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观后感 > 导航

一轮明月观后感

发表时间:2023-10-18

一轮明月观后感8篇。

你是否在搜索作品名观后感范文?优秀的电影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梦境,优秀的电视节目通常能够让我们学习到很多新知识。观后感是一种富有感性又富有理性的深度认识,通过不断写观后感我们可以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经过反复修改读书笔记吧为您编辑出了这份精选的“一轮明月观后感”,这会对你有所启示!

一轮明月观后感【篇1】

《一轮明月》票房惨败,败就败在太想好。犯了高、大、全的通病。怎么再现弘一法师?其实多年前弘一法师的弟子丰子恺先生就指明了一条再清晰不过的脉络。物质——精神——灵魂。

丰子恺说,人生的活法可以分为三层: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灵魂生活。物质生活指衣食,精神生活指文学艺术,灵魂生活指宗教。李叔同就是沿着这个楼梯一步一步成为弘一法师的。

可这片子却像流水帐似的罗列堆砌法师的求法过程,如同跑马圈地般狂奔不止。法师苦修律宗,以求普渡众生,一生所求就是持戒修律,这些在片中简直有点刻意淡化,是陈家林太根红苗正?或是另有隐衷?嘿,剪刀手爱德华?

如果把此片当做弘一法师求法的纪录片,入世出世前因后果表述坦白,却又加入了红尘世事。从时空感来说,造成了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如从高处一扫而过,空泛而层次单薄。导演大方向的把握准确,细节处理却粗糙随意,心理层面刻画太少,这种大而化之的表现方式对史政经或许正合适,对弘一法师这样的题材未免有些简单粗暴了。看片过程中多次感觉到导演如迷途羔羊几番挣扎,有心无力无的放矢。

李叔同了却尘缘,事实上的确有避世之意。那样的时局那样的世事,悲天悯人跟无能为力的冲突苦恼煎熬,惟以佛经解心魔。这是他的法子。他的处世哲学跟叔本华有些类似,因为昏沉中清醒,苦事中顿悟更觉悲剧。所以他要修律宗,非苦行不得减孽。他选了明义渡人的道路,所以他能解脱。否则恐怕他只会跟梵高一样,最后一句话:痛苦永无休止。呃了。所以他是勇者。勇者才敢于直面自己。活着比死亡更需要勇气。

事实上只消那一句:“要惜福呀”,就足以让人顿悟。可惜啊,静止的'力量从来都让人小觑。点题的便是弘一法师回答妻子的那句:爱,就是慈悲。

于身边人是绝情的,也是不负责的。可是她唯有放弃。对弃世者而言这也是一生必须背负的罪孽。这也是自私么?可是无可设法,爱了就要承受。只有被迫的婚姻没有被迫的爱,从爱中索取甜蜜就必将付出痛苦。双生子买一送二啊,笑笑。

一轮明月观后感【篇2】

人似乎都是要给自己找一些可以执着的东西然后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在里面,才觉得人生有价值。事业,或者情感,家人或者朋友。然后说,这是我的爱。毕生的爱。

其实,又有多少人知道,什么是爱。

以前看到过一句话,说所有的执着都是自私。因为你一直想得到,所以这种执着不是爱,是对自己的不满足,企图用外在的事物来弥补自己不完善的内心,和无明间的空虚和寂寞。

凡是有贪爱的时候,都是在自私。

当时瞬间就放下了许多纠缠很久的事情。

爱是什么?圣经里面说,爱是不自私,不嫉妒,只做有益的事,爱是永不止息。我不知道这个诠释对不对,但是我经常看到的,常常是人们因为各种执着而痛苦,却常常说,因爱生恨。

这里的爱,都只是一晌贪爱一阵执着罢了。

看《一轮明月》,弘一法师出家之前,对于自己真心爱的人,那些过往的回忆,事业起步时的支撑和辅助,那些耳边呢喃的“你我因缘前定”的山盟,那西湖上泛舟依偎在怀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幸福,还是毅然走上了出家的道路。

爱,就是慈悲。

有位师姐顷刻间泪如雨下。

就像有位师兄说,你爱的只不过是你圆满的自己的.投影,就像一轮江中明月一样。可是你不知道。你以为世界上只有这条江有这样一轮明月,于是对江起了执着。可是江水又是多么的变幻莫测啊。

更何况千江有水千江月,你又执着的了几何?

如果执着的圆满的自性,本来就有的,何必向外苦苦追寻而不得呢?

体悟到空性,升起大悲心,才会知道,什么叫爱啊!

回寝室的路上,抱着晒好的被子,看着周围匆匆行人,再仰头看看漫天的浮云,一阵悲凉,眼前景致突然模糊。这么苦的人生,其实执着的到底是什么?

希望有缘人,不要再以爱的名义来执着。

爱,是慈悲。

一轮明月观后感【篇3】

直到你看到茶碗边有一轮新月。

这是一部速度很慢,很安静的电影。慢慢的叙事,悠悠地做茶,静静的生活,甚至连至亲的去世都是一句淡淡的话讲述出来的,如同樱花盛开,惊动人心,又悄无生息。

但这绝不是没有感情,只是镜头从未露出过深海的波涛,人们能看到的只有沉静的水面。

整部电影像一个悠长的等待,与其说等待,不如说投入,等待有一种焦躁感,等待春去秋来,等待茶筅泡软,等待茶粉散开,等待变化与成长。

里面有一幕我印象很深,典子与男朋友分手,在家伤心了很久,她终于打算再次去茶道课,在她关上家门的那一刻,她的眼睛很亮,仿佛有一轮月亮在里面。

典子经历了不安与迷茫,内心的风暴巨浪终于等到了风平浪静时,高悬的新月。这轮新月会慢慢儿圆起来,在典子与世界的交手中,等待着被世界磨砺为圆满的样子,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过程,但在成长之中,从来就不会缺乏起伏高低、万千阻挠与漫长的时间,在打击与意外中从容包容的顺遂,与世界,与自己和解。

用自己的一生,等来一轮明月,温柔而圆转的前行。

一轮明月观后感【篇4】

我家老屋有一小院,在小院的墙脚和围墙上栽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虽然不是什么名品,但四季飘香。每年当菊花开得鲜艳夺目时,我就知道中秋节要到了。父亲的生日要到了,老父亲的生日也刚好在农历的八月十三,每年的中秋节前我们家就要来很多的亲戚朋友,那时购买食品是凭票供应,所以,老母亲早早就开始准备过节的东西了。母亲非常的好客和贤惠,那时家里收入不多,负担重,但经过母亲的打理,家里还过得井井有条,母亲弄得一手好菜饭,总是能把一些普通,平常的东西做出各式各样的一桌饭菜,客人们总是赞不绝口,包括作为儿子的我们也很惊奇,平时里不在意的小菜在母亲精心制作下,就能变成一道道可口的菜来。那时家里过中秋节是很庄重的,在旧历八月十四的晚饭后,老母亲就把厨房收拾得干干净净,点上一个油灯放在锅里,在灶台上点上几注香,其他人就不要再进厨房了,更不能动由母亲放得整整齐齐的那些厨房用具,那油灯就一直亮到第二天。过八月十五的那天晚饭是最丰盛的了,桌上摆满了母亲亲手做的各种饭菜,放好碗筷,酒杯里装好酒,但这时大家都不能上桌的,要举行祭拜仪式,由家里德高望重的父亲主持,见他神情庄重,举着酒杯,绕着桌子,口里依次念着过世的长辈们的名字,在饭桌的每个坐位前住脚,将杯里的白酒慢慢地一一洒向地上,并请老辈子们回来吃好喝好,在场在每位客人都静静的看着父亲做完后,才由长辈依次如席。开席时由父亲代表全家敬各位亲朋好友一杯酒,随后开席了,席间的父亲与刚才的庄重表情大不一样了,那时的父亲谈笑风生,濒濒举杯与亲戚朋友敬酒畅饮,说古论今,欢声笑语不断,满小院里详溢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气氛。母亲则在厨房里忙前跑后,端菜添饭而从不入席与大家同桌吃饭,待大家尽兴后,母亲又急忙收拾,一阵忙碌下来此时已是繁星点点,皓月当空了,小院里一遍银色的月光。此时母亲梳洗完毕,换上干净的衣服,在小院里摆上一香台,放上果盘,点上红烛,静静的默默的,站在香台前,双眼望着夜空。月光洒在母亲身上,菊花香气四溢,看着母亲的身影,多么的温馨,圣洁。

现在,虽然父母亲走了十几年,老屋也拆了,每当中秋节来临时,总是想起那老屋小院里幽香的菊花,总是想起父亲母亲的身影和笑貌,总是想起小院里母亲身上的那片月光和月光下的母亲。

一轮明月观后感【篇5】

昨晚看了濮存昕和徐若瑄主演的> .

故事的男主人公李叔同出生于天津豪门富户,因为是庶出,加上幼年失怙,于是过早地体验了人生的残缺。当年奥国公使送给父亲的一架钢琴,伴随他走过寂寞童年。李叔同初涉人生,探求中华文化底蕴,悲悯国家民族苦难,创作《祖国歌》,传颂大江南北。

李叔同在音乐、诗词歌赋、篆刻、书法、绘画、表演诸方面造诣颇深,才华满身,一腔忧愤,常寄托于风情潇洒间,与坤伶杨翠喜、歌郎金娃娃、诗妓李苹香以艺事相往还。

他考取上海南洋公学,受业于蔡元培,邃觅群科,钻研法学。与黄炎培组织沪学会,宣讲进步思想。不久,蔡元培遭到通缉,黄炎培逃亡日本。李叔同寻求济世之途的梦想化为泡影。

母亲去逝后,李叔同带着精神回到天津,反抗旧规旧俗,采用西式葬礼,弹钢琴,唱哀歌,在天津深受感动,轰动一时。李叔同了无牵挂,遂东渡日本。

他在日本学习油画,从事音乐、戏剧创作。创刊《音乐杂志》,发起组织春柳社,演出话剧《茶花女》。其间与日本姑娘雪子相恋结婚。

李叔同回到阔别六年的祖国,正值辛亥革命成功,填《满江红》词,为共和欢呼,主编《太平洋报》副刊,尽情施展才华。很快,中国就陷入了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代。报社停刊,李叔同调到浙江杭州第一师。他从一个西装革履的英俊青年变成了一个衣冠楚楚的绅士。是以艺术狂狷,裁成众多。

创作了以《送别》为代表的一批优秀歌曲,在美术课中引入西画系统,首开**写生先河。言教之余,益以身教,莘莘学子,翕然从风。培养出丰子恺、刘质平等一批优秀学生。

在此其间,他与夏丏尊成为朋友,马一浮是一名教师。他刻意修行,对佛教产生了兴趣。于虎跑寺断食十七天,身心灵化,飘然出世。李叔同告别好友、门生和妻子,遁入空门,法号弘一。

弘一从寂山师,闭关修律,数年写成《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记》;从印光师仅七天,其“惜福”和“救世”的嘉言懿行,深刻影响了弘一以后的修行生涯。弘一律已至严,治学至勤,操行至苦,云游四方,恒跣足芒鞋,孑然一担。当他站在马一浮面前时,俨然是一颗充盈的般若种子;当他与夏丏尊重逢,不能不令其感动落泪;他与中外学者比肩而坐,僧俗殊途、尘净两致造成的矜持,使气氛寂寞凝注;门生丰子恺、刘质平奉上《护生画集》和《中文名歌五十首》,他以一颗深大的心谆谆教诲,指点迷津。

应闽南佛学院邀请,弘一前来讲学。太虚校长要去欧洲讲学。太虚希望弘一和他一起创造一个更大的佛教事业,就像弘一曾经占领西方一样

***的音乐、艺术、戏剧传入中国,佛教由此走向世界。弘一认为两人虽然门派不同,却是殊途同归。太虚推迟行期,期待弘一对闽南佛学院的颓势有所改变。

弘一偶得太虚旧作《三宝歌》,欣然为之谱曲。《三宝歌》在佛学院传唱开来,对学僧起到教化心灵的作用,太虚深为感动。两位大师的合作传为千古佳话。

弘一来青岛湛山寺讲律,受到僧俗两界热烈欢迎,报上还登了消息。从南方来听弘一讲经的年轻学僧妙莲看到这一幕很失望。他当面指出,弘一喜欢名胜古迹,不适合讲课。其实,弘一早已和湛山寺住持约法三章“不为人师、不开欢迎会、不登报扬名”,无奈亦然既成事实。

弘一不仅接受了妙莲的批评,还与妙莲探讨了佛教教育的未来。弘一在妙莲身上看到了佛教的希望。

“七七事变”爆发,日寇大举入侵中国,弘一年近六旬,身患重病,依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宣讲“念佛不忘救国”,亲自谱写抗战歌曲。

一九四二年十月十三日,伟大的爱国者、中国近代艺术的先驱、南山宗第十一代祖师弘一大师,在悲欣交集中吉祥生西。

赵朴初题诗:深悲早现茶花女,胜愿终成苦行僧。无数奇珍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看完此片,思绪万千!

为人至此,本已无多言,一生行止,无论是哪个阶段是人生的巅峰。少年大志,中年大才,晚年大德,所遇遭际,为多数俗子所钦羡。而其智勇,除夏君,丰仁,质平等生平知己,又得几人了解。

世人无其才华,亦无法理解其胸襟。当雪子的长发和脸庞最后一次在眼前浮现的时候,万般不忍,也止不住踏入寺门的步伐。尘世间的爱恋柔情无限,却湮没不住对众生的大爱,对智慧的渴求。

人本非无情,又何况弘一。空门一道,并非一切寂寞,割断人间烟火,而是为了让世间芸芸众生祈福。遵守戒律,不是寻求全身的解脱,而是升华灵魂,使之不受众生之苦。

最后,一只经历了世界繁荣的凤凰,带着虎庙的钟声来到了涅磐。一种渴望热爱宇宙的新生命,在梵语的生音中诞生,从大势所趋到圣诞节,直到永远。对人生,对亲情,对祖国的爱融入到心中的佛法深处,从此一生为世人,为众生奔波。一介肉身,被浮尘的光芒环绕,始终无法昧却坚毅出世的本性,他将上天赐予的,令世人艳羡的才华与一同带给沙门,是佛门未有之幸,律宗获得了无价奇珍。

秋虫凋哝,肤体衰竭,而大德与智慧 ,却已如莲花般,愈弥愈香,今昔友人,师生,半生知己,未逢之人,又有谁人不叹服敬之。 多少年以后,我们看到数十年前的那屡青衫

衫和直裰在夜空中迎风而立。也许他留下的舍利只是佛子和所有虔诚相佛的人们,心中的圣物,而我等大众,得到的是那无数首脍炙人口的词曲,惊艳的绘画,和那道在人生长路中的明朗月光。一轮明月,映耀天心.

一轮明月观后感【篇6】

禅启幽香,掠一世之浮华;南柯一梦,隐一生之悲伤。

还记得初次见到你,是在你父亲的大寿上。堂屋里安置着一架黑色的钢琴,幼时的你无知可爱,或许当你好奇地摁下第一个黑白琴键时开始,此生便与艺术结缘。

我看见了你那人生被幻化为无数帧画面,一一滑过我的眼前,几分衰绪几分愁。

我看见了你对于艺术的执着。话剧、音乐、美术、篆刻中的许多领域,都是由你开创了中国的先河。印象最为深刻的,是那首《送别》。幽幽亭外,芳草连天。廖廖数句,便将离别的愁绪漫不经心地铺陈开来,引人落泪潸然,这其中,是否也交融着当年你离开母亲、居外飘荡的缕缕情丝?教书时,你仍然是凭借着对于艺术的一腔热血,不顾封建礼法的束缚,挥豪着笔墨,竭尽所能倾其所有,最终培育出丰子恺等一批大有作为的艺术学者。

我看见了你对国家寄予的深情厚谊。你也曾积极参加国内的革命,为祖国大业默默地奉献着自己。当听说袁世凯盗取革命的胜利果实时,我分明看到了你望向最后一期《南洋公报》时,眼角溢满的绝望与悲伤。

我看见了你在姻缘的迷途中踟躇前行的身影。年青时,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你放弃了彼此思慕却已无能可得的杨翠喜,转而娶了一位茶商的女儿,你过的并不快乐。后来,你在日本遇见了同样喜爱美术的日本姑娘雪子,你对她说你们的缘分是前定的。本以为你的归宿就在这里,我还是不够了解你,原来她和一切,终就只是停靠。

经历了人生的潮起潮落后,不想你竟觉得索然无味,在偶然接触了佛法后,开始追求心灵深处的平静。或许那么多次的命运造化、一生交错的不如意,一一被压藏心底,对一切都倦了、淡了,皈依佛门,别无他求。

最后一次那么仔细地凝视你,已至暮年。你踏上一叶扁舟,在那条漂满莲花灯的河流中,慢慢前行,微微荡漾的涟漪蓦地拉长成一条很长的水线,一直延深很远。恍惚间,耳畔间突然又响起母亲那慢声细语的“三郞”。一切轮回,却又重新开始。望着你惭行渐远的模糊身影,感慨万千。

你的一生,交错着浅浅的忧和淡淡的伤,宛似一场真实的梦。可梦醒之后,却无人与说。

又或许,在历史的红尘里,会不会也有那么一个人,低低吟唱着,你的百转千回?

一轮明月观后感【篇7】

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从中我们收获新的思想,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观后感了。可能你现在毫无头绪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一轮明月观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根据武华老师电影散文《一轮明月》改编的同名电影《一轮明月》在央视播出,观后颇有感想。

当年电影《城南旧事》插曲:"送别",以其优美哀婉的词曲深深地吸引了自己。也因此知道了其词曲作者是才华横溢的李叔同先生。

电影《一轮明月》,以朴素抒情还有淡淡的感伤的叙事手法,讲述展现了李叔同先生如何成为弘一大师的独特人生故事。

出生在天津富庶家庭的李叔同,父母都信佛,影响着他从小就有着悲天悯人的佛缘情怀。清末王朝的腐败使得民不聊生,辛亥革命的曙光稍纵即逝,收入眼底的苦难让少年李叔同深感震惊失望。游戏一段生命后,开始踌躇满志地探索时代人生。关注国家民族命运前途。

留学日本,李叔同组织文化社赈灾义演,话剧《茶花女》的成功演出,让他名声大噪。回国后,被聘为教师的他,一面像清泉似的润泽教化学生的心灵,一面编刊物,搞创新,宣传民主改革。对书法篆刻绘画诗文音乐无所不通的李叔同,希望从文化艺术方面唤起民众改变国势。

只是当时的年代环境当权者们容不下意识超前的启蒙人士。怅然若失的李叔同,苦闷之中越发亲近佛事。

"恨年来絮飘萍泊,遮难回首。二十文章皆海内,毕竟空谈何有。"思考再三,( )李叔同毅然了断尘缘,默默踏上了自己内心的朝圣路。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从此便是经年往事。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成了名副其实的人生境遇。

两幕同在西湖上的剪影:电影上半部,留学归来踌躇满志的李叔同携美丽的雪子一同回国荡舟西湖。幸福甜蜜。

后半部,二人各乘一叶扁舟,已是僧俗界线分明。不免怅然苦涩

李叔同尘世上的日本夫人雪子问已出家的弘一:"爱是什么?"

再无儿女情长的弘一淡定地说"爱就是慈悲".

信仰,怎样虔诚笃定的信仰呵,让文采斐然的李叔同转念之间成了心如止水的弘一?

影片凄美婉约详略得当留白处给人们无限的自由遐思。

任何宗教都有慈悲的一面。惯常思维中,只有走投无路万念俱灰的人才会逃避现实,遁入空门。身为中国近代文化艺术先驱的李叔同,何等智慧的一个人,其抉择与儒家的"穷则自修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不无关联吧。

皈依后的弘一。闭关撰写经书。使失传多年的南山律宗再度兴起,被佛门后代尊称为律宗第代祖师。

红尘里潮起潮落,寺庙中晨钟暮鼓,僧俗两界都获有很高声望,丰富传奇的一生,为后人留下了很多话题。

李叔同的学生后来的漫画家丰子恺说:人的生命过程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三种生活比喻三层楼梯。李叔同老师就是第三个阶梯上的人。他做一样像一样,是十分像人的一个人。他放弃教育艺术修佛法,好比出于幽谷,迁于乔木。他出家而非出世,不是为了自我解脱,而是"度群生"乃教育的继续。李叔同的同事挚友夏丏尊,说李叔同从事教育事业是以人格作背景的。夏丏尊本人译作《爱的教育》序言中提出的办学校好比挖池塘一说至今仍是那么受用。

"深悲早现茶花女,盛愿终成苦行僧。无数珍奇供世眼,一轮明月耀天心".

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国宝"的`著名民主人士赵朴初先生的献词,为弘一大师的一生做了恰如其分的注脚。

弘一大师生命最后的遗言:"悲欣交集"该是灵魂的升华人生的真正圆满吧?

为了获取资料,尊重史实,写出佛法的真精神,武华老师先后沿着弘一法师的出生到出家圆寂的人生足迹自费行走多个省市。寄宿寺庙,拜访禅师。并亲见并采访了和弘一大师生前非常友好密切的妙莲法师。几经修补校正,写就散文体电影文学剧本《一轮明月》。由此改编得非常成功的电影《一轮明月》,以其真实沉稳蕴藉的故事情节及其人文气息宗教氛围赢得了观众的喜爱认可。荣获了第七届夏衍电影文学二等奖和第十一届华表奖优秀故事片奖。

"最尊重自己的心,心是供佛的殿堂。"从《佛梦》到《一轮明月》,十年磨一剑的武华老师,不趋势不媚俗,有胆有识独抒己见,一如既往地坚持走自己的创作之路。精神到处文章老,学问深时意气平。那份宠辱不惊的宁静淡泊,实在值得敬佩。

景仰李叔同---弘一大师的人格魅力,欣赏武华老师的人品作品,喜欢知性演员濮存昕儒雅质朴的演绎,遂成小文。

一轮明月观后感【篇8】

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发明创造,只有在无数次的错误和失败之后才能成功;学生只有再犯了错误,改正了错误,又犯了错误,又改正了错误,循环到无穷大之后才能成长。

学校要成为孩子们舒展心胸、放任想象的地方;教师要努力营造轻松干净、明亮清新的校园氛围,少一些强制性的纪律和严格的纪律。因为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而宽松的氛围,宽容的态度,宽厚的秉性更加适宜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正因为每个学生本身都是独特的存在,是不可以“复制”,不可“替代”的,所以学生们都希望被欣赏,而不愿被雕塑、被打压、被束缚。

当我们犯错时,我们常常希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宽容。遗憾的是,我们在希望得到他人宽容宽恕的同时,却很少想到他人也希望得到自己的宽容。有些人满足于接受别人的宽容,但从不打算把它给别人。

殊不知,如果自己不能宽容别人,就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宽容。

把学生的问题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就好像我们教师把控制事物发展的权利都交给了学生,由学生一方全盘掌控,学生一旦出现问题教师就会一味的抱怨与指责,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求变思维,它是以学生的改变作为教师改变的先决条件。我们教师何不“由内而外”的进行改变呢?首先,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更充实更有创造力,然后对学生施加影响,然后再改变学生。

班级学生出现问题,只顾着指出学生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这种过分强调“错不在我”的作法本身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能力极其有限的人,更何谈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呢?与其抱怨学生各方面能力低下,不如从自己做起。真正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教学水平,给予学生们无尽的爱和心灵上的有力支持;然后盼望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这份苦心,进而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渐渐地会有哪怕一点点的进步。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罗万象的气魄,指点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宽容、接纳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与不足。宽容是无声的教育,犹如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宽容能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理由。

宽容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它能让他更有耐心,更有智慧,更有爱心。宽容属于个人修为范畴,越是历经时间的打磨与检验,越是显出其可贵,所绽放出的光芒也越发夺目。但是,宽容绝非纵容,不是无度的任意妄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是师爱和坚持原则下的理解与接受,是情感与理性完美结合的充分展示,是一种化怒为喜转忧为乐的智慧,是一种超然的大智若愚。

只有心胸狭隘、固步自封的弱者才吝惜对别人的宽容。教师应该学会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判断是非的法官。他应该以身作则,而不是以讹传讹。他应该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创造新事物。

宽容闪耀着仁爱之光。其实,对学生宽容就是对自己好。试想天天指责、埋怨甚至伤害学生的老师何谈快乐?何不试着理解、接纳学生的行为,带着微笑去打量自己的学生呢?

一个人的思想可以容纳多少人,赢得多少人的心。宽容就像甘甜的春雨,能滋养彼此的心灵。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善待,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教师才会欣赏到学生迸发出的动人的精彩。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禅师和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一天晚上散步归来,看见小偷光顾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财物,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门口等待小偷出来,他怕惊动了小偷。小偷出来遇到禅师,正感到惊愕之时,禅师说:

“我的朋友,你走大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避寒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满脸羞愧,低着头溜走了。

禅师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照亮他下山的路。”第二天,禅师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睁开眼睛时,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高兴地说:

“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愿老师的宽容是一束永远照耀学生的阳光;愿老师的宽容是一轮照亮学生生活的明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