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湘江北去》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5-29

《湘江北去》观后感合集12篇。

看过的电影有时候比看过的书籍更为难忘,观看的途中,我们经常会产生自己的感悟。观后感的质量决定了我们能否真正理解和欣赏作品,需要写一篇观后感来加深对作品的理解。非常高兴和大家分享一篇网络上非常棒的“《湘江北去》观后感”文章,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1)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毛泽东在十三岁离家留书给父亲的诗。十三岁,在那个时代已是可以独自闯荡,求学报国的年纪了。再面对当今的时代时,我又不得不感慨了。总是搞不清时代在进步还是倒退,也许时代是前进的,人却是倒退的。每当读到这首诗,我总会有些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再怎么,我也算个青年吧,热血青年。也许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除了勇气,便是坚持了。呵呵,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什么了。

刚看完电影《湘江北去》,不知从专业的角度该如何分析,我只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也许是与中国的历史有关,与五四运动有关,与青春有关,于是,即使只是简简单单的对话,我也会被感动,忍不住有流泪的冲动。不知道这部电影与历史真实有多少抵触,我对毛泽东先生的历史不很清楚,只是讲讲这部片子的感受吧。

我不得不承认,是由于主角是保剑锋饰演的,于是,我才迫不及待看的。说实话,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我不知道对于那些我不知道的岁月,和那峥嵘岁月里奇伟人物该如何表演才算到位,才能惹来别人的赞同和赞美。我以为会有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动人心弦的故事,以及可以博取眼泪的故事,是我无知了。

《湘江北去》讲述了从毛泽东求学到走俄式道路之间的事情。年轻时的毛泽东打过铁、拉过黄包车、做过图书管理员……做这些短工,或是为了筹钱出国留学,或是为了与当时学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见到面、交流思想。特别令我感动的是,陈独秀在讲述自己学说时,还只是清洁工的毛泽东插了话、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并没有生气,后来还与他认真交流了。还有,李大钊也会看毛泽东写的东西并且还付了实践。那时候的毛泽东并未太出名,这些文曲星级的人物会这样对待他和他的言论,这又令我太感慨。呵呵,那个时候,有不同的观点便可大声说出,管你是天王老子还是什么,而这“天王老子”也会认真对待来自底层的声音。至于现在如何,我不必说大家也可做到心中有数了吧。

再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萧子升,他从德国留学回来,得知毛泽东主张的是俄式武装的革命道路,与他们最初的信仰相抵触时,他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说这种平和的方式即使得不到实现也要坚持。友情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立场,信仰的力量是无人能敌的。是的,无论谁坚持的道路是对还是不对,这都是每个人的选择,也许你的是对的,但我还是要坚持我最初的。我佩服这种信仰,和这种信仰下产生的勇气。

再者是杨开慧,饰演的,镜头不多,这不多的镜头里却常出现那个在门外等候、守望的画面,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这就是一个女人简单的等待吧。《虞美人枕上》是一九二零年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词: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关于毛泽东先生的爱情,我了解的也不多,但却被影片中简单的画面,和写在书纸上的诗词感动了……

关于五四运动,也许受现代文学老师的影响,我也是特别推崇和崇拜。想来便常常觉得自己生不逢时,错过了那场浩大的运动,也许那个时候,我也是个真正的热血青年。“狂飙突进,浮躁凌厉”。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2)

记住,一千个人眼中有一个哈姆雷特;不是每部电影一定要拍成你幻想出来的那种形态才是好电影。你看不惯这种类型的电影,看不惯猪脚什么的,可以自由换选,别出口成喷!你爸妈不需要你这样的孙子!!知道你喜欢看岛国片,没事,街道有片摊,你还可以进H网站,求种妈。你们出口成喷,只能怪你爷爷和你外婆,养不教,谁之过??

大家有或者没有政治偏见,与我无关,但对于一部电影,不应该将过多的政治偏见代入其中而影响自己的喜好。就像陶斯咏所说“道不同,不与为谋;但道不同,不碍为友”,你可以不赞同政治上的东西,却也不能因此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就我的感觉来说,此片已经很努力的去追求真实,于是我们听到了一口韶山音,还有到处的长沙普通话。

情节上,虽然有些朴实平淡,连贯性也不是很好,但相较建党而言,好上太多了,至少是部完整的电影。

电影何辜?!如果抛不开政治偏见,也请至少看完了再来评。

英烈何辜?!影片里的人物,毛泽民、杨开慧、何叔衡、蔡和森、向警予等先后牺牲,他们的鲜血难道就是为了今天的冷嘲热讽?

我不是五毛,我也不是枪手,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湖南人,请不要喷我,谢谢。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3)

整个影片主题正如电影宣传海报上所宣传的:一条江和一个国家青春的记忆。一群将改变整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视为己任的热血青年,一部关于对理想、信仰的追求与迷茫的青春励志片,一位被亿万人民神化了的伟人终于走下了神坛。就像我们身边的亲人和师长,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爱恨情仇,一切都是那么真实。一幅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生活画面完整地展现在今人的面前。

我本不喜欢看历史片,但这片子越来越有激情。我的思绪被电影情节所感染,似乎被带入到__年前,和先辈们共同热血沸腾。搞笑成分也些许,或许是因为在21世纪的我们无法真正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理想和信仰的追求,而认为某些情节惹人笑。

但通过本片,我进一步了解到了即便是伟大的毛主席,也不是从小就找对了路子的。这跟现在的年轻人其实没两样,在少年、青年的时代一样会热血激动,一样会迷茫矛盾。1918年6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了。和他圈子里的人一样,他在社会上仍无立足之地,是个持不同政见者,思想里充满了矛盾。

此时的他既不是一条小鱼,也不能算是一只雄鹰,就是一个硬着头皮去闯的热血青年。只有经过了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毛泽东的生活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于是在他坚定信仰之后,发型随着其思考方式、行事方式一起改变了。而他始终不变的湖南乡音,则是他内心坚定如初的表现,他救国的理想从未改变,只是此时他寻找到了最合适的方式。

影片接近尾声时,杨开慧一身红衣给我印象尤为深刻,而1930年10月,杨开慧被国民党捕捉坐牢,面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屈,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英勇就义于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这位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让我最为敬佩。

一场和电影同时开始的瓢泼大雨,伴随着电影的结束而停止了,走出影院,放眼望去,只见碧空如洗,残阳如血。美好的生活又回到了面前。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忘记今天的这一切,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热血换来的啊!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4)

“做教员就是要为人师表,是表率的表,是思想和行为的表率。”在一个简陋的小学堂里,毛润之激动地为孩子们讲道:“中国和帝国主义的战争,就是要愈败愈战,为中国崛起而战。”影片的最初,以此幕情景为契机切入,引出了少年毛泽东的故事。

其中有一段,润之与萧子升等人在雨中畅淋,何胡子有感而抒:“江江江,盖其有情既无情,风雨呼啸,直射湘江,闻墨四水,大陆龙蛇起,乾坤一少年,乡国骚扰尽,风雨送征船,世乱吾自治,为学志转坚,从师万里外,访友入文渊!”

不久后,润之乘船去武汉,为赴法留学之事北上,并探望恩师杨昌济,临走前,孩子们都奔来为这位仅当了两个月零七天的教员送行。怀揣着救国为民的热切希望,润之一行人来到了北京。

“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自己一生的思想,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可以,但牺牲自己的主义不可以,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也。”再回想,杨老当年讲授课业时所道的话语,润之心中思绪千万。

毛润之第一次见到李大钊先生的场景,十分有趣,先生正依着润之写的强健体质的的书作相应的运动,正谓是武风不振,民族之体质日趋轻细,欲救国,必先提倡武风,强健民族之精骨,最终实现挽救民族之危亡之大愿景。

再便是,胡适先生正在为学生们授课,一番陈词,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冲进学堂的一个学生带来了‘喜讯’——第一次世界大战胜利了然而一战的胜利,却未能让润之和各位革命有识之士舒展愁颜,中国的局情却是愈发复杂,不容人丝毫懈怠。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5)

《湘江北去》观后感(一)

姚悦悦

看到标题,这部电影便深深吸引了我。那首《沁园春·长沙》至今仍印在脑子里,那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不禁令人浮想出在寒秋中,在橘子洲头傲然独立,看湘江北去,抒发壮志豪情的青年毛泽东的影像;而那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也令我热血沸腾,仿佛一下便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拯救中国。

这部影片上映于2011年6月,作为庆祝建党90周年的献礼片,它真实地展现了20世纪初期以毛泽东为主的一群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湖南青年的红色青春与激情岁月,但又不同于以往的主旋律影片,它侧重青春励志,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令人耳目一新,让人觉得毛泽东不再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年轻时跟我们许许多多的年轻人一样,踌躇满志、为了理想奋斗,也怀着朴实却不失热血和进取的精神。

影片对于青年革命者的形象刻画是丰富且饱满的,它突破了以往对于主人公"高大全"的刻板描绘,而是充分展现了青年毛泽东的感情丰沛的内心世界,从多个角度描绘了革命者的领袖人物在不断历练中成长,在成长中不断追求,在追求中更加坚定信念。同时,它也刻画了一些原本追求进步的革命青年,在革命的过程中怀疑,最终走上背弃革命的道路。也正因为这样,影片中的人物显得更加立体、真实、可感,也通过这样的描写对比,令观众对于革命者更加敬佩。

印象很深刻的便是毛泽东北上为了赴法留学筹集资金期间,在图书馆做图书助理管理员时期,他仍然不忘救国救民的使命,费尽心思地接触当时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陈独秀和李大钊,教李大钊跳健身操,为陈独秀拉黄包车,倾听他们对于时事鞭辟入里的分析,那一段在黄包车上毛泽东与陈独秀的对中国未来的对话等等,这些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青年毛泽东的谦虚好学、思维缜密的可爱之处以及他的豪情壮志。

《湘江北去》这部影片定位是"一条江和一个国家的青春记忆",它通过对伟人多角度的细腻呈现来描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湖湘热血青年上下求索寻求救国之路的故事。《湘江北去》通过讲述毛泽东如何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的过程,也折射出了中国共产党在当年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深刻影响了那一代的革命志士,也揭示了建党伟业的坎坷经历与必然结果。影片中很多场景如跳舞、打铁、雨中呐喊等,极富动感,完美展现了这些革命家、领袖、伟人年轻时青春气息。同时,一条江则代表了湘江,这部影片中湘江寓意为中国革命的母亲河,影片的结尾处,毛泽东与何叔衡踏上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的轮船,宽阔的湘江水面上,轮船乘风破浪,影片在此处戛然而止,也预示了中国革命前途的伟大与艰辛。

一直以来,我对毛泽东的印象便是那种运筹帷幄、博学多识的领袖形象,有如神一般的存在,但通过这部影片,在那种时代背景下,毛泽东的不断探索和进步,他的满腔热血、远大目标,令我为之震撼,同时也激励着我不断前进。

作者:中山大学国际金融学院2015级本科生姚悦悦

《湘江北去》观后感(二)

孩儿立志出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无处不青山。

这是毛泽东在十三岁离家留书给父亲的诗。十三岁,在那个时代已是可以独自闯荡,求学报国的年纪了。再面对当今的时代时,我又不得不感慨了。总是搞不清时代在进步还是倒退,也许时代是前进的,人却是倒退的。每当读到这首诗,我总会有些激情澎湃,热血沸腾。再怎么,我也算个青年吧,热血青年。也许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除了勇气,便是坚持了。呵呵,这一点我就不细说什么了。

刚看完电影《湘江北去》,不知从专业的角度该如何分析,我只说我喜欢这部片子。也许是与中国的历史有关,与五四运动有关,与青春有关,于是,即使只是简简单单的对话,我也会被感动,忍不住有流泪的冲动。不知道这部电影与历史真实有多少抵触,我对毛泽东先生的历史不很清楚,只是讲讲这部片子的感受吧。

我不得不承认,是由于主角是保剑锋饰演的,于是,我才迫不及待看的。说实话,本来也没抱太大希望,我不知道对于那些我不知道的岁月,和那峥嵘岁月里奇伟人物该如何表演才算到位,才能惹来别人的赞同和赞美。我以为会有宏大的场面,磅礴的气势,动人心弦的故事,以及可以博取眼泪的故事,是我无知了。

《湘江北去》讲述了从毛泽东求学到走俄式道路之间的事情。年轻时的毛泽东打过铁、拉过黄包车、做过图书管理员……做这些短工,或是为了筹钱出国留学,或是为了与当时学者陈独秀、李大钊、胡适等见到面、交流思想。特别令我感动的是,陈独秀在讲述自己学说时,还只是清洁工的毛泽东插了话、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他并没有生气,后来还与他认真交流了。还有,李大钊也会看毛泽东写的东西并且还付了实践。那时候的毛泽东并未太出名,这些文曲星级的人物会这样对待他和他的言论,这又令我太感慨。呵呵,那个时候,有不同的观点便可大声说出,管你是天王老子还是什么,而这"天王老子"也会认真对待来自底层的声音。至于现在如何,我不必说大家也可做到心中有数了吧。

再个让我印象深刻的便是萧子升,他从德国留学回来,得知毛泽东主张的是俄式武装革命的道路,与他们最初的信仰相抵触时,他选择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仰,说这种平和的方式即使得不到实现也要坚持。友情并不会改变一个人的立场,信仰的力量是无人能敌的。是的,无论谁坚持的道路是对还是不对,这都是每个人的选择,也许你的是对的,但我还是要坚持我最初的。我佩服这种信仰,和这种信仰下产生的勇气。

再者是杨开慧,周冬雨饰演的,镜头不多,这不多的镜头里却常出现那个在门外等候、守望的画面,无论晴天还是雨天。这就是一个女人简单的等待吧。()《虞美人 枕上》是一九二零年毛泽东写给杨开慧的词:

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总难明,寂寞披衣起坐数寒星。

晓来百念皆灰烬,剩有离人影。

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关于毛泽东先生的爱情,我了解的也不多,但却被影片中简单的画面,和写在书纸上的.诗词感动了……

关于五四运动,也许受现代文学老师的影响,我也是特别推崇和崇拜。想来便常常觉得自己生不逢时,错过了那场浩大的运动,也许那个时候,我也是个真正的热血青年。"狂飙突进,浮躁凌厉".而不像现在,在这萎缩的时代,畏畏缩缩。

去青岛五四广场拍的"五月的风",那阵感天动地、席卷全中国的狂风何时才能再来一场!

《湘江北去》观后感(三)

《湘江北去》带我们重温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的年代,有那么一群在黑暗里挣扎,在黑暗里迷茫,在黑暗里探索,在黑暗里斗争的热血青年,他们以改变国家命运为己任,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湘江北去》与其说是以毛泽东为主角,倒不如说是以湘江的那群进步青年为主角,以当时中国进步青年为主角。整部影片通过以点带面的手法,用毛泽东等一批风华正茂的湖南青年来反映出当时中国革命高涨、满清热血的新青年,借湖南张敬尧这位倒行逆施、勾结日本的军阀来反映出当时中国内忧外患、军阀混战的局面。在这种背景下,这群湘江青年依然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选择马克思主义来救中国。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少年中国说》中的"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强国强"等等这些脍炙人口的话。

《湘江北去》这部影片给我们感觉最深的是毛泽东等人到北京拜访杨昌济时,杨昌济对他们所说过的那些话。"吾人求学与海外,欲归国而致之用,不可不就国之情形深加研究,何者当因,何者当革,何者宜取,何者宜舍……",还有毛泽东回忆杨昌济在讲台上所说过的一番话"一个人要有自己信仰的主义,树立一种贯穿一生的思想,一个人牺牲自己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主义不可以……".贯穿影片的中心我想就是杨昌济的这些话,这个剧情也是围绕这些话而展开。剧中湘江这群进步青年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组织新民学会,积极开展活动,从投入五四热潮运动到创办《湘江评论》,从筹备资金赴法学习,到回国后改造旧中国。他们结合我国国情在救国的道路上始终在带着"何者当因,何者当革"来思考国家出路的问题,最后在取舍间这群进步青年的思想上有所改变,信仰发生分歧。面对一路风雨走来的好友,他们为坚定彼此的信仰,毅然地选择分道扬镳也绝不牺牲自己的主义。

想想当前我们很多人都丢失了自己的信仰。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高速发展,衍生出了很多金钱利益至上的观念,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显得尤为重要。经济发展的支撑是企业,抑制经济发展衍生的金钱观也需靠企业的文化,如果把企业文化建设好,就能给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带来好的社会风气。而我们非公企业最容易接触底层的劳动工人与农民,以党员带动群众、服务与群众,我们非公企业的党建工作也因此显得尤为重要。

回顾历史,我们内心隐隐作痛,但在这隐痛中还夹杂这一种感动,为这群不怕牺牲敢于革命的热血青年而感动,为这群青年所肩负起要振兴民族的使命而感动。

又到了一个改革的时间窗口,愿我们的国家更加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早日实现复兴中华的伟业!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6)

在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活动中,《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终是抵不过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责任。演员并不流利的湖南话,让我不觉有些郁闷,甚至觉得有种毁掉片子的感觉。但是听久了,却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奇怪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弃,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

是的,他们依然在战斗。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么会,怎么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为孩子们讲解的中国国情仍历历在耳,那些忧国忧民的箴言,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先生,我们何以救国家”是啊,我们何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先辈们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儿稚语塞的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那些鲜血,那些牺牲到显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么样呢?强大的封建势力,压的激进分子寸步难行,他们苦苦挣扎,却没有出路。庆幸的是中国还有救,孩子们还是那么勇敢,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位浑身素缟的孩子将地图藏进自己身上时,我有一瞬间的惊愕,不是没想过的,当东西被搜出来之后,那个孩子又会被怎么惩罚呢?他还那么小,家中的亲人又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么可以承受的下这么多的苦难,只因为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相信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眼里有些希望和不灭的挣扎,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灯火,为了更好的将来他们不放弃一切的希望。他们努力奋斗下去,不论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微小!

反观我们,生活在他们无法想象的年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没有改变什么,先进的设备也没有改变什么,甚至,我们更差了!这是为了纪念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电影,但我却不想过分强调那时那些鲜明的人物们,他们无疑是任何时代的主角。那些与我们相同的学生们才跟让我感到心惊,我们是如此的不同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随他们的足迹,一畅我们心中的湘江。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7)

九十年前,有一群风华正茂的湖湘热血青年,激扬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之上践行救国救民的理想,谋求个人价值的实现。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烧现实的寒冰,用艰难的探索寻找人生的坐标。面对挫折,他们发出谁主沉浮的呐喊;历经风雨,他们找寻到医治中国的良方。他们风华正茂,理想坚定,不断地探索真理,逐步成长,正如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汇入了浩瀚的历史洪流。

九十年后,又是一个七月,是流金的七月,是光辉的七月。在党的领导下,华夏儿女经几番云起浪涌,历几度血雨腥风,披荆斩棘,奋发进取,用实践的巨笔绘就了一幅壮美的画卷。因此在我的心中除了岁月如梭的感慨,更多的是对党的感激。

作为一个年轻人,一个新职工,一个共产党员,更应该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充满激情与斗志,在党的领导下,触摸时代脉搏,契合企业发展战略,积极投身于国家局 “卷烟上水平”和百万泰山的事业中去,因此我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修养。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指导自己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加深对党的方针政策的认识和理解,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明辨是非,甄别正邪。

其次,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业务知识学习。“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作为一名年轻职工,更加应该立足本岗位,践行上变拼。刻苦钻研专业技术,肯干、巧干、实干,脚踏实地,锐意进取,无私奉献,最大限度的激发自己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做一个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的企业优秀员工。

再次,要不断把创新意识运用到工作中。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的环境中,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在工作中应该以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和思维方法为本,不断开拓进取,勇于冲破各种束缚,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

忆往昔峥嵘岁月,展未来任重道远。九十年的辉煌历程中,有多少光辉篇章值得我们去追忆,有多少优秀人物值得我们去怀想。作为一名企业员工,一名共产党员,我将勤奋工作,忠于职守,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党,把实现自身的人生追求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富强紧密联系在一起,沿着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进,胸怀祖国,扎实工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出全部才智。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8)

小时候我就经常听爸爸讲一些近代历史,所以对毛泽东、周恩来等伟大的人物有几分了解,于是利用暑假空闲时间观看了一部有关近代历史的电影《湘江北去》。

影片讲述了19中国军阀割据一片混乱的景象,毛泽东、肖子升、蔡和森等一群湖南热血青年怀着救国的理想来到北京,勤工俭学筹备资金准备赴法留学的事情。到北京后,毛泽东在老师杨昌济先生的介绍下,在北大图书馆担任助理管理员一职,在打工过程中认识了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物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第一次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他们达成了共识。在此期间毛泽东的母亲生病去世,然而毛泽东并没有因此被打垮,而是变得更加顽强。

后来毛泽东放弃了赴法留学,准备回到长沙专心研究中国目前面临的问题,在五四爱国运动爆发期间,毛泽东创立了《湘江评论》帮助学生运动,传播马克思主义。

在影片最后因为毛泽东、陶斯咏和肖子升的革命道路不同,因而走上了不同的爱国道路,我觉的陶斯咏有句话说的很好:“道不同不与为谋,但道不同不碍为友。”即使革命道路大不相同,但他们彼此的友谊不会因此而消失,他们依然是好朋友。最后毛泽东和何叔衡踏上了去上海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征途。

这部电影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我们必须要有新思想,只有不向别人屈服,不软弱才能摆脱帝国主义的欺压。看完这部电影后,我的心里就如同滚滚北去的湘江之水,久久不能平息。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9)

寒假里,我观看了《湘江北去》这部电影,他带我们重一温一了那个风雨飘摇,民不聊生, 黑暗茫茫而又充满希望的战争年代。然而在观看电影时,却不断有同学在偷偷的说笑,这不免让我有一丝丝伤感,难道这就是中国当代少年?

影片中,有一群以毛泽东为首的热血青年,勇敢的在黑暗中挣扎、探索、不屈的与反动势力做斗争。他们以改变旧中国的命运为己任,为中国的美好未来,为人民的自一由平等而奋斗。他们不惧挫折,不畏强一暴,不怕牺牲。他们用青春的火焰,燃一烧现实的寒冷,激扬文字,指点一江一山。渐渐的影响和改变着社会民众的命运。

现在,以毛泽东等为代表的革命先哲们所领导的中国革命早已成功,我们的社会主义新中国已经走过了辉煌的65年,广大中国人民已经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幸福、自一由,国家也异日强盛。同时,我们又有了新的更加宏伟的目标-----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这也正是我们当代中国少年应当努力奋斗的目标。能够为实现中国梦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们应当无比的的自豪。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少年。”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应当以革命先驱们为榜样,以复兴中国为奋斗目标。

可是,现在面对过去民不聊生的旧中国的历史画面,面对革命先哲的英勇牺牲,竟有少数同学少年窃笑私语,无动于衷。如此少年,长此以往,如何能担负起圆我中国梦的重担呢?

所以,我们一定要努力学一习一,提高自己的修养,不忘国耻,不忘革命烈士,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不惧挫折,不畏困难,不畏艰险,用新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武装自己,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新时代的中国少年,就让我们从现在开始为复兴中华而奋斗吧!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10)

在学校组织的看电影活动中,《湘江北去》让我收到了很大的震撼,本片讲的是毛泽东等人处在最低谷的时期,身为读书人却不得不被下放到社会的最低层,令我感受最深的莫过于毛先生与那几个孩子之间的互动,他本是对中国教育心灰意冷的人,却被那几个孩子深深感动,不是没有挣扎过的,他胸口中怀揣的所谓“禁书”,终是抵但是内心对孩子的忧虑,对国家的职责。演员并不流利的湖南话,让我不觉有些郁闷,甚至觉得有种毁掉片子的感觉。但是听久了,却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或许我们会对这个性的腔调进行调笑,但我们心中绝不会减少对伟人的崇敬之情,他们即使处在人生的最低端,也绝不会轻言放下,他们不断用自己的力量,在小小的岗位上奋斗着,我看到那些活在语文课本中的大文豪们,放下了笔杆子,拿起了锄头,端起了铁钳,他们的身上穿的不是光鲜亮丽的长衫,而是破旧不堪的短褂;他们不在明亮的教室里谈天论地,却屈尊于火炉炼钢的煤灰中。但他们依然在战斗,依然不灭身体里沸腾的热血。

是的,他们依然在战斗。他们拥有最坚强的意志,怀揣最伟大的梦想,带着最科学的理论,他们怎样会,怎样可能不成功呢?一片湘江,浩浩汤汤,站在这样雄壮的景色面前,谁能无所动容,那些立在岸头,挥毫天下的诗人们,用鲜血和精神书写了这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长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这般豪情,这般自负,这群睥睨天下的文生,硬生生的打出了一条红色湘江路。

为孩子们讲解的中国国情仍历历在耳,那些忧国忧民的箴言,那一双双渴求的双眼,“先生,我们何以救国家”是啊,我们何以保家卫国,我们的先辈们研究了一代又一代,竟被一小儿稚语塞的哑口无言。这样看来那些鲜血,那些牺牲到显得毫不足惜了!但又能怎样样呢?强大的封建势力,压的激进分子寸步难行,他们苦苦挣扎,却没有出路。庆幸的是中国还有救,孩子们还是那么勇敢,说实话,当我看到那位浑身素缟的孩子将地图藏进自己身上时,我有一瞬间的惊愕,不是没想过的,当东西被搜出来之后,那个孩子又会被怎样惩罚呢?他还那么小,家中的亲人又去世,那个小小的身板,怎样能够承受的下这么多的苦难,只正因他处在那样一个时期?他坚信自己的老师,他们的眼里有些期望和不灭的挣扎,那是新中国未来的灯火,为了更好的将来他们不放下一切的期望。他们发奋奋斗下去,不论自己的力量有多么微小!

反观我们,生活在他们无法想象的年代,拥有他们无法想象的一切。明亮的教室没有改变什么,先进的设备也没有改变什么,甚至,我们更差了!这是为了纪念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的电影,但我却不想过分强调那时那些鲜明的人物们,他们无疑是任何时代的主角。那些与我们相同的学生们才跟让我感到心惊,我们是如此的不一样又是如此的相同。我渴望追随他们的足迹,一畅我们心中的湘江。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11)

与以往青春励志主旋律影片不同的是,《湘江北去》这部红色经典影片,将故事的主人翁锁定在青年时代的毛润之(毛泽东)身上,__年前那群风华正茂的湖南热血青年,激荡文字,指点江山,在百舸争流的苍茫大地上开天辟地,将水深火难的中国引向光明,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先进青年用火热的青春燃烧着当时苦难混乱的中国,《湘江北去》这部红色经典影片,不仅仅是一段青春励志的旋律和一首红色激情的交响曲;更是建党__周年的献礼,让我们后人重温那些鲜为人知的历史画面:一条江和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

由华夏电影发行公司出品并发行的建党九十周年重点献礼片《湘江北去》是一部让年轻人热心沸腾的爱国影片,充满激情,反映着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湖湘热血青年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而做出重要的贡献,片中许多台词慷慨激昂都说到了观众心坎里。潇彧有幸提前参加了这次看片会,这部突出青春与励志的影片,有着与《建党大业》很大历史承载关系。

影片《湘江北去》虽然不是以纯爱情故事来讲述,更没有过于炽热的情感戏,但是保剑锋、___在片中演绎含蓄恋情却贯穿始终,甚至在情感上有更为丰富的叙述和回味。故事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着:1918年,中华大地军阀割据,乱象丛生。毛泽东、肖子升、蔡和森等一帮湖南热血青年抱着救国救民的理想一同来到北京,筹备赴法勤工俭学之事。在老师杨昌济的介绍下,毛泽东在北大图书馆担任临时助理管理员,在这里他接识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人物李大钊、陈独秀等人,第一次接触了马克思主义,很快,他的思想进入到一个广阔的新天地。在北国的寒冬里,他与杨昌济的女儿杨开慧心心相映,一段纯真美丽的爱情悄然萌发。

杨开慧早在14岁的时候就认识了毛泽东,在影片中她赋诗一首:“高谊薄云霞,温和德行嘉。所贻娇丽菊,今尚独开花。月夜幽思永,楼台入幕遮。明年秋色好,能否至吾家。”这首五律借菊花而委婉地表达了对毛泽东的爱慕之心以及对两人爱情未来的美好希冀。而最后两句被毛泽东修改成“今年飞雪时,能否至吾家”更能体现出两人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之处。虽然影片中的革命恋情并不出位,但是浪漫又含蓄,___更是坦言片中的革命情感非常值得年轻人学习和尊敬。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保剑锋饰演“28画生”毛泽东很有味道,虽然湖南话学得有点雷人,但还 颇有几分味道。___戏份虽然不多,却很抢眼。她饰演“霞姑”杨开慧也值得称赞,甚至超过首次触电大荧屏的处女作《山楂树之恋》,尤其杨开慧追赶着启动的火车将父亲杨昌济留给心爱的学生毛泽东的围脖传递到他手中,那一刻感染观众的画面……难怪导演陈力对___给予很高的评价:“她心静,充满真性情。”另外,香港老戏骨李子雄(饰演陈独秀)和内地表演艺术家奚美娟(饰演杨昌济的妻子)在剧中的出彩配角,给的确给该剧增色不少!

除此之外,该片将颇多笔墨放在青年时期毛泽东的奋斗史上,如年青毛泽东主动给陈独秀搭讪、学拉黄包车,做图书馆管理员、教李大钊做甩步操、胡适演讲时候私下交头接耳即将被赶出之前那段慷慨陈词,以及领导大家革命的方式等等。虽然有一些让人发笑的台词和桥段,但把毛泽东年青时的细心、“粗细”、幽默、率真的革命激情都凸显出来,尤其毛泽东说自己国语差,引起观影人哄笑,但这能表现出年轻人的轻松与活泼来,同时,也是展示一位未来伟人的胸怀与热情。

影片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大场面并没有用镜头呈现出来,比如恩师杨昌济去世、毛泽东母亲去世、军阀混战场面、甚至连历史资料战争画面也不曾被引用出现,仅仅通过毛泽东或者别人的口述及字幕来完成,显得有些力不从心。《湘江北去》这部不足千万元小成本制作的电影,几乎全靠保剑峰来压轴了,太凸显了保剑锋“毛泽东”个性还 是稍显单薄!___戏份虽不多,台词岁不多,但是这次表情、神色拿捏的还 算到位。

电影《湘江北去》不仅仅是一段青春励志的旋律和一首红色激情的交响曲,更让我们重温一条江和一个国家的历史记忆。影片结尾很有鲜明的中国红色政权特色、喻意深刻。杨开慧一身红色旗袍守护在降生的新生儿旁边,摇晃着手中的木摇篮,从特定对象和地域上折射出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影片在毛泽东与何叔衡毅然决然地踏上赴上海中共“一大”的征途而结束,仿佛犹如滚滚北上的湘江之水,汇入了浩瀚的历史洪流之中……

《湘江北去》观后感(篇12)

湘江水滚滚北去,橘子洲乃是一片葱郁,只是那故人已逝,朱颜已老。怀想当年,润之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人生无处不青山。喊出那个年代青年的最强音:不死,求己,坚韧,猛进。恰同学少年,因为心怀天下的鸿志,因为尝遍民间百姓的疾苦,因为坚信中华名族的复兴。孔老夫子说过:苛政猛于虎。湖南有个张敬尧,全中国有个北洋政府,中國黎民百姓呼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民不聊生,生离死别,惨不忍睹。此乃吾神州?此乃吾赤县?

这样一个黑白不分的年代,一批以润之为首的爱国青年发起了爱国求真的运动,他们练体魄,读新刊,充实自己的思想,犹记得他们于岳麓山下裸身沐雨,引吭高歌,壮怀激烈。救国救民可不是意气用事,需要武装思想,于是毛泽东,肖子生等热血青年到北京求学,经过了与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的接触,经过了对马克思主义的阅读和思考,他们逐步对救国有了更理性的理解。毛泽东不再受他人幻想的鼓动,已经能自我控制。通过对李大钊先生赠与的书籍的深刻研读,加上对广大湖南农村的社会调查,更加坚强了毛泽东的革命信念,他们反复思想斗争中决定俄式的发展模式最符合中國的国情。只要主义真,砍头也不怕。

在影片中,我们还看到了一位美丽而坚韧的女性——杨开慧。她是毛泽东最坚强而柔软的后盾。一身红袍,给我的印象尤为深刻。在1930年,杨开慧被国民党捕捉坐牢,面对严刑拷打,她坚贞不渝,大义凛然:我死不足惜,愿润之的事业早日成功。这位为中國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杰出女性,很让我敬佩。

中國之革命,任重而道远。湘江北上,是一个历史的起点,中國命运的起点。正是湘江边的一批热血青年,爱情求真,心怀黎民,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坚信正义永存,光明永存。对此,我想起了鲁迅的一句话: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近代中国饱经耻辱,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前赴后继。四万万人齐落泪,天涯何处觅神州?我们为什么如此?只为梦中的神州,只为驱除鬼怪,只为振兴中华。所以湘江北去仅是个开始,中华复兴之路仍在继续,你,我,还有千千万万的当代青年,加油!加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