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发表时间:2023-05-21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通用。

好的电影能在观众心里留下很深的余韵,优秀的作品,总能引起无数观众的共鸣。在观看后,我们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好的观后感能够打动人心,引发读者的共鸣,怎样才能更好地将自己的感受在观后感中记录下来呢?好消息读书笔记吧准备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的深度剖析请看下文,相信您在阅读网页内容后有所收益!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1)

全程在张掖拍摄制作的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九点黄金时段开播,引发该县广大干部群众强烈反响和一致好评。

在老军乡硖口新村,记者看到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民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这个电视剧讲述的就是脱贫的故事,我作为一个已脱贫户,感触很深,没有搬迁之前我们的日子确实也过得很苦,跟电视剧里的焉支村一样,土路、土房子,搬迁后我们的日子开始慢慢好起来了。”老军乡硖口新村村民潘炳辉告诉记者,他之前生活的硖口村因为极度干旱缺水、风沙大、农作物产出率低,成为了山丹县最为偏远和贫困的地方,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xx年他们搬迁到硖口新城,生活环境发生的很大的改变。

“水泥路通了,文化广场建好了,房屋也改造一新,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提及新村的生活环境,潘炳辉笑得合不拢嘴。

一同观看电视的村民孙治国告诉笔者:“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是在我们张掖全程拍摄下的,我感到特别的自豪,里面焉支村的情形好像跟过去的硖口村很相似,现在的我们也是在党的好政策下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这部电视剧客观反映了脱贫攻坚的成效,与我们的工作和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提及观看感受,老军乡党建办主任肖庚这样告诉记者。

首播当晚,该县位奇镇的干部群众也第一时间收看了该剧,在点赞丹霞地貌壮观、丹霞小镇秀美的同时看到贫困村资源的匮乏、交通的落后、贫困户想要脱贫的一些熟悉的生产生活场景时,大家感触很深。

“听说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是在我们张掖拍摄,而且还讲述的是脱贫攻坚的故事,作为曾今的贫困户,我是一定要看看的,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些贫困户的日子有了奔头。”位奇镇汪庄村村民李生茂开心的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参加精准扶贫工作两年半的大学生村官,今天第一时间收看了央视播出的《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视剧,感觉和我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非常贴切,很受鼓舞,今后我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和饱满的精神参加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去,确保乡亲们全部脱贫,一个都不能少。”位奇镇新开村的大学生村官周志鹏这样谈论自己的感受。

同时,在大马营镇中河村,村主任黄万善和几个村民一同观看了电视剧,一些剧情让他联想到了自己生活的中河村。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中讲述的丹霞村和焉支村结对子共同脱贫的故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中河村,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脱贫了,但是,今后我们要更加努力,不能仅仅满足于脱贫阶段,必须要带领全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走上富裕的道路。”因为相似的贫困经历,让大马营镇中河村的村主任黄万善感慨颇深。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以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期为背景,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搬迁等主题展开,不仅讲述了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还展现了张掖多彩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浓郁的乡村气息,必将激励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为努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幸福美好金张掖时代篇章不懈奋斗。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2)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一部以“扶贫”为主题的现实主义电影,它揭示了我国贫困地区的现实困境,展现了广大贫困农民的劳动生活和无奈处境,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参与扶贫事业。本文将从剧情、演员表现、意义等方面对该影片进行观后感的阐述。

首先,值得称赞的是电影的剧情设计。电影以扶贫干部栗晚成来到山区展开工作为开端,讲述了他与当地贫困户的接触和相处情况,引人入胜。故事情节丰富、跌宕起伏,在整部影片中既有悲伤,还有欢笑,把观众带入了一个既真实又感人的世界。而电影的主线也贯穿其中,以“一个都不能少”的口号呼吁人们团结起来,共同帮助贫困户走出困境,这样的主题和情节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内心,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当下扶贫事业的重要性。

其次,演员的出色表现也是不容忽视的。影片中主角栗晚成由演技精湛的宁浩扮演,他在影片中将角色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淋漓尽致,让观众深入地感受了他一直以来的奉献心和坚定信念,并与当地村民一起战胜贫困的决心。与此同时,影片中的其他演员也都很出色地演绎了自己的角色,使得整部影片流畅又生动。

再有,电影《一个都不能少》的意义也是深远的。在现代社会,贫困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一些地区因为各种原因而被遗忘,使得当地人民生活困苦。这样的贫穷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更是精神上的。电影采取了现实主义风格,通过一个扶贫干部的视角,深入剖析了贫困地区农民的生活,痛苦,和内心的绝望,并从内部入手,呼吁社会面对困境,积极帮助贫困地区改善生活状况,让人们意识到扶贫不只是一项任务,更是一种责任。

综上所述,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展现了我们国家扶贫目前存在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扶贫不是一项任务,而是一个全社会应该共同参与的大事。影片的主人公坚信“一个都不能少”,这也是我们所有人应该倡导和践行的信仰。扶贫不仅是一个行动,更是一种信仰,我们应该用更多的行动和信念去帮助贫困地区的各族人民,让每一位农民都能够过上富足幸福的日子。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3)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江口小学五年级:庞昊

指导老师:王忠琴

星期二的晚自习,王老师带我们全班观看了一部十分感人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看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的不能平静,电影里的主人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十三岁,没有太高的文化,没有任河的教学经验,甚至连一首歌也唱不完整,可是她却那么朴实,那么执着。她就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她叫魏敏芝,她是一名临时的代课老师。故事就发生在这个魏老师的身上,为了保证班里的学生不辍学,她用她执着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感召了身边的每一位知情人和所有观众。

尤其是她去城里寻找辍学的张维科那段经历最感人。

一个人带着一个坚定的“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来到了举目无亲的完全陌生的城里,四处打听张维科的去处。当时我在想她可真有勇气,一个人就去了,她难道就不怕迷了路吗?她什么都没有,她能找到吗?我真为她捏了一把汗,果然这个年和我龄相仿的魏老师,来到了城里一切都十分的艰难,从学生家里抄来的地址,没有找到张维科,因为那个同去的大姐姐说他们在车站都已经走散了。魏老师可不是个轻易就放弃的人,“走丢了?” “在哪走丢的?” “你得跟我一块儿去找!”。就这样那位大姐姐只好跟着一块儿在走丢的地方去找。可是那是车站呀,人来人往,根本没有张维科的影子。怎么办?

我真希望此时的张维科能够现身,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结果,便问王老师:“他们找到张维科了吗?”“最后找到了。”王老师告诉我。“怎么找到的?”王老师让我自己看,接着我看到她和那个大姐姐去了广播室。广播室的阿姨帮他们在“大喇叭”里喊了几遍,可惜的是张维科没有在车站里。怎么办?

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我想没辙了,我在等等,实在等不到我就回村里去。可是魏老师她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她积极的想办法,她买了墨汁、毛笔和纸,她开始写寻人启示,她就趴在候车室的椅子上,一张有一张的些„„此时我的鼻子有点酸酸的,她,为了省钱步行到了城里,为了省钱,她只吃了一个白馒头,现在她要忍着饥饿写“寻人启示”,为的是一个信念:“一个都不能少”。我真佩服她。车站里的一个好心人看见了,告诉她,她的寻人启示根本无效,因为她没

有联系方式,即使有联系方式也不一定有人看。怎么办?

我再一次为她捏了一把汗,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放弃的,因为我已经没有办法了。可是魏老师她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她要让班上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她又找到了那位好心人,问他该怎么办?要想快速找到就要上电视台,好心人告诉她。可是好不容找到了电视台,由于她没有钱,也没有任何证件,她又被挡到了门外,我可真替他着急呀!可是急也没有办法,她什么都没有,我想这次她可能会放弃。

出乎意料的是她听办事员说只有台长才能帮她。其实这只是办事员随口说说,因为这么一个什么都么的人台长怎么会见她,可魏老师是当真的,她便开始很认真地在电视台门口等台长。她见人就问:“你是台长吗?”有人骂她:“神经病”,有人无奈的告诉她“不是!”多少来来往往的人,她都问过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一个下午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打动了电视台的台长,她去了电视台,也终于找到了那个辍学的学生。

扪心自问是什么让这个魏老师这么执着,我思来想去,我想这应该是一种信念与责任心的驱使吧!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篇4)

近日,央视一套晚间黄金时间正在热播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反映农村脱贫致富的好作品。全剧共36集。整部电视剧在西北地区的祁连山下展开。祁连山下河西走廊是我国生态严酷、极度贫困的重点地区,在那里的两个多少年恩恩怨怨的村庄为我们上演了一段精彩纷呈的故事。

电视剧中的两个村庄一个是培黎县首富村丹霞村,另一个是贫困村焉支村。恰恰这两个村是“老对头”,三十年前两村因修路迁坟一事结下恩怨、矛盾重重,而焉支村的村支书夏宝生和赵百川也有私人恩怨。不久,焉支村突遇洪灾,村民无家可归,为了解决安置问题,县委县政府想收购丹霞村速展人才小区,将焉支村整村作为生态移民搬迁到丹霞村。此举引来了两村村民的坚决反对,丹霞村不愿要,焉支村不愿搬。为了解决村民安危,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响应习近平总书记“一个都不能少”的号召,彻底斩断焉支村的穷根子,赵百川和夏宝生在县委书记蒋为民的引导下化解个人恩冤,克服种种困难,终于将两个贫富悬殊的村子合二为一。电视剧以接地气的乡村风格展现了矛盾和冲突,并且穿插一些诙谐幽默的情节和真挚的爱情故事,使整部电视剧既严肃又轻松活泼。成为了观众喜爱的热点。

这部作品在人物刻画上典型生动,大大小小的角色有二三十个,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更加丰满。赵百川,丹霞村党支部书记,是个敢想敢做,精力旺盛的工作狂。他严己律人,赏罚分明,是有军人气质的“领头羊”。他善于学习,愿意接受新鲜事物,可骨子里有些守旧,年轻人的很多做派他都看不惯。他生活简朴,不讲吃穿,清粥咸菜就是一餐。他铁汉柔情对独生女赵梦宠爱有加。他不畏人言,大胆追求凤凤,希望给她幸福。原焉支村党支部书记,后为丹霞村村主任夏宝生,他能说会道,擅长做群众工作,他不讲究规则,做事重结果不重过程,懂得变通。但是只要跟赵百川有关的他就固执起来,不肯变通。他因循守旧,观念落后,合村后感觉跟不上丹霞村的脚步,但是太好面子不好意思向别人请教学习,有时候不懂装懂闹出笑话。他爱美食,喜欢喝点小酒,亏什么都不能亏嘴。在家里他有些大男子主义,事事都要压妻子蕙兰一头。还有忠厚淳朴,吃苦耐劳,事事亲力亲为,有耐心有毅力,擅长和人沟的刘东桥、原丹霞村村主任,后为丹霞村副书记的付鹏的优柔寡断拖泥带水以及剪纸手艺人凤凤勤劳贤惠,谨言慎行,坚强隐忍,她有着中国传统妇女的优秀品格等等。这些人物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记住了人物也就记住了这部电视剧。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的主题是农村脱贫致富,剧中脱贫的主题是围绕着怎样树立人们的志气,也就是,如何从观念上改变贫困,观念的改变才能带来意识和行动上的创新。xx年是党中央全面脱贫的决胜之年,这部电视连续剧的面世,为全国工作在脱贫第一线的干部群众是一个启发和鼓舞。脱贫工作是一项艰巨的工程,各地有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需要找到适合的方法。《一个都不能少》故事发生地是祁连山下河西走廊上,故事的展开有着典型的地域风格。从两个有着深刻恩怨的村庄在磨合中逐渐融合在一起,走上了共同富裕之路的过程告诉人们,只要找对了适合本地本村的潜力和优势,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机关的支持引导下,一定能实现富裕的梦想。该剧使我们联想到,以大的视野可以理解为脱贫工作不能少了任何地方,从小处联想每个贫困人口都不遗漏。从这意义上说,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是时代的产物,也是当前中国经济社会转型的热情讴歌。

电视剧的出品人、导演兼主演白永成先生是一位勤奋并且造诣很深的艺术家,曾主演过许多话剧和影视剧,他又出生在那片秦陕大地上,熟悉那里的一切,早在xx年他就执导拍摄了乡村喜剧《苦乐村官》,在央视电视剧频道上播映,深受观众的喜爱。我们相信,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也一定会深入观众的心里,特别在广大农村的干部群众中引起共鸣。

精选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通用5篇


如何写出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名观后感?在观看的过程中总会生出很多不一样的感慨。这时可以用观后感记录观赏时的心路历程,写观后感让我们可以从阅读中获取精神上的满足和成就感,我们作为服务提供者编辑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以满足您的需求,通过本文希望能帮助到您!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篇1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开播,第一集就紧扣“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主题,聚焦精准脱贫,奏响时代强音。

《一个都不能少》由知名演员黄品沅、赵君、陈瑾、萨日娜等领衔出演,是导演白永成继《苦乐村官》之后操刀的第二部反映“精准脱贫”和“乡村致富”的作品。该剧由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全国扶贫宣传教育中心政策指导,是国家广电总局脱贫攻坚重点剧目,由中央电视台、陕西省委宣传部、甘肃省委宣传部、张掖市委市政府、咸阳市委市政府、上海保奇影视文化发展股份公司联合出品。

精准脱贫群像立体鲜活

《一个都不能少》第一集,成功塑造了角色群像,也展现了激烈的矛盾冲突,用小人物的喜怒哀乐映射“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的时代变革。

扁度口镇迎来一年一度的丰收节,焉支村要在全镇面前领衔表演太平鼓。没想到,村口发生山体滑坡,村支书夏宝生(赵君饰)带着村民救人,没能及时赶到丰收节现场。丹霞村书记赵百川(黄品沅饰)亲自上阵救场,夏宝生认为赵百川是在抢功出风头。

为了完成“脱贫攻坚”的任务,全县最富裕的丹霞村要与贫困村焉支村结成对子村。然而,两村积怨很深,在丰收节上就摩擦不断、矛盾升级……

虽然只有短短一集,但已经能令观众体会到主创团队扎实的剧本创作和深厚的叙事功底。第一集出场人物众多,不光人物关系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每个人物都有独特的个性和令人好奇的故事,丹霞村和焉支村的群像立体接地气。

有了第一集的铺垫,更令观众期待《一个都不能少》的后续剧情发展。有观众评价:“剧情节奏、矛盾冲突此起彼伏,两位村支书性格不同,两位老戏骨更是飙戏非常,这样一部农村奔小康的喜剧电视剧,显然较为符合观众的胃口。兼顾主旋律的同时,坚持了电视剧以矛盾冲突和故事性为主的大前提,《一个都不能少》将会成为近期即将火爆起来的剧目。”

西部风光美如画打造甘肃新名片

除了引人入胜的剧情,《一个都不能少》还呈现了绝美的西部风光。

第一集一开始,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就铺陈在观众的眼前,太平鼓队在山间打鼓的画面更是令人震撼,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和西北汉子的豪迈。导演兼出品人白永成说,希望通过《一个都不能少》将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打造成为甘肃的新名片。

从今晚起,《一个都不能少》继续与您相约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每晚2集连播。

在剧中,虽然只相隔十几里路,焉支村的土墙陋屋和丹霞村的智能化新农村小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既是对贫困地区现实变化的刻画,也是对脱贫攻坚成就的展示。

白永成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他将自己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融入《一个都不能少》的创作中:“小时候家里确实条件不好,自己走出来了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除了切实想帮助偏远地区的农民朋友脱贫,更想让大家了解我的家乡,我热爱的这片土地。”

视觉上的极致美感是《一个都不能少》的亮点之一。剧中还会呈现造型奇特、苍劲雄浑的冰沟峡谷,山高地阔、万花争艳的扁都口万亩花海等西部著名景点,每一帧画面都自带中国西部美学特征,令人期待。

《一个都不能少》将镜头聚焦于当代年轻人以知识改变命运,以文化重塑乡村的崭新视角,试图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全新的中国新农村,一个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的、村民们纷纷迈向小康社会的中国新农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篇2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登陆CCTV-1黄金档,这部白永成执导,由黄品沅、赵君、陈瑾、萨日娜等领衔出演的作品,开播首日即获评是最适合现在看的振奋人心的电视剧。

作为献给脱贫攻坚决战之年的系列电视剧的首发作品,《一个都不能少》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上海保奇影视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它不仅是精准扶贫持续发力的新作品,也是上海出品的一次再出发。

到底这部戏好在哪儿?我们一一细数。

全程张掖取景,每一帧都是明信片

《一个都不能少》讲述了我国西部某地的贫困村焉支村合并到本县最富裕的丹霞村后,两村村民逐步摒弃过往嫌隙共同走上致富道路的故事。该剧全程在甘肃张掖取景。当张掖丹霞以色彩缤纷、五彩斑斓的视觉冲击亮相荧屏时,引来了观众的惊叹:满屏都是福利,随便一帧都可以当壁纸!

的确,色彩斑斓、气势磅礴的丹霞地貌,造型奇特、苍劲雄浑的冰沟峡谷,山高地阔、万花争艳的扁都口万亩花海剧中呈现的景色自带中国西部美学特征,堪称移动的喀斯特地貌明信片。

不仅如此,《一个都不能少》也鲜明展示了当前脱贫攻坚的成就:虽然只相隔十几里路,焉支村是土墙陋屋,丹霞村却已建成了智能化新农村小区。

导演白永成是土生土长的甘肃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的他,如今是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在编导演。他将自己对家乡的深厚感情融入到《一个都不能少》的创作中:小时候家里确实条件不好,自己走出来了总想为家乡做点什么。除了切实想帮助偏远地区的农民朋友脱贫,更想让大家了解我的家乡,我热爱的这片土地。

第一集一开始,色彩斑斓的丹霞地貌就铺陈在观众的眼前,太平鼓队在山间打鼓的画面更是令人震撼,展现了祖国山河的壮美和西北汉子的豪迈。导演白永成说,希望通过《一个都不能少》将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打造成为甘肃的新名片。

剧情引人入胜,小人物迎来大变革

除了绝美的西部风光,《一个都不能少》在创作上也非常新颖:一开篇,为了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全县最富裕的丹霞村要与贫困村焉支村结成对子村。然而,两村积怨很深,在丰收节上就摩擦不断、矛盾升级

据透露,《一个都不能少》从剧本创作阶段便选择了以真实贴近生活、以鲜活打动观众。编剧曹锐长期在甘肃工作,熟知我国西部地区的地域特色和风土人情,了解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状况。在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先后多次到甘肃、陕西、贵州、云南、四川等全国贫困地区体验生活,大家白天与当地农民吃住劳作,夜晚和基层扶贫干部彻夜深谈,一桩桩、一件件发生在农村基层和扶贫一线的真实故事最终都成为剧本的创作根基与源泉。

真实的生活,也让剧中人物充满了个性:退伍回乡的丹霞村党支部书记赵百川善于学习,开拓进取,敢想敢做,严己律人,勇于接受新鲜事物与担当,是一名具有军人气质的领头羊。原焉支村党支部书记夏宝生朴实憨厚,工作积极,擅长群众工作,但思想固执守旧,从开始与赵百川格格不入,最后变成配合默契一心为百姓的好搭档。土生土长的名牌大学毕业状元郎、原焉支村委主任刘东桥忠厚淳朴,吃苦耐劳,工作耐心有毅力,一心带领村民脱贫致富。

选聘村干部大学毕业生付鹏、丁香头脑灵活,触觉敏锐,踌躇满志,积极热情。感情受挫、回乡创业的女青年夏雪,隐忍睿智,助力家乡文创建设从这群生活在当代背景下的人物身上,几乎每位观众都能找到熟识的身影,从一些小人物看似平常的喜怒哀乐,映射的正是在脱贫攻坚大背景下的时代变革。

拍好脱贫攻坚,上海出品发力

日前,国家广电广播总局发布了《关于做好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创作播出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研究确定了22部脱贫攻坚题材重点电视剧。令人欣喜的是,上海出品有两部作品上榜,一部是正在制作的《落地生根》,另一部就是如今大受好评的《一个都不能少》。

应该说,在脱贫攻坚的大主题下,《一个都不能少》紧扣时代脉搏,摒弃了过往农村题材剧目一味贩卖贫穷的传统套路,将镜头聚焦于当代年轻人以知识改变命运,以文化重塑乡村的崭新视角,试图让世界看到一个真实的、全新的中国新农村,一个已经实现了智能化的、村民们纷纷迈向小康社会的中国新农村。

与此同时,在脱贫攻坚的方式方法上,该剧也将当下大热的生态移民、生态旅游开发、大学生回乡创业等内容融汇其中,使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共同交织起时代变革的最强音。

导演白永成表示,《一个都不能少》是向最可爱、最可敬的扶贫大军致敬,把他们展示在全国人民面前,让全国人民知道,扶贫大军做着怎样的工作。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篇3

全程在张掖拍摄制作的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晚九点黄金时段开播,引发该县广大干部群众强烈反响和一致好评。

在老军乡硖口新村,记者看到驻村工作队队员和村民早早地守候在电视机前。“这个电视剧讲述的就是脱贫的故事,我作为一个已脱贫户,感触很深,没有搬迁之前我们的日子确实也过得很苦,跟电视剧里的焉支村一样,土路、土房子,搬迁后我们的日子开始慢慢好起来了。”老军乡硖口新村村民潘炳辉告诉记者,他之前生活的硖口村因为极度干旱缺水、风沙大、农作物产出率低,成为了山丹县最为偏远和贫困的地方,为了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xx年他们搬迁到硖口新城,生活环境发生的很大的改变。

“水泥路通了,文化广场建好了,房屋也改造一新,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提及新村的生活环境,潘炳辉笑得合不拢嘴。

一同观看电视的村民孙治国告诉笔者:“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是在我们张掖全程拍摄下的,我感到特别的自豪,里面焉支村的情形好像跟过去的硖口村很相似,现在的我们也是在党的好政策下住上了新房子,过上了好日子。”

“这部电视剧客观反映了脱贫攻坚的成效,与我们的工作和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壮大特色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改善人居环境,不断巩固扩大脱贫攻坚成果。”提及观看感受,老军乡党建办主任肖庚这样告诉记者。

首播当晚,该县位奇镇的干部群众也第一时间收看了该剧,在点赞丹霞地貌壮观、丹霞小镇秀美的同时看到贫困村资源的匮乏、交通的落后、贫困户想要脱贫的一些熟悉的生产生活场景时,大家感触很深。

“听说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是在我们张掖拍摄,而且还讲述的是脱贫攻坚的故事,作为曾今的贫困户,我是一定要看看的,是党的好政策,让我们这些贫困户的日子有了奔头。”位奇镇汪庄村村民李生茂开心的告诉记者。

“作为一名参加精准扶贫工作两年半的大学生村官,今天第一时间收看了央视播出的《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视剧,感觉和我目前正在从事的工作非常贴切,很受鼓舞,今后我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和饱满的精神参加到精准扶贫工作中去,确保乡亲们全部脱贫,一个都不能少。”位奇镇新开村的大学生村官周志鹏这样谈论自己的感受。

同时,在大马营镇中河村,村主任黄万善和几个村民一同观看了电视剧,一些剧情让他联想到了自己生活的中河村。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中讲述的丹霞村和焉支村结对子共同脱贫的故事,让我不由得想起了我们中河村,虽然现在我们已经脱贫了,但是,今后我们要更加努力,不能仅仅满足于脱贫阶段,必须要带领全村群众过上富裕的生活,走上富裕的道路。”因为相似的贫困经历,让大马营镇中河村的村主任黄万善感慨颇深。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以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期为背景,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搬迁等主题展开,不仅讲述了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还展现了张掖多彩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浓郁的乡村气息,必将激励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为努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幸福美好金张掖时代篇章不懈奋斗。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篇4

由甘肃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全程在甘肃张掖拍摄的脱贫攻坚题材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首播,张掖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通过网络、电视、移动客户端等方式收看,引发强烈反响。

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以全国脱贫攻坚进入决战决胜期为背景,是甘肃省在全国范围内参与电视剧创作的又一力作,也是甘肃省挖掘优势文化资源、开展影视精品创作、繁荣文艺事业、建设文化大省结出的又一硕果。电视剧全程在张掖围绕保护生态环境、实施易地搬迁等主题展开拍摄,不仅讲述了西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还展现了张掖多彩的自然风光、丰富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土人情、浓郁的乡村气息。

该剧先后在张掖七彩丹霞、冰沟丹霞、平山湖大峡谷、扁都口、甘州府城等景区景点取景拍摄创作,在平山湖村、速展村、梨园新村等地还原了生产生活场景。当晚播出后,参与演出的甘州区甘浚镇速展村干部陈玉荣激动地说:“《一个都不能少》播出后,我的心情非常激动,作为一名群众演员,我在剧中扮演了一名基层扶贫干部。剧中也看到了壮丽的丹霞,还有美丽的速展村,以及张掖美景一一展现在全国人民眼前,通过这部电视剧,我希望有更多的人看到张掖美景,看到张掖新农村建设取得的新成就。”

临泽县南台村村民贺有军家不仅是电视剧的取景地之一,贺有军自己还成为该剧的群众演员。3月16日晚一家人早早就围坐在电视机前观看。回想起当时拍摄的场景,与谁对话、在哪个地点拍摄、当时的场景是怎样的,贺有军记忆犹新:“我们一家xx年搬入梨园新村,这次剧中异地扶贫搬迁后的新居就是在我们家拍摄的,通过该剧向全国人民进行了展示,这让我感到很自豪。现如今,我们既入住了新居,未来我们也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像剧情里反映得那样,力争早日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在拍摄地临泽县倪家营镇南台村,村里的党员干部早早来到村委会等着收看电视剧,在大家相互交流拍摄花絮的过程中,电视剧9点准时播出,看着剧中熟悉的场景、熟悉的老房子、熟悉的人物,大家很是激动。

村委会文书刘燕说:“剧中的村就是我们的村,家也是我们南台村老百姓的家,剧中的人也是我们周边的人,太熟悉、太亲近、太激动。而且临泽的农副产品、剪纸通过该剧也上了中央电视台。”

临泽县政府办公室党支部以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形式,组织党员干部收看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广大党员干部纷纷表示,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重要指示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苦干实干、奋勇争先,为决胜全面小康、实现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肃南县大河乡西岭村牧民安建国观看了电视剧后感慨地说:“这部电视剧让我回想起以前我们住在牧业点上,一大家子人挤在一顶帐篷里,用水用电都特别不方便。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让我们搬进了宽敞明亮的游牧民定居楼里,房子变大了,用水、用电都方便多了,孩子们也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了,家里的老人们看病也能实报实销,小广场的文化娱乐活动更是丰富多彩,我们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范文 篇5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江口小学五年级:庞昊

指导老师:王忠琴

星期二的晚自习,王老师带我们全班观看了一部十分感人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看结束了,我的心却久久的不能平静,电影里的主人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十三岁,没有太高的文化,没有任河的教学经验,甚至连一首歌也唱不完整,可是她却那么朴实,那么执着。她就是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她叫魏敏芝,她是一名临时的代课老师。故事就发生在这个魏老师的身上,为了保证班里的学生不辍学,她用她执着的精神和顽强的毅力感召了身边的每一位知情人和所有观众。

尤其是她去城里寻找辍学的张维科那段经历最感人。

一个人带着一个坚定的“一个都不能少的信念”,来到了举目无亲的完全陌生的城里,四处打听张维科的去处。当时我在想她可真有勇气,一个人就去了,她难道就不怕迷了路吗?她什么都没有,她能找到吗?我真为她捏了一把汗,果然这个年和我龄相仿的魏老师,来到了城里一切都十分的艰难,从学生家里抄来的地址,没有找到张维科,因为那个同去的大姐姐说他们在车站都已经走散了。魏老师可不是个轻易就放弃的人,“走丢了?” “在哪走丢的?” “你得跟我一块儿去找!”。就这样那位大姐姐只好跟着一块儿在走丢的地方去找。可是那是车站呀,人来人往,根本没有张维科的影子。怎么办?

我真希望此时的张维科能够现身,我迫不及待的想知道结果,便问王老师:“他们找到张维科了吗?”“最后找到了。”王老师告诉我。“怎么找到的?”王老师让我自己看,接着我看到她和那个大姐姐去了广播室。广播室的阿姨帮他们在“大喇叭”里喊了几遍,可惜的是张维科没有在车站里。怎么办?

如果是我,我该怎么办?我想没辙了,我在等等,实在等不到我就回村里去。可是魏老师她不是一个轻易放弃的人,她积极的想办法,她买了墨汁、毛笔和纸,她开始写寻人启示,她就趴在候车室的椅子上,一张有一张的些„„此时我的鼻子有点酸酸的,她,为了省钱步行到了城里,为了省钱,她只吃了一个白馒头,现在她要忍着饥饿写“寻人启示”,为的是一个信念:“一个都不能少”。我真佩服她。车站里的一个好心人看见了,告诉她,她的寻人启示根本无效,因为她没

有联系方式,即使有联系方式也不一定有人看。怎么办?

我再一次为她捏了一把汗,我想如果是我我会放弃的,因为我已经没有办法了。可是魏老师她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她要让班上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她又找到了那位好心人,问他该怎么办?要想快速找到就要上电视台,好心人告诉她。可是好不容找到了电视台,由于她没有钱,也没有任何证件,她又被挡到了门外,我可真替他着急呀!可是急也没有办法,她什么都没有,我想这次她可能会放弃。

出乎意料的是她听办事员说只有台长才能帮她。其实这只是办事员随口说说,因为这么一个什么都么的人台长怎么会见她,可魏老师是当真的,她便开始很认真地在电视台门口等台长。她见人就问:“你是台长吗?”有人骂她:“神经病”,有人无奈的告诉她“不是!”多少来来往往的人,她都问过了,一个小时过去了,一个下午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打动了电视台的台长,她去了电视台,也终于找到了那个辍学的学生。

扪心自问是什么让这个魏老师这么执着,我思来想去,我想这应该是一种信念与责任心的驱使吧!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模板5篇


读书使我们快乐,观影也有类似的效果,我们会在观看的过程产生很多不一样的想法,观赏写的后,心中感触颇多,让人忍不住吐露出来,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观后感究竟该如何写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模板5篇”,欢迎阅读,希望您能够喜欢并分享!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1】

记得第一次看还是小学时集体去电影院,当时看来魏敏芝是个小老师的形象,现在看来,才初中生的她不过也是个孩子。人的思想随着年龄和时间的推移会有很大的变化,也许孩子的时候并不懂什么才是一个都不能少,更不懂张艺谋导演在其中的思想力量有多么的伟大。

人们追根溯本,还是要回到农村和乡下。美术课提到家的时候,更多的孩子画出的都是一个简单的平房,因为这才是人们家的本源所在。每每看到像电影中水泉小学这样贫困的学校,心中真的就像翻倒了五味瓶一样的感慨。

人出生的时候都是紧握双手想抓住一切的东西,但是走的时候都是俩手一撇带不走一切。社会需要你们的爱,农村的孩子需要你们的爱,哪怕只是一点点。什么是人生的财富,这就是人生最可贵的东西。不必悔恨自己能力有限,只要关心过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就足够了。

真的希望,一个,都不会少。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2】

近日,全程在甘肃张掖拍摄创作的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高台县纪委监委号召纪检监察干部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认真观看这一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

“该剧以脱贫攻坚进入倒计时为背景,生动反映了甘肃推进精准扶贫、决战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为我们纪检监察干部鼓舞了干劲。”

“感觉故事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看电视剧的同时也让我们压力倍增,如何通过完善监督制度,推动清廉镇村建设,助力巩固提升脱贫成效是我们今年工作的重中之重。”

纪检监察干部观剧后,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据悉,今年以来,县纪委监委持续深化扶贫领域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着力纠治扶贫领域问题。目前已公布4批共30个关于农村项目资金管理不规范等民生领域突出问题,对4起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问题通报曝光,引导党员干部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履职尽责,全力保障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3】

魏老师为找到张慧科听了那个男的话了去电视台要做了一个广告,但是专门管出入登记女门卫就是不让魏老师进去。于是魏老师就在电视台门口问戴眼镜的人:你是不是台长?但别人都回答:我不是。而且有人从她身边绕过还不搭理她。不知什么时候这件事传到了台长的耳朵里,台长连忙下去迎接。魏老师还是问:你是不是台长?台长回答:我是台长,你找我有什么事?魏老师把事说了一遍,台长马上帮她做了一个关于教育类的节目,而且很快找到了张慧科。

在回去的路上记者问张慧科你要怎么感谢老师:我长大了一定要买一些好东西给老师。这句话十分天真,但我也被深深打动了。

我们和山区比起来:我们一浪一费米饭;我们天天吃肯德基;我们天天玩电脑我们和山区比起来我们幸福;我们想要什么就买什么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山区的孩子:一间黄土垒的小学,一个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老师,一群调皮的学生,26支粉笔

只要有信念和执着,就有永恒的力量就能看到彩虹!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4】

今天,我有幸观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它主要讲述的是关于一个代课老师魏敏芝的故事,她只是个小学毕业的人,今年才十三岁。因为高老师请假回家探病才来到了水泉村小学,这个学校就有一个班,班里的学生一到四年级的都有,共二十八个学生……

在班里有一位名叫张慧科的男同学,由于母亲生病,辍学到城里去打工。魏老师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刁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水泉村希望小学。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贫困地区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篇5】

在上星期的电影课上,我们看了一部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它是著名的导演——张艺谋的作品。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娘棉桃,不幸落入土匪刘八爷手中,病重的母亲,村里只有这一个老师,棉桃逃跑的路上,一个也不能少剧情被追逼无奈跳入村长从邻村找来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魏敏芝替高老师代一个月的课。高老师嫌她年龄小,怕她上不了课,村长说找个人很不容易,能凑和一个月就行了。一个都不能少介绍水泉小学原有学生三四十人,每年都有学生流失,现在只剩下28个人了,高老师临走再三嘱咐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不能没有你剧情介绍魏敏芝每天让学生抄课文,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也不例外。学生们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一个都不能少故意跟她捣乱,教室里乱哄哄的,魏敏芝只是守在门口,不到时间不让学生走。十岁的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母亲常年卧病在床,一个也不能少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他不得不到城里打工挣钱。一个不能少电影魏敏芝牢记高老师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只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在茫茫人海中寻找,历尽各种艰辛,遇见各式人等,一个都不能少在好心人的帮助下终于不辱使命,将她的学生找了回来。

在我们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发现,如果你经受不了挫折而放弃,最终就会一事无成。

毅力可以改变一切,让我们现在开始磨练意志,据有和魏老师一样的坚持不懈的精神。我相信毅力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道路,虽然它很坎坷,但我们可以用毅力把坑洼的地方填平,我们要一起加油努力,一起走向美好的未来,胜利的曙光正在迎接我们!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汇总7篇)


现在看电影或者视频也是人们汲取知识营养的一种主要渠道,我们拥有独立的个体与思维,在观看过程中不断产生思绪的火花,对于欣赏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观后感记录下来。通过写观后感的方式,我们在不知不觉是成长。您是否正在想怎么样才能写好的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汇总7篇)”,希望对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帮助。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

由中央电视台、甘肃省委宣传部、张掖市委市政府、上海保奇影视文化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联合出品的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是国务院扶贫办重点推荐、国家广电总局确定的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该剧以脱贫攻坚为主题,全程在甘肃张掖创作拍摄,反映了西部地区特别是甘肃推进精准扶贫、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生动实践和实际成效,讲述了西部贫困地区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感人故事。该剧是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之后,在央视一套播出的首部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对于鼓舞激励广大干部群众同心同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将产生积极影响。

一要深刻认识《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重要意义,以更严要求、更高标准、更实举措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真正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二要整合多方力量,打好宣传主动仗,聚焦脱贫攻坚主题,精心策划宣传重点,大力宣传省、市推进精准脱贫的新举措好办法和干部群众艰苦奋斗的生动实践,推动形成多方参与、上下联动的大宣传格局。三要统筹各领域对外宣传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国家和省级媒体沟通衔接,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提升甘肃、张掖知名度。四要发挥市内主流媒体作用,多形式、广角度宣传电视连续剧拍摄的鲜活故事、典型场景,全方位展示我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文化旅游、生态环保等方面的工作成效。五要创新宣传方式方法,运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增强宣传感染力。六要把《一个都不能少》宣传与推动全市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等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唱响主旋律、凝聚正能量,激励和鼓舞广大干部群众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努力谱写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建设幸福美好金张掖时代篇章不懈奋斗。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

星期日,爸爸给我看了一部特别感人的电影,这部电影的名字叫《一个都不能少》,其中最让我感动的人物是那位仅仅只有13岁的魏老师。

在一个贫穷的山区,有一位高老师因家里有事需要请26天假期,在这段时间里的,他把自己的教学任务托付给一位年龄只有13岁的小姑娘魏敏之,让她来教这些学生。电影里关于魏老师对学生们的关怀数不胜数,非常感人,比如:有一位叫张卫科的学生,因为家里贫困,心里想着到城里去打工赚钱,在没有经过老师同意的情况下,就私自离开村庄到城里去,当魏老师得知消息后,心里万分焦急,她最后决定自己借钱到城里去寻找张卫科。到了陌生的城市,她呆呆地站在街道上,无助地看着繁华的街道,奔驰的车辆,拥挤的人群,她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找张卫科,她绞尽脑汁地想了许多办法,可仍无济于事,最后在好心人的指点下,通过电视台终于找到失踪的张卫科同学。

看了这部电影,我内心很震撼,魏老师只有13岁,她的年龄比我还要小,她不但承担起一个老师的责任,还能做到了一个优秀老师所做的许多感人事迹。我想对魏老师说:“虽然您是一个代课老师,但您是一个很负责的优秀教师,学生少了一个,本来您并没有义务一定要去寻找,您可以不管他的,可您并没有这么做,而是自己借钱,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地想尽一切办法把他给找回来了,这份爱心和勇气很值得我学习,如果是我,我不一定做得到,我也许没有这份勇气,因为在那人生地不熟的大城市里,我会感到恐惧,寸步难行,不要说去找人了,平时我连自己也照顾不好,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作为13岁的女孩来说,我想您也一样会有平常女孩子们通常的缺点,但您就是凭借着灼热的爱心,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克服了这些困难,取得胜利。

通过这部电影,我内心感触很大,我也默默地下定决心,我要向魏老师学习,学习她那份强烈的爱心,那份坚定的信念,那份神圣的责任感,不断锻炼自己,增强信心,让自己茁壮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3

电影里的细节,刻情的一点一滴也叫我回味,引发我再度的思考。一方面充满整个脑子只是代课老师魏敏芝找回贫苦学生张慧科的故事情节,感人至深,扣人心弦。另一方面我的心被深深地震憾了,尤其是当小魏老师面对着镜头,流着泪说:“张慧科,你跑到哪里去了……”的时候,我的心不禁颤抖一下,那种老师对学生的爱一下子涌出来了。

魏教师只有十三岁,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作为一个“代课”老师,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她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我也看到了贫困小村老师的最纯洁的责任心和关爱的情节!我成为人民教师,我应该对学生负责对自己负责!

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回到我们《指南》的学习中,它更强调“学习品质的好坏决定了儿童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的质量”。我觉得在影片中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那种想学习、愿意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当今社会人重视的关键,他们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能每天按照时间来分配教学内容,那么,我们现在这么好的条件下,可千万不能忘本啊!因此,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才是我们教育任务的核心。

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让人忧虑的农村教育,可能都是我们每个人应该思考的问题。让所有孩子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去做的事。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4

近日,大型脱贫攻坚题材重点剧目《一个都不能少》在央视一套开播,该剧全程在张掖完成拍摄。它以西部地区脱贫攻坚实践为素材,展现了在脱贫攻坚奔小康的道路上,西部农村面貌和农民精神风貌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反映了新时代脱贫攻坚所取得的显著成效和典型经验。

剧中,表演艺术家陈瑾饰演的凤凤是一位善良勇敢的民间剪纸艺人,她所呈现给观众栩栩如生的30多幅剪纸作品,均来自于甘州区文化馆精心组织创作并无偿为剧组提供的甘州区市级非遗项目《甘州剪纸》。

甘州非遗文化元素亮相央视大型电视连续剧,不仅为影视剧增光添彩,也对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文旅融合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除此之外,甘州区省级非遗项目《邵家班子杖头木偶戏》也全程参与了该剧的拍摄,将于后续的播放中亮相于电视荧屏。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5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职责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此刻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刻,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

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家庭的艰难和城市里好心人的爱。我们能够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已经算是十分幸运的了,因此,必须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遵守纪律。

所有的孩子就应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理解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发奋和爱心去做的事。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6

这是一部十分感人的电影:在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有一个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前后少了两名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终于在电视台的帮助下找到了男孩并获得好心人的帮助。

这个代课老师比我们还小,13岁,但她倔强的坚守“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在最后很多人筹钱,但这些资金及物资有多少能送到贫苦学生手中,又有多少资源是真正花在学生身上的,当老师说要找张慧科时,到村长家求助,村长一面收起大鱼大肉,吃剩下的,一面拒绝她的请求,并说没钱,想帮也帮不了。当老师去搬砖时,农民工都知道这是帮助同学,那么那些不让上车,不给予帮助的城里人,又算的上什么。电视台的接待员,口口声声的按规章办事,看见那个就有本事让一个小女孩在外面等了一天半,大晚上就睡在路上。很多人知道张慧科的事情,都是以不耐烦的态度去面对,难道这个世界就没有一点点平淡么。

这个故事,说出了贫困小学的不幸,说出了整个中国的不幸,每一个势力的人民的不幸。

我认为,山村小学单靠慈善是不可能的,国家的大官小官已经完全没有当初共产党的光鲜,社会的腐败值得我们去深思。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7

近日,随着电视连续剧《一个都不能少》的热映,临泽县5A级旅游景区七彩丹霞、丹霞口旅游度假小镇、德源农庄等景区景点高频次亮相央视银屏,吸引了全国人民的目光,为全县全域旅游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哇,早就想去临泽看看天然奇景七彩丹霞,今天又从电视中看到你们那儿美如画的丹霞村和热热闹闹的丰收节,英子,今年十一你可不能出远门哦,等着接待我吧,放假了我一定第一时间奔过去!平川镇干部贾彩英远在福建的大学同学给她打电话说。电视剧《一个都不能少》播出才3天,这已经是贾彩英接到的第五个电话了,得,今年十一我哪儿也不能去了,就待在家里接待大学同学吧,保不齐十一我们可以在临泽举办一场同学会,庆祝大学毕业十三年呢!贾彩英高兴的说。

近年来,临泽县加快旅游名县建设步伐,按照一个龙头、一个中心、四大廊道、四个板块的发展思路,紧紧围绕丹霞、黑河、沙漠、红色遗址等10大要素,打造集游客服务、特色餐饮、民俗体验等一体式的文化旅游综合体,奋力开创全域旅游大发展、快发展的新局面。推动实施旅游+战略,最大限度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全力招商引资、加强院地院企合作,着力发展红色旅游、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增强旅游产业发展动能。按照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发展思路,持续做好乡村旅游补链延链,建成海圣休闲乐园、汪家墩村等17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红沟村入选全国首批乡村旅游重点村,进一步提升了临泽旅游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推介,加快发展智慧旅游,常态化演出大型历史情景剧《回道张掖》,精心举办生态马拉松、农民丰收节等赛事和特色节会活动,用心打造多彩乡村画里临泽靓丽名片,奋力开创全域旅游发展新局面。据统计,该县2019年接待游客842.41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9.21亿元,同比增长27.6%和31%,2020年该县游客预计将进一步增长。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精选


电影和书籍一样,都有着启迪心灵的作用,在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感悟后我们可以选择写一篇观后感。为了加深我们的思考,我们可以写观后感。写观后感的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水平的同时能真实地记录下你自己的感受。如何将作品观后感写的相当吸睛呢?推荐你看看以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相信你能从本文中找到需要的内容。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1

它只是一部极其平凡的电影。没有名演员的参与;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虽然导演是著名的张艺谋。

一位小学才毕业的13岁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师离去学校的一段时间里,她被*长领来小学校,毅然代起了课,当起了临时代课老师。依高老师的吩咐,她还能勉强维持上课。后来,她的高与她耳齐的学生,也不大听从她的管束。毕竟是年幼无知的小孩子,踩坏了高老师留给她的那几根粉笔,他们还不断打闹,还到处乱跑。

县少体校选拔学生,小红(明新红)入选。小魏就是不同意,因为高老师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还是*长花了几块钱,收买了那个小子(张慧科),才找到了小红。少体校的车瞒着小魏开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后即忙抄近路飞追,终于无功而返。

张慧科不辞而别,搭车去城里,后来竟然在车站里走丢了。小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立马要去城里找他。可是哪来的路费呢?小魏采取了学生的意见,帮砖瓦厂搬砖赚钱充当路费。千方百计筹钱,却凑不足路费。后来全班同学齐帮忙,终让小魏趁乱挤上汽车。但近城时,她却被查出未买票,被推下了车。她就步行进城。

在县城的几天几夜里,她到处打听,到处寻找,想尽一切方法。风餐露宿,把仅有的六七块钱也花去,买了纸笔,书写寻人启示。在车站广播室寻人失败之后,她竟然走进了电视台,在台长的全力帮助下,她录制了节目,终于找到了她的学生。

电视台用两辆汽车送他们回乡。还送来了许多教具、图书、筹集了很多资金。乡村沸腾了。

我含泪在激动中看完这部电影,还有谁能不为小魏老师进城找她的学生这一情节所打动的呢?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学生帮砖瓦厂搬砖;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冒险挤车,步行进城;为了找回学生,她吃残渣剩饭,睡当街墙角;为了找回学生,她几天守候台长,终于感动了县城,录制了电视节目,找回了学生。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历历在目,学生的天真无邪,童稚无知,活泼淘气,栩栩如生;高老师、*长等一帮*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我还多次地被这部电影的配乐所感动。每当到了人物特别是主人公魏老师处于最为艰难的境地之时,那配乐便那么低沉、悠扬、哀怨地响起。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正反衬出人物的无可奈何。这实在让观众声泪俱下,一片嘘声叠起。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2

影片讲述了一名十四岁的农村少女(魏敏芝)到一个贫穷的小学代课,她毫无教学经验,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学生的欺负。但她给校长的保证是,她会在原老师回来后把班级交还给她,一个学生都不会少。当班上一名学生因家计困难而必须放弃学业到城市中打工,这名代课老师想起她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费尽千辛万苦要将他找回。她没有钱,没有社会资源,却必须在复杂的大城市中找寻一名小孩。她和她的学生脑力激汤、团结合作,在寻人的过程中,无形中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岁,教不成书,不想要。村长告诉高老师,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让魏敏芝把学生看住,凑合一个月等高老师回来再说。

水泉小学学生的辍学情况非常严重,每年都有学生辍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现在只剩二十八个了。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不会上课,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茫人海里的寻找

严格地来说,魏敏芝不算老师,她只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临时找来看管学生的,但就为高老师临走时交代的一句话一定要把娃看住,一个都不能少,她表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认真。(观后感)尽管她不懂教学,但责任这个教师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却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朴实无华也最完美的体现。她可以为找回学生而义无反顾,可以象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粉笔,她将一切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许就是她的一根筋让我们记住了她,同时记住的还有她的质朴和善良。

近年来中国遭遇的几大重创,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影片中到最后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客观上是帮助了那些孩子,但却不能持久的、长效的给予帮助,就像电影最后放的那样,媒体为水泉小学带来了书,带来了钱。但是,钱会用完的,书、粉笔也是会用完的。少的是什么?自然是每个人的付出,长久的付出。诚然,一个魏敏芝改变不了什么,一个高老师也改变不了什么。不过相信那句话,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海没错,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心,每个人都收获一份希望。支教之类的事情,我希望能有人前赴后继的做下去,少一些商业的色彩,多一些真诚。

我想,只要每一位老师看了像《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影片都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每一位老师都能有魏老师那样的信念和责任感,中国的教育不再是问题。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3

最近,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落后现状和代课教师的艰辛工作。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感人泪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教师因受老教师的托付,努力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校读书的故事。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男学生。片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无不让我感慨万千。

一年级到六年级仅有28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承担。可见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这位老教师的敬业精神,直到病倒了,还再三叮嘱代课教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多么尽业的教师。尽心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反思。在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自我完美的前程努力,计划着自我的未来蓝图……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去花比别人艰辛几十倍的汗水,却只能拿到几十块钱的工资。

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一个班都不止28个同学。山区小学那样貌的读书机会,是何等的少。看着他们的教学环境,回想我从小到大所理解教育的学校,那个差距,心里真不是滋味。虽然我们的祖国比以前强壮了,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贫穷,连吃饱饭都谈不上,能上学校读书,对山区的小孩子来说,那更是一种奢望。

所以,又有一个男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选择辍学,离开家乡,离开学校,踏上了打工挣钱的路。因为老教师最终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教师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学生,因为“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看着她为了能买上乘车去城里的车票,和学生们一齐去为砖厂搬砖挣钱时,一种心酸由然而生。就因为贫穷,做什么事都会受到限制,连一张车票的钱,都要花上时间去努力挣来。

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代课教师打消找回辍学学生的念头。她选择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间。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这像是我们的祖国,在努力寻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领土。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念仅有一个,一个都不能少!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4

魏老师从学校一直到(知道以后,只身一人到)城里去找张慧科,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他,把他带回了家。其实她完全可以不用去找张慧科,因为她的任务就是代好这一个月的课,而她或许是为了高老师临走之前的一句话:“这个班已经流失了十几个学生,再也不能少。!”我想:这就是责任所带来的动力吧!

在这部影片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魏老师为了找张慧科在街头上四处寻找,广播找人,贴寻人启事的一幕幕……可惜都没有找到张慧科。她渴了,就喝街边的自来水;饿了,就吃小店客人剩下的食物。她偶然遇到一个好心人,告诉她应该去电视台……可门口的登计人员处处叼难她,不准她进去。她没有就此放弃,在大门外等了三天三夜(一天一夜),而且她见到每个从里面走出来的人就问:“你是不是台长?你是不是台长?”最终,她终于见到了台长,并上了电视,在圆圆的镜头面前,她流下了眼泪,说了一席让人感动不已的话:“张慧科我好想你,你在哪里?”

最终,魏老师找到了张慧科,一起回到了那个熟悉而陌生的地方——水泉村希望小学。是啊,付出了或许才会有回报,可不付出注定一无所获。而这个世上又有多少人能像魏老师一样,为了一句话,为了一个孩子,付出那么多艰辛和劳累呢?

因此,我希望所有的贫困学子都能过上幸福的生活,也希望那些已经辍学的孩子能够早日重返校园。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5

昨天,楠哥给我们放了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说实话,这种题材的电影,在我一个人的情况下是不会去全部认真的看完。但在码神和大家一起看完之后,特别在大家都分享出自己的看法之后,我有了很多感想。

毫无疑问,我的第一感觉是感动,魏老师从一开始的纯粹为了钱去帮忙看管学生,一天被班里的一个学生的日记感触到,开始慢慢的对学生有了感情,最后经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找到了跑丢在城里的学生。而从走丢的小男孩来说,一开始他是最调皮的,刻意的去为难老师,捣乱,当他在电视屏幕看到落泪的魏老师的时候,他也瞬间就落泪了,他明白老师为了他在城里付出了很多,吃了好多苦。在电影的最后,他在黑板上写上了魏老师三个字。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学习心里都认可了魏老师这个临时的代课老师。

除了感动以外,我还体会到了坚持的重要性。魏老师一直都在坚持找到那个走丢的小男孩,从一开始让学生一起搬砖赚去城里的车费,然后到城里的广播站门口等了一天,然后在车站通宵写寻人启事,再到电视台门口等了一天半,最后才等到台长通过节目去找到男孩。如果说魏老师在这随便一个环节中放弃了,她可能再也不会见到小男孩了。坚持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坚持就一定不会有结果。正是这份责任感的促使,魏老师坚持了下来,种因得果才能够最终大团圆结局。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6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很给力的影片,在淡淡的。质朴之中让观者内心升起一股无穷的力量。是爱的升华,是对未来的憧憬,是对教育心存希望的力量!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想到了教育的责任与神圣。这部反映贫困山村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让我们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不禁为那个执着的魏老师而感动,盯着银屏的双眼便不知不觉被泪水模糊了多次。

魏敏芝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正是读小学六年级的年龄。从魏老师的家境一定很贫寒。她来当代课老师的初衷完全是冲着这五十块钱而来的,但是她被孩子们的天真与求知欲感动了,为了高老师的千般叮嘱“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经艰辛。

魏老师带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四十多名学生,而后陆陆续续失学十几名学生,魏老师来的时候,学校只剩下二十八名学生。在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们,这也能算学校?一元钱一盒粉笔,一支粉笔用一天。在水泉乡小学的孩子们看来,一支粉笔是如此的珍贵,看到粉笔被踩坏,孩子们甚至心疼的落泪。而我们城市里的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而且当粉笔掉在地上,同学们就像没看见似的走过去,甚至有些人直接从粉笔上踩过去,从来没有捡粉笔的意识。我们这些同学平时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这可真是不应该呀。

为了能筹集到县城去的车费,魏老师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高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影片的结局是可喜可敬的,在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水泉小学的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部简简单单的电影,没有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却让人心中涌起一股力量,正是有着魏老师、高老师这样默默无闻,用汗水播种的希望,用赤诚浇灌着教坛,时刻因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我们这些孩子们,才能在广阔的蓝天中自由翱翔,才能在春风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包含着魏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恪守,包含着在七彩阳光下快乐向上的莘莘学子们的无限感怀,记住这部刻骨铭心的电影吧,让她变成我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的风向标,让我们永远记取老师的教诲之恩,永远让胸前的红领巾飘扬出真善美的风采!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7

刚开始时,听到这个电影名字,觉得很新鲜。

一个都不少,是什么东西,一个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景象:一个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儿吃草。会不会是这个牧童让这些羊一个都不少呢?

我满怀好奇的等待电影的播放,原来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一个从别村来的小女孩儿,来暂当老师,一个小女孩能当好老师吗?村长答应过她给他50块钱,但前提条件是这儿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学生都去城里打工了,在这儿管学生比教学生还难。我们又想:是不是她在这儿教书,给的钱一个都不能少?这个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师的魏老师,然而有一个男生经常和她作对——张慧科。

突然有一天,张慧科被送进城里打工,他答应过村长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要进城去找张慧科,学生们告诉她进城车费只要几块钱,他就带着学生们去搬砖那么就有钱进城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车费超乎他们想象,他们还小赚不了那么多钱,就又想一个法子,学生做诱饵帮老师混进车里去。可还是失败了。没办法就只能徒步走进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城里,找到了张慧科的住所,但是张慧珂在火车上走丢了,他的第一个方法是你用火车站大广播来找人,失败了。

看到路边的寻人启事,让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笔墨纸,她写了一夜的寻人启示。但因为一个人的一些话,是他白白浪费了这些钱。听说登广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电视台试试。但他既没钱又没证件,就在门口“守株待兔”,看到一个戴眼镜的人就问问她是不是台长,一天过去了她问了数不胜数的人。这不得不让我佩服他的耐心和决心!与此同时张慧科也不知该往何处?当他饿时,老板会给他一些吃的。但魏老师呢?却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别人的剩菜剩饭,看到这儿,让我有些愧对现在的生活。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台长,台长被他感动了,答应他可以为他做广告。她对这里的一切感到畏惧,因为他从未见到过这样的新鲜玩意儿,做广告时,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张慧科。这多么激动人心啊!原来讨厌魏老师的张慧科现在感激他,是魏老师不畏艰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经没有任何形容词可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旁人看了觉得魏老师就是一根筋,但她一心想找到学生的精神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我应该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8

这是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

魏敏芝因日记所受到的启发、孩子们不离嘴边的“高老师说的”。他的精神仿佛贯穿了整部电影。魏老师的坚定,坚持不懈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同时,这部电影也让我感受到了贫穷家庭的艰难和城市里好心人的爱。我们能够坐在整洁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已经算是十分幸运的了,所以,一定要珍惜这个机会,好好学习,遵守纪律。

所有的孩子应该都跟我们一样,有在课堂里接受教育的机会——一个都不能少!这,也许是影片真正要告诉我们的,也是我们所有人需要付出努力和爱心。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 篇9

高老师走的时候留下一句话:这28个孩子我交给你,到我回来,一个都不能少。她用她自己的方式尽她所能的来完成。片中魏毓芝一次一次的去找村长,一次一次的被轰出来;魏毓芝围着村子追张慧科,为追回那个长跑的孩子,追汽车跑了好长时间;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穷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了斗志的心。农村教育的警鸣钟敲醒了时代的步伐,让更多的人关注教育事业。给农村的孩子一个求学的机会,给他们创造一片在蓝天下书写人生的天地。

我今年23岁,我比魏老师大,我应该向她学习。我是一名幼儿教师,我教的孩子不大,我需要有更多的耐心和责任心,我要跟他们沟通、交流,我要了解每一个孩子,孩子们希望被老师关注,希望被老师喜欢,如果我想让我的孩子一个都不少,我就要学习魏老师这种坚持、执着、尽职尽责的精神,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加油。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范文12篇


基于您的需要,我们整理了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范文,该怎么才能把自己对于的作品名观后感更好的记录下来呢?现在社会很多人都特别喜欢看电影,被故事情节吸引之后,心中总会有颇多感触。这时候最好用文字的方式把它记录下来,感谢您的阅读!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范文(篇1)

今天上午,我看了一部电影,叫《一个都不能少》!

主要写的是在水泉乡水泉小学,在这里教书的高老师的妈妈病了,她要回家探亲,可是她担心学生们怎么办就请了一个年仅十二岁的魏敏芝,临走时,高老师千叮咛万嘱咐,告诉魏敏芝:“敏芝,你要记住,这些孩子都很调皮,一个都不能少,你要看好他们,我会尽快赶回来的!”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穷,就被泼到城市里去打工,这可把魏敏芝吓坏了,他想起高老师对他说过的话,他对学生们说:“老师要去城市里去找张慧科。”但是那里太穷了,老师让每个同学出点钱,大家都去......

可是,不管怎么办都不够,老师决定就让她一个人去,到了城里以后,她通过市长的帮忙,找到了张慧科……

虽然都是二十一世纪的孩子,可是差距为什么大呢?像有的孩子买一瓶可乐,没喝完就给扔了,但是,水泉乡水泉小学的孩子闷呢,买一瓶可乐,一人只能喝一口,还要留给老师,水泉小学的教室那么破旧,文具那么少,学生的家境又那么贫寒。可是不管教室多么破旧,文具多么少,家境多么贫寒,他们仍然坚持学习,而且成绩都很高。我们现在的环境不知道比他们好多少倍,所以我们应该更加努力的学习。学习更好!

我想要是水泉乡水泉小学到城里来,也像我们一样有那么好的环境的话,他们是否还能品学兼优呢?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范文(篇2)

今天,我看了一部名叫《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让我非常感动。

影片中讲述的是在一个贫困的水泉小学里,高老师请假一个月,回家照顾生病的母亲,于是请了一名代课老师——13岁的魏老师,刚开始学生们特别调皮,尤其是一名叫张慧科的男生,三天两头闹事,其中又一次还把高老师买的粉笔踩碎了。后来张慧科应为某些原因去了市里,魏老师也为了寻找张慧科去了市里,用了寻人启事和上电视的方法,终于将张慧科找了回来,也应为这样得到了好心人捐赠的一车文具和捐款,学校从新改建,学生们也终于可以上学了。

看了这部影片我的感受非常深,应为它使我非常惭愧,平困山区的孩子连粉笔都买不起,而我们却拿粉笔当玩具扔来扔去,太不应该了。那里的孩子有的连书都读不上更别说买玩具的钱了,连吃饭都只能吃个半饱,我真应该好好检讨一下自己,我平时总是不懂得珍惜粮食,总要留一点饭在碗里,写字时水笔快要用完了我就直接把它扔掉从来没有把墨用到写不出来为止,现在想想也许我节约一支笔,将它全部用完反而会更省时间,我真是应该要珍惜现在这么幸福美好的生活。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范文(篇3)

《一个都不能少》是部十分感人的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很贫穷的村子里,有一位叫魏敏芝的代课老师,她答应原来的老师,学生一个都不能少。结果,先后少了两个学生。在自己带的28名学生的帮助下,魏老师经过长途跋涉,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那两名学生的故事。

这个代课教师自己只有十三岁,比我们大不了多少,还只能算是个大孩子而已,但她倔强甚至固执地遵守着“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农村的孩子也许不如城市的同龄人见多识广,因而常被一些人认为:“不懂事儿”。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她对这份责任执著的追求,这是一种让人敬佩的精神和信念!这种精神和信念在现在的很多城市孩子和成人身上,是找不到的。

我为电影里所展示的农村孩子上学的问题感到难过。魏敏芝老师是片中的主角,但我觉得还有另一个不是主角的“主角”——高老师。尽管影片里高老师只在开始时,出现了不到十分钟的时间,然而:办公桌上精心用牛皮纸包好的教科书、临时搭起的床铺、学习委员张明仙的日记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范文(篇4)

最近,看了张艺谋导演的影片《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它反映了农村小学教育的落后现状和代课教师的艰辛工作。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感人泪下的故事。片中的女主人公魏敏芝教师因受老教师的托付,努力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校读书的故事。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男学生。片中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无不让我感慨万千。

一年级到六年级仅有28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一个五十多岁的老教师承担。可见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这位老教师的敬业精神,直到病倒了,还再三叮嘱代课教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多么尽业的教师。尽心敬业的精神,值得我们反思。在现代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为自我完美的前程努力,计划着自我的未来蓝图……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去花比别人艰辛几十倍的汗水,却只能拿到几十块钱的工资。

记得我在读小学的时候,我们一个班都不止28个同学。山区小学那样貌的读书机会,是何等的少。看着他们的教学环境,回想我从小到大所理解教育的学校,那个差距,心里真不是滋味。虽然我们的祖国比以前强壮了,但还是有很多地方十分贫穷,连吃饱饭都谈不上,能上学校读书,对山区的小孩子来说,那更是一种奢望。

所以,又有一个男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选择辍学,离开家乡,离开学校,踏上了打工挣钱的路。因为老教师最终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教师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学生,因为“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看着她为了能买上乘车去城里的车票,和学生们一齐去为砖厂搬砖挣钱时,一种心酸由然而生。就因为贫穷,做什么事都会受到限制,连一张车票的钱,都要花上时间去努力挣来。

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代课教师打消找回辍学学生的念头。她选择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间。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这像是我们的祖国,在努力寻回曾被分割出去的领土。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念仅有一个,一个都不能少!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范文(篇5)

影片讲述了一名十四岁的农村少女(魏敏芝)到一个贫穷的小学代课,她毫无教学经验,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学生的欺负。但她给校长的保证是,她会在原老师回来后把班级交还给她,一个学生都不会少。当班上一名学生因家计困难而必须放弃学业到城市中打工,这名代课老师想起她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费尽千辛万苦要将他找回。她没有钱,没有社会资源,却必须在复杂的大城市中找寻一名小孩。她和她的学生脑力激汤、团结合作,在寻人的过程中,无形中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岁,教不成书,不想要。村长告诉高老师,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让魏敏芝把学生看住,凑合一个月等高老师回来再说。

水泉小学学生的辍学情况非常严重,每年都有学生辍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现在只剩二十八个了。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不会上课,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茫人海里的寻找

严格地来说,魏敏芝不算老师,她只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临时找来看管学生的,但就为高老师临走时交代的一句话一定要把娃看住,一个都不能少,她表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认真。(观后感)尽管她不懂教学,但责任这个教师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却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朴实无华也最完美的体现。她可以为找回学生而义无反顾,可以象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粉笔,她将一切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许就是她的一根筋让我们记住了她,同时记住的还有她的质朴和善良。

近年来中国遭遇的几大重创,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影片中到最后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客观上是帮助了那些孩子,但却不能持久的、长效的给予帮助,就像电影最后放的那样,媒体为水泉小学带来了书,带来了钱。但是,钱会用完的,书、粉笔也是会用完的。少的是什么?自然是每个人的付出,长久的付出。诚然,一个魏敏芝改变不了什么,一个高老师也改变不了什么。不过相信那句话,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海没错,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心,每个人都收获一份希望。支教之类的事情,我希望能有人前赴后继的做下去,少一些商业的色彩,多一些真诚。

我想,只要每一位老师看了像《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影片都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每一位老师都能有魏老师那样的信念和责任感,中国的教育不再是问题。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范文(篇6)

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观后感1

看过《一个也不能少》电影不知几次,每一次观赏之后,总是泪流满面。这并不是因为电影波澜壮阔的镜头与赅世惊俗的场面。它只是一部极其平凡的电影。没有名演员的参与;没有令人赏心悦目的场景;没有波澜起伏的情节;虽然导演是著名的张艺谋。

一位小学才毕业的13岁少女魏敏芝,在高老师离去学校的一段时间里,她被*长领来小学校,毅然代起了课,当起了临时代课老师。依高老师的吩咐,她还能勉强维持上

课。后来,她的高与她耳齐的学生,也不大听从她的管束。毕竟是年幼无知的小孩子,踩坏了高老师留给她的那几根粉笔,他们还不断打闹,还到处乱跑。

县少体校选拔学生,小红(明新红)入选。小魏就是不同意,因为高老师跟她有言在先:二十八个学生一个也不能少。还是*长花了几块钱,收买了那个小子(张慧科),才找到了小红。少体校的车瞒着小魏开去了,小魏得知此事之后即忙抄近路飞追,终于无功而返。

张慧科不辞而别,搭车去城里,后来竟然在车站里走丢了。小魏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立马要去城里找他。可是哪来的路费呢?小魏采取了学生的意见,帮砖瓦厂搬砖赚钱充当路费。千方百计筹钱,却凑不足路费。后来全班同学齐帮忙,终让小魏趁乱挤上汽车。但近城时,她却被查出未买票,被推下了车。她就步行进城。

在县城的几天几夜里,她到处打听,到处寻找,想尽一切方法。风餐露宿,把仅有的六七块钱也花去,买了纸笔,书写寻人启示。在车站广播室寻人失败之后,她竟然走进了电视台,在台长的全力帮助下,她录制了节目,终于找到了她的学生。

电视台用两辆汽车送他们回乡。还送来了许多教具、图书、筹集了很多资金。乡村沸腾了。

我含泪在激动中看完这部电影,还有谁能不为小魏老师进城找她的学生这一情节所打动的呢?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含辛茹苦,率全班26位学生帮砖瓦厂搬砖;为了找回学生,她不惜冒险挤车,步行进城;为了找回学生,她吃残渣剩饭,睡当街墙角;为了找回学生,她几天守候台长,终于感动了县城,录制了电视节目,找回了学生。

我为这部电影喝彩,不仅因为它有动人的情节,而且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十分成功的。小魏老师:执着坚毅,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倔强性格,历历在目,学生的天真无邪,童稚无知,活泼淘气,栩栩如生;高老师、*长等一帮*里的大人,又是那么地纯朴、憨厚、叫人难以忘怀;县城里的台长、老板娘又是那么的关爱同情弱小,一切都是唯美的。人物形象的刻画是唯美的,心灵塑造是唯美的;人际之间的关爱展示是唯美的。

我还多次地被这部电影的配乐所感动。每当到了人物特别是主人公魏老师处于最为艰难的境地之时,那配乐便那么低沉、悠扬、哀怨地响起。一声声凄厉的哀鸣,正反衬出人物的无可奈何。这实在让观众声泪俱下,一片嘘声叠起。

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电影,我非常欣赏。它实在感动了我的心灵。

一个都不能少的电影观后感2

我们这个星期的影片叫做《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十多年前的片子。该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贫穷山村小学里的一个故事。女主角魏敏芝教师因受高教师的托付,努力维护这个小学里的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校读书。她从头到尾都在坚持,要让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从而发生了她历尽艰辛找回一个因家里贫穷而辍学到城里打工的学生。

一年级到六年级仅有二十多个个学生,所有的课程都由高教师承担。能够见识到这个山区的贫困程度。更加可贵的是高教师的坚持的精神,再三叮嘱代课教师要让这个学校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种尽心敬业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在现代社会中没有人愿意去到这些穷山区,只赚几十块钱的工资。

所以,又有一个男学生因为家庭的贫困而选择辍学,离开学校,离开了村子,踏上了去城里打工挣钱的路。因为高教师最终离开学校时的叮嘱,代课教师魏敏芝毅然决定要去找回辍学的男学生,尽管他是班上最淘气的学生,因为“一个都不能少”,她坚持着。他想要到城里去将学生张慧科找回来,可是这来回的路费是谁付呢,这又成了一个问题,于是她和学生们一齐去为砖厂搬砖挣钱,可他们没弄清楚状况,反而帮了倒忙,最终老板还是将工钱发给他们了,只可是给的有些少,于是他们一齐去买汽水喝,当老板报出价来时,差点没把我吓死,那个年代的汽水竟然比我们现代的汽水还要贵,于是他们买了两瓶,一人喝了一口,到最终教师却没喝到,之后教师说:那时,农村的运费是十分贵的。

当他们吃饱喝足后就去了火车站,最终努力所付出的汗水得来的’钱还不够买到一张车票。这并没有让魏教师打消找回张慧科的念头。她选择走到城里去,一百多公里的路,又花了她一天一夜的时间。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她。不管路多遥远,她的想的仅有一个,那就是“一个都不能少。”

最终历尽艰辛,走到了城里,可是如何才能找到张慧科呢?于是他决定去找他的住处,可到了那之后,他的同伴说他在火车站时就走丢了,于是魏教师仍不放弃,让他的同伴与他一齐去找,可是那个同伴却要魏教师给他找张慧科的小费,本来只剩下那么点钱的魏教师毅然决然的答应了,到了火车站,由于已经丢失了两三天,根本不明白去哪找,于是他们到了广播台,让大喇叭找,可一天过去了,还是没找到,反而让他的同伴拿了两天元钱走了。之后他又有个法子,贴布告,他将剩下的钱全部都用了,买了笔和纸,写了好多布告,可别人都说,那东西找人没用,根本没人会去看,于是他决定去找电视台做一个广告,来找张慧科,可他又没钱,又没证件,固执的营业员不让他进,还说自我去找台长。于是他不放弃,在门口见人就问是不是台长?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被台长发现了,善良的台长无条件的做了一个专门属于魏教师的一个视频,让所有的人看见,之后张慧科也看到了,他与魏教师最终见到了。之后许多人都知晓了这件事,也有许多善心人捐了文具盒和钱,就因为这个故事,让很多城里的人开始关注农村教育。

在这部影片中我认识到在农村的生活条件是如此的艰难,再想想此刻我们的学习条件,我们更应当好好学习了。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范文(篇7)

水泉小学唯一的老师高老师因为家中有事,不得不暂时请假回家。村长不得不从隔壁的村子找来了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魏敏芝来代替高老师上课。高老师觉得她年纪小,可是无奈找人不容易,只好嘱咐魏敏芝每天给他们抄课文,准确点清人数,一个都不能少。原本30多个学生,因为家里负担不起,所以只剩下了26个。

学生都觉得这个老师太年轻了,没有老师的样子便开始欺负她,整个教室都乱哄哄的。张慧科是班上的学习委员,可是家里穷,母亲又病卧在床,所以他不得不到城里打工挣钱。魏敏芝得知情况后,呼吁同学一起凑钱去找他回来。

魏敏芝到达城里后,历经辛苦,在好心人的帮助下才找到了张慧科,而且这些山区的孩子得到了社会的很大关注…

《一个都不能少》整套电影以纯真、朴实、自然的拍摄手法,带出现今中国山区的基础教育推行的实况和问题,流露出真挚的情感、动容的气氛。片末只以学生用七彩粉笔写字的情景作结,并没有交代水泉小学的发展及高老师的复职,给现众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亦正是我们该对山区教育推行问题加以正视的地方。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范文(篇8)

昨天,楠哥给我们放了一部由张艺谋导演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说实话,这种题材的电影,在我一个人的情况下是不会去全部认真的看完。但在码神和大家一起看完之后,特别在大家都分享出自己的看法之后,我有了很多感想。

毫无疑问,我的第一感觉是感动,魏老师从一开始的纯粹为了钱去帮忙看管学生,一天被班里的一个学生的日记感触到,开始慢慢的对学生有了感情,最后经历千辛万苦之后终于找到了跑丢在城里的学生。而从走丢的小男孩来说,一开始他是最调皮的,刻意的去为难老师,捣乱,当他在电视屏幕看到落泪的魏老师的时候,他也瞬间就落泪了,他明白老师为了他在城里付出了很多,吃了好多苦。在电影的最后,他在黑板上写上了魏老师三个字。包括他在内的所有学习心里都认可了魏老师这个临时的代课老师。

除了感动以外,我还体会到了坚持的重要性。魏老师一直都在坚持找到那个走丢的小男孩,从一开始让学生一起搬砖赚去城里的车费,然后到城里的广播站门口等了一天,然后在车站通宵写寻人启事,再到电视台门口等了一天半,最后才等到台长通过节目去找到男孩。如果说魏老师在这随便一个环节中放弃了,她可能再也不会见到小男孩了。坚持不一定有结果,但不坚持就一定不会有结果。正是这份责任感的促使,魏老师坚持了下来,种因得果才能够最终大团圆结局。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范文(篇9)

今日我们一齐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一个小学民办教师的故事。此刻我才想起来,这是我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课文,我当时还是个孩子,并没有多少感触。此刻才发现其中的好多道理。

高教师母亲病重,需回家照顾,请了一个名叫魏敏芝的民办教师照看学生,这位魏教师只会抄黑板,唱歌,还经常忘词。为了对高教师的承诺“”一个都不能少“”,魏教师把有体育潜力的学生藏起来,不让县里的教师接走。为了这个承诺,他和班里同学们一齐搬砖凑学费,徒步去几十公里之外的县城,寻找要辍学打工的同学张慧科。受尽艰难困苦。为了寻找走失的张慧科,魏教师用仅剩的几元钱买了纸和笔,登寻人启事,在电视台门口站了一天一夜,才最终上了电视。

有人说魏教师愚蠢,干了好多事倍功半的事。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试想一下,这位名办教师的文化程度和见识。如果我们在那样的环境条件下,应当也不会有多好。相反,魏教师的决不放弃的性格还值得我们学习。她的行动力更是令人敬佩,有什么想法能够立即行动。虽然欠缺计划性。可是不行动,机会是主动不会来找你的。看到他在电视台门口等了一天,真的有很大触动,如果换了我,肯定会中途放弃。

其实,魏教师思想的转变也值得我们思考,开始她只是为了村长答应给他50元钱,才来照看学生的。然而,随着与孩子们的相处,随着那20根粉笔的断裂,随着学习委员的日记,转变了魏教师,让她改变了思想,开始和孩子们相处融洽。这就是爱的神奇。开始她对学生不管不顾,只完成高教师交代的任务,任他们胡作非为。之后却能够为了一个辍学的孩子,走去县城。怎能不让人震撼。

还有就是农村的教育。相信很多人都对故事开头的场景印象深刻,简陋的教师,贫困的农村家庭,恶劣的生活条件,这些都让我们想要去帮忙他们。我也是来自农村,深深明白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多大的影响。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国家要重视,有政策,我们每个普通老百姓,也得尽自我所能,捐钱捐物。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如果你还是学生,请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吧,你可明白这是多么幸运。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范文(篇10)

几天前,我看了《一个都不能少》这部电影,它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农村小学的故事:给水泉小学代课的小魏老师为了找到一个去城里打工的学生,长途跋涉来到城市,用尽各种办法,终于找到了这个学生。

看完电影我感动了很久,小魏老师也不过十二三岁,是什么让她决定去城里?是她的那份责任心。她答应过高老师,孩子一个都不能少。其实她完全可以不去找,因为家里穷,这班里的孩子已经跑了十几个了。进城之后的困难更大,她用尽了各种办法,广播找人、寻人启事……最后,为了让电视台给她播寻人启事,她就站在电视台门口,见到每一个人都要问一句:您是台长吗?直到把台长给等出来。这个镜头留给我的印象是最深刻的。

最后,她的毅力和责任感帮助她找到了学生。其实,小魏老师比我大不了几岁,还是个孩子呢。但是她的精神正是我所缺少的。我总是会向困难低头,而她不会。虽然我不可能干出像小魏老师这样的事来,但我可以做好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比如:遇到难题不要退缩,在困难面前开动脑筋想办法,做事不要半途而废……正是这些事儿,会让我多一份责任,多一份恒心与毅力。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范文(篇11)

电影《一个都不能少》是导演张艺谋于1998年拍摄的一部老电影,由魏敏芝和张慧科主演,获得了金鸡奖、金狮奖等一系列大奖。

电影讲的是在一个山区里有个水泉村,是一个贫困的村子。水泉村里唯一的一所小学——水泉小学迎来了一位新的代课老师——魏敏芝。因为魏敏芝还只有十三岁,原先的老师高老师总是放心不下,只让魏敏芝代课一个月,并再三叮嘱她一定要看好学生,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新来乍到,同学们都不听她的话,总想跑出去玩,她索一性一就坐在门口不管了。不久后,班里最爱调皮捣蛋的同学张慧科因为家境贫寒还不起帐,母亲又生病而去城里打工赚钱。魏敏芝深记高老师“一个都不能少”的叮嘱,立即动身去城里寻找。她没有足够的钱买车票,只好混车去。到了城里,魏敏芝用了各种办法,都行不通,最后多亏了电视台台长的帮忙,不仅找回了张慧科,还获得了许多一爱一心人士的帮助。

看了这部电影,我明白了魏敏芝与张慧科之间的一爱一,魏敏芝会帮助关心张慧科,张慧科感恩的品质也在最后一点一点地显露了出来。魏敏芝虽然只有十三岁,但她却比同龄人早一步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张慧科虽然像是“孙悟空大闹天宫”,但“孙悟空”最终还是有斩除妖魔鬼怪的好的.一面,张慧科的种种优点还是被埋在内心深处,只是还没有被挖掘出来而已。

《一个都不能少》虽然是一部老电影,但内容非常感人,非常能教育人,我喜欢。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范文(篇12)

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让我是回味无穷 ,整部电影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贫穷、落后,教育更落后,第二就是山区也有人才,短短的一个赛跑,讲述了山沟里有多少有用的人才。第三,执着,为了一句承诺十三岁的魏敏芝为了一句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只身来到城里寻找辍学的张慧科,受尽了艰辛。

我是含着眼泪把这部电影看完的,在这样的穷山沟里,贫穷和落后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没钱读书,没钱看病,贫穷使很多小学生很早的辍学,同时,贫穷、交通不便使很多的老师不愿意到这里教学;当张慧科被找回来时,孩子们看着好心人捐来的粉笔,是多么的惊喜,多么的兴奋,魏敏芝老师让孩子们一个人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我看到了这群孩子有着多么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兴趣;可是,因为贫穷,他们没有好老师,更没有教学资源;更可怕的是因为没钱而可能随时辍学。

在这样的穷山沟里,有多少祖国的花朵,他们都是祖国未来的人才,而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消失在蒙芽之中,电影用两个简单的段落来描述这个场景,一是挑选体育尖子,二是魏敏芝不让那个学生去城里读书而追车,表现了山里的体育人才。表现的越简单越让人深思,是有极个别的学生被送到好地方去读书了,可是更多的学生呢,还得留在这个穷山沟继续接受教育,所以办好穷山沟里的教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山里的孩子有着不怕苦,不怕累而执着的精神,张慧科辍学去城里打工了,魏敏芝去城里寻找他回来,三天三夜,想尽了各种办法,写广告 ,找电视台台长上广播,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的艰辛,魏敏芝老师执着感动了广播员,感动了路旁的行人,更感动了电视台台长,从而找回了张慧科,更感动了所有的观看电影的人;我们这群可爱的山里的孩子们,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我突然感觉身上的担子好重, 我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挑起这山区教育的重担,不辜负社会赋予我的这份使命,改变山区教育要从我做起。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900字


看电影是情节和思维互动的过程。好的影视作品是能够带给人思考的。观后感往往是具有主观倾向的。写观后感时,我们可以重点描写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和镜头。该如何才能将一篇作品观后感写好呢?栏目小编特意收集和整理了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欢迎阅读,希望你能喜欢!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篇1)

《一个都不能少》这是一部很给力的影片,在淡淡的。质朴之中让观者内心升起一股无穷的力量。是爱的升华,是对未来的憧憬,是对教育心存希望的力量!

从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爱的力量,想到了教育的责任与神圣。这部反映贫困山村师生学习、生活的故事片,让我们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不禁为那个执着的魏老师而感动,盯着银屏的双眼便不知不觉被泪水模糊了多次。

魏敏芝老师其实只有十三岁,正是读小学六年级的年龄。从魏老师的家境一定很贫寒。她来当代课老师的初衷完全是冲着这五十块钱而来的,但是她被孩子们的天真与求知欲感动了,为了高老师的千般叮嘱“这些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她历经艰辛。

魏老师带课的水泉小学,只有一位老师,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有大小四个年级的四十多名学生,而后陆陆续续失学十几名学生,魏老师来的时候,学校只剩下二十八名学生。在我们这些生活在幸福中的孩子们,这也能算学校?一元钱一盒粉笔,一支粉笔用一天。在水泉乡小学的孩子们看来,一支粉笔是如此的珍贵,看到粉笔被踩坏,孩子们甚至心疼的落泪。而我们城市里的学校,全部是宽敞明亮的楼房,还有许多现代化的教学设施。而且当粉笔掉在地上,同学们就像没看见似的走过去,甚至有些人直接从粉笔上踩过去,从来没有捡粉笔的意识。我们这些同学平时不懂得节约,乱用零花钱,这可真是不应该呀。

为了能筹集到县城去的车费,魏老师带着学生去搬砖。车费不够,她就步行去城里,在城里她更是一分钱也舍不得乱花,饿了吃的人家的剩饭,渴了就喝自来水。为了省钱,她写了一个晚上的寻人启事,听说上电视找人最快,她竟在电视台前等了一天半。她的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高老师临走时的叮嘱——“一个都不能少”。

影片的结局是可喜可敬的,在社会好心人的帮助下,水泉小学的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

一部简简单单的电影,没有感人至深的真实情节,却让人心中涌起一股力量,正是有着魏老师、高老师这样默默无闻,用汗水播种的希望,用赤诚浇灌着教坛,时刻因为“一个都不能少”而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我们这些孩子们,才能在广阔的蓝天中自由翱翔,才能在春风的沐浴下茁壮成长。

《一个都不能少》包含着魏老师对教育事业的执着和恪守,包含着在七彩阳光下快乐向上的莘莘学子们的无限感怀,记住这部刻骨铭心的电影吧,让她变成我懂得感恩,回报社会的风向标,让我们永远记取老师的教诲之恩,永远让胸前的红领巾飘扬出真善美的风采!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篇2)

这是一部令我至今难忘的电影,我真想不到有那样穷的地方,有那样穷的学校,有那样爱学生的老师,更想不到的是,竟然有一个调皮的学生因为被老师所感动而认真学习。

当我看完这部电影以后,不禁流下了热泪,那儿有一个穷的学校,学校有个老师,他母亲生重病而在床上无法起来,并去看望母亲,老师去找代课老师,却没一个人帮他,最后,找了一个小学没有毕业的十三岁小女孩代课。张慧科是一个调皮的孩子,因为家穷,所以把他送去城市打工。老师知道了这个消息,决定去把他找回来。但因为没钱,所以走路去找,后来发现张慧科走失了,又去报广播,都报了六次了,还没找到,她又去电视塔,当张慧科在电视上看到代课老师时,流下了泪。

当时,我也流下了泪,老师,是一个好老师,虽然,只是一个代课老师,一个小学生,可是,少了一个学生也不行,因为,她知道教好学生是她的责任,哪怕只当一个月的代课老师。为了一个学生,而从一个很穷的地区走到一个富有的城市,那多么的费力,哪天,我能去那里捐给她们一万元钱,那该多好啊!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篇3)

今日我们一齐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讲述的是一个小学民办教师的故事。此刻我才想起来,这是我小学语文课本里的一篇课文,我当时还是个孩子,并没有多少感触。此刻才发现其中的好多道理。

高教师母亲病重,需回家照顾,请了一个名叫魏敏芝的民办教师照看学生,这位魏教师只会抄黑板,唱歌,还经常忘词。为了对高教师的承诺“”一个都不能少“”,魏教师把有体育潜力的学生藏起来,不让县里的教师接走。为了这个承诺,他和班里同学们一齐搬砖凑学费,徒步去几十公里之外的县城,寻找要辍学打工的同学张慧科。受尽艰难困苦。为了寻找走失的张慧科,魏教师用仅剩的几元钱买了纸和笔,登寻人启事,在电视台门口站了一天一夜,才最终上了电视。

有人说魏教师愚蠢,干了好多事倍功半的事。可是我却不这么认为。试想一下,这位名办教师的文化程度和见识。如果我们在那样的环境条件下,应当也不会有多好。相反,魏教师的决不放弃的性格还值得我们学习。她的行动力更是令人敬佩,有什么想法能够立即行动。虽然欠缺计划性。可是不行动,机会是主动不会来找你的。看到他在电视台门口等了一天,真的有很大触动,如果换了我,肯定会中途放弃。

其实,魏教师思想的转变也值得我们思考,开始她只是为了村长答应给他50元钱,才来照看学生的。然而,随着与孩子们的相处,随着那20根粉笔的断裂,随着学习委员的日记,转变了魏教师,让她改变了思想,开始和孩子们相处融洽。这就是爱的神奇。开始她对学生不管不顾,只完成高教师交代的任务,任他们胡作非为。之后却能够为了一个辍学的孩子,走去县城。怎能不让人震撼。

还有就是农村的教育。相信很多人都对故事开头的场景印象深刻,简陋的教师,贫困的农村家庭,恶劣的生活条件,这些都让我们想要去帮忙他们。我也是来自农村,深深明白环境对人的成长有多大的影响。想改变这样的状况,国家要重视,有政策,我们每个普通老百姓,也得尽自我所能,捐钱捐物。让这些可爱的孩子们有更好的学习和生活条件。如果你还是学生,请珍惜眼前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吧,你可明白这是多么幸运。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篇4)

刚开始时,听到这个电影名字,觉得很新鲜。

一个都不少,是什么东西,一个都不少呢?立刻!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些景象:一个放羊的牧童,放着羊儿吃草。会不会是这个牧童让这些羊一个都不少呢?

我满怀好奇的等待电影的播放,原来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小山村。主人公是一个从别村来的小女孩儿,来暂当老师,一个小女孩能当好老师吗?村长答应过她给他50块钱,但前提条件是这儿的学生,一个都不能少。因为在此之前很多学生都去城里打工了,在这儿管学生比教学生还难。我们又想:是不是她在这儿教书,给的钱一个都不能少?这个小女孩就是代替高老师的魏老师,然而有一个男生经常和她作对——张慧科。

突然有一天,张慧科被送进城里打工,他答应过村长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于是他就想方设法要进城去找张慧科,学生们告诉她进城车费只要几块钱,他就带着学生们去搬砖那么就有钱进城了,但事实并非如此,车费超乎他们想象,他们还小赚不了那么多钱,就又想一个法子,学生做诱饵帮老师混进车里去。可还是失败了。没办法就只能徒步走进城去,人生地不熟的她很茫然,啊,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走到了城里,找到了张慧科的住所,但是张慧珂在火车上走丢了,他的第一个方法是你用火车站大广播来找人,失败了。

看到路边的寻人启事,让他有希望,又有了法子。他花光了所有的钱买了笔墨纸,她写了一夜的寻人启示。但因为一个人的一些话,是他白白浪费了这些钱。听说登广告可以更快的找到人,他就去电视台试试。但他既没钱又没证件,就在门口“守株待兔”,看到一个戴眼镜的人就问问她是不是台长,一天过去了她问了数不胜数的人。这不得不让我佩服他的耐心和决心!与此同时张慧科也不知该往何处?当他饿时,老板会给他一些吃的。但魏老师呢?却只能趁人不注意,吃别人的剩菜剩饭,看到这儿,让我有些愧对现在的生活。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等到了台长,台长被他感动了,答应他可以为他做广告。她对这里的一切感到畏惧,因为他从未见到过这样的新鲜玩意儿,做广告时,她哭了……她成功找到了张慧科。这多么激动人心啊!原来讨厌魏老师的张慧科现在感激他,是魏老师不畏艰辛,找到了他,我想已经没有任何形容词可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学生一个都不能少,也许旁人看了觉得魏老师就是一根筋,但她一心想找到学生的精神不是一般人可以拥有的。我应该珍惜现在良好的学习环境。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篇5)

看了电影《一个都不能少》,让我是回味无穷 ,整部电影看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贫穷、落后,教育更落后,第二就是山区也有人才,短短的一个赛跑,讲述了山沟里有多少有用的人才。第三,执着,为了一句承诺十三岁的魏敏芝为了一句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只身来到城里寻找辍学的张慧科,受尽了艰辛。

我是含着眼泪把这部电影看完的,在这样的穷山沟里,贫穷和落后制约着人们的生活,没钱读书,没钱看病,贫穷使很多小学生很早的辍学,同时,贫穷、交通不便使很多的老师不愿意到这里教学;当张慧科被找回来时,孩子们看着好心人捐来的粉笔,是多么的惊喜,多么的兴奋,魏敏芝老师让孩子们一个人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我看到了这群孩子有着多么强烈的求知欲和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兴趣;可是,因为贫穷,他们没有好老师,更没有教学资源;更可怕的是因为没钱而可能随时辍学。

在这样的穷山沟里,有多少祖国的花朵,他们都是祖国未来的人才,而因为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而消失在蒙芽之中,电影用两个简单的段落来描述这个场景,一是挑选体育尖子,二是魏敏芝不让那个学生去城里读书而追车,表现了山里的体育人才。表现的越简单越让人深思,是有极个别的学生被送到好地方去读书了,可是更多的学生呢,还得留在这个穷山沟继续接受教育,所以办好穷山沟里的教育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

山里的孩子有着不怕苦,不怕累而执着的精神,张慧科辍学去城里打工了,魏敏芝去城里寻找他回来,三天三夜,想尽了各种办法,写广告 ,找电视台台长上广播,其中的点点滴滴都是那么的艰辛,魏敏芝老师执着感动了广播员,感动了路旁的行人,更感动了电视台台长,从而找回了张慧科,更感动了所有的观看电影的人;我们这群可爱的山里的孩子们,他们也是祖国的花朵,也是祖国的未来,我突然感觉身上的担子好重, 我一定要不怕苦,不怕累,挑起这山区教育的重担,不辜负社会赋予我的这份使命,改变山区教育要从我做起。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篇6)

《一个也不能少》中主人公魏毓芝老师与学生张慧科之间矛盾的发生、发展、结局,几乎是影片的全部内容,而影片的主旨也随着这一矛盾的变化逐步表现出来了。

作为一个老师,魏毓芝有自身的缺点,然而作为一个人却有着这些缺点如何也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我们很容易想到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纯粹意义上的人,而能成为一名合

格的教师 ,反之,则是符合逻辑的。 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她那种尽职尽责、不达目的不罢休、一条道走到黑的精神。这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男女老少难道不是更具指导意义吗?对于那些在生活工作中对事业三心二意、一曝十寒、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来讲,不是极具规劝意义吗?

影片中“全班二十八个人,一个也不能少”的语言和实际行动很好地体现了主人公坚强不屈的性格。因为把生命能量发挥到极致去实现自己的信念的精神总是让人佩服且感动的,试想在现实生活中用这样诚实和顽强的态度对待实际困难的又有几人呢?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物质文明的急剧膨胀反到成为了许多精神空虚者最美丽的藉口。他们以此为由游戏人生、思想腐化、生活糜烂,却有着动人的哲言:今朝在酒今朝醉,明日有人送上来,吃喝嫖赌样样会,不枉人间走一回。看看,多么潇洒,多么豁达,在挥霍浪费上面心比金坚、势不回头、大义凛然得让人心碎,比革命时期为人类共同理想奋斗而被捕就义前的烈士们还要慷慨得多。孰不知只会享受不会创造的头脑总是让人感觉十分悲哀的,而把个人利益凌驾于一切利益之上者,当属悲哀之中尤其悲哀者。一个都不能少观后感400字。

片中魏毓芝那被夕阳拉长的身影和电视台大门口一声接一声的“你是台长吗?”的询问声,是何等震颤人心,那是对所有观众心底的理性呼唤——不管前面的困难,只认准了理当如此。只是那么一个简单的理由:一个也不能少。关于这一点我觉得只有一个字可以概括:犟!犟得让人拍案叫绝,犟得叫人心服口服,更犟得使人心为之震,久难忘怀。

一个都不能少电影观后感(篇7)

影片讲述了一名十四岁的农村少女(魏敏芝)到一个贫穷的小学代课,她毫无教学经验,不但不知如何教起,甚至受到学生的欺负。但她给校长的保证是,她会在原老师回来后把班级交还给她,一个学生都不会少。当班上一名学生因家计困难而必须放弃学业到城市中打工,这名代课老师想起她一个都不能少的承诺,费尽千辛万苦要将他找回。她没有钱,没有社会资源,却必须在复杂的大城市中找寻一名小孩。她和她的学生脑力激汤、团结合作,在寻人的过程中,无形中给了孩子最好的教育。

水泉小学的高老师要回家看望病重的母亲,村长从邻村找来魏敏芝给高老师代一个月课。高老师见魏敏芝只有十三岁,教不成书,不想要。村长告诉高老师,找这么一个人不容易,让魏敏芝把学生看住,凑合一个月等高老师回来再说。

水泉小学学生的辍学情况非常严重,每年都有学生辍学,原先有三四十个学生,现在只剩二十八个了。高老师临走时再三叮嘱魏敏芝,一定要把学生看住,一个都不能少。魏敏芝不会上课,整天让学生抄课文,每天清点人数,谁要把学生弄走,就跟谁急,连村长的话也不听。学生见她人小,又不会上课,不听她的,有的故意跟她捣乱,弄得教室里乱哄哄的。她不顾不问,只是守在教室门口,不到时间不让走。

十岁的张慧科因家里欠债无力偿还,不得不失学到城里打工。魏敏芝记住高老师临行前的叮嘱,决心把张慧科找回来,她打听到张慧科城里的住处,单身一人踏上了进城之路,十三岁的魏敏芝开始茫茫人海里的寻找

严格地来说,魏敏芝不算老师,她只是水泉小学的高老师临时找来看管学生的,但就为高老师临走时交代的一句话一定要把娃看住,一个都不能少,她表现出了惊人的执着和认真。(观后感)尽管她不懂教学,但责任这个教师身上最可贵的精神却在她身上得到了最朴实无华也最完美的体现。她可以为找回学生而义无反顾,可以象珍惜生命一样珍惜粉笔,她将一切我们无法想象的事情真切地呈现在我们眼前。也许就是她的一根筋让我们记住了她,同时记住的还有她的质朴和善良。

近年来中国遭遇的几大重创,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精神。影片中到最后也得到了社会的关注,客观上是帮助了那些孩子,但却不能持久的、长效的给予帮助,就像电影最后放的那样,媒体为水泉小学带来了书,带来了钱。但是,钱会用完的,书、粉笔也是会用完的。少的是什么?自然是每个人的付出,长久的付出。诚然,一个魏敏芝改变不了什么,一个高老师也改变不了什么。不过相信那句话,涓涓细流汇聚成大海没错,每个人都献出一份爱心,每个人都收获一份希望。支教之类的事情,我希望能有人前赴后继的做下去,少一些商业的色彩,多一些真诚。

我想,只要每一位老师看了像《一个都不能少》这样的影片都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每一位老师都能有魏老师那样的信念和责任感,中国的教育不再是问题。

[观后感范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心得


观看一部影片,就好像在眼前展开了一个新世界,人的思维不是静止的,观看作品的过程中思维也在不断跳跃。观看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写观后感是一种提升我们作文能力的捷径。怎么样才能写好一篇观后感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观后感范文]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心得”,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请收藏。

这个电影最令我感到的是魏老师找张慧科那一段:

魏老师经过千辛万苦来到大城市的电视台,却一次又一次被赶出,第二天团长终于被她的行为打动了,让电视台帮她寻找孩子。当张慧科在饭店看到魏老师在电视台找他时说的话时,发现老师这么爱他、关心他,所以他就和魏老师回水泉小学,而电视台也送出了许多东西给水泉小学。

啊!故事的结局真完美!故事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魏敏芝老师。

魏老师找了他3天,还吃别人剩下的食物,睡在大街上,她的坚持不懈令我敬佩。

在当时贫困的山区和现在的大城市,真是有天壤之别呀!不过,他们身上所有的精神气质我们都没有。他们连升国旗都那么认真,而我们却……他们的国旗是用木头做的,都弯了,而我们的旗杆是铁的,我们却在下面说话、玩……

现在的食物多么好!对于山里的孩子就是天堂美食,可我们却毫不珍惜。

看了这部电影,我一定要好好珍惜食物和现在的一切。

观后感参考: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心得模板


电影或电视剧,是可以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那些情节不断地触动着我们的思维,在观看了的后,故事情节激发了我们的浓浓兴趣,是时候通过写一篇观后感来把作品中的内涵精髓表达出来了,您是否正在考虑如何写观后感呢?急您所急,小编为朋友们了收集和编辑了“观后感参考: 《一个都不能少》观后心得模板”,供大家参考,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今天晚上我在电视上看了一场名叫《一个都不能少》的影片。片中讲述的是水泉乡,水泉小学高老师的妈妈生病了,她必须回家探望母亲,于是便请了一位只有十二岁的`魏敏芝来当代课老师,高老师走之前再三嘱咐魏敏芝说:“班里的同学一个都不能少”。可是没过多久,张慧科因为家里其穷,没钱给妈妈治病所以来到城里打工。当魏老师知道这个消息后就千里迢迢的来到城里寻找张慧科,最终在电视台长终于找到了张慧科,

水泉小学的教室是那么的破旧,桌子椅子都没有几个,每个学生的家境又是那么的贫穷。可是不管教室是多么破旧不堪,不管有没有桌椅板凳,他们仍然坚持学习。与他们相比我的生活环境是优越的多,所以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

影片中的魏老师对自己的学生那么好,我们班的张老师对我们更好,老师为了我们长有出息,无时无刻为我们辛苦的劳动着,老师这么关心我们,我们一定要以优异成绩来报答老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