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奠基者》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08-07

《奠基者》观后感精选。

想学习写作品名观后感的技巧吗? 观后感是总结观看影视作品后的情感反应,写观后感是体现我们自主学习探究世界的一种方式,想要了解“《奠基者》观后感”编辑为您整理出详细资讯,为了日后快速查看您可以将本文收藏哦!

《奠基者》观后感 篇1

——观《奠基者》有感

在**一套上演的石油大会战——《奠基者》作为一场开年大戏已经落下了帷幕,曲终壮歌在,观看了这部石油史诗的我,心情却久久不能平复。《奠基者》把我带进了那个艰苦创业的年代,老一辈石油人那种头顶蓝天,脚踏荒原的铮铮铁骨深深地触动了我,那种战天斗地、誓夺胜利的坚定意志使我的精神受到了一场深刻的洗礼,剧中的这些石油奠基者都用行动诠释着“铁人精神”“大庆精神”,让我领会了责任和信念的无形力量。

《奠基者》成功地塑造了当年石油大会战中石油部领导的光辉形象。60年代前后,在苏联老大哥撤走专家、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的严峻形势下,中国石油部的部长余秋里,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大志,在天苍苍、野茫茫的松嫩荒原上,展开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石油大会战。许多困难和矛盾并没有吓倒部长们。余秋里、康世恩两位领导从失败中吸取教训,深入生产线,掌握第一手石油地质资料,逐步解决了人力、车辆、粮食、物资等诸多问题。

连续剧中塑造的石油部长形象,胸怀广阔、目光远大、性格耿直、无私无畏、决策果断、心系职工、知人冷暖。这不正是广大石油战线干部职工所期待的领导形象吗?

《奠基者》成功再现了铁人王进喜等石油工人的高大形象。铁人王进喜在国家最需要石油的时候,从玉门来到北方荒地。在余部长“没有条件创作条件也要上”号召的指引下,王进喜不等不靠,发出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雄壮誓言。

他带领的1205钻井队,与马厚生的1202钻井队开展竞赛活动的场面;他人拉肩扛卸钻机,脸盆端水保开钻,泥浆池里拌泥浆,奋不顾身压井喷的场面,都真实地再现了铁人战天斗地,不畏艰险,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英雄气概。剧中的马厚生,性格率直,憨厚可亲,乡音浓重。这个大西北来的汉子,以大干快上的拼搏精神和永不服输的倔强脾气,打出了世界一流的水平,进尺超出了苏联的功勋钻井队。

王进喜、马厚生、武山宝等先进人物,被树为“五面红旗”,至今成为我们石油战线干部工人学习的榜样。

可以说,《奠基者》是一曲悲壮的石油英雄之歌。在《奠基者》中我们看到为了保住油样,不为艰险的女工沉入了沼泽地里;为了压住井喷,奋不顾身的钻工死在了井场上;粮食不够吃,石油战士就抠鼠洞、扒树皮、挖野菜、开荒种地——一个个蒙太奇的镜头,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组成了一曲雄浑悲壮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石油英雄之歌。试想,在那个物质匮乏、技术落后甚至挨饿的时代,人们为什么能取得巨大成就?

《奠基者》正用它艺术的历史再现铿锵有力地回答了我们:精神的召唤是石油人最有方位感的集结号,苦难是一把重锤,它把所有的记忆夯进中国石油的行程中,激发出人的无限潜能。“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一个群体就在史诗般的大背景下,引吭高歌,用精神的光芒将亘古的荒原照亮,用信念的力量完成了人与自然的较量,用忠诚和责任谱写了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时代篇章。

往事并不如烟,先驱风范犹存。为石油事业献身的奠基人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我们也将为奠基人的事业而活。老一辈的石油战士以其深厚的精神为后人树立了一座模范山。我们无法与他们相比,但我们可以一步一步接近这个危险的高峰。

历史孕育责任,辉煌呼唤传承。作为年轻一代的石油人,我们只能高举前辈们传递的精神火炬,与新时代同行,勇敢攀岩属于石油人不朽的精神巅峰!

《奠基者》观后感 篇2

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部长。在川中会战失败之后,带领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一举扭转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1958年初,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唯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妄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告急,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一筹莫展。解放军总后勤部部长独臂将军余秋里于危难之秋出任石油部长。

余秋里上任后,按照邓小平关于将石油勘探的重点由西部转移到东部的指示,积极在东部寻找油田。在八大二次会议上,余秋里带领石油部在事先定下的成绩软,嘴上不能软的调子,打了各部局一个突然袭击。

1958年4月,余秋里在四川南充视察时,把解放军支部建在连上的传统带到了石油战线,要求每个钻井队都要建立党支部,配备一名政治指导员,宁肯少打两口井,也要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

中苏关系恶化,苏联背信弃义,撤走专家。年轻的新中国周边局势日趋紧张。毛泽东、周恩来和国防部长彭德怀等都非常关心石油状况。四川龙女寺2号井、南充3井等喜喷原油,石油部上下一片欢腾。在成都开会的毛泽东,没有和余秋里打招呼,突然现身四川隆昌气矿,并题词四川大有希望。不久,川中会战败退,余秋里压力重重。

党中央在庐山召开八届八中全会后,在党内掀起了一场反对右倾机会主义的斗争,波及到了石油厂矿的一些领导干部。余秋里冒政治风险,力排众议,据理力争,保护下属。

1959年9月26日,松基3井喜喷原油。石油部副部长康世恩指挥松基三井试油工作,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亲自视察松基三井,改大同镇为大庆区。余秋里召集干部、专家进行座谈,最终决定采用打破常规,甩开勘探,集中石油系统的一切力量,以大同镇附近为会战中心,在松辽展开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并要求大家克服本位主义,树立全局观念,以最快的速度,最高的水平,把这个大油田勘探、开发建设好。

在邓小平的一路敦促下,石油部党委关于开展石油大会战的报告很快就得到了毛主席和党中央的批准。王进喜等一大批优秀钻井队积极率队奔赴大庆参加会战。面对少数人的畏难情绪,余秋里提出了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也要上的战斗口号。

1960年3月10日,萨66井喷出高产油流。余秋里连续主持召开党组会议,提出挥师北上,把主战场从大同镇附近转移到萨尔图地区。全国有关系统支援大庆建设的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萨尔图火车站,大批的转业军人作为石油工业的新生力量抵达大庆。王进喜率领井队人拉肩扛连夜把钻机和设备运到井场,并率先破冰端水保开钻。

余秋里将王进喜等树为会战的先进典型,并针对会战已经暴露的问题,边学习边分析会战的形势、任务和矛盾,读后感《奠基者观后感》。在大庆掀起了学习毛著、学两论的高潮,统一了职工思想。

在随后而至的百年不遇的雨季中,余秋里、康世恩等带领全体石油人,在国家经济最困难,生存条件最艰苦的情况下,克服了克服了

无路无粮、缺房少人、天灾接踵而中等重重困难,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于1960年的6月1日实现首列原油外运,打破了西方国家至少需要三年的预言。

中苏关系的恶化导致我国航空煤油进口基本被停止,空军的飞机全都趴窝,连陆军的战斗车辆也都被迫停驶。聂荣臻副总理亲笔致信余秋里,要求石油部迅速组织研制生产国产煤油以摆脱这种恶劣局面。余秋里部石油部石油研究院负责研制航空煤油项目。不久,研制获得成功,中国航空煤油完全依赖进口的局面从此结束。

冬季将至,数万人如何过冬又成了摆在会战队伍眼前的最大难题。经过调查研究,余秋里听从了黑龙江省委欧阳钦书记的建议,充分发动群众,苦干4个月,在入冬前,

几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建完,做到了人进屋、机进房、菜进窖、车进库,保障了安全过冬。

各钻井队之间一味追赶钻井进度,使得钻井质量不断出现问题,连王进喜的标杆钻井队也出现了井偏现象。余秋里、康世恩重视地下狠心抓第一性资料,起草大庆长垣钻探和开发过程中取全取准20项资料72个数据的调查提纲,形成了地质技术规范。还及时召开4、19现场会,使得广大石油工人树立了对油田负责一辈子的思想和质量意识,钻井和油田各项工程质量大大提高。先后总结出了岗位责任制、三老四严、四个一样等经验。

会战队伍刚刚稳定,越来越多的家属来队和工人逃跑,使得原本已经遭到饥饿威胁,浮肿病大幅度出现的会战队伍压力重重。1960年9、10月份,在全国粮食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会战职工的粮食定量也被降低,职工队伍中出现了浮肿病,大会战处于艰难境地。余秋里提出:要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生活,千方百计克服困难,毫不动摇,坚持会战,天塌下来也要顶住。余秋里提出:干部进食堂,书记下伙房。同时,抽出一部份职工和家属想方设法、发扬南泥湾精神大面积开荒种地,工委组织了打猎队、捕鱼队,挖野菜、采野果,终于战胜饥荒,熬过了1960年冬天。1961年春耕时节来临,余秋里亲自带头,组织开荒,发展农副业生产。随着开荒规模的扩大,职工的生活越来越好,职工的体质得到了恢复和增强,保证了大会战的顺利进行。

所以老会战是多么的重要啊。

《奠基者》观后感 篇3

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放的电视连续剧《奠基者》已播放完,看完该剧后,我的心是感慨万千,久久不能平静。似乎我们又回到了燃烧的年代,我们看到了当年的大庆人。无论是党员、团员、工人、解放军、知识分子,他们都聚集在松辽平原参加石油大会战争。在当时条件极其艰苦,气候极其恶劣,物资极其匮乏的情况下,他们凭着对祖国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以革命的乐观主义和大无畏精神,克服种种困难,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终于取得了石油大会战的胜利。

当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向全世界自豪的说:“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全世界都为中华民族的崛起感到震惊。

正是我们这只石油大军,他们为我国的石油工业默默奉献,艰苦奋斗。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有多少英雄和忠诚的灵魂睡在这里,永远和他们所爱的这片土地在一起。原石油部部长李敬很好地表达了我们的共同感受:

“《奠基者》的诞生,对逝者是告慰,对生者是勉励,对后人是向导。”

在《奠基者》上,我看到了一个领导者的光辉形象。他们在一把手余秋里将军和康世恩部长的领导下,克服重重困难,从大局出发,深入实际,统领全局,制定计划,解决矛盾。“有条件要上,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他们怀着对自己事业的执着,满腔热情的投身到自己事业中去。困难不会阻止他们,失败也不会吓倒他们。他们将吸取失败的教训,逐步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石油生产计划。他们心系职工,关心群众,深入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他们严于律己,宽于待人。一幕突然在我脑海中闪现:康部长看着工人们吃饺子过年时的幸福表情。工人们叫他一起吃饭。他说他不饿。工人们走后,康部长吃了剩下的饺子。

看到这一幕,我潸然泪下。这就是我们的领导,无私奉献,默默牺牲。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博大的胸怀,无私无畏,谋略周密,对事业无限热爱。

在《奠基者》中,我看到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工人的形象。“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王进喜喊出的这一豪言壮语,喊出的是大庆人的精神。

喊出的是那个时代的精神。“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我们的大庆人住的是牛棚、马廐、地窨子,粮食不够拿树皮、野菜充饥。

纵是天寒地冻也冻不坏他们那火热的心,纵是冰天雪地也会被他们的热血融化。困难压不跨他们,艰难更体现他们顽强的意志品质。王进喜的1205和马厚生的1202钻井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当井喷事故发生时,王进喜那奋不顾身的纵身一跳。与苏联优秀钻井队的钻井进度相比,马厚生具有为国家和民族争光的精神。很好的禅释了我们的大庆人的精神。

《奠基者》反映的是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的一部英雄史诗。一幕幕感人的镜头,一个个催人泪下的画面,勾画出一部可歌可泣,雄浑悲壮的英雄赞歌。《奠基者》不仅讴歌的是铁人精神和大庆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精神的写照。

通过观看《奠基者》,我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和洗礼。“爱国、创业、求实、奉献”深刻的含义让我们思索。生活在今天的每个人,要牢记历史,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树立良好的意志和品质,《奠基者》永远留在我们心中,让《奠基者》精神在新时期焕发出时代强音。

《奠基者》观后感 篇4

电视剧《奠基者》讲述了1958年到1963年之间的大庆石油会战,在西方国家妄图借石油“窒息红色中国”的背景下,独臂将军余秋里于此危难之际出任石油部部长。在川中石油大会战失败后,他带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数万会战大军克服了无路、无粮、无房以及天灾等重重困难,在松辽大地展开了艰苦卓绝、历时三年的石油大会战,最终一举扭转了我国石油工业的被动局面。

全剧通过对历史事件的真实再现,将当年石油大会战争的壮丽画面浓缩成跌宕起伏的故事,引人入胜,感人肺腑,发人深省,令人振奋。影片中的几位英雄代表了一代石油探险家的钢铁意志,也代表了一代人的责任感,这对普通人来说很难。解读是,建国初期,新中国石油工人的钢铁不屈意志,没有任何自私思想的信仰和精神。

不屈不挠,不计个人得失,在困难面前奋起,铁石心肠般的民族性格。王进喜是一名普通的石油勘探工作者,他以成为铁人的化身,成为全国工人阶级的一种精神,成为全国学习的楷模。主要表现在他身上最无私的价值观之一,具有祖国命运的人生观。

建设祖国可以牺牲自己生命的忠诚,战胜困难的钢铁意志。这是组成“铁人”精神基础。他所有的精人事迹都是在几米长的钻井平台上完成的。最典型的是他在这个平台上展示了自己惊人的爆发力和征服力,展示了一个作风粗犷、工作态度严谨、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探索工作者的精神风貌。

“他”既是一代石油勘探工人的杰出代表,也是一个时代只讲奉献,不谈索取新中国工人崇高精神的缩影。所展现的是一个时代最无私的价值观,是热爱祖国、建设祖国命运的哲学。

不管时代发展到什么程度,不管科技发展进步到什么程度,“铁人”精神永远是社会和人们共同需要的,永远是备受人们所崇敬的。“铁人”精神永远具有超常的感染力。

《奠基者》是一部催人奋进的作品,是一部与时俱进的电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征途上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这种利用电影的艺术形式,让更多的人了解“铁人”事迹,让更多的人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途上发扬“铁人”无私的奉献精神,继而让“铁人”中流砥柱般的精神和主人翁责任感与当今的现代化进程中的现代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共鸣,从而更大的激发全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热情。这样的电影越多越好。

当时物质可能很贫乏,但我觉得他们的精神世界比现在更丰富更充实。他们有信念和追求。而当今的时代也需要“铁人”那种阳刚的气质,壮美的品格,饱满的热情,钢铁般的意志,无私的奉献精神,心口合一的信仰,钻石般阳光的人生。一个完整的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成功的人,必须是热爱祖国和祖国同命运的人。

我们这一代人,虽然物质生活比较好,但我们缺乏一种信念,一种信念,总觉得生活中的缺点。有时我甚至在想,我怎么没有生活在那个年代啊。在这样的生活中有理想和追求,没有那么多的干扰和干扰。生活是单纯的。

与现在不同的是,各种人生观、价值观,充斥着社会,更多的选择,似乎人们的心灵越来越难以得到那种安宁。

作为年轻一代,学习文化和知识是非常重要的,但我认为更迫切的是为他们找到一种精神追求。人,活着,较之那些死去的人,本身就是可贵的,可是怎么样才能活出意义来,不枉这世上几十年,真的值得我们深思啊!DsBj1.Com

《奠基者》观后感 篇5

近期,在央视播出的《奠基者》,在全国范围内尤其是石油行业引起了强烈反响。作为献礼新中国成立60周年和纪念大庆油田发现50周年的鸿篇巨制,它真实再现了我国石油工人当在年大庆会战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艰难岁月,讴歌了老一辈石油奠基者的无私奉献与壮怀激情,让所有人感受到浓厚的爱国情怀和信念力量。

这部剧,是对共和国第一代石油建设者的缅怀和追忆。“共和国是不会忘记你们这些做出牺牲和贡献的奠基者的!”会战老领导余秋里将军在剧中那句充满深情的呐喊将我们拉回了那个千疮百孔,百废待兴的年代:

1958年初,在新中国诞生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只有石油部没有完成计划。西方国家也在试图用石油“窒息红色中国”。年轻的新中国石油公司很着急。在这个关键的秋天,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长余秋里单臂出任石油部长。为摆脱列强的欺压和西方国家的制约,响应周总理"把贫油的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的号召,以独臂将军余秋里、康世恩为代表的创业大军走进了蒿草连天的东北平原,拉开了石油工业的奠基和创业序幕。

无数忠魂烈骨埋葬在此,长眠于这块热恋的土地,正是他们的默默奉献换来了今天的大庆—新中国最美丽的石油城。

时光如飞,不知不觉已过去52年,中国的石油产量已名列世界前茅,想当年中国的油田也只有延长油矿、玉门油矿、新疆的克拉玛依油田,产量少的可怜,无法保证工业的用油,更无法生产航空煤油,只有依赖进口才能使自己的飞机上天。到今天我国的石油工业已发展到拥有一套自己的完整体系,苏联专家撤走,卡我们脖子的时代早已一去不返。今天的幸福生活正是由这些创业者和企业家用他们的肩膀和脚来完成的。

如果我们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曾记否,一个从战争年代走过来的将军,一个受命于危难之时的部长,不过也就是坐个“嘎斯”吉普;铁人王进喜“宁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庆油田。”,英年早逝;三万多部队官兵、勘探者和石油工人,住进了牛棚、马廐,地窝子,以野菜充饥,拿北风当粮;为了保住油样,不为艰险的女工沉入了沼泽地里;为了压住井喷,奋不顾身的钻工献身井场;为了松基三井能按时试油,扎根一线的技术干部来不及为母亲送终。

为石油战线而战的干部职工,用青春和生命,唱出了一首庄严壮烈的石油英雄之歌。

《奠基者》中石油老前辈用一个个荡气回肠的故事让我完成了一次心灵上的洗礼,作为新时代的石油工人,我会始终以铁人精神作为激励自己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强大动力,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石油人无私奉献的优良传统,在今后的工作中知难而上,迎难而进,积极应对挑战,把本职岗位作为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好平台,扎实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把个人进步与公司的发展结合起来,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