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高分作文 > 导航

《安妮日记》读后感

发表时间:2023-09-08

《安妮日记》读后感5篇。

以下是我们为您整理的与“《安妮日记》读后感”相关的实用信息,我们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培养您更加高效的工作和生活方式。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在阅读作者的作品后您心中就会有一些感动。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1

是谁杀死了安妮?

————读《安妮日记》有感

看了《安妮日记》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安妮,一个美丽的14岁犹太女孩,她健谈,外向而充满活力,是什么竟导致一个如此美好的生命迅速陨落?

“最近我也一直在打乒乓球。我们打乒乓球的人就特别喜欢吃冰淇淋,特别是到了夏天,打热了,我们最后总要去光顾就近的冰淇淋店的,“德尔菲”啦、“梅西斯”啦,那里是可以让犹太人去的。真恨自己搞不到更多的零花钱。

“绿洲”里通常挤满了人,随处都是我们自己圈子里的人,我们总是想着法子挑个好心的先生或男友,好让我们把一个星期能吃的冰淇淋都一下子吞下去。”这时候的安妮还像我们一样在花朵般的年龄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她尽情享受着青春所带来的一切美好!

同样,她也富有我们现在同龄人所有阳光和美丽的品质:天真、善良和幸福!

不久,厄运降临。1942年7月的一天,安妮的妹妹玛格特接到党卫军给她父亲的电话。当时,德国纳粹党占领了荷兰,同时开始了一系列对当地犹太人的致命杀戮。

安妮的父亲为了逃离纳粹恐怖统治,同时也为了保护他的一家人,他决定会同全家及其邻居一并躲入他公司后屋的一间原本用作实验室的屋子内,从此在这里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密室隐居生活。

“我把我们这八个人连同我们的“密室“看成是一块蓝天,四周全是阴沉沉的乌云。我们所处的这块被严格限定的圆圈暂时还是安全的,但旁边的乌云越集越密,而那个将我们和逼近的危险隔离开来的圆圈也越收越紧。我们现在被危险和黑暗包围着,互相碰撞,拼命地寻找逃跑的机会。

我们全都往下看,那里的人们都在厮杀,往上看,那里一片安静和美丽,而与此同时,我们却被巨大的黑团切割开,它就像一堵无法穿透的墙一样挡在我们面前,使我们没法上去;它一定要把我们压碎,只是还没有得逞罢了。我只有哭泣和祈求:“噢,但愿那个黑圈能够退去,打开我们前面的通道!

”看到这里,我不禁联想到了安妮原来的生活:身边充满了鲜花和气球,还有一群她的知心朋友围绕在她身边。那时的她是那么的无忧无虑,然而,现在她却失去了这一切,她失去她原本健谈,外向和充满活力的性格,只剩下数不尽的忧郁与孤独,她就像是一只被关押在囚笼中的小鸟,渐渐地失去了原本对于美好蓝天的向往,她的生活充满了压抑与煎熬!

不仅如此,除了抑郁和恐惧,他们还必须过早地面对死亡和犯罪。“我们的犹太朋友正成批成批地被抓走。德国人把他们装进载运动物的卡车里,分批运往德隆的一个大型犹太人集中营维斯特伯克。

维斯特伯克的情况很糟糕:100多人只能使用一个小浴室,厕所不够用。住宿也不分开,男人、女人和小孩全都睡在一起。

更可恨的是,纳粹监视兵的风气很坏,他们随意糟蹋妇女和小姑娘,还让有些人怀孕了。真是一群丧尽天良的野兽。”安妮用手中的笔愤怒地指控德国法西斯犯下的累累罪行。

她是正义的化身,面对罪恶,从不会选择躲避。在斑斑血迹中,直面战争的残酷。在黑暗的地下室里,更加坚强与崇高。

她勉励自己也勉励他人:“勇敢些!让我们记住我们的任务。别抱怨。所有的问题都会解决的。

上帝从来也不曾抛弃过我们。在漫长的岁月里,犹太人生存了下来,不得不忍受各种苦难,但苦难也使他们变得坚强。弱者失败,强者生存,而且永远也不会倒下p>

如此诚实、勇敢、美丽的安妮,我们期待她最终迎来幸福的生活。然而,1944年8月4日,在这个温暖而阳光明媚的星期五,安妮一家隐居报被盖世太保逮捕,他们两年的隐居生活被野蛮地结束了。在恶劣的集中营受到非人虐待几个月之后,安妮因伤寒而死于集中营。

当时距离该集中营被英军解放还不足两个月的时间。

一个美丽的生命从此永远地消失……

有人说:所谓悲剧,就是把美毁灭给人看。美丽的安妮在花样年华突然陨落,让人何其心痛!

悲剧的执行者是德国法西斯!就是他——法西斯!一个美的刽子手!

我不禁联想到南京大屠杀,日本法西斯六周残杀了三十多万人;还有令人发指的细菌战、化学战;918事件竟一下子死了300多万人……这些臭名昭著的事件数不胜数。二战给中国人民,也给全世界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法西斯是战争的执行者,那么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塔西佗说:“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

”是的,就是为了掠夺这些利益,欲望泯灭了人性,统治者发动残酷的战争,法西斯变身为吃人的怪兽,摧毁这个本来美好的世界,也毁灭了可爱的安妮,造成无法挽回的悲剧。杀死安妮的是法西斯,是战争,更是人性的贪婪与残忍!如果我们不知道,将来会有更多像安妮这样的可爱孩子被战争杀死。

救救“安妮”!

作者精读深读,主人公生活细节历历在目,带领读者一同走进纳粹统治下的二战时期,心潮随安妮同喜同悲。对于安妮惨死的悲剧,作者通过叙事和评论表达了对法西斯和战争的仇恨。最难得的是,作者是从“美的毁灭”这一角度来声讨战争的罪恶,引用文本时着力表现安妮的青春、善良、正直,使文章后部的评论显得真切而有力。

当然,鉴于作者是在和平的环境中成长的,由于年龄的限制,他对战争的认识是有限的,复杂的战争原因也不可能成熟清晰。能够笼统地想到“黄金与财富”、“欲望与人性”,就已经难能可贵。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2

《安妮日记》不仅仅是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心灵世界的独白,更是德军占领下的任命苦难生活的目击报道。

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包括我在内,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发生战争,那将是一个更痛苦的深渊。

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在生活中早已熟悉和***常的美好的东西。也许在战争开始的时候是令人兴奋的,但是在激动之后,等待和平将是漫长而痛苦的。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和平时期还不到200年。

人类为了征服和反对征服,往往忽视了人类存在的本义。

犹太民族的历史注定是悲剧。2000年的颠沛流离,他们被驱逐、被**、受尽屈辱、历尽磨难。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恐怖的厄运再次降临到这个民族的头上,他们不分男女老少,统统像羔羊一样被塞进奥斯威辛集中营,看着营中那堆积如山的各色毛发,听着幸存者用颤抖地声音控诉令人发指的罪行,所有良心未泯的心灵都在震颤。

纳粹,人类本性的赤裸裸的表现,感觉和动无异样。到处充满死亡的气息,到处是惊恐无助的眼神,到处是绝望的哭喊。为什么连生存也不允许呢?

谁规定犹太人是老鼠,纳粹是猫?

战争永远是一个黑色的主题,二战无疑是其中沉重的一笔,数以千计的犹太人被成批的杀害,唯一的理由就是“他们是犹太人”!这中间,许多还是孩子,安妮。弗兰克就是其中一脉细微而柔韧的声音。

正如欧思斯特·斯赫纳倍尔所说:“几百万人的声音被压制下去,这个低低的声音只不过是一个小孩子的悄悄话……它比杀人者的嚎叫更持久,比时代的一切声音更响亮。”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3

对于那些爱写日记的人,他们都有一个真诚的好朋友,那就是日记。日记很常见。它记录了生活中的琐事,向我们揭示了最真实的感受。而《安妮日记》就是在平凡中透露出不平凡的一本日记本,因为它有力的证明了犹太人被害的悲惨命运!

安妮出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也许上帝太爱犹太人了。让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在她十三岁的时候被打破了。她的家人受到德国人的通缉,被迫搬到荷兰逃跑21个月。

“这是万分幸运呢,还是如坠深渊?”安妮曾这样写过。是的,对于其他犹太人来说她没有遭到**是幸运的,但是她将不能拥有自由,只能胆战心惊的呆在家里这也是事实。

在那些日子里,安妮深刻的体会到德国人给犹太人带来的伤害,那不仅仅是对躯体的蹂躏,也是对整个犹太族心灵的残害!也是从那时开始,安妮体会到节衣缩食终日惶恐不安的生活。体验到死亡即将来临的那种恐怖。

但这也让安妮的思想更加成熟。即使生活如此苦,也有甜蜜的时光。安妮在十四岁那年收获了爱情,她和彼得恋爱了!

她以为她即将能解放了,大家也这么憧憬着。“我是多么希望能再次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啊”她这最后的愿望还是没实现。即使自由就快唾手可得,即使他们都快解放,可命运就是那么可笑,他们还是死了。

这悲惨的结局或许令每个人都叹惜,但这也让我们深刻理解到“和平”的宝贵!

初三:春天的花开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4

这个寒假我读了《安妮日记》这本名着。它的作者是14岁的安妮。弗兰克,可惜她在15岁就死了。

安妮。弗兰克1929年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的一个犹太家庭,1933年上台,开始疯狂地投犹太人一票。法兰克一家搬到了荷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德国法西斯占领了荷兰,在此避难的犹太人也受到残酷的惩罚。

为了逃避纳粹的逮捕、监禁和**,弗兰克一家在朋友的帮助下,躲进了父亲的公司大楼里一处隐蔽的地方,直到1944年8月4日,绿衣警察进了后屋,逮捕了所有隐藏的人,以及克拉勒和科弗斯,并把他们送进德国的和荷兰的集中营。“后屋”被盖世太保抢掠一空。米普和艾莉在他们留下的书、杂志和报纸中找到了安妮的日记。

在“隐匿者”之中,只有父亲得以生还。克拉勒和盖尔斯遭受了痛苦,在荷兰集中营幸存下来,回到了家中。1954年3月,解放前两个月,安妮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去世。

在书中,安妮提到了她隐藏的同伴,她对范登太太的虚伪和她父亲的好客的厌恶。她有很强的自尊心和独立的见解。她认为她妈妈很伤心。她每天做一些家务。她想做一个自给自足的女人。她认为父母不理解她,经常和他们发生冲突。她用她自己早熟的头脑对战争与和平、人性善恶、男女两性社会角色等重大问题的思考;同时她在日记中也真诚地袒露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女在青春期性意识的觉醒和对彼得从友情到爱情的情感的渴望。

“范丹太太,那个宿命论者,吓得快要哭了,很小声地说:“噢,太可怕了,炮打得这么凶!”用另一句话说,不就是:

“我真害怕!”我觉得白天不像黑夜那么可怕。我哭得像发烧一样,叫爸爸点蜡烛。

可是他铁面无情,仍然没有点亮蜡烛。这时突然响起了哒哒的机关枪声,这比炮声更可怕。母亲从床上跳起来点燃了一支蜡烛,这使父亲很生气,认为这违背了他的意愿。母亲坚定地回答:

“安妮可不像你一样是个老兵呀!”事情就此结束!”这段文字让我看到了他们在苦难中痛苦的等待;我能想象到他们的心跳得是如何的激烈;他们所说的炮声令我毛骨悚然。

安妮在苦难中表现的如此坚强、勇敢。她鼓励自己要度过这次劫难,就能实现自己的梦想——成为一个对祖国有贡献的人。她开朗的个性、早熟的思想,早已看穿了这个世界看透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她对未来的渴望,希望能早早地回到学校去和同伴们学习、玩耍。

她希望战后成为荷兰人,她认为她钦佩荷兰人的勇敢。

《安妮日记》读后感 篇5

读完《安妮日记》,我的第一感想便是,和安妮相比,我们真是太幸福了。我们丰衣足食,而且又生活在和平的年代。安妮13岁生日后,战争爆发了。安妮夫妇只好躲在密室里,和另一个家庭住在一起。

两年半后,直到1944年8月,安妮家人藏身的密室被报,藏身之处的人全部被杀。1945年3月,安妮和妹妹在贝尔根贝尔森集中营死于伤寒。这个正值青春年华的女孩却生活在地下,躲躲藏藏的过着生活,看不到蓝蓝的天空,闻不到香香的花香,听不到美妙的鸟鸣声。还处于危险时刻。

但安妮非常乐观。她继续想着她的梦想。她想早点结束战争,让人们过上好日子。她写了一本关于密室里美好生活的书。而后,她和彼得(凡·达恩夫妇的儿子)发生了一段奇妙的感情,那不是爱情,而是亲情。

比起她们,我们真是太幸福了!我们有很多人要爱;我们有漂亮的衣服要穿;我们有美味的食物要吃;最重要的是,我们还活着。我们没有生在战争年代,我们身边时和谐的,是温暖的,是幸福的。(活动范文吧 WWW.nNs88.cOM)

可是就算是生在战争年代,我们能保证自己能像安妮一样的乐观,继续想着自己的愿望于梦想吗?大概不能吧!我们不能认为自己生存的年代不是幸福的年代,因为我们比1942年的荷兰人们要幸福!

作为“日记”,作品具有高度的真实性与现场感。这显示了安妮·弗兰克非凡的意志力和洞察力。安妮虽然躲在密室里,但她仍然用孩子们独特的视觉语言来描述德国纳粹是如何残忍和犹太化的,以及避难室里生活的困难。

作品中,安妮用稚嫩的语言不断谴责着种族歧视和藏匿生活的恐怖。平凡真实的记录和真挚的情感表达足以引起读者的心灵震撼和共鸣。

湖南衡阳耒阳市港湘实验小学五年级:胡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