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10-19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精选8篇。

这篇文章将帮助大家更全面地了解“科学启示录观后感”的相关内容,我相信这篇文章会让您愉快地度过一段时间。随着社会的发展,看电视或者看电影成为了我们的娱乐项目之一,通过其中难忘的情节能获得不少新的感悟。我们应该花些时间记录这些想法,写进观后感,观后感是提高自己阅读理解能力的一种有效方法。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篇1)

《科学启示录》这个栏目不仅增长了课外知识,还扩大了视野,是一个非常好的节目。

对于我们年轻人来说学习和探索历史是很有必要和帮助的。古时,在很多不同的国家或地区都会存在着一些神造人或地心说的说法,认为皇上就是天的儿子,是神派来统治人类的,所以人应该臣服于天子。古希腊人则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不同于一般的纪录片,观看《科学启示录》的同时也在进行着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无论是两弹一星元勋王希季在谈到在西南联大学习时所说的的“物质上不得了,精神上了不得”,还是1964年10月16日15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或是在1949至1956年间有超过3000名科学家海外归来报效祖国,都让我感动不已,热血沸腾。直到很多年过去了,一些如哥白尼一样的人才勇敢的站出来以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一切。。显然,在这个进程中,并不只是哥白尼一个天才,而是一个时代的成熟。而今,我们才能够知道人是进化而来,地球并不是宇宙的中心……

斯蒂芬霍金的《时间简史》一本读不懂的畅销书吸引着人们,使人们对它产生前所未有的好奇心。他用理性的思维研究了宇宙的起源和命运究竟是什么。哥白尼的著作《天球运行论》提出了日心说的观点,引发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变。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解释了时间、空间、运动、物质和能量内在关系,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科学启示录》让我认识了世界的发展历程,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一种思考方式,一件事情的发生是多方面因素共同造就的,应该有全方位的思考模式,“在人类历史上,人类理念的进化是极其缓慢和艰苦的,在这段无比漫长艰辛的历程中,那些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探索者,那些人类智慧的先驱,为我们展现了超凡的智慧、勇气和魅力,我们拥有舒适的学习环境和丰富的学习资源,理应更加努力,储备能量,今后能为祖国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篇2)

中国人学习了几百年,但我们是否真正学到了科学精神还很难说。遥望西方的这若干年,我们了解到一些因素或许促使了他们在近现代的强盛,比如民主,比如市场经济,比如马列主义,再比如科学。我们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挣扎,挣扎的不仅仅是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也包括它们与自身文化的冲突和取舍。

对于这样一个历史悠久、人口众多、领土辽阔的国家来说,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但从电影中看这段历史,我们发现,在某些时期,我们的社会精英,包括知识份子,都致力于用一种民族情感和理想,向公众传播科学思想和理念。

而在看完了《科学启示录》之后,我对一句话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该片的前期准备中,制作团队邀请了近百位国内外一流专家、学者参与,拍摄行程上万公里,东到上海,南达福建,西至新疆,并远赴英国、美国等国家进行采访和拍摄,历时3年艰难创作,可以说《科学启示录》获得的这些资料更加真实,更加具有时效性。它使我们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世界,更重要的是,了解我们在世界发展转型中所经历、改变和思考的事情。

无论是从15世纪初开始,世界各地的科学发展,还是从14世纪到17世纪末西方世界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科学革命,都引起了人类思维的几次重大变化。无论是抗日战争的爆发,科举制度的废除,新的留学热潮,还是受到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知识分子,都在思考中国教育和科学的发展。无论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在原子能计划遭受巨大破坏和美国对核计划的垄断压力下作出二战后的历史抉择,还是人们对科学问题继续追求一个又一个答案。

其中,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个时期都是一个学习的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其利弊,但我们不能否认,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在前人的基础上有了更多的经验可以借鉴,但我们不能停滞不前。

我们不仅要从自身找出问题,并加以反省和改正,也要学***的新科技、新思想,加以创新,形成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些科技和思想。

目前,不仅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国人民的民族国家观念也日益增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独特的,中国的成功也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有关。许多建立在文明传统基础上的政治模式是无法复制的。

中国的成功主要体现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但是,我们仍然面临许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法治、人权和更加完善的市场经济。

在对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充满信心的同时,我们要看到中国自身发展的基础依旧薄弱,如何使中国在普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规避风险把握机遇,如何使中国焕发出更大的创造力,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篇3)

看了《科学启示录》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其中爱因斯坦对相对论的坚持。

科学启示录让我们更加了解我们是谁,我们将要到哪里去,而人类对这个秘密的探索性回答令人震撼无比。也让我们了解到,最近几十年以来热带地区国家森林面积减少的情况十分严重。在1980--1990年,世界上有1.5亿公顷森林消失了。按照目前这种森林面积减少的速度,40年以后,一些东南亚国家就再也见不到一棵树了。

这个世界上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地方,未曾涉及的领域。但由于一些原因,人们在探索科学的道路上止步,而这一切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遗憾。很早以前我们就可以编写的历史却被推后了。人们认知这个世界的时间被延迟了。而这个时候的欧洲却有着不同的变化,一个画展里演绎出的微笑是人们几千年的探索。而这些科学探索对于人类来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跨度。人们通过科学修改了一部部历法。人们甚至通过一些计算发现了地球是运动的。这一切都在彰显着人类的智慧。表现出了科学的另一个本质世界,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巨变。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篇4)

发展科学需要新人才

—《科学启示录》第四集“选择”观后感

隋朝实行科举制度。它曾在选拔人才、维护封建统治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但随着朝代和社会环境的变化,科举制度已不能适应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一方面,几乎所有的书生十年寒窗苦读的目的是考取功名,享受俸禄,而不是钻研科学研究。

科举制一直培养和选取的人才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人才,而不是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的人才。另一方面,清代科举制度演变为八部选士制度,考试过程和制度既不公平也不公正。科举制度已经成为统治者奴役臣民的政治工具,其最初为统治选拔人才的现象已经消失。

写了《本草纲目》的李时珍、著有《徐霞客游记》的徐霞客和编写《天工开物》的宋应星都不是进士。有才能,有远见的学者得不到重用,科学技术的发展就缺失必要的“领头羊”。

保守思想是阻碍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障碍之一。发展科学技术,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我们知道,思想解放的过程是一个从点到面的过程。这里的“点”无疑是指有着前瞻性、科学性等“新”思想的新人才。

因此,要发展科学技术,首先要解放思想,要全面解放思想,就必须有新思想、新人才。只有新人才发挥“领头羊”的作用,思想解放才能全面实现。

清末,无论是政治上的封建帝王,经济上的小农经济体制,还是外交上的闭关锁国政策,都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积贫积弱,需要寻求强国之策。与此同时,西方列强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技术革命,越来越强大,肆意侵略中国。

这迫切需要中国找到御敌之方。由于不少先进中国人不断地探索与尝试,中国最终“选择”了民主和科学。因为只有民主才能解决政治问题,只有科学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学才能自强,才能抵御外敌。

中国的客观现实呼唤科学,科学的发展需要新的人才。传统人才安于现状,顽固守旧,盲目排外。新人才大多接受过先进的教育或思想,主张通过改革或革命改变现状。

同时,他们也热衷于发挥个人魅力,影响身边的人和大众,使人们的思想得到升华。当然,也有一些新人,先学习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然后应用到中国的建设中去。正是通过这些新人才的不断努力,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才的以加快,中国尴尬的局面才的以改善。

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新的人才,这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科学技术是核心竞争力,只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才能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进而提高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争取到更多的国际话语权,才能保障国家和平发展和人们幸福的美好生活。教育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人才是科技发展的核心。

发展教育需要完善教育体制,改善教育模式,改变教育理念;发展教育需要外部的大力支持,包括相关部门在技术和财政上的支持、社会大众的支持、家庭成员的支持;发展教育还要解决好教育中的突出问题,如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师生关系不融洽、教育与社会实践脱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只有搞好教育才能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只有储备足够的人才才能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从而实现人才强国战略。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篇5)

看完(科学启示录)我的感慨很深。总之,我认为,一个国家要想在发展上取得进步,就要及时了解周边国际环境的变化,吸取最先进的思想和生产力。我们要坚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即使面对困惑甚至批评。

在国家建设和管理方面,当我们知道国家体制存在问题时,我们不应该放弃变革的机会,以维持目前所谓的稳定。不了解时代潮流的人往往会被淘汰。

这部纪录视野纵贯古今,内容涵括中西,将科学史实、历史思辨、文化评价及文明探寻融为一体,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融会、接纳科学文明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探寻了当代中国科学文化形成的历史轨迹。该片紧紧抓住科学发展的主题,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意识和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其中也不乏一些事例来感染、教育人。

它对科学的发展、科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对我国国力的提升和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但这部电影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中国人研究科学精神已有数百年,但我们是否真正学到了科学精神还很难说。遥望西方的这若干年,我们了解到一些因素或许促使了他们在近现代的强盛,比如民主,比如市场经济,比如马列主义,再比如科学。

我们一直在学习和奋斗,包括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和取舍。我们一直都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接受以及引进外国文化的重要原则,可是,毕竟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家性质和发展方式,所以,还是要积极学习,同时开拓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精神。

综上所述,中国一直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积极前进,不遗余力,摒弃了盲目赞扬的思想。所以我认为无论如何,未来会更好,我们不应该在追求科学的过程中退缩。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篇6)

科学之路漫漫而修远

—《科学启示录》第七集“启示”观后感

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日新月异。科学技术巧妙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手机、电脑和互联网似乎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科学意识和科学观念似乎也在人们心中悄然扎根。随着科学的发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科学的道路是漫长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带来的质疑是没有答案的,一些令人惊讶的现象出现在物理学的前沿。

那就是至今还不能纳入到任何理论框架中的暗物质与暗能量。同样,生物学家发现,高达90%的高等生物遗传物质含有无用和未知的垃圾dna。这一系列的困惑和问题无疑是对人类智力的新挑战。

科学之路和认识之路一样,需要经历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这是一个连续的循环。对于人类的发展过程来说,认知过程是无限的。同理,科学之路也应该是没有尽头的。

科学之路漫漫而修远,需要吾辈携手共进。

在人类历史上,人类思想的演变是极其缓慢和艰巨的。在这漫长而艰辛的历程中,那些发现大自然奥秘的探险家和人类智慧的开拓者,向我们展示了非凡的智慧、勇气和勇气。2000年前,当阿基米德面对罗马士兵的剑时,他张开双臂保护沙盘上的一个几何图形,并大声喊道:

“不要动我的圆”;300年前,当罗马教皇宣判伽利略终生监禁时,这位70多岁的老人喃喃自语:“可是地球仍在转动啊”;100年前,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最初发表时,甚至许多著名的物理学家都认为他是一派胡言……在这些人类历史无法遗忘的细节与感悟中,一群对真理追求与坚守的身影永远没有消失。在漫长的科学道路上,我们需要这样一群人。

只有这样,才能解开自然与社会的未知之谜,进而了解自然,了解宇宙,引导人们进行社会实践。在科学之路上,我们可以选择沿着前人的脚印一路前行,这是继承。但是我们一定也要勇敢地尝试前人就没有尝试过的“小径”,这是创新。

我们必须处理好追求真理和坚持真理的关系。面对现实,我们既不能自立,拒绝一切,也不能盲目轻率地接受一切。只有坚持和创新,科学的道路才会越来越宽,越来越多的后来者才会走科学的道路。

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在信息革命的冲击下,人类正面临着新文明的再创造。中国应该为拥有世界上最古老、最持久的文明而自豪,应该深刻反思一段逝去的岁月,应该肩负起创造人类新文明的使命。一方面要把科技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始终坚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要使提高现代公民的科学综合素质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我们一定要记住:发展科学事业还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要引进外国先进的技术、观念和人才,也要适当地把自己已经拥有的成熟的东西,介绍给更广的人群,扩大认知的范围。只有相互交融、相互学习的科学技术才有生命力和创造力。

我们是谁?我们从**来?我们要去向**?人类对这个秘密的探索性研究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科学之路漫漫而修远,我们必须不懈追求。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篇7)

用了一天时间看了这个科学启示录,让我懂了很多,开拓了眼界,真的很令人震撼!这个记录篇一共分了七集。

第一集《源流》讲的是从15世纪早期起,发生在全世界各地由科学发展引起的人类思维的几次重大转变。郑和之后的一百年大明帝国平安而富足,那时候文官控制了整个朝廷,此时的古典文明就被砸得粉碎,欧洲开始崛起。我看到在这个时候,人们就开始对数学又来一定的认识还有好强烈的好奇心,就产生了数学家进行研究。正在这时候哥白尼的日心说思想出来了。可以看出当时的文化还是很发达的。

第二集《断裂》讲了从14世纪到17世纪末,西方世界连续发生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科学革命等极大影响人类文明进程的重大事件。西方文化变革成为了以科学为中心的了,科学的正确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这一点在现代来说都是很正确很适用的,我们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就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第三集《风暴》讲的是中国,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科举制度废除,新兴的留学热潮预示一个剧变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的留学生也来到外国,深受外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熏陶。当时就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被译成中文传入中国。

第四集《选择》主要讲的是经过新文化运动洗礼的中国知识分子对中国教育和科学发展所作的思考。19xx5月4日的新文化运动表示了学生们的爱国情怀,也引发了他们对文化的心得认识。中国的科学文化发展有曲折但是也有进步。中央研究院是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国家层面的专门从事科学研究的机构。

第五集《决策》讲述二战后,在原子武器的巨大毁灭性以及美国对核武器的垄断压力下,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如何作出历史抉择。这个时候北京有科学知识展览会,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人民的科学文化知识。又有钱三强、钱学森等优秀的爱国主义科学家知识分子回国为国家科学事业做贡献。

第六集《希望》,观众们将看到在21世纪,科学不再仅仅是知识和技术,而是人类认识世的一种方法。这个时期又涌现出陈景润等优秀的知识分子。《哥德巴赫猜想》的报告文学轰动中国。

看完《科学启示录》我的感慨很深。总之,我觉得一个国家要取得发展进步我们应该要及时了解周围国际环境的变化,以便汲取最先进的思想和最先进生产力。要坚持独立思考的习惯,即使面对周围的不解甚至非议。还有在国家建设管理的方面我们知道国家制度存在问题时,不要为了维护当下所谓的稳定就放弃变革的机会,不懂的顺应时代潮流往往会被淘汰出局。

这部纪录视野纵贯古今,内容涵括中西,将科学史实、历史思辨、文化评价及文明探寻融为一体,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融会、接纳科学文明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探寻了当代中国科学文化形成的历史轨迹。这部片子紧紧把握好科学发展这一主题,不断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意识、提高全民族的科学素质。其中也不乏一些事例来感染、教育人。它对科学发展、科学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对中国国力的提升、对国民素质的增强等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这部片子也反映了一些问题:中国人学习西方科学精神学了几百年,其实很难说我们是否学会了真正的科学精神。遥望西方的这若干年,我们了解到一些因素或许促使了他们在近现代的强盛,比如民主,比如市场经济,比如马列主义,再比如科学。我们一直在学习,一直在挣扎,包括它们与中国文化的冲突和取舍。我们一直都把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作为接受以及引进外国文化的重要原则,可是,毕竟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家性质和发展方式,所以,还是要积极学习,同时开拓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科学精神。

所以综上所述,我国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一直是在积极地前进,并且不遗余力,但是也许由于种种原因结果并不明显或者是并不尽如人意但是我们也一直不断地对自己的文化加以深刻的反省和四边,并且摒弃盲目推崇的想法。故我觉得无论如何,未来一定会更美好,我们在追逐科学的道路上不应后退。

科学启示录观后感(篇8)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观看了《科学启示录》这部影片,看完之后总体来说感觉很不错,给我带来了很多感想。

《科学启示录》是一部传播科学文化的大型纪录片,片长280分钟,共分为7集:第一集《源流》、第二集《断裂》、第三集《风暴》、第四集《选择》、第五集《决策》、第六集《希望》、第七集《启示》。该片以16世纪中西初会和近代科学革命诞生为开场,至21世纪中国推进科学发展观止,以故事化的叙事展开历史画卷,系统阐述了中华文明融会、接纳科学文明对于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意义,探寻了当代中国科学文化形成的历史轨迹。

特别是第三集《风暴》将目光聚焦中国,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19xx,在中国已有1300年历史的科举制度正式废除;中国青年人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留学热潮。一个剧变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当代,不仅中国的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中国人的民族国家观念也日益加强。中国的发展道路是独特的,中国的成功也与中国的历史经验和文化传统有着一定的联系。建立在文明传统基础上的很多政治模式也是不可复制的。中国的成功主要体现在经济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我们还面临着很多问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比如还要实现社会主义的民主、法治、人权和以及更完备的市场经济。在对中国的巨大发展潜力和美好前景充满信心的同时,我们要看到中国自身发展的基础依旧薄弱,如何使中国在普遍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在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中规避风险把握机遇,如何使中国焕发出更大的创造力

整部影片,格调庄重令人震憾,对中国国力的提升、国民素质的增强等具有重要意义。并且该片给公众开启了一道门,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它又从世界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科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使我们对于中国的发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