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读后感 > 导航

定风波读后感1000字7篇

发表时间:2022-12-05

定风波读后感。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可以引导我们奋力前进,更进一步。阅读作品后受益匪浅,心中有了更多的想法,懂得了更多道理,大家写好读后感时,一定要挑选自己感受最深的方面去写。一篇好的作品读后感应该包含哪些方面呢?下面,我们为你推荐了定风波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阅读。

定风波读后感【篇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于人生的旅途,东坡且停且歌,且行且吟,走得轻松,走得洒脱,他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出了千古的真理,让我们懂得了用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对待生活,用感激欣赏的目光去看待人生。

生活不如意事常八九,改变不了生活,就改变自己的心态。纵观东坡的一生,他虽有雄才,却受人排挤,一贬再贬,可谓壮志难酬,命途多桀。面对现实,他没有悲观叹世,怨天尤人,而是改变自己的心态,旷达洒脱地对待生活。因此他一生历经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但都处处如天堂,即使被贬到荒蛮之地,他也愿意“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恪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真谛,尽我所能地带给别人帮助,风雨任平生。虽然漂泊不定,但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快乐相随,因为他晓得“此心安处是吾家”,常怀一颗感恩的心,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

快乐其实很简单,对自己好,过自己想要的生活就行了。据报道华中科技大学在11月份9天内有3名大学生跳楼自杀,其中有一位博士生跳楼前曾说“我很累,要休息了”。在这美好的青春里,他们却选择舍弃自己的生命,只因压力太大,难以实现目标,整天忧郁不安。对于他们,我只能说

他们实在实在是太傻了,成不了大海,至少我们可以做一朵晶莹的浪花,成不了草原,我们至少可以做一颗快乐的小草,我自有我的精彩,何必整天活在别人的影子里。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穷有福有高有低,但是穷人未必就难过,富人未必就快乐,高官未必就开开心心,平民未必就闷闷不乐,快乐只取决于自己的心态。不必太过看重别人的看法,因为是非成败转头空,当我们回首走过的路时,总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珍惜现在,感激生活的赐予,相信快乐很简单,我命有我不由天,快乐由我不由人,生活无论是“宝马香车”还是“竹杖芒鞋”,只要是自己喜欢的,它就是快乐的。坦然的面对生活,不求惊天动地,但求问心无愧。因为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正如“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读后感【篇2】

此词写眼前景,寓心中事,从习以为常的自然现象,生发出明睿、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作者藐视祸难、达观自信的智者襟怀。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很大,雨点很猛,穿林打叶,风声呼叫,面对这样的情势,一般人都会惊惶失措的,可是作者用“莫听”二字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无所谓,从容处之,外物不足萦怀,紧张什么?跑什么?我就要悠闲自在,不慌不忙地慢慢走。“何妨”、“吟啸”活现了抒情主体的泰然自若的心态。

“竹杖芒鞋轻胜马”,超旷达观之状可掬。“竹杖芒鞋”比骑马轻快的多!这种自嘲的背后,隐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一蓑烟雨任平生”,点明了词中所说的风雨,并不是单纯的自然界的风雨,而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现在所面对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一个“任”字,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具体落实小序中“已而遂晴”一句,这是眼前实景实写,也暗示对未来际遇的一种自信的预测。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为什么在“穿林打叶”的时候,“我”能够那样从容不迫地“吟啸且徐行”呢?因为我早就预料到,狂风骤雨肆虐的景况很快就会过去的。这是苏轼定风波“我”在政治生涯

中的心理体验。只要能经得起狂风骤雨的吹打,必然会有清风丽日跟着到来。“也无风雨也无晴”。顺和逆,穷和通,在智者的心目中,都是无所谓的。超脱,旷达自适,但并不是颓丧沉沦。

定风波读后感【篇3】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风雨俱来,雨滴打在叶子上,传来阵阵响声,作者苏轼却表现淡定,在风雨中吟啸、漫步。这在常人看来是疯狂的、另类的。别急,且看下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位老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是否真能“轻胜马”呢,或许作者洒脱的性格。再读“一蓑烟雨任平生”,从表面上看,作者所要表现的仅是自己对烟雨的淡定,不妨再看作者的人生,少年得志,春风得意,只惜后来怀才不遇,受权贵欺压,打击无数,颠沛流离,政治上的“风风雨雨”已让他身经百战,眼前这点“小风小雨”又算什么呢?看到这里,我们初步了解作者的状况。

想想看:一位竹杖芒鞋的老人在风雨中缓缓前行,他没去理会喧闹的世界,不想涉及政治斗争,静静地思考人生的沉浮,世事的变迁。至此,“一蓑烟雨任平生”之寓意不言而喻:从容面对茫茫的人生和世俗的烦扰。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低谷期”。对此,有人耿耿于怀,心情沉闷难以恢复,无法以一个全新的面貌对待后来的事;有一类人却会选择从容面对,他们不怨天尤人,而去享受“风雨”的磨练,学会昂首迎战“风雨”,或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理解苏轼那种旷达。就譬如下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远方吹来三月的春风,作者醉意全无,寒意来袭,此时斜阳会意的送来一丝温暖。人生何尝不是如此,“阳光总在风雨后”,只要你从容面对人生的困境,总能看见雨后的彩虹。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风停了,雨停了,回头看看刚才走过的路,所谓的风雨都已经没什么可怕的了。

纵观全词,作者偶遇风雨自喻仕途坎坷,面对眼前风雨的态度,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他乐观从容的处世态度。突然联想到歌曲《海阔天空》:“今天我/寒夜里看雪飘过/怀着冷却了的心窝飘远方„„”。处于信息爆炸时代的我们,是不是该静下来想想,如何用从容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的低谷。就算遇到再多的烦恼,来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心情不就豁然开朗了吗?不够的话,再来一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所有的问题都抛之脑后,所有事均变得如此渺小,那小小的烦恼又何足挂齿呢?

定风波读后感【篇4】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每当吟完这首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心中仿佛有千言万语喷涌而出。这是我最喜欢的词之一。

此词写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仕途不济,官场失意,苏轼用一首《定风波》来表达了他豁达的胸襟。《定风波》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一件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了其遇雨阻却无悲无喜,醉醒全无的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哲理。

莫听穿林打叶声狂风骤雨,黄州之贬又如何?作者不以外物萦怀,依然我行我素,不畏坎坷。而对生活的磨难,他淡然处之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艰难险阻在他心理如无物,他搏击风雨,笑傲人生,抒写大气磅礴的人生态度: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忘我的境界大有何怕浊烟迷人眼,我有正气存人间之势。

是啊,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从苏轼的态度中我体会到良多啊。还记得在最黑暗的日子里,感觉天一直在下雨,我就如同蛰伏的茧一样,处于高考无边黑暗中。身边的种种约束与不自由都成为了一把强有力的锁,约束着我的心。废寝忘食地拖着废倦的身体如行尸走肉般地为明天担忧,也许高考路上本来就是风波不断吧!心累了,心就下雨了,无法把自己的心整理得更好。这时读了《定风波》,心中所有不解和不安都平定下来了。《定风波》教我要不怕风雨,顶风冲雨地从容前进,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地前进,要看开一切坦然面对一切地前进我仿佛看到了苏轼在仕途中遇雨但是仍然从容前进的身影苏轼的处世态度平定了风雨,也平定了我的焦躁不安。

也许人生就是要从容不迫的吧,每个人在行路中难免遇上这样或那样的风波,当困难来时我们何不学学苏子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从容淡定。人生的风雨劈头盖脑又怎样,迟早会有晴天的一天,唯有一蓑烟雨任平生。生命本来就不是一帆风顺的旅程,荣辱得失犹如过眼云烟,超越困难,解决困难就要有勇气面对。超然洒脱地活着,只要内心平静,内心从容又充实,又有什么可以阻挡呢?

我们恐怕没有圣人的意境,也没有足够的阅历,但都不防闲时读读《定风波》,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新的体悟。也许不经年我们也能理解苏轼的超然洒脱。

定风波读后感【篇5】

今日,偶然在一部诗集上看到宋代苏轼《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词一首,不由得感慨万端,一股莫名的力量也随之涌上了全身。

词的头一句写的是作者苏轼于三月七日时在沙湖道上“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的一件平凡却又生趣的小事。第二句写的是苏轼在暴怒风雨之中的从容淡定的心态以及他对“竹杖芒鞋轻胜马所抒发的人生观念。第三句更是突出观点和主题,写出了苏轼轻历风雨之后的积极向上和笑对人生的态度。这首词乍一看似乎挺容易理解,实际上却隐埋着更加意味深长的道理。

就拿“莫听穿林打叶声”这一句来说,就足够渲染出了风雨的急骤和变化万千,这其实也是暗喻了苏轼当时屡遭挫折的生活环境:他在政治上不断受到重创,官职一降再降,晚年又被迫流放到荒芜之地——海南岛,但他毫不畏惧,也从不屈从于挫折和困难之下,始终以他那顽强的性格和豁达开朗的内心面对着一切。因为他心里清楚地知道,在经历了凄风飒雨之后,天,始终会放睛的。

再拿“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一句来说,表面上虽然写的是自己平静悠闲的心理,实际上也隐喻着当代生活的两种形式:一是炊烟淡袅、两袖清风的生活,作文一是大鱼大肉、彩裘花袍的富裕生活,自然,按苏轼的自身风格,他是更加向往,并肯定这种平民生活的,而“竹杖芒鞋”不正是那些平民的真实写照吗?

“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就是以这样的人生态度,不断地磨炼,再考验自己的人生境界,并将它永远地铭记在自己的心中,实践在自己的行动中。正是如此,才成就了这样一位名垂青史的诗人。

定风波读后感【篇6】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雨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这首词是上学期学的,老师已为我们讲解了一番,可是今日再拿来读时,却又给人一种截然不同的滋味。

苏轼一直是我最喜爱的词人,有关于苏轼的史料、《百家讲坛》、以及他所写的诗、词,我都读过、看过、背过。苏轼这一生活得光明磊落、坦坦荡荡,仕途上虽然多次遭受贬谪,但是仍然抱着一种自然的心态,去面对事实。而《定风波》这一首词,就体现了苏轼被贬之后,他能够坦然的去面对,没有其他文人的那种怀才不遇和满腹牢骚;他心中想的是“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而我最钦佩苏轼的就是这种“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精神。

这首词从字面上的意思就是:苏轼在出去游玩时,不巧遇到途中下雨,后来雨停了。就是这样简单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你了解一点当时的背景的话,再读这首词,感觉就会不一样。苏轼写这首词是在被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这经历许多波折之后的苏轼就是《定风波》中的苏轼。这雨,就相当于贬谪,而苏轼在雨中的心情,就代表着他此时此刻的心境。我们可以看出,苏轼并不看重这次贬谪,先看“何妨吟啸且徐行”,“何妨”中略带俏皮,又带一些挑战性,而从“吟啸”和“徐行”来看,这分明是很轻松嘛,试想,如果你被老师一顿批,还会在雨中漫步,或者时不时的喊几嗓子?这说明,这点小事对他来说算不得什么,“竹杖芒鞋轻胜马”,先说“竹杖芒鞋”,都是步行所用,属于闲人的,而此时用到“竹杖芒鞋”,即他所谓“我是世间闲客此闲行”者。这“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烟雨”是一语双关,代指政治气候,这不就是说,在这场里,我苏轼就能够穿着蓑衣,可以任凭风吹雨打,照样来往自如。

然而到了下阙,看了就会给人一种雨过天晴的感觉,“斜照相迎”,也透露着喜悦的情绪。回头看看曾经的沟沟坎坎,在转过头来,还是依然,这样心中无风无雨,自然就不会有什么淋雨之狼狈,也就是怀才不遇的心情。换种说法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也正凸显了苏轼会抱有一颗平常心去面对仕途上的挫折,也表现出他对人生风雨的一种听任自然,不怕挫折,乐观旷达的胸怀。

这就是苏轼这首词所要体现给我们的一种心态。也许也是我们要在面对挫折时的一种榜样。

我想,做事情如果抱有一种平常心,那做起来就会顺利很多吧!

定风波读后感【篇7】

无丰五年(1082年),此时已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在黄州身处八百孤寒的处境之中,生活十分拮据,但他却仍然能保持自己乐观的人生态度。就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春日,苏轼和友人一起出去郊游采风,谁知天气骤变,自己身边的人个个忙着躲雨,惟独诗人自己仍然能乐观的在雨中吟咏,“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一曲《定风波》就这样自然而然的从诗人口中脱颖而出。

词的上片写了诗人冒雨徐行时的心境。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吟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中事,或者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芒鞋,即草鞋。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平生,指平日、平素。作者当时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而小序中已言“雨具先去”,则此际必无披蓑衣的可能。所应玩味的是,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而马则是官员和忙人用的,所谓的“行人路上马蹄忙”。都是行具,故可拿来作比。但竹杖芒鞋虽然轻便,在雨中行路用它,难免不拖泥带水,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玩味词意,这个“轻”字并非指行走之轻快,分明指心情的轻松。词人想,只要怀着轻松旷达的心情去面对,自然界的风雨也好,政治上的风雨(指贬谪生活)也好,又都算得了什么,有什么可怕的呢?词的下片写雨晴后的景色和感受。“料峭春风”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刚才是带酒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而并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始感微凉,而山头夕阳又给词人送来些许暖意,好象特意迎接他似的。“相迎”二字见性情。作者常常能在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这也就是他的旷达之处了。“回首”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向来,即方才的意思。“回首向来萧瑟处”,即是指回望方才的遇雨之处,也是对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词人反思的结果是:“归去”。结句透过一层来写,是篇中的主旨,也是苏轼诗歌的典型风格——“坡仙化境”的很好体现。所谓的“坡仙化境”,就是在深挚、迫切、执著之后,忽然能够回转、放开。在此词中,“一蓑烟雨任平生”,潇洒镇静中不免带些抗争之心,也仍是另一种形式的“执”;“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对之的升华。读了苏轼的这首词,让我突然之间感受到:人生就算再大的风雨,只要我们能坦然面对,这些又能算什么呢。这无时不刻的给了我们后人很多的启发和感想。我感觉我在读的不是一首诗,而是在读一个人,一个拥有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的勇者。苏轼这一生命途多舛,他屡遇艰危却不悔,身处逆境而泰然,但内心深处的感伤却总是难以排遣。这种感伤有时很浓,有时又很淡,并常常隐藏在他爽朗或自嘲的笑声的背后。这首定风波便是他最好的生活写照,也是我们后人最好的精神教材。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