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读后感推荐语怎么写1000字精选5篇

发表时间:2023-02-04

读后感推荐。

读书让我们更好的去了解生活,明白生活的道理。读完作品之后,心中久久不能平静。我们就可以通过文字的方式把那些心得体会记录下来,不知道你有没有在找作品读后感范文呢?读书笔记吧花时间特意编辑了读后感推荐语怎么写,欢迎大家参考阅读。

读后感推荐语怎么写(篇1)

读完鲁迅先生的《孔乙己》,心情不禁有些沉重。

孔乙己是一个封建社会的读书人,生活拮据又死要面子,迂腐却又不失善良本性,但最终还是被冷漠的社会和麻木不仁的人们所吞噬。

在酒馆里,长衫主顾鄙视的笑孔乙己穷酸;短衣帮麻木不仁地拿孔乙己的痛苦作为笑料;掌柜见孔乙己惨不成样的样子,没有人性的拿他取笑作乐……孔乙己当然是不幸的,分明是偷了别人家的东西,在被人嘲笑时,却又死要面子,据理力争,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便是一个自命清高,迂腐不堪,自欺欺人的人罢了,然而又读到后面,却又发现孔乙己是个善良、热心的人,还总使得旁人发笑、快活,但他自己却又一次又一次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严重的打击。

孔乙己是在笑声中出场,却也是在笑声中走向死亡,这样的秋天甚是悲凉。旁人鄙视、嘲笑孔乙己也就罢了,连“我”这样的一个小伙计也甚鄙视他,说话都不愿与他多讲几句话,足见这个社会对于孔乙己这样的不幸者是多么冷漠,人们是多么的麻木不仁。最后,“我”都没有亲眼所见或亲耳听到孔乙己的死讯,在这样一个社会里,孔乙己看来是必死无疑。

人们的自私麻木逐渐把自己本性中的善良和宽容泯灭了,人们同时也忘记了:一个人越是能宽容别人,就越是有爱心和同情心,越能得到他人的尊重与敬重。

读完《孔乙己》,心中也感慨万千:人活在世上,必然会有坎坷,历经不幸,若是有能力,得多伸出援助之手,去帮助他人;若没有能力,也不能对那些更加不幸的人投去冷笑与取笑。这个世界,这个社会,需要我们尊重、友爱、给予帮助……

读后感推荐语怎么写(篇2)

正如一条颠簸在大海中的航船,始终会在浪尖与谷地起伏一样,前行在写作之路上的作家们的创作状态无疑不可能稳定如一。余华也不例外。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余华在1995年前后,也就他在那篇《活着》的创作前期,余华的文学创作进入了一个很微妙的时期。

首先,我们跨越对经过和原因的猜测和臆断,把目光直接投向1997年,我们会发现余华在那一年做出的一个对中国先锋文坛不啻为一个噩耗的决定:放弃先锋试验。然后我们再回眸身后。这时候就会发现,那实际上在1995年就已经是注定的事情了。这一年,另外两个著名的年轻作家苏童,莫言也作出了类似的决定。余华的告别先锋小说的宣言是:"我此刻是一个关注现实的作家"而这时恰恰是他继《活着》之后,另外一个长篇小说《许三观卖血记》杀青不久。那么就让我们稍微关注一下这后一部被作者声称为"关注现实"的作品。实际上,它与余华早期作品之间相当明显的变化。或者说,我们会惊异地发现这篇文章与余华早期的《在细雨中呼喊》完全是两种样貌。

那么我们再把目光转回到1995年,就会发现余华的唯一兼有现实主义文学和先锋小说特征的作品,就是那篇轰动一时的《活着》。这样说来,《活着》就应是余华创作的一个过渡。

《活着》是余华创作的一个分水岭。一方面我们可透过《活着》继续一个真理:写作是需要天赋的。余华在自己的创作风格转型期间完成了一部伟大的作品。同时,也因为另外一个真理,"写作是不能完全依靠天赋的",余华的先锋性写作在经过了十多个年头后,于1995年左右的时候彻底陷入了低潮。事实上,这在中国文坛还是具有必须广泛性的。1980年以后露面的作者中,都以前被先锋的这样的标签贴过,但是他们在90年代前后,悄然进入了他们以前不屑的主流文学。当然余华等少数几人坚持的时间甚至还要更久一些。

从这个角度说,《活着》是作者在自己进行先锋性文本创新枯竭的时候,寻求出来的一条出路。但是作者自己恐怕不同意这样的观点。从作品本身看,尤其是在作品的前半部分流露出来的很大的随意性能够看出,《活着》不是一部在构思完全成熟后才开始创作的作品。余华有可能象孩子信手涂鸦一般写下一个开头(这个开头如果对照余华的自身经历的话,会发现惊人的真实性,事实上,当一个游手好闲的人是余华写作的最初动因)。

作者在将这个作品雕琢之前,可能称不上是在创作。在余华的创作陷入低迷的时候,写作其实仅仅是一种习惯而已。《活着》是一篇在随意中完成的小说,对于读者和作者而言,与所有好作品一样,是一种偶拾,或者是一个运气。

《活着》是一篇读起来让人感到沉重的小说。那种只有阖上书本才会感到的隐隐不快,并不是由作品带给的故事的残酷造成的。毕竟,作品中的亡家,丧妻,失女以及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样的故事并不具备轰动性。同时,余华也不是一个具有很强煽动潜力的作家,实际上,渲染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余华一向所不屑的。余华所崇尚的只是叙述,用一种近乎冰冷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而所有的情绪就是在这种娓娓叙说的过程中中悄悄侵入读者的阅读。这样说来,《活着》以一种渗透的表现手法完成了一次对生命好处的哲学追问。

在之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以现实主义为标榜的中国主流文学评论,对《活着》给予了尖锐的批判。例如:认为作者将主人公富贵最终的活着类比为一种类似牲畜一般的生存,并予以唾弃。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市场,尤其是当海外市场对《活着》给予了高度的评论评价后,有关《活着》的另外一些见解渐渐出现。例如:《活着》是繁花落尽一片萧瑟中对生命好处的终极关怀;富贵的命运昭示着人类苦苦追寻一切但是虚妄而已,结尾那个与富贵同行的老牛暗示一个另高贵的人难以理解的事实:其实人真的只是一种存在,它和万物一样并无好处。追寻,探究的本质但是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

事实上,后一种可能是十分大的,因为余华在冰冷中叙述残酷是他的拿手好戏。他就象一个熟练的外科医生慢条斯理地将生活的残酷本质从虚假仁道中剥离出来一样,《活着》用一种很平静,甚至很缓慢的方式,将人们在阅读可能存在的一个又一个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幻想逐个打碎。这样就会有一个结局:人们就对此书留下深刻了印象。因为阅读是一次心理的恐惧经历。

实际上,这又暗示了中国文学的另外一个事实:以现实主义做口号的现实主义其实是最不敢应对现实的。比如:本质上,人活着本身除了活着以外,并无任何好处。那么如果必须要赋予好处的话,那么唯一能够算作好处的,恐怕只有活着本身了。《活着》的伟大感可能恰恰源于那里。

也正因如此,《活着》就明确了一个资料,活着在一般理解上是一个过程,但是,活着本质上其实是一种静止的状态。

余华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有一丝孤零零的意味。

读后感推荐语怎么写(篇3)

幸福,多少人追求着它,而它总会在你不经意的那刻悄然降临到你的身旁,在那一瞬间,你将成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偶然,我在书架上看见了这样一本书——《》,这本书主要讲了这样一个传奇的故事:在一个不平常的夜晚里,蒂蒂和咪蒂出发去寻找青鸟,因为青鸟意味着幸福,他们还不知道,青鸟就在他们的小屋里,永远和他们在一起。

在我的生活里,其实我也不知道幸福究竟出现在什么时候,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离幸福很近很近,有时候你会觉得自己离幸福很远很远。

每天早上,去学校的时候,妈妈总会在身旁唠叨个没完:什么上学路上要小心;早餐要吃好、吃饱;小心别着凉之类的。我每次都会不耐烦地从中间打断她的话,说:“好啦,好啦,知道啦,照你这样说下去,上学早就迟到啦。”看到她的样子,好像有什么话要说,但又咽了下去。其实,到现在我才知道,那也是一种幸福,可是我总与它擦肩而过。

晚上,和家人一块儿吃晚饭,对爸爸妈妈说学校里好玩的事,看着(她)们哈哈大笑,那是一种幸福。小时候晚上睡觉时,爸爸妈妈讲故事,听着他(她)们甜美的声音,自己渐渐入睡,这是一种幸福。幸福,就是让别人快乐。

《青鸟》这本书让我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在寻找着自己的幸福,而且都费尽心机,历尽艰难。其实幸福的获得并不需要如此艰难,只要我们经常怀着无私的、美好的心愿,用心地去生活去关爱别人,幸福就在我们的身边。幸福离我们是那么的近,幸福就在咫尺之间。

读后感推荐语怎么写(篇4)

爸爸给我买了一本书,名叫《木偶奇遇记》。看了这本书以后我感触非常深。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名叫匹诺曹的木偶被赋予了生命,他任性、淘气、懒惰、爱说谎、不关心他人、不爱学习、整天只想玩。后来经历了一连串的奇遇,他变成了诚实、懂礼貌、爱学习、关爱他人的一个好孩子。最后,他和他爸爸一起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书中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当坏孩子变成好孩子的时候,他们就有能力使他们的家庭内部焕然一新并充满微笑。让我知道,知错就改就是好孩子,好孩子能让家里很幸福。在现实生活中,大家难免会犯错,但要知错就改,这样就能让家里多了一个幸福的娃娃。

列宁八岁时去姑姑家玩,不小心打碎了姑姑最喜欢的玻璃瓶子,却没告诉姑姑。回家后,他伤心地一直在哭,说一定要给姑姑写信,说是他打碎的瓶子。姑姑收到信后写了回信,说她原谅了小侄子。列宁这才放心。所以,只要知错就改,就一定会得到别人的原谅。

这个故事虽然大多只是讲述小木偶遇到挫折的过程,但是有那个读者可以想到这个故事蕴含着浓厚的爱。小木偶没有课本,老木匠皮帕诺把自己的上衣换了一本书给小木偶,尽管自己受着寒冷,也要用的力量带给小木偶幸福,多么伟大的父爱啊。

小时候的我,最爱的就是妈妈,因为她时时刻刻都是守护、爱护着我,而爸爸却只是关心几句。随着我慢慢长大,也渐渐地谅解了爸爸。妈妈给的是温暖的爱,爸爸给的却是严厉的爱。

即使爸爸的工作很辛苦,对我的学习他一点也不会疏忽。当我进步时,没有夸奖我,却只有一句下次再考好一些,争取属于自己的成绩;如果我退步了,就会下达一道像是古时皇帝的谕旨;下次一定要做好点!然后就是?嗦几句,但在这时,在他的话中,很多的都不是批评,而是关心、鼓励……

其实每个父亲都是爱自己的子女的,不是直接地表现出来,而是从心中默默地希望自己的儿女能懂事、健康、快乐……为了儿女的幸福,尽管工作再辛苦,也不会抱怨一句话。

珍惜你父亲对你的这份爱。在将来,要靠自己的成绩去回报自己的父亲,表达你对他感激之情,以及你浓厚的爱意。

读后感推荐语怎么写(篇5)

最早读曹文轩的作品,大概是二十年前了。只读了《山羊不吃天堂草》。为小说里人物的善良,为熟悉的苏北平原上的生活感动。那是我们每天都要经历的生活。

后来,《草房子》出来了。特别的轰动。得了许多奖。朋友送了一本。我在那样的浪潮里,居然不想随波逐流。一直也没有读。后来,这本书被亲戚借去,也没有还。我也没有要。

之后,无意中看到这本书,在别人那里,就会翻开看上一段。但是。总是停在第一章。第一章的几页,被看了很多遍,但是,没有再读下去。

这是很不好的现象。如此的轻慢经典。

直到后来,曹先生得了大奖了。世界出名了。我还是没有去看。

近来,终于,在文友的鼓动下。用两天时间,把《草房子》读完。

小说依然延续曹先生其他小说的主题。美,爱与善。小说里的人物个个特点鲜明,是在纸上可以立起来的人物形象。

小说里的语言,在开头的时候,叙述缓慢,一点也不着急的样子。开头的景色描写显得平静,淡然,而有点地方就要优美绚烂,有了加强的力度。

也有点地方,语言就要平淡一些。

小说的结构,值得学习,情节的设置充满了张力。

景色描写,是小说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里下河的平原风景,我是熟悉的。它舒缓抒情,带着田园诗的味道。

在作者的笔下,有时候为了衬托人物,有时候为了舒缓节奏。就像人走路,走了一段,要停下来休息一下,看看风景。就像《静静的顿河里,有大量俄罗斯景色的描写,我不知道,把那样的优美的景色描写拿掉,小说会逊色多少。我也对小说里的景色描写情有独钟,总是喜欢在那里流连又流连。好像一个人在田野里,在风景里徜徉欣赏一样。付秀莹的《陌上》里的景色描写,也有这样的特点。

曹先生的小说,名义上是儿童文学,其实,我认为,里面的许多情节,故事,儿童是看不懂的。它有着这个纠缠世界的很多元素。虽然,在小说里,被儿童的视角淡化。所以,小说的伟大之处就在这里。它带给你很多的意味与解读。它并不像一般的儿童文学那样,写大灰狼的故事,或者儿童成长那样单纯。它也许更适合成人阅读。因为是反应儿童的成长的,儿童的视角来看成人的世界。所以被归类为儿童文学。其实,这样的文学老少皆宜。

在读小说的时候,我一再地想到汪曾祺和沈从文。这样的感觉是不由自主冒出来的。它那样强烈地伴随着我的阅读。

小说里的人物的美与善良,纯洁,温暖的人性,跟汪曾祺的小说《受戒》里一脉相承,跟《边城》里的故事和人物亦有想通之处。

这个大平原,一马平川,但是人生演绎的故事,一点也不平坦。人生,命运,许多的悲欢,在小说里,慢慢地铺陈。你怎么能把它看成是单纯的儿童小说呢。

它在成人那里,亦有说不尽的人生与悲情。

好在,它的底子是温暖的。这温暖,才是小说的力量。普通人的坚韧,在命运的波峰浪谷里,颠簸,可是,还有人性的美与善,坚强,勇气,力量。人生,才有了继续的力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