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父亲》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3-08

《父亲》观后感7篇。

读书笔记吧推荐更多专题:“《父亲》观后感”。

写篇观后感应该包括哪几个基本的部分呢?在观看影片时,您一定被其中的情感所打动。与其将感悟铭记于心,不如将其写成观后感,观后感可以帮我们整理累积从影片中获取的知识,推荐你看看以下的《父亲》观后感,相信您能从本文找到帮助!

《父亲》观后感【篇1】

前几天读了周国平的《妞妞》这本书,我深刻地领悟了作者对女儿深深的爱和面对女儿死亡的悲痛欲绝,读过之后似乎对人生有了深层次的了解,感触颇多。

“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割断父母对孩子的牵挂,连死亡也不能。这牵挂的线团系在你的远逝的小躯体上,穿透生死的壁垒,达于另一个世界。”这是一位父亲对女儿的离去,用爱和痛发自内心的感叹。

《妞妞》讲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妞妞出生后,成为了父亲的掌上明珠,全家都在为这一小生命的到来而感到欣喜,可是生命是脆弱的,不幸的妞妞却在一个月后被查出患有眼癌。家人们还沉浸在迎接妞妞出生的喜悦里,这突如其来的噩耗却给了他们天大的打击。面对这窘迫的局面,只有两种选择:一是立即手术,这样能延长生命,但妞妞会变成一个盲人;另一种选择就是不手术,但只有半年到一年的时间。作者忧郁了,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儿如此天真可爱,还有她那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的稚嫩与无谐,他真的不忍心让她的世界失去光明。于是选择了不手术,陪伴妞妞快快乐乐地走完最后一程。在接下来的一年多时间里,作者亲眼目睹了女儿被步步逼近的死神夺去生命的全过程,送走了与自己朝夕相处一年多的最亲的人。那是一种痛,是初为人父却在转眼间失去了属于自己的生命的痛。作者用哲学家的头脑思考生命的价值和真谛,用自己的切肤之痛诉说了对生命的思考!

妞妞是不幸的,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上,还没来得及享受美丽人间带给她的新奇,就失去了寻找光明的眼睛。她不懂什么叫生,什么叫死,更不懂生命的意义,于是面对病魔缠身,她仍旧天真的笑,肿瘤扩散导致她的眼睛肿痛,可她揉揉便罢,不吵也不闹,依然尽力地睁大眼睛寻找亮光。在周国平的笔下,妞妞不仅是他的心肝宝贝儿,更是他所钦佩和敬畏的生命。如此小的孩子承受着大人都无法忍受的病痛,而且笑对生活,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这对所有人来讲都是一个生命的启示。妞妞的一生只有一次生日,比起她,我们任何一个人都能算得上是幸运了。妞妞生来招人喜欢,在不会说话的时候就懂得大人们的言行,懂事又听话,而她越是这样,人们越是为她感到惋惜,为她抱怨人生对她的不公。但是我们换一个角度去想,也许妞妞的生命会更有意义。她毕竟在世上活了只有一年多,还没有洞察生命的能力,不知道自己将会很快消失人间,更不懂大人们为何伤心。

也许周国平当初的选择是对的,与其让她延长生命,倒不如让她开开心心走一回,不留下什么留恋和遗憾。妞妞的死对于她自己并不是悲剧,而对于她的亲人却是一个惨痛的悲剧体验,但这总比等长大后为自己的残缺而绝望好吧。从妞妞的身上,我们可能读懂了许多,但我想最重要的就是生命是可贵的,而死亡也并不意味着悲剧,死者的去也许是种解脱,就像妞妞一样,天使般降临,最终又飞回了神圣的天堂,痛苦的折磨是她来世间一回最不应得到的。世界上有无处不在的善良,也到处充满有意和无意的伤害。让觉醒的灵魂无处可藏,让脆弱的生命防不胜防。妞妞,还有她的家人……上苍无法疼爱所有的善良,也无法惩罚所有的伤害,也许只有善待自己呵护自己,生活才不会无奈了结,快乐才会长久的延续!

《妞妞》这本书之所以如此感人,是因为周国平以一个父亲的视角,以自己亲身的经历在诉说生命的意义。妞妞是他心头的一块肉,相处一年多,他对女儿的爱已经胜过一切。而在妞妞出生之前,这是他意想不到的。人都说母爱是天生的,因为母亲与孩子血脉相连,而父爱,是与孩子相处后才产生的,毕竟与孩子有一层隔膜。周国平也一样,在妞妞降生之前,他并没有太多的兴趣,只是不断地被买回家的婴儿用品所惊扰,直到孩子出生那一刻,或许都没有准备好他的爱。可是妞妞的出生是他无法拒绝的生命震撼,作为一个哲学家,他竟想不到自己对孩子产生了如此之深的感情,觉得他的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在书中说:“宁可做平庸的父亲,不做杰出的哲学家”。的确,妞妞改变了他对人生的态度,为了女儿他宁愿放弃他的事业,这就是爱的力量!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妞妞,奇迹般地来到这个世界,被父母托在手中,享受天伦之乐。可是周国平作为一个父亲,守着自己注定夭折的孩子,必定有太多的遗憾与无奈,可见他的爱是多么的伟大。妞妞走了,短暂的18个月带给周先生的是一生的怀念。他在书中说:“小妞妞,爸爸担心的是你那么弱小无助,从未离开过爸爸妈妈,我们竟让你一个人出远门,你那双还没有学会走阳间的路的小脚丫,竟要独自走那条阴森的冥路了”,这种担忧与牵挂,我想也只有亲人才会发出,妞妞是周先生的血脉,是他生命的延续,当他敞开胸怀将全部的爱倾注于女儿身上,他感到希望不再渺茫,因为妞妞就是他的希望。不幸的降临,酝酿着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但即便是这样,也阻隔不了永恒的亲情,因为生命的价值在于爱的交换。妞妞让周国平懂得:“世上没有什么东西能割断父母对孩子的牵挂,连死亡也不能,这牵挂的线团系在你远逝的小躯体上,穿透生死的壁垒,达于另一个世界。我明知你不复存在,仍然惦记你犹如惦记一个失踪的游子”。但愿这种牵挂能穿越时空飞到妞妞身边,成为永恒!

书中周先生是这样定义幸福的:“幸福其实是一种能力,首先要问自己,自己有没有感受幸福的能力。”幸福其实很简单,它就在我们的周围,而很多时候我们却没有能力去发现它,只会抱怨命运的不公平,因为有时我们迷失了自我,失去了平衡,忘记了自己的位置,只有随时随地用心灵去品尝生活的滋味,才有幸福可谈。生命本来就是一个奇迹,我们能够来到这个世上,而且健康地活着,已经是多么的不容易。每个清晨,可以和阳光相逢,每个夜晚,可以与美梦共游,我们应该有更多的理由面对岁月说声感谢和感恩。当我们牵着孩子的手,陪着孩子行走在成长之路上时,千万别觉得疲惫不堪前路漫长,我们应该静心享受这份幸福,它真的只是几年一晃而过的时光。一个娇嫩的生命需要不断的鼓励与欣赏,成长的日子里充满阳光,苗儿才会茁壮,花儿才会更加芬芳。每个人心中都会有无法逃避、无法面对的暗流,无论怎么做它都会依然存在,要学会用宽容的心去面对,才会有精彩的人生。

《妞妞》让我泪流满面,周先生对生命的诉说让我为之震撼,感谢妞妞,感谢周国平,也感谢曾经有过的苦痛与悲伤,让我知道活着的价值,生命的真谛!

《父亲》观后感【篇2】

鼠族Ⅰ的读后感,来自当当网上书店的网友:《鼠族》1《鼠族》一套两本,已经火过一阵了,但是一直没买,一个是因为绘画不是很吸引我,再一个就是我一般对畅销书都抱很谨慎的态度。毕竟因为买畅销书失望比惊喜更多。这次是在朋友老牛家看到的,他极力推荐,说比《在伊朗长大》要好。那就看看,反正是漫画,很快就能看完。最近正在读好几个大部头,正好可以放松一下。《鼠族》讲的是一个波兰犹太人在二战中的故事,整个家族就好象老鼠一样东躲西藏,因为他们家里很有钱,有几个工厂,所以不断用钱使自己幸运地逃过一次又一次的劫难。在危机重重中,生存下来。可是最后在想要偷渡离开波兰去匈牙利的时候,被蛇头欺骗,出卖给盖世太保,送到了奥斯威辛。前几天早上起来早看过一个记录片,讲述的是巴勒斯坦的犹太人组织和希特勒曾经有过一次合作,把德国占领区内的犹太人送到巴勒斯坦,好支持犹太人的复国运动。为此他们还为希特勒提供了一些犹太人想要暗杀希特勒的情报,最后合作并未成功。不知道为什么希特勒非要从肉体上消灭犹太人,这样只能够激发犹太人对他的刻骨的仇恨。如果当时能够为这些犹太人提供一个机会,让他们来到巴勒斯坦,那将是一件多么值得期待的故事啊!可惜没有,那么多聪明智慧的犹太人,那么多百万富翁,那么多医生律师,那么多商人教授被直接送进了毒气室!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灾难啊……

《父亲》观后感【篇3】

昨天看了张艺谋拍的《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非常感动。

看到这个电影的名字的时候,我以为是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一部电影。后来发现是一部唯美的爱情电影。看了不禁潸然泪下。与《卧虎藏龙》这部电影中身怀绝技精明干练的女侠截然不同,章子怡在这部电影里面饰演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我也难以忘怀电影中那个穿着红棉袄的女人在门口等着骆先生的美丽动人的身影,冬天的阳光洒在了青春的脸上,脸上泛着红晕,有些激动,因为她终于等来了自己爱的人,有些娇羞,因为这是她爱的人。另外一个难以忘怀的场景就是她发着高烧在飘着大雪的严冬去县城找骆先生,我心想,这个傻女人,难道连命都不想要了吗,现在社会还能找到一个这样的女人吗?

更让人赞叹的就是这个女人竟然爱骆先生爱了一辈子,喜欢听他上课时洪亮的声音,一听就是四十年。没有杂质的爱情是那么的美好。

他们都是幸福的,因为彼此深爱着对方,不离不弃。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更是值得赞赏。

《父亲》观后感【篇4】

曲折的悲伤从鲁迅作品里由内而外蔓延开来。

从《父亲的病》这篇文章中,我感受到了作者的悲痛和当时的社会氛围。文章主要描写陈联和、衍太太先生,讽刺当今迷信社会。

从文中可以看出,陈联和先生是一个金钱至上的人,他和衍太太都很迷信。可以从自然界看,也许前世,把纸锭和一种《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起来捏在拳头里。从他的药方里,总有专门的药丸粉和奇特的药物指南。可以看出,陈联和先生不是阿明医生。他开了一些罕见的药,只是为了突出他高超的医术,拖延病人的时间。作者不厌其烦地问药店、乡下人、卖草药的、老人、学者、木匠,他们都只是摇头。此时,作者的心情一定很焦虑。就这样,提交人父亲的病被误诊给了陈联和先生。为什么陈联和先生医术并不高超却是人们眼中的名医?这个问题深深触动了人心。后来才知道,当时社会上的人都很迷信,都被陈联和先生忽悠了。

当时有一种迷信,认为当一个人奄奄一息,奄奄一息的时候,喊他的名字会把那个人的灵魂带回来。当作者的父亲快要死的时候,衍太太叫他喊。但作者在文章中写道,当时我还是听到了自己的声音,每次听到都觉得这是我父亲最大的错误。因为作者没能在生命的最后一秒给父亲安宁。

这不仅是,神父的病,也是社会的病。不仅是作者的错,也是社会的错。

《父亲》观后感【篇5】

父亲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跟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直到60岁那年因照看侄女不得已随同母亲进了城。父亲进城后可谓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满脑子都是对乡村的怀念:记挂着那几亩养育了全家老少的土地;想念那三百多户村民的村子;思念着淳朴的乡邻……如今父亲知道一旦离开了土地,土地是再也不会回馈他

什么东西了,想当年进城看望我们带着大包小包“土货’的情景将一去不复返了。

在城里,蔬菜、面粉都要买着吃,贵贱先不说,那质量着实让人不放心。有一次,母亲买回斤韭菜包了顿饺子,全家吃了是上吐下泻,父亲一急之下嚷着要回老家亲自种菜给我们吃。父母都60多岁的人了怎能将他们老了再给分开?无奈之下,弟弟给父亲物色到了一块距家十二三里路远、一处工厂墙外的闲置土地。父亲如获至宝,他认为,凭他的身子骨再干上十年是不成问题的',照顾侄女,母亲一个人就够了。尽管父亲和母亲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每个月都有固定的工资收入,生活无忧,但父亲一直信奉“人一定要动,不动就容易生病”。

自从有了这块地,父亲重新找回了当农民的感觉。他骑着电动车每天一个来回,在地里大干了起来。先把地里的石头、砖块搬出去,再锄掉荒草,然后用铁锨一锨一锨地把土翻松,将土块拍碎,待土地平整后,他再砌出几到埂,用脚踩实。接下来的日子,父亲买回种子、肥料,根据不同的季节种上了时令蔬菜。黄瓜、茄子、豆角等一应俱全,就连朝阳的墙边他也不放过,剜出几个孔,撒进几粒扁豆种。土地是最懂农民心的,你付出了,它会给你丰厚的回报。同样的,这块土地也没有辜负父亲,他种的西红柿颜色纯正,尽管模样不太好看歪七扭八的,但加入鸡蛋一炒,殷红伴着嫩黄酸香爽口;他种的韭菜叶子狭细夹杂着黄叶,但包出来的饺子却翠绿隐透,风味浓郁;他种的黄瓜顶花带刺或翠绿细长或粗壮翠嫩,鲜亮得让人垂涎欲滴……

父亲的菜园确实丰富了我家的餐桌。每当蔬菜成熟时,父亲一样样打点好,打个电话叫我们去拿,数量多的时候还会分给左邻右舍和厂子里的工人。父亲知道,城里人都稀罕这点绿色东西,他看见过中午在厂子里就餐的工人时常拔颗小葱开胃,摘根黄瓜尝鲜,都装作没看见,吃就吃吧,自己种的东西算计个什么?日子一长,工人们不好意思了,家里种苹果的给父亲带了苹果,种姜的带了姜,腌咸菜的捎了咸菜,似乎要对“侵略“父亲菜园进行补偿。父亲执意不收,他们放下就走,一来二往父亲与他们都成了朋友。

今年,父亲65岁了,种菜的热情依旧不减。我们多次劝他不要再种了,上了年纪的人了,万一有个闪失怎么办?他却乐呵呵地说:“能在城里跟土地打上交道,有点儿事忙活着,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能让你们跟着吃上放心菜,何乐而不为呢?”。为了尊重父亲的种菜决定,我和弟弟一商量,给他购置了一辆小型电动轿车,好让他种菜的路上少些风吹日晒。

其实,父亲种下的不仅仅是蔬菜,更多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我们的爱!

《父亲》观后感【篇6】

读罢《我的事业是父亲》一书,我心中感慨颇多!并不是主人公蔡笑晚高效地培养博士生的成就如何地触动了我,反而是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他的昂扬向上的生活态度、坚定不移的人生信念和志存高远的不懈追求激励了我。

一个普通的家庭走出了三个大学生,三个博士生,六个孩子个个成才,被称为博士之家,这是多么令人惊诧的事呀!当时在浙江温州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时之间人们奔走相告,蔡笑晚成了名人,成了一个奇迹,被媒体评价为人才魔术师。

那么,这真的只是一个奇迹吗?他真的是一位人才魔术师吗?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不,当然不是,我认为这是一个父亲二十多年来用心教育孩子的必然结果。

家庭的早期教育决定了一切。推动世界的手是摇摇篮的手。母误子半轮,便误了一生。蔡笑晚的这些话语无不说明了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卡尔威特的教育》一书中也有这样一段话: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取决于天赋的多少,而是取决于从出生到五六岁这段时间的教育。诚然,孩子的天赋存在着差异,但这差异是有限的。所以,不用说生下来就具备很高天赋的孩子,就是那些天赋一般的孩子,只要给予合理的教育,也能成为优秀的人。

所以,当我们把三岁以内的幼儿期看成是无知的蒙昧阶段时,蔡笑晚已经开始对自己的孩子实施早期教育了,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可行的。正因为家庭的早期教育使他的孩子一个个经历了自学和跳级,在比别的孩子小三、四岁的情况下却能学到最好,成为名副其实的优秀生。

我们可能认为自己的孩子缺乏自信,往往希望老师在学校里能给予孩子更多的发言的机会等表现自己,以此让孩子树立起自信心。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孩子的自信来源于家庭,并不是在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指出:受到母亲无限宠爱的人,一辈子都保持着征服者的感情,也就是保持着对成功的信心,在现实中也经常取得成功。对孩子自信的培养只能从小由家庭潜移默化,用母爱诱发出来。

一个人可以被别人歧视,但万万不能被自己的父母歧视。当我们在与孩子的交流、交谈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措辞,千万不要轻易说出伤害孩子自尊心的话语,摧残孩子的自信心,让他觉得自己是个一无是处的人。

注重因材施教

蔡笑晚的每个孩子都有一本档案,里面记载着从小到大的学习历程和取得的成绩。他还坚持与孩子通信,为每个孩子记录,通过这些去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不同点,然后研究出更有针对性的教育方法来。

蔡笑晚发现孩子的最佳教育时间是在两岁半后。他这时候就给自己的孩子进行简单的加减运算训练。不久,他惊奇地发现,即使在幼儿阶段,孩子也具备进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且教得越多学得越快。他说:一般的家长只从1教到10,但我一直教他们念到千位数,让他们对大数字也很熟悉。等到他们会写的时候再教加减乘除法,因为有了大数字的基础,多位数的运算也就便利一些了。一年级学生最多就是进行两位数的运算,但我的孩子在上学之前就会算四位数的加法了!

因材施教是多么重要。事实证明,人的智力是有差异的,我们不能忽略了儿童智力发育的不平衡性,刻板地用同一年龄限制并用同一速度去教育智力发育程度相当不同的孩子。因此,对那些接受能力弱的孩子,我们应注重其基础知识的掌握,在要求难度上稍微降低一点,在情商发挥上给予更多的机会;对于那些情商很高的孩子,给予更多的规则和理性思维更多的训练,从而尽力避免吃不饱或吃不了的现象。

正确看待分数

当蔡笑晚的孩子成绩不够好时,他往往很能理解孩子们,但他做得最多的还是帮助孩子分析原因,寻找失误的缘故,并要求他下次能做好,同时告戒孩子:能做的题目一定要细心做好,万万不能失分,真正难的题目,你做不出来,别人也不见得能做出来,所以考试或竞赛的关键是把自己的实际水平发挥出来。拥有真才实学才是最重要的。正因为父亲的鼓励和支持,六个孩子总能在低谷中走出,总能在一段时间后成为班中的佼佼者,数一数二的成绩总能让父亲骄傲一回,但新的起点还在等着他们,所以他们又会踏上新的征程。

可是,我们往往只看重孩子的分数,而对于孩子错误的题目并没有深入地去看,更没有去问孩子为何当时做错了,是不懂?还是粗心?没有去找问题的根源,看着分数有的置之不理,有的怒发冲冠,还有的唉声叹气。试想,孩子的心里又会怎么想呢?学习的积极性又怎能调动起来呢?

当我看到蔡笑晚和孩子们进行信件交流的时候,不禁被他的专业所震惊,孩子在学什么,他都是了如指掌,并能精辟地指出孩子需要做的是什么,该注意的又是什么。在专业的选择中他也能一箭矢的命中要害,对孩子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假如我们也能对自己的孩子的学习如此关注的话,孩子又怎能不好好学习呢?

《我的事业是父亲》既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教子书,又是一部难得的贮满诸多教子实践、教育理念,可操作、可模仿、可仿效的家庭教育实践读本。从这本书中,我为蔡笑晚的教育理念所折服。书中介绍的很多经验,我们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无论是教育自己的子女还是学生。

《父亲》观后感【篇7】

读完父亲的名片后,深深的触动了我。

我也有当过父母“名片”的时候。

那还是在我上小学的时候,那时的我刚上二年级上学期,我那时还很淘气,放学以后,我到好朋友家里去做客,那时我第一次去她家,本来前面都挺好的,但是因为那天老师留了份手抄报,以前都是妈妈给我画手抄报,但那天很晚妈妈迟迟还没来接我。

那个同学的妈妈让我们自己动手画手抄报,看着眼前的手抄版,我说我的这样作业都是妈妈给我画的,然后那个同学的妈妈小声说了句:“连手抄报都不自己画,什么父母教出的孩子啊。”听到这样的挖苦,我顿时感到很难过。没一会儿,爸爸妈妈来接我了,那位家长跟他们说了句话,然后他们就带我回家了。我不记得怎么回家的,只知道那天我的妈妈哭了……

但没几天就月考,那次月考我考得很好,老师在家长面前还表扬了我。通过这些事,逐渐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好与坏就是父母对外的一张“名片”。

我们以后一定要励志,要当父母的好“名片”,更要成为一张“光荣的名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