当我了解了约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纳粹党员能够尽自己所能拯救中国人?其实,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种爱,那是一种向往和平的心呀!

约翰•贝拉,一名德国商人。在中国的30多年间,一直担任着西门子总经理。1937年日本皇军展开的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他是伟大的!

在日军的轰炸机疯狂的轰炸着西门子公司附近的中国人民时,拉贝走出了车子,他奋不顾身的从后备箱中取出了纳粹国旗。他叫来了助手,将这面巨大的旗帜撑开,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了旗帜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国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拉贝回国时,他毅然的选择了留在中国,和热爱和平的人开设了南京安全委员会。在生死关头,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他还是选择了让夫人离开,自己驻留在中国。

或许是由于我的年龄已到吧?毕竟我已经是青春期的少女了。会多愁善感。观看途中,曾好几次想要落泪。为了拉贝的无私,为了拉贝的伟大,为了拉贝的痛苦……当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军炸毁时,拉贝痛苦的呼喊着朵拉的名字……

拉贝会给安全区的孩子发放食物,会为中国人民解决疑难。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在日本皇军下令射杀安全区的中国居民的前一刻,拉贝和他的同伴打开了大门,站在了日本皇军的面前,坚定地说:“如果你们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杀的话,就请把我们也带上吧。”

结合历史时间,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当时国民党的首都在南京,南京政府是当时中国最高行政统治中心。蒋介石在日军侵略南京之前便已撤离至成都。最近的电影中(有关南京的)贝拉这个人物总是会出现。我想,或许南京城中幸存的那些百姓,就是贝拉所救的吧?历史书中所说的幸存者,都是贝拉所保护的吧?

拉贝,真的是中国人民应该敬仰,缅怀的一位国际友人。他经历了南京的屠杀的整个过程,用他的笔详细的记录了日军犹如禽兽的屠杀活动。据资料所说,拉贝回到德国之后,曾给希特勒发过电报,进行过演讲,将日记公开。但由于德国与日本是同盟国,所以,不允许谈及有关南京的事情。

拉贝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愿意帮助中国人,面对同盟国,从本质上来说是敌人的日本。他毫不退缩,甚至可以为了中国人民,死于日本脚下。他毫不畏惧死亡。对待家人,他付出了自己的爱,当朵拉所乘坐的船被击毁沉入大海的那个晚上,他默默流泪,望着朵拉微笑的照片神色黯淡。当他得知朵拉还好好活着的时候,激动的晕了过去!当他最终于朵拉团均的时候,他们相拥在一起……

在二战期间,世界形成了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这其中也有意大利,德国,日本人的存在。并不是所有的纳粹党员想要统治世界,他们之中也有向往和平的人,像拉贝先生,像辛德勒先生,像那些日本人。他们都是热爱和平的人,它们都不愿意发生战争。只是由于他们的国籍,他们出生于纳粹国家呀……人的心是不能够受到国籍的控制的!所以,我们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身份证件,要想了解他,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的内心。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7

夜晚里想起他,还不想睡,等待他来到我思想的梦里。我并不害怕想起了解他的那个夜晚,反而是记忆犹新,让我不断的回想。想什么?想,他一个德国人,远渡重洋,来贫困的中国工作近半生?想,他为什么把自己的子女留在中国,在这里落脚扎根?想,他为什么不回到祖国的身边,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祖国吗?难到他不思念自己的父亲母亲吗?为什么他置自己的安全于不顾,偏偏要留在异国呢?这样的回想,勾起了尘封多年的往事,那一段不堪回首的,令人捶胸顿足的岁月,而他就是被人称为济难扶危,佛心侠骨的活菩萨------约翰拉贝。约翰拉贝先生1882年生于德国汉堡,1908年作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的雇员来到中国经商。

他和他的家人在中国生活了三十年。拉贝先生的子女及外孙子女均出生在中国,并且扎根于中国,我认为能让他们留在中国出了中国悠久的民族文化与传承的民族道德观深深地吸引了拉贝先生,还有源自他身上对中国,世界乃至宇宙苍生的无限感怀与侠骨柔肠。让他无所顾忌的留在了中国,留在了南京。这个曾经再1937年至1938年发生过灾难的地方。在这个时期南京大屠杀是日本人留下的对中国百姓最为发指的一刀,这一刀砍掉了成千上百的头颅,砍掉了成千上百人的前途跟命运。这一刀是无耻的,令人难以接受的一刀,日本人的行为是对生命的不尊重,是对中华民族圣灵的亵渎,这种行为应该受到国际社会的唾弃和谴责。约翰先生的《拉贝日记》是对日军暴行的描写,也是对日军残酷暴行的无情揭露,该影片以约翰拉贝先生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的是一场毫无人性的灭绝残杀。虽然面对的是无情的绝杀,但是拉贝先生为了拯救那些屠刀下的百姓,拉贝先生和他的伙伴们不顾个人的安慰,共同联合起来建立了安全区来保卫无辜的百姓。

他们设立的安全区为大约二十五万中国平民,提供了暂时栖身的场所。拉贝先生以这样爱的方式保护中国人的生命。中国有句谚语: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拉贝先生就连二十万人的生命,是当之无愧的活菩萨。从历史中,我们知道拉贝先生爱中国,爱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也深深的爱着拉贝先生约翰拉贝先生是中华民族的英雄,是中华民族最为真挚的朋友。他济难扶危,佛心侠骨共祝天麻,他用实际行动展现了人世间最伟大的,最淳朴的爱是怎样的!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8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啦……啦……你用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每当《我和我的祖国》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一种温热的情感便会在身体里慢慢升腾。我想这便是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吧。往往一个人对事物热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像你爱你的家人、朋友、师长一样毫无理由。我爱我的祖国,她虽然没有俄罗斯那么大,没有美国经济那么发达,但是她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为祖国而感动的是一部电影叫拉贝日记,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可怜的一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大都太过概括,缺少了应有的立体感。

《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残酷与壮烈交汇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可以被称作一部好电影,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被剧情牵动着,但是我的脸一直紧绷着,什么话也不想说,心情特别的沉重。在这个电影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特别的深刻,一个是日本轰炸南京,拉贝牵起来德国的国旗,中国人在德国国旗的庇护下面躲避轰炸,觉得是种讽刺,这大概是希特勒唯一做的好事吧。我不禁要想为什么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没有安全感,而仅仅一面德国的国旗其效用却这么大,想来关键是德国的强大啊,观后感《拉贝日记观后感》。

另一个情节是日本军人透露消息的情况,也说明了发动战争是极少数的军国主义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也是我在影片中唯一一个我不会用鄙视的眼光注视的日本人。还有一个就是日本人在进行杀人比赛的时候那群同胞的眼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个个坐以待毙,或许这个是导演的安排,不过人人都是没有神的眼神,这么多人为什么不能够反抗?他们被俘之前可还是中国的战士啊,这是我最无法了解的。

起初,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有看《南京!南京!》之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从电影中我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灵魂充满着人性光彩的拉贝,耿直的威尔逊大夫,年轻气盛的罗森博士,慈爱坚强的杜普雷女士,人物丰满,个性鲜明,为突出拉贝起到了很好的绿叶作用。

跟着导演的镜头,我看到拉贝在是否出任安全区主事者的困惑,他在失去妻子的心灵战栗中变得更加坚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为安全区购买粮食,而故意不让别人知道内情。

面对这样一个把大爱倾注在一群与自己并无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国人,你没法儿不想起救犹太人于水火的辛德勒,没法儿不想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影片在娓娓道来中,为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立下莫大之功。

面对残酷的日本人的侵略恶行,一个满可以置身事外的人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留在这生死难保的是非之地,其中的伟大谁又能否认呢?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在这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中国变得太多太多,从贫困到丰衣足食,从弱小到强大,从被人看不起到被人看重,人们在向着祖国美好未来看齐时,是否会想起那些曾经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呢,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否还被记得真切。

几年前曾经听过某校学生在观看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时不断爆发出兴奋的笑声的报道,那时的我简直无法相信,作为中国人他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在建国六十周年的今天我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培养新一代中国人爱国热情的好机会。

我想拉贝日记的出现无疑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根是一个好的契机,古人已去今人是否还记得缅怀这他们呢?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拉贝日记》观后感 篇9

1937年,拉贝在南京是一位让人尊敬的大老板,他的妻子朵拉和他在一起。当时上海失守的消息在世界各地传开了,拉贝也知道了上海失守的消息,但是他不信,一方面是如果上海失守了,为什么南京还是和平的?另一方面在上海有一位纳粹德国将领带领着中国军队打的十分出色。

但拉贝不知道在南京城三十公里外,日本军队正准备发动进攻。

1937年12月5日,拉贝去见了几位德国纳粹党员。所有党员让拉贝快回德国,因为日本军队马上就要进攻南京了。但是拉贝不想回德国,因为日本和德国是友国,还有,如果回了德国那他会倾家荡产的。

次日晚上日本人的轰炸机来了,拉贝看见后马上回到自已公司,到了公司后许多的员工和难民往场屋跑,但是警卫们不让他们进。拉贝知道轰炸可是会要了人命的,何况还有自已的员工,他下令把门打开,门打开了但轰炸机如果炸着里怎么办?这时他突然想起有党员送给他的一个超大的纳粹旗,他马上叫人拿来了纳粹旗在打开由4个人撑着让难民员工和自已的妻子藏在旗下面,一架轰炸机飞来围着场房飞了一圈就飞走了,之后轰炸机全飞走了。

1937年12月13日,你们也知道,拉贝和別国人员的安全区只安全一点点,他妻子上的船被日本飞机击沉了拉贝也伤心了好几天。

他的私人司机张因为不在汽车上被砍了头,日本人说好了不杀战俘的结果还杀。

这个电影写出了日本人的残暴,看出了拉贝等人的善良,也看出了当时中国人的无能。但是,这是历史,我们要铭记历史,无能就要挨打。

1945年日本战败,拉贝将他拍下的当时的南京惨案,让日本主要南京侵犯者看一看他们有多么的残暴,邪恶是打不过正义的!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精选10篇)


读书笔记吧编辑耐心筛选为大家整理出了这篇最新的“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观后感有什么要求呢?经典的影视片段,往往过了多年依旧记忆清晰,不同的观众,对影视作品总会有不同的看法。这时我们可以写一篇观后感来记录这些道理,观后感是将自己看电影时的各种心境通过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感谢您花时间阅读本文!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篇1)

前几天我在网上看了《拉贝日记》这部电影。

《拉贝日记》中的主人公是当时的德国纳粹党员约翰拉贝,作为当时西门子中国区的主管,拉贝加入纳粹党只是顺应潮流,他本人甚至根本不了解希特勒,他原以为希特勒是一个英明的领导者,在安全区受到日军威胁期间,拉贝还写信给希特勒希望得到他的帮助,这封求救信自然是石沉大海。

当日本战机开始轰炸南京时,拉贝张开纳粹大旗,让大家躲在下面的时候,我是被震撼了。潮水般的人群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忐忑不安,那面巨大的纳粹旗霎时成了拯救生命的护身符,那一幕躲在旗下的人们和硕大的纳粹旗,非常有视觉冲击力。其所带来的感受十分复杂,但毋庸置疑,生命的存活在那时是最为重要的,不论采取何种手段。

拉贝的司机被砍头后,日军军官答应赔偿损失。拉贝提出用20位中国战俘来弥补自己的损失。这样的做法无疑是为了多挽救几条生命。当拉贝走向那一群充满恐惧以及期待的战俘时,空气彷佛都凝结了。站在眼前的都是活生生的人,但自己却只能挑选带走20个人,每一个名额的选择都是艰难的,也足以让心流血。拉贝用自己的勇气与智慧尽量多挽救那些已经走投无路的生命们。

影片中没有过多杀戮,暴力等场景,相对平缓的叙述了日本人在南京的屠城。重点突出了拉贝这位国际友人如何挽救20万南京百姓。日本鬼子轰炸西门子的南京分公司的时候,西门子公司的中国员工躲到公司院子里来,日本轰炸机还是炸个不停,但后来拉贝把德国国旗拿了出来,中国员工们都躲在了德国国旗下,结果日本轰炸机就停止轰炸回去了。看到这里,深刻的明白了毛主席那句:落后就要挨打的真正意思了。N条的生命竟然连一面德国纳粹国旗都不如,真的很悲哀。

电影往往只是一个有局限性的载体,它不能完全反映真实的历史。这部电影让我们知道,我们不能忘记这些曾经在那段特殊的日子里给予我们帮助的人,更不能忘记那段历史。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篇2)

《拉贝日记》讲的是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影片整片非常压抑,随着影片的深入,日军暴行的深入描写,观看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影片结束以后,心中仍然非常难受.给人的震撼感自然不言而喻.

《拉贝日记》电影观后感

给我感觉最深的印象就是,这没有过多的刻画屠杀的场面,但是同样让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纳粹旗下求生存”,日军开始进攻南京,虽然号称是打击重点目标,但实际对市区实行了无差别轰炸,拉贝所在西门子公司也遭到攻击,他命令门卫把挡在厂门外的中国人放进来,冒着危险取出一面硕大的纳粹旗,让人们都躲在旗帜下面,最终日军飞机离开。蚂蚁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纳粹旗几乎充满银幕,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网上有人说:“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着纳粹旗才能活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我不赞同,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连自己的国家都被别人侵占,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样任人随意践踏时,这位仁兄还在高唱“拿着纳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样危及生命的时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来的反应,难道这位仁兄以为是在拍《蜘蛛侠》《超人》《变形金刚》吗?

第二个是“拉贝的司机惨遭砍头”,拉贝到日军总部交涉,中国司机在楼下抽烟,却被一名日军刁难抓走。拉贝四处寻找,却只从门缝里看到日军砍去了司机的脑袋,影片没有正面描写砍头的细节,但当拉贝冲进场去,只看到一排中国人头颅,看得出是按照某张很著名的暴行照片来设计,虽然镜头一晃而过,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肃杀已令人心寒。虽然看这部影片前已知道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扮演司机的中国演员李明,也说了那些头颅(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头,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时还是让我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第三个是“琅书冷静的用相机拍下了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士兵的惨状”,安全区遵照和日本人的协议,将缴了械的中国士兵一百多名交给了日本军官,以换回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区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对日军军官提出“要带走二十名中国女学生时,以予了断然的拒绝”。日本军官冷冷的说:“你会为你的行为后悔的”,随后就是一阵枪场响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枪杀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这时,张静初扮演的中国女学生出场了,她以冷静的态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门。

我曾看过报道,拉贝日记中除了张静初扮演的琅书是虚构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实的,可是在拉贝先生的日记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给我照片的中国年轻人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还原南京历史真相的可能”。所以,当我看到在琅书拍照时,冷静得竟看不到一丝表情的脸上,我突然有了许多的感动,我知道,正是这些勇敢的中国年轻人(我们的前辈),才能让我们现在的人如此真实的知道那段沉痛历史。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屠杀场面,《拉贝日记》却以德国人道救助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的伤痛。其客观冷静善良温暖且不乏对日兽罪行的鞭笞,我想会受到像我一样的中国观众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现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的话:“纪念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永不忘却,既不忘却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不忘却浩劫中人性的光辉”。我相信,这也就是《拉贝日记》的主题。

最后再次向拉贝先生以及那些真实出现的历史人物:约翰逊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像琅书一样勇敢的中国同胞们致敬!

《拉贝日记》观后感

今天是放假的第一天。昨天和朋友约好出去玩了,今天我也很守时的到了。刚刚听到赵茜说《拉贝日记》时,我的反应是很不好的。曾一度的认为拉贝是女的……

看完《拉贝日记》后,我真的有很多很多的感触……有道不尽的话……有难以形容的`心情……很复杂……

影片播放中,我的心情一直是沉痛的,压抑的……为日本人的行为感到愤怒,为中国人民感到伤心,难过,为约翰感动……

当我了解了约翰的身份后,一直在思索一个问题。到底是因为什么,一个纳粹党员能够尽自己所能拯救中国人?其实,我找到答案了。那是一种爱,那是一种向往和平的心呀!

约翰•贝拉,一名德国商人。在中国的30多年间,一直担任着西门子总经理。1937年日本皇军展开的无人性的南京大屠杀中,他保护了25万中国人民!他是伟大的!

在日军的轰炸机疯狂的轰炸着西门子公司附近的中国人民时,拉贝走出了车子,他奋不顾身的从后备箱中取出了纳粹国旗。他叫来了助手,将这面巨大的旗帜撑开,让无数的中国人躲在了旗帜之下,免受一死。

在德国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拉贝回国时,他毅然的选择了留在中国,和热爱和平的人开设了南京安全委员会。在生死关头,他明知只要逃走,就不会面临死亡的威胁。可他还是选择了让夫人离开,自己驻留在中国。

或许是由于我的年龄已到吧?毕竟我已经是青春期的少女了。会多愁善感。观看途中,曾好几次想要落泪。为了拉贝的无私,为了拉贝的伟大,为了拉贝的痛苦……当朵拉所乘坐的航船被日军炸毁时,拉贝痛苦的呼喊着朵拉的名字……

拉贝会给安全区的孩子发放食物,会为中国人民解决疑难。他是中国人民心中永远的英雄!

在日本皇军下令射杀安全区的中国居民的前一刻,拉贝和他的同伴打开了大门,站在了日本皇军的面前,坚定地说:“如果你们想制造第二次大屠杀的话,就请把我们也带上吧。”

结合历史时间,南京大屠杀发生于1937年,当时国民党的首都在南京,南京政府是当时中国最高行政统治中心。蒋介石在日军侵略南京之前便已撤离至成都。最近的电影中(有关南京的)贝拉这个人物总是会出现。我想,或许南京城中幸存的那些百姓,就是贝拉所救的吧?历史书中所说的幸存者,都是贝拉所保护的吧?

拉贝,真的是中国人民应该敬仰,缅怀的一位国际友人。他经历了南京的屠杀的整个过程,用他的笔详细的记录了日军犹如禽兽的屠杀活动。据资料所说,拉贝回到德国之后,曾给希特勒发过电报,进行过演讲,将日记公开。但由于德国与日本是同盟国,所以,不允许谈及有关南京的事情。

拉贝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愿意帮助中国人,面对同盟国,从本质上来说是敌人的日本。他毫不退缩,甚至可以为了中国人民,死于日本脚下。他毫不畏惧死亡。对待家人,他付出了自己的爱,当朵拉所乘坐的船被击毁沉入大海的那个晚上,他默默流泪,望着朵拉微笑的照片神色黯淡。当他得知朵拉还好好活着的时候,激动的晕了过去!当他最终于朵拉团均的时候,他们相拥在一起……

在二战期间,世界形成了反法西斯的统一战线。这其中也有意大利,德国,日本人的存在。并不是所有的纳粹党员想要统治世界,他们之中也有向往和平的人,像拉贝先生,像辛德勒先生,像那些日本人。他们都是热爱和平的人,它们都不愿意发生战争。只是由于他们的国籍,他们出生于纳粹国家呀……人的心是不能够受到国籍的控制的!所以,我们不能只看一个人的身份证件,要想了解他,我们更应该看到他的内心。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篇3)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我歌唱每一重高山,我歌唱每一条河袅袅炊烟小小村落路上一道辙,啦……啦……你用那母亲的脉搏和我诉说。”每当《我和我的祖国》那优美的旋律响起时,一种温热的情感便会在身体里慢慢升腾。我想这便是作为中国人应有的民族自豪感吧。往往一个人对事物热爱是无法用语言表达,就像你爱你的家人、朋友、师长一样毫无理由。我爱我的祖国,她虽然没有俄罗斯那么大,没有美国经济那么发达,但是她有5000年悠久的历史,并且有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斗争史。

而近期再次使得我为祖国而感动的是一部电影叫拉贝日记,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12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知道的太少太少,可怜的一些信息主要来源于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大都太过概括,缺少了应有的立体感。

《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残酷与壮烈交汇的历史。这部电影无疑可以被称作一部好电影,整个观看过程中我都被剧情牵动着,但是我的脸一直紧绷着,什么话也不想说,心情特别的沉重。在这个电影中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特别的深刻,一个是日本轰炸南京,拉贝牵起来德国的国旗,中国人在德国国旗的庇护下面躲避轰炸,觉得是种讽刺,这大概是希特勒唯一做的好事吧。我不禁要想为什么作为中国人在中国的领土上没有安全感,而仅仅一面德国的国旗其效用却这么大,想来关键是德国的强大啊,观后感《拉贝日记观后感》。

另一个情节是日本军人透露消息的情况,也说明了发动战争是极少数的军国主义分子,大部分日本人都还是不希望战争的,这也是我在影片中唯一一个我不会用鄙视的眼光注视的日本人。还有一个就是日本人在进行杀人比赛的时候那群同胞的眼神,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个个坐以待毙,或许这个是导演的安排,不过人人都是没有神的眼神,这么多人为什么不能够反抗?他们被俘之前可还是中国的战士啊,这是我最无法了解的。

起初,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有看《南京!南京!》之类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电影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从电影中我看到了许多伟大的灵魂充满着人性光彩的拉贝,耿直的威尔逊大夫,年轻气盛的罗森博士,慈爱坚强的杜普雷女士,人物丰满,个性鲜明,为突出拉贝起到了很好的绿叶作用。

跟着导演的镜头,我看到拉贝在是否出任安全区主事者的困惑,他在失去妻子的心灵战栗中变得更加坚定,他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为安全区购买粮食,而故意不让别人知道内情。

面对这样一个把大爱倾注在一群与自己并无太多瓜葛的弱者身上的外国人,你没法儿不想起救犹太人于水火的辛德勒,没法儿不想起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白求恩。影片在娓娓道来中,为重构中国人的精神世界立下莫大之功。

面对残酷的日本人的侵略恶行,一个满可以置身事外的人却义无反顾的选择了留在这生死难保的是非之地,其中的伟大谁又能否认呢?

今年是建国六十周年,在这六十年的风风雨雨里,中国变得太多太多,从贫困到丰衣足食,从弱小到强大,从被人看不起到被人看重,人们在向着祖国美好未来看齐时,是否会想起那些曾经战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呢,他们的英勇事迹是否还被记得真切。

几年前曾经听过某校学生在观看南京大屠杀的视频资料时不断爆发出兴奋的笑声的报道,那时的我简直无法相信,作为中国人他们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在建国六十周年的今天我想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培养新一代中国人爱国热情的好机会。

我想拉贝日记的出现无疑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提醒,根是一个好的契机,古人已去今人是否还记得缅怀这他们呢?勿忘先烈!勿忘国耻!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篇4)

“祸从口出”嘛,所以平时生活中,我们也许少说话,多做事,才是明智之举。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四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一种态度,是一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子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以此教育君王要施行仁政,得道才能多助,要懂得民心所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以”,“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这是一种多难得的对学生和真理孜孜不倦追的品格!

一部《论语》让我感悟良多,里面的很多道理和精神都值得我们后人的借鉴。尤其是其中的“中庸之道”更是与所提倡的和谐社会相契合。儒学的品德和功能,是可以成为人们安身立命、精神皈依的归宿的。正如《论语?雍也》中所

提到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论语》一部汇集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大作,其中不少语句为历代沿用,已成为格言或成语,如:“吾日三省吾身”,见义勇为,既往不咎,不耻下问,三思而后行,举一反三,任重而道远,欲速则不达等。有些片段,如:“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颇具抒情意味,《论语》教了我们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如“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另外还教了我们许多“修身做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贤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儒家的思想可以修身齐家甚至在国家强盛之时还可以治国,可儒家的思想永远不可能平天下。而我们所要做的是理解论语的真谛,传承中华文化。《论语》是道德与智慧的凝结,是中华文明的汇聚,是一位谆谆教导的老师教会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更是引领我么向上的阶梯。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篇5)

刚看好拉贝日记,我觉得非常有必要释放下自己的心情。

作为和平年代出生的我,对1937年月冬在数周内南京城里发生的那些事并不是了解的很清楚,信息主要来源于一些历史课本和媒体资料。拉贝日记给我一个机会从另一个角度去认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那段历史。

我其实并不太想看拉贝日记,理由和我没去看南京!南京!是一样的。怕闷,怕看了以后浑身不自在。事实上结果和我预料的一样。可是我并不后悔看了拉贝日记,更决定去补上南京!南京!。首先这是一部优秀的影片,不论从题材、演员的表演、光影、音效上我都觉得都很出色。其次这是一部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看的影片,我并不是在和平年代大谈爱国主义教育,只是简单的觉得有些历史不应该被忘却,应牢记。最后,这部影片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看了这部影片后让我懂得,多么艰苦、多么危险、多么折磨人的事情面前,你都不能轻易地倒下。人必须要坚强,只有坚强才有明天的希望!

我不是写手,只是想抒发下自己观后的心情。我希望有更多人的走进影院去支持拉贝日记,支持南京!南京!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篇6)

论语读后感作文1000字

《论语》读后感

《论语》是我们从初中时就已经开始接触的一本生活道德哲理的书。以前刚接触那些“之乎者也”之类的词觉得枯燥乏味急了,当时即使老师给我们进行了具体的讲解,我们也是一知半解的,除了死记硬背还真是什么都没有学到。可是当我上了高中之后在图书馆里看到这本书就不经意间翻了起来,随便一两句都觉得很有生活的哲理。不管是在生活上、学习上、交友上、为人处事上,还是孝顺父母方面等等都给了我们明确的指示。

看到《论语》这本书就像看到初秋时期的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场景。孔子,一个2000多年的学者,他的思想、教育理论、教育方法、他的言行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那么先进,那么贴切。何以想象,就是如此的一个薄薄的小书,却统治了中国近二十个世纪,彻底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呢?

从辩论的角度看,孔子肯定是输了,而且输得心服口服。可是假如从生活的角度看。孔子又是赢家,是大赢家。这是历史证实了的,不是我说的。也许,真理本不是辩出的,而是做出的。孔子何以获胜,辩论为何不出这样的道理,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孔子说了些什么,他说的是做人的道理,生活的道理,生存的哲学!假如你是人,你生活在一个群体中,不论你做什么:你去干革命,做领导,开公司,或是你去当土匪,做强盗,当恶霸。假如你想做强,作大,你就必须相信孔子说的,从这个角度说,孔子的道理,是永恒的真理!当然有些真理也还是需要人们不断去改善它,让它更加符合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所以我们必须在继续孔子的思想道理的同时也要学会变通学会改进。就拿最简单的一句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来说,或许在古代或是很久以前它是人们行事的一个准则,不管任何事都得像这句话所要表达的一样。可是在当代这个社会中,这句话就不能这样用,我们要根据不同场合来灵活的运用它。因为现代社会也流行这样一句话“说谎不对,可是有时候善意的谎言却远远胜过说实话”。

当然孔子的这句话在以前主要是运用于学习中,但是生活中的学习也是一种习得,这句话同样适用,只要我们会用。还有像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经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兴奋,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惧怕。”我觉得这句话前面说得很好,我们是应该记住父母的年龄和出生日期之类的,这样我们才能在他们生日的时候不至于忘记而让他们感到很难受,这也是我们作为子女尽孝的最好时机。可是后面的一则以喜,一则以俱,在我看来就没那个必要。每个人都会经历生与死,

只不过是晚与早的问题而已。我们没不必要为这种很自然的事情而担忧,只要我们能够让父母的有生之年过得舒适健康就足够了。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篇7)

这学期,我读了一本书,书名叫《拉贝日记》,这本书的作者名叫约翰·拉贝。

本书讲述了1937年日本鬼子侵略中国,来到南京。在那里狂轰滥炸,挥刀进行了一场大屠杀(杀的是中国老百姓)。当时有一名叫约翰·拉贝的德国人在南京,他看到这样的场面,用智慧和自己的身份历经种种困难,遇到各种挫折,最后用行动成功保护了20xx0多名中国人免于被日本兵杀害。

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有很深的感触,有欣慰,还有许许多多的愤怒。日本兵太放肆,太贪婪,太可恶……中国不是他们的,凭什么乱杀人?凭什么在我们的地盘狂轰滥炸……他们小日本坚持“杀光”“烧光”“抢光”这三“光”,生命是可以这样随便挥发的吗?

那些被杀的中国老百姓多无辜啊,什么都没有做,却遭遇了日本人的枪杀、砍杀、烧、xx等等等等,我们又没有犯什么错误,有什么权利这样对待我们?对于这样的小日本儿,我们没必要和他们争论,直接对他们不客气,他们喊冤,我们还说你们活该嘞!唉,为了让祖国强大起来,我们只能不忘国耻,振兴中华,好好学习,将来,祖国就不再会那么弱小,在那么容易被欺负了!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篇8)

我观后甚为不解:一部平庸之作何以得到“权威”的集体联手夸奖?遂作此文。一是在锣鼓喧天的吆喝声中给《拉贝日记》一个客观的评价,二是必须警惕且质疑拍戏的初衷、水准与良心。

影片的开头有这样一个镜头,日军飞机轰炸,中国难民逃到拉贝的纳粹旗帜下获救。这一个镜头就把本片的.故事给概括了。说它好,因为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说它不好,因为一个镜头的内容被拍成了一部电影。色彩平庸,画面平庸,镜头平庸。这部片子哪里是因为色彩、画面、镜头而让人印象深刻?飞机掠过,声响轰鸣。钢琴响起,旋律可人。除此之外的音效,作为一部非小成本影片,这方面并不乐观。一部电影是有气味的。同档期的《南京》在战场有尘土味,在角川自尽时有苍凉味。而《拉贝》只有在医院里有一点血腥味,其他的部分通俗得却缺乏气味。拉贝可以用国语配音,但日本人为什么不用原音加字幕?更糟糕的是在没有翻译的情况下,总不能让日本人与德国人自由对话吧?

故事在“起”之后的“承”,说的是拉贝“应邀”而留下来管理“难民营”。如果没有大夫的嘲讽,事实将会怎样,我们不得而知,但我们习惯把救星看做十全十美的英雄。故事试图去还原那一段历史的风貌,但却缺少可以承担起这样重任的大场面。无论是人数,还是建筑,无论是战场,还是后方。片中最大的场面是拉贝送夫人上巨轮,好家伙,人山人海,大船比小山还高——有这气力“重现”一点“南京”好不好?导演的初衷到底是什么?这绝对值得怀疑!在拉贝左右,有两位帮手。好帮手男博士对于纳粹的罪行的控诉显得短而有力,思索的深度也远远领先于本片“主题”,对于本片来说是喜是忧?片中最有力量的当属中国大夫为救自己当兵的儿子而惨遭杀戮,铁蹄践踏人性,多么具有直击人心的能量!人物关系就是电影故事的骨骼。本片的人物关系非常简单,清晰明了——以拉贝为树干,分出若干支。这不是问题,问题是“分支”被处理的太简单、太平面。“性格组合论”想必是中国文艺批评家众所周之的,洋人们不会忘记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难民营缺粮少吃,拉贝即使知道有败兵藏匿于此,也给予了默许。期间即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也没有深情的感人画面,一切流于平淡。

张静初等女生被强迫脱衣服一幕,洋博士怎么不知道自己也回避一下?这样一部从题材上应该拍成灾难片的电影,其中居然加入了洋博士与中国女学生的爱情,以及拉贝夫妇的“久别重逢”与“深情一吻”的大特写。即使观众爱看“好莱坞范式”电影,也不该把裤子都脱了、露出整个光溜溜的屁股示人不是?当日本兵准备攻入难民营之际,几百名中国百姓以血肉之躯筑起壁垒来守卫难民营,此时,他们应该比后来才走出大门的洋人们勇敢得多。故事的在漫长的“承”之后,终于一“转”。一触即发的杀戮被外来的媒体化解,意外的、侥幸的、突如其来的化险为夷到底有多少感人的情怀与崇高的光芒?获救后大人们喜出望外,像人人都中了五百万一样,这样的镜头是什么水准?故事走向“合”,拉贝胜利地完成了使命,即将离开时,民族感激涕零,无比留念。在故事前面作者并没有给出多少拉贝历尽千辛万苦以保难民营的铺垫的前提下,这一切都显得那么一相情愿地把拉贝推上“大救星”的神坛。当我们整体来看这部电影时,我们会发现,本片在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开掘历史的深度,在歌颂人性的伟大等诸多方面的心有余而力不足。本片就像一个举着大旗的裸体老头,巨大无边的旗帜遮掩了他苍老的身体——本片以其题材的意义遮蔽了品质的平庸。

当我们换一种视角,这一切便变得可以理解:这只是一个讲述一名德国人在异国遭遇战争后,保护了20万人又与妻子终于团聚的故事。这只是一部通俗、大众、平淡的片子,一部因为与我们七十年前的巨痛有关而被我们主观地赋予了过高的期望的普通电影而已!

好的影片,应该让关注与创作者都有受益。如影片的手法,风格,艺术风格与水准,“题材意义”与“历史意义”被搬上银幕的合法性。就《拉贝日记》这样一部压根算不上优秀的电影,影评人的“众口铄金”,原因何在?是文艺理论贮备上的单薄?是电影审美趣味上的跑偏?是人文精神立场的隐退?是对知名影评声誉的自毁?是对广大普通观众的误导?是对朋友强大面子的妥协?是对金子银元钞票的臣服?谁能揭开这些奥秘,谁就变得聪明无比!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篇9)

《拉贝日记》的镜头对准了一个人物,他就是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建立国际安全区,保护了25万普通百姓的德国人约翰·拉贝。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影视作品并不多,而且各有不同程度的局限性,多年来国内都有一种声音,呼唤能有一部既真实反映史实又能为全球观众所理解的电影作品出现,并为此给出了一个参照的榜样——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这部被誉为“作为电影史上永恒的光辉而存在”的经典电影,讲述了二战期间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遭法西斯杀害的真实历史事件。

《拉贝日记》在德国上映时引起强烈反响,人们不是在技术层面讨论电影的好坏,而是惊讶于通过拉贝知道了历史上有南京大屠杀这一惨绝人寰的事件——《拉贝日记》实现了它最本真的愿望。在世界电影潮流倾注重表现人性和进行历史反思时,曾拯救过数十万生命的拉贝,被再次用来拯救现代人所具备的共同病症——麻木与遗忘。

《拉贝日记》带有传记片色彩,但在故事性和细节营造上,通过一些好莱坞式的表达方式,塑造出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丰满人物形象,因此,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高大全的、被偶像化的拉贝,而是一个有着诸如脆弱、躲避等人性弱点的拉贝。送夫人逃离南京、被国际安全区管理委员会举手选为主席、与医生威尔逊之间的口舌之争……这些情节的设置,或悲伤、或戏谑、或幽默,在缓和影片沉重气氛、增加影片观赏性的同时,也为拉贝从犹豫不决到坚定信念的心理转换过程,作了巧妙中的铺垫。各国大使和媒体就要乘船回到南京,拉贝在日军要摧毁安全区的危急时刻,带领同事站在了日军的枪口前面,影片用这紧张的一幕将拉贝定格为正义的化身,其英雄形象也焕然而生。

《拉贝日记》中也有救赎主题,良心受到撼动的日本军官,在知道日军将要摧毁安全区的时候,将消息通报给了拉贝。许是篇幅和电影重点并不在此的原因,电影中日本军官的身份十分含糊,其“告密”诱因并没有展开讲述,因此救赎主题在电影中只起到了点缀作用。

《拉贝日记》是一部有关纪念的电影,它最重要的使命是唤起更多人对那段悲剧的关注,纪念在大屠杀中死去的同胞,纪念那些曾经在艰难时刻帮助过我们的人。但在表现人性真实和反思战争残酷方面,救赎在艺术感染力上,有着不同的力量,只是,在目前日本右翼势力还在否定南京大屠杀、世界上还有很多人对此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想以救赎的角度拍摄南京大屠杀,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还需要时间慢慢将罪恶洗涤,等待沉睡良知的苏醒。

关于《拉贝日记》观后感(篇10)

给我感觉最深的印象就是,这没有过多的刻画屠杀的场面,但是同样让人感受到1937年南京的恐怖,其中有三个场景:

第一个是“纳粹旗下求生存”,日军开始进攻南京,虽然号称是打击重点目标,但实际对市区实行了无差别轰炸,拉贝所在西门子公司也遭到攻击,他命令门卫把挡在厂门外的中国人放进来,冒着危险取出一面硕大的纳粹旗,让人们都躲在旗帜下面,最终日军飞机离开。蚂蚁般的人聚集在下面祈求保命,那面巨大的纳粹旗几乎充满银幕,非常有视觉冲击力。

网上有人说:“在自己的土地上,竟拿着纳粹旗才能活命是对中国人的侮辱”。我不赞同,一种特殊的历史时期,连自己的国家都被别人侵占,人的生命都如草菅一样任人随意践踏时,这位仁兄还在高唱“拿着纳粹旗才能保全性命”不免有些站着说话腰不疼的味道。那些人可都是像我们一样的普通老百姓,在那样危及生命的时候,保命是很自然衍生出来的反应,难道这位仁兄以为是在拍《蜘蛛侠》《超人》《变形金刚》吗?

第二个是“拉贝的司机惨遭砍头”,拉贝到日军总部交涉,中国司机在楼下抽烟,却被一名日军刁难抓走。拉贝四处寻找,却只从门缝里看到日军砍去了司机的脑袋,影片没有正面描写砍头的细节,但当拉贝冲进场去,只看到一排中国人头颅,看得出是按照某张很著名的暴行照片来设计,虽然镜头一晃而过,那种视人命如草芥的肃杀已令人心寒。虽然看这部影片前已知道会有这样一个场景,扮演司机的中国演员李明,也说了那些头颅(包括他自己的)都是十分逼真的仿真人头,可是真正看到那一幕时还是让我忍不住闭上了眼睛。

第三个是“琅书冷静的用相机拍下了被日军枪杀的中国士兵的惨状”,安全区遵照和日本人的协议,将缴了械的中国士兵一百多名交给了日本军官,以换回他们的生命和安全区的安全,可是卡普蕾女士面对日军军官提出“要带走二十名中国女学生时,以予了断然的拒绝”。日本军官冷冷的说:“你会为你的行为后悔的”,随后就是一阵枪场响起,那一百多名士兵被枪杀了,卡普蕾女士痛苦的掩面而泣,这时,张静初扮演的中国女学生出场了,她以冷静的态度按下了手中的快门。

我曾看过报道,拉贝日记中除了张静初扮演的琅书是虚构的人物外,大部分影片人物都是真实的,可是在拉贝先生的日记中也提到,向“那些提供给我照片的中国年轻人致敬,没有他们,就没有还原南京历史真相的可能”。所以,当我看到在琅书拍照时,冷静得竟看不到一丝表情的脸上,我突然有了许多的感动,我知道,正是这些勇敢的中国年轻人(我们的前辈),才能让我们现在的人如此真实的知道那段沉痛历史。

虽然没有过多的描写屠杀场面,《拉贝日记》却以德国人道救助者的视角,讲述南京大屠杀这段中国近现代史上永远的伤痛。其客观冷静善良温暖且不乏对日兽罪行的鞭笞,我想会受到像我一样的中国观众的尊敬和支持。

我想起现任南京大屠杀纪念馆馆长的话:“纪念馆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永不忘却,既不忘却那段历史的真相,也不忘却浩劫中人性的光辉”。我相信,这也就是《拉贝日记》的主题。

最后再次向拉贝先生以及那些真实出现的历史人物:约翰逊大夫,卡普蕾女士和其他安全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像琅书一样勇敢的中国同胞们致敬!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