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吧

导航栏

×
你的位置: 笔记网 > 高分作文 > 导航

作文高中情结

发表时间:2024-02-21

作文高中情结10篇。

写作能力是我们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能力,通过作文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到底如何才能写一篇优秀的作文呢?经过不断的思考和创作读书笔记吧呈献出了今天的精彩“作文高中情结”,请您把这篇文章加入您的收藏夹!

作文高中情结(篇1)

罗建平,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在人行道上、马路上、铁索桥上奔跑的时候吗?那是我们多么快乐啊!你还记得我们在一起谈天、说心里话的时候吗?你还记得我们曾经许下的诺言------要做一辈子好朋友、好姐妹吗?袁藩,我们从学前班就在一起了,到现在已经7年了,

7年,我们经历了好多好多事情......我们一直亲切地叫对方“藩藩姐”“秋秋妹”,以后我们还会这样亲切吗?张圣,你还记得我们一起去滑旱冰吗?你还记得那次去老年公寓吗?我们在那爆了的水管前奔跑,你们的衣服都湿透了......那次我们去看电影,你还有了一个新的名字,那都只是我叫的“张扫把星”,以后我还能这样叫你吗?还有我的好朋友张冰雪、邓煜格、胡爽、袁小结、段雨菲、施后瑶、唐浩......

作文高中情结(篇2)

“外婆,您咋攒这么多棉被呀?”见吊橱里整整齐齐地码着几十床棉被,竞儿满脸的惊讶,“您看,这花花绿绿的,足有20床吧?准备举办棉被展览吗?”

“奶奶,您是提前给姐姐准备嫁妆吗?”闻声赶来的大侄子康儿打起了闺女的趣。

“不对,我看是奶奶为即将远行的你们俩准备的。”一向爱搞笑的小侄子宇儿抓住时机,挺直一米九的腰杆儿,一手叉腰一手大干部似的比划着,“竞儿,这几床花的好看些,你带到苏州小屋去,温暖你的新生活;这几床绸缎的,看着就是棉被之上品,康儿,你到美国留学时带上,真正让丝绸之路漂洋过海,也让各国的留学生们都见识见识我大中国光辉灿烂的丝织文化……”

“小宇啊,奶奶是为你准备的。家里只有你还在‘寒窗苦读’,有奶奶这么多棉被捂着,保管你考得比姐姐还好,飞得比哥哥还远,哈哈哈哈……”没想到年近七旬的老妈,也脸绽菊花,跟孩子似的幽默了一把。

祖孙的相互打趣,把按惯例进行开学前团圆的一大家人都引到了里屋,“善施教化”的老爸又打开了话匣子:“老太婆有割舍不下的“棉被情结”,老姊妹三个略有耳闻,小姊妹三全然不知。今天的家庭议题就由‘棉被’展开……”

“爸,您这家庭会议一开头就短不了,不烧饭啦?”“中饭不急,现代人还在乎吃?来不及烧就直接去饭店。”见又是“三尖子”打岔,老爸一脸的愠怒。“你们都坐下,听我来说道说道。”

得!忆苦思甜即将开始,赶紧坐好。老爷子可是咱王家诸葛亮,得罪不起。

“说起这棉被,那可是一把辛酸泪呀!”见老爸眼闪泪花,我们也深受感染,很快进入角色。

“想当年,我们直到结婚才拥有一床属于自己的棉被,还是一大家人东拼西凑,把攒了很久的旧棉絮翻新加工的,很薄,大概三四斤吧。仅带着这床棉被,我们四处谋生,尝试过各种工作。开始要求不高,只要能有安身之处、填饱肚子就行,后来因为我能写会画、能唱会跳,被招进了盐阜文工团。老太婆呢,因为有文化,人又善良,在新场小学做了老师,住的是村里安排的废弃多年的合作社大食堂。”

“那哪能叫房子?根本就没有房顶,上面是破旧的芦苇席盖的,一抬头就可以看见天。”老妈一边抹泪一边说,“最苦的时候是生志炜那年。他冬月出生,外面很冷,你爸爸走村串巷地演出,条件艰苦,要在四处灌风的礼堂过宿,我只好把家里仅有的棉被给他。结婚的条绒大衣裹在刚出生的志炜身上,我就抱着小霞在屋里跑,身子跑暖和了,就倒在床上,盖上家里所有的衣服睡觉。冻醒了就再跑一会儿,盖上自己编的草帘子再睡。早上醒来的时候身上一片白,那不是棉花,而是一层雪……”说到这,母亲已泣不成声。

“后来,你妈一有空就到田埂的棉花杆上捡棉花,捡了一个冬天才给志炜缝了床小宝被。直到七四年,我家才有了转机。”老爸喝了口茶,继续讲述。“那年,新兴农具社的夏社长到县电管站开会,见我多才多艺,又能吃苦耐劳,劝我跟着他干,诱人的条件是给我盖间房。”

“虽然是矮小的土坯单砖,但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我们俩更肯苦啦。”提到“家”,母亲脸上又泛起了笑容,“那时,我们白天上班,晚上全家总动员,什么能苦到钱我们就做什么。糊中药袋、印鞋盒、写板牌……平日里养鸡养猪,星期天再骑上自行车走街串巷地卖布鞋……勤劳人家幸福多。我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啦!”

“生活条件好了,被冻怕了的你妈那‘棉被情结‘却没有变淡,盖被、封被、垫被,准备了一床又一床,家里橱子都塞满了……”

“我妈这‘居安思危’的意识也太强了。”提到老妈爱屯被,我禁不住打断老爸的话,“我结婚那年,我妈给我准备了八床棉被,再加上我婆婆准备的,好家伙,摆了满满一床,那场面太壮观了!”

“害得她年年三伏天拿出来晒,折腾得够呛。”一向惜字如金的先生也忍不住了。

“大姑,我很好奇,那么多被子,你怎么盖的呀?”小宇拉着我问。

“盖?我们那时有轻巧暖和的九孔被、鸭绒被,后来有更轻软舒服的蚕丝被,实话告诉你们,我妈送的棉被我一床都没盖。她还说结婚的东西不能随便送人,折腾了我好多年。搬新房时我只好全部还给了老妈。”

“我也还回来了。”快人快语的大弟媳华说。

“怪不得外婆这儿棉被越积越多。”

“妈,这棉被老屯着也不是个事啊,你想过怎么处理了吗?”一直“坐观其变”的小弟媳静终于忍不住了。

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老太君身上。“我想好啦,你们经常做公益,我也想尽份力,把我屯了这些年的棉被都捐到需要的地方。”

“这办法好!”寒冬中出生的志炜很是开心,“今天的棉被话题圆满结束。走,我请大家吃饭去!”

作文高中情结(篇3)

李清照是宋朝词坛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自号易安居士,为“济南二安”之一。李清照的父母都有深厚的文学素养,她从小就受到父母的教育熏陶,加之聪明好学,因而在诗文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又擅长书画,精通音律,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艺术家。而使她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则是她的婉约之词,著有《漱玉集》。

情感丰富的她借“瘦”字来细腻入微地描摹景物,来婉约缠绵地表情达意。她对“瘦”字可谓情有独钟。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这首《点绛唇》为李清照早年的作品。其风格明快,节奏轻松,刻画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有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上片写少女荡完秋千后的精神状态,妙在静中写动;下片写少女乍见来客的种种情态,妙在“和羞走”。

“露浓花瘦”,语出新奇。因为上片都是写人的神态,唯此一语写景。正是这一景语,表明了游戏的时间:早春微凉的清晨,地点:香蕊初绽的花园。一“浓”一“瘦”,烘托了少女的娇媚柔弱的'精神风貌,尽显青春与活力。在娇而瘦的花枝上缀着颗颗晶莹的露珠,不正是象征少女的“薄汗轻衣透”的形象吗?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是一首惜春小令。好似一幅情趣盎然的图画,又好似一幕情节曲折的短剧。虽说是惜春之词,却一洗凡调,不为春老花残而惆怅伤感,而接连发问,一语“绿肥红瘦”,既形象又新颖。绿意肥得逼人,花瓣瘦得揪人。一个“瘦”字将惜春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也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美好事物的深切关怀。难怪清人王士祯称赞道:人工天巧,可称绝唱。

透过花残落春空去,不难看出:词人如此惜花、叹花,为花悲喜醒醉,为花憎风恨雨,却又为何?其实词人心中何不感慨:风雨葬花,如葬美人,如葬青春。凡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年华都在此痛惜情怀之内。没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没有深厚的人生阅历是不会发出如此惊人之感慨的。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表面上写词人深秋时节的孤独寂寞之感,实际上,她所表现的是词人在重阳节深切的思夫之情。李清照与赵明诚在青州归来堂生活了近十二年,赵明诚于宋徽宗宣和二年到莱州做官,李清照暂留青州,又作一次分别,再添一份离愁。这是一种出于伉俪情深而又不得不多次分别的别绪离愁,是人世间恩爱夫妻分别时所常有的“愁”,只是情感丰富的她对此更为敏感,表达得更细腻、更形象、更婉妙。她写出了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笔下所无的感情。

相思情深,相思愁苦,“物皆著我之色彩”。“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一气呵成,点明了这首词的主题,成为全篇最精彩的一笔。瘦因情意深,瘦因相思苦。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三句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寞的深秋怀人的境界。“帘卷西风”一句更直接为“人比黄花瘦”一句构造了环境、渲染了气氛,使人想象到一幅西风瘦菊、阳斜人醉、佳人对花兴叹、怜花自怜图,使人仿佛看到一位东篱把酒、独对黄花、面容清瘦、情怀寂寞的女词人在自我描绘。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比况二者的“神”,而非在形体。

由此可见,“人比黄花瘦”之句,取譬精当,巧传神韵,暗送情思,内蕴深远,令人叹惋。此句胜过“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秦观《如梦令》),更胜过“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程垓《摊破江城子》)。

凤凰台上忆吹箫                                         &n

作文高中情结(篇4)

古代诗歌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艺术传统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这些传世杰作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而且是人类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但曾几何时,诗歌开始堂而皇之地占据我的生活,影响我的性情。

少时,“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告诉我不要重蹈别人的'覆辙;“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告戒我人应该知错能改,不可妄自菲薄;“己所不欲,勿施与人”教导我不要将自己的爱好强加给别人;“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言必行,行必果”训诫我对朋友要言而有信,不可食言而肥......小小而薄薄的《论语》竟教给我一些父母、亲人为曾教给的道理,从此诗歌就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深深地扎下了根。

长大了,接触面扩大了,我也认识了更多的杰出诗人。豪放的“酒仙”李白大唱“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婉约愁苦的李清照低吟“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思贤求才的曹操振臂一挥“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诗人们的豪放耿直,文婉爽快让我心仪,但他们的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浓烈的爱国情怀更让我折服和震惊。曹操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流露出诗人的伤时悯乱的感情.杜甫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寄寓了诗人壮志难酬的忧愤.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昭示着诗人对社会变革的急切呼唤.陆游的"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昭示诗人有诸葛亮的心迹,但无路报国的愤恨和指斥。

如今,诗歌不仅陶冶着我的性情,还在铸造着我的灵魂.当诸葛孔明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懂得了修身养性的真义;当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当范仲淹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体会了快乐的内涵;当欧阳修说"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我领悟了拼搏的意义......诗歌在神州大地上相继。

作文高中情结(篇5)

精选作文高中情结

三载年华,悠悠挥去。爱恨情仇,随风而逝。怀着天真烂漫的心步入更高学府,揣着错综复杂的情离开梦想摇篮。回首这一路走来究竟留下了些什么,又带走了什么。我不知道做得对不对,但我知道,我并没有错,因为,这些都是自己最真实的选择。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什么是情?这我不懂,但我知道,那一次次加速的心跳,那一次次默默的凝望,那一次次月下的祈祷,那一次次告别的烦恼。

或许,这就是人最真诚的表达。南中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什么是美?常有人问我这同样的问题,每次都是窃笑而去,也许他们只想取笑罢了。但我的答案一直没变过。如果一位能替他人着想,恭师敬长,诚爱待人的女子也不美丽的话,那我可就不知何处能觅得佳人了!所谓美者,她的爱心就像太阳,虽然看着很小,但却闪耀出光芒万丈,照遍人间每一寸荒凉。就这样将你的心吸引到她的.门窗。这第一丝心动,更是这一生的珍藏。这条路还十分漫长,匆忙的过客也只是拥抱了其中一个欲望。

回头欣赏时,也总是飘着一缕缕伤。伴着落花流水般的光阴,也不会忘记,她的名字永远都铭刻在心上,就这样,一辈子珍藏。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我思想的摇篮的学校里,我也曾经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甚喜的是,步入高三才结实个别有志之士。平日的思想等交流大大充实了自我。这开清大哥原则二字更是一语惊醒梦中人。忠孝仁义礼智信,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片刻之情定当终生不忘。这就是我,铁血柔情,侠骨丹心,忠义刚正,这就是最真的情。男儿不展风云志,空负天生八尺躯。

什么是理想?每论及此,又是一阵哄笑。我不知别人的看法,但那天堂的大门啊,也早已为我而开。在那满地鲜花,绿意盎然的境域中,才是另一个天下。有人说我高谈抱负,说我愚不可及,说我不可救药。或许这就是没被污染与奴化的本性吧。我不觉得自己的理想与所为有何特别,只是觉得身为一位铁骨铮铮、赤胆忠心的热血中国青年,该为国家,为人民做一点事情。做一点我能做,该做的事情。直到有一天我不在了,也就彻底不做了。而今迈步从头跃,富贵功名一身荣。

作文高中情结(篇6)

我喜欢大雪弥漫的冬日。虽然北风凄厉地刮着,却没有丝毫的伤感。“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漫天大雪在空中横三绞四地翻飞,天地之间雾蒙蒙、白茫茫一片。忙碌了一年的人们,这时才有闲暇围坐在一起,守着个火锅,拉起家常。火锅里满满的都是美味,有时会在炉火上烤红薯,烤熟后剥去焦黄的薯皮儿,咬一口直甜到心里;或捧来花生烤在炉边,满屋子溢着香喷喷的花生味儿。傍晚时分,全村人家的房顶就热闹起来,大家用扫帚、木锨把雪铲下来,以免冻裂房顶。邻里们一边扫雪,一边打着招呼,就像过节一样热闹。隔着稀稀疏疏的树枝,你能眺望得很远,,能隐隐约约看见远处小伙伴的身影,

这时,麻雀们也开始叽叽喳喳飞进屋檐底下,准备入巢过夜。有句诗说“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形象的写出了冬天的味道。晚上,扎进暖暖的被窝,一会儿就进入了甜甜的梦乡。

我喜欢雪后天晴的冬日。一夜大雪之后,房屋白了,树木白了,

作文高中情结(篇7)

李清照词以其真实的情感,表达了女性生活中的种种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不论是写少女的活泼开朗、爽性率真,还是写思妇的忧郁寡欢、多愁善感,抑或写老年嫠妇的孤独无依、年迈体弱,都表现出一种卓越独特、柔媚婉约的情趣和韵味,卓然于诸大家之外,自成一体,在中国历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

李清照是我国宋代一位著名的女词人,被誉为婉约词之宗。在两宋时期,她是独一无二的。她的词表现出真实、自然、感人的艺术创造力,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位男性词人。“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王又华《古今词论》)将李清照与后主李煜,诗人李白相提并论,推崇至极。历代众多心高气傲的文人墨客为她的卓越词作魅力所倾倒,可望而不可及。李清照以一女子,知音识律,在浩淼的中国文学史上用词抒写女性的心灵,把那真正属于女性自己的心声表现得淋漓尽致,深切感人,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放射出奇光异彩,传为文学史上的美谈。

众所周知,宋词具有浓厚的女性文学特征,词之柔媚婉约的审美特征,与古代女子的群体性格相互吻合。但是,宋代又何以只产生李清照这样一位杰出的女性作家呢?这就与李清照独特的家庭出身,生活经历以及因此形成的个性特征密切相关.。她的词作与她的生活历程有着密切的联系和因果关系。那么,我们理解分析李清照词的情感和意境,就必须追寻她的生活轨迹了。李清照的生活历程可以分为泾渭分明的三个阶段,即婚前、婚后及其丈夫赵明诚病逝后三个阶段。与此相对应的是李清照现存的48首词作,按其内容和格调来分,也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婚前和新婚期所作;第二部分为婚后第二年至南渡前所作;第三部分为南渡后所作。因此,本文从这三个阶段来探讨李清照在各个不同时期所作的词的生活情结。

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土,济南人,出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官至礼部员外郎,精谙经史,擅长诗文,是当时著名的学者,继黄庭坚、张文潜、秦观、晁补之等“苏门四学士”之后,与廖正一、李禧、董荣等名列“苏门后四学土”。母亲王氏,出生名门的大家闺秀,通文墨、懂诗书,有着极高的文学修养。这样的家庭渊源,无疑为李清照的文学创作之路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这样的一个文学气息非常浓厚的家庭里,她受到的教育熏陶,造就了她的自然、率真的性情,奠定了她柔媚婉约独立自由的文学创作风格。她从少女时代就步入了文学创作生涯,并崭露了自己过人的文学天赋。

这个时期的李清照是一个性格活泼开朗、热爱生活的女子。她常常投入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寄情山水,表现出她那蓬蓬勃勃的春春气息。因此,这个时期的她的词作内容和格调都是欢快无忧的,其词境也充满着乐趣。如写于十七八岁的《如梦令》一词就比较典型地表现了这一特点: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鸳。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看到李清照是一位天真活泼而又灵秀聪慧的爽性的少女,无拘无束,无忧无虑,自然健康地成长,寄情于山水,托怀于自然。我们还可以从李清照的另外几首早期词作中进一步窥探作者的这一性格和形象。例如《如梦令》:“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率性;《浣溪沙》:“绣面芜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的柔情多怀;《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入来,袜划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天真、活泼与羞涩。

这一首首精彩的词作,无一不展示她的率真、爽性而多情的个性! 无一不洋溢着她的蓬勃朝气和对大自然由衷的热爱,字里行间分明显现的是一个十七八岁的少女那无拘无束、天真活泼的形象。但她并不是一个不知所静的女孩,不会沉湎于眷恋湖光山色,也不会沉湎于无聊地游山玩水。她会在“淡荡春光寒食天”(《浣溪沙》)里做甜甜的梦;她还会在“倚楼无语理瑶琴”(《浣溪沙》)中默默地独自沉思。她虽然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她的生活情趣却不在声色犬马,生活理想却不是养尊处优,而是把诗词创作作为自己逸志闲情的事业。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二十一岁的太学士赵明诚结为伉俪。赵明诚是宰相赵挺之子,是当时著名的金石收藏家。夫妇二人情投意合,生活十分美满。如李清照《减字木兰花》一词“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就把少妇的柔情婉娈徐徐展示出来了。他们夫妇二人节衣宿食,共同收集金石古玩,校勘题鉴,以读书为娱乐。夫妻诗词唱和,堪称神仙眷侣。李清照晚年的时候,在《金石录后序》中就以大量的篇幅回忆与赵明诚情投意合的恩爱生活,夫妻情深,款款流露。

然而,“花无百日好,人无千日红”。李清照在婚后第二年就遭到了一系列的家庭变故。首先是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被打入“元佑党人”之列,赶出了京师,遣返原籍。李清照第一次经受了生活**打击,被迫随父还乡,开始了两地的别离两地的思念。

无拘无束的少女时代的率真完全被新婚的欢愉和思恋替代了。虽然两人之间有相聚的甜蜜,但在庭院显赫、等级森严的赵府之内,更多的是饱尝恩爱夫妻的离别相思之苦。才华横溢的李清照自然而然地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诉诸于笔端。一个“愁”字就悄悄地走上了词人多情的舞台。如《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送别了自己的丈夫,不免有些失落感,举目所见,不管是白云、飞雁、明月,还是落花流水,时时处处,都与丈夫联系起来,这种感情既执著,又缠绵,摆脱不开,搁置不下:“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夫妻间的相思之情被描写得细腻委婉,使我们仿佛看到女主人眉头的一颦一蹙,心头的一震一颤,离愁别恨跃然纸上。词人一改往昔那活泼俏皮、无忧无虑的少女形象而成了终日思情悠悠、愁肠绵绵的思妇。辛苦的等待,难解的惆怅,它“剪不断,理还乱”,它可以从 “眉头”上消失,却又不自禁地钻入“心头”。 这种相思是何等地折磨人啊,“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重阳》)李清照对这种感情作了独特、深细的体察和把握,把一个思妇的相思愁情表达得淋漓尽致了。从中可见李清照作为女子的温柔、善良与细腻,也可见其作为文化女性的多愁善感。

李清照饱尝相思之苦,写下了不少“愁”词。两年后,词人回到了日思夜想的丈夫赵明诚身边。这自然给词人带来无比的欢愉和振奋。 “春到长门青草青,江梅些子破,未开匀。碧云笼碾玉成尘,留晓梦,惊破一匝春。花影压重门,疏帘铺淡月,好黄昏。二年三度负东君,归来也,著意过今春。”(《小重山》)

这首词便是印证,抒发了词人在这个时候的愉悦心情。

然而,好景不长。李清照遭受再一次生活**打击。赵挺之死后被罢免官职。越明诚三兄弟被罢官入狱。真可谓是晴天霹雳。词人仰天而叹 :“柔肠一寸愁缕”(《点绛唇》)。所幸的是这场暴风疾雨很快就过去了。在屡屡尝试了政治的**的苦果后,词人的思想意识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楼上远信谁传?恨绵绵” (《怨王孙》)、 “恨萧萧无情风雨” (《多丽.咏白菊》),词人为自己痛恨绵绵;“多情自是多沾惹”(《怨王孙》),词人为丈夫的出仕悔悟反省;“细看取,屈平陶令,风韵正相宜”、“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多丽.咏白菊》),词人在憔悴伤恨之时也不忘明志。作为封建社会文化女性的李清照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全方位地倾诉于笔端,展示自己内心的世界,展示文化女性的一种矜才尚艺。

在丈夫赵明诚出狱后,李清照陪伴着赵明诚婚后第一次回到了山东青州故里。这一次回青州,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妻共同度过了长达十年的隐居生活。这十年,对词人来说是幸福的十年,它给词人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每获一书,即同共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以大量的篇幅回忆了这段屏居乡里十年时间的幸福生活。

然而,幸福是短暂的。十年时光,转瞬即逝。政和元年,赵明诚恢复官职,再度进入官场,再度离家,开始新的仕途奔波生活。李清照从“泽畔东篱”式的桃源生活中醒来,酸甜苦辣,涌上词人的心头:“甚霎儿晴,霎儿雨,霎儿风”,(《行香子》)。词人希望能挽留赵明诚,过着夫妻诗词唱和,寂然于世外的生活。然而,赵明诚义无返顾地重返仕途。这就不可避免地在词人心中增添一段愁怨。“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念奴娇》),“香冷金税,被翻红浪,起来慵梳头。任宝奁尘满, 日上帘钩。生怕离怀别苦,多少事欲说还休。新来瘦,非干病酒,不是悲秋。休休!这回去也,千万遍阳关,也则难留。念武陵人远,烟锁秦楼。惟有楼前流水,应念我终日凝阵。凝眸处,从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这两首词明白地表达了李清照忐忑不安的愁情。历经朝廷争斗的几重灾难,李清照对追名逐利的社会风尚极为厌恶。她不得不担心自己的丈夫再次步入政治的`漩涡,她希望能摆脱功利的滋扰去过自由的宁静的生活。但是,这种生活理想在现实世界中是难于实现的。于是,词人便驰骋想象,到神话般的梦境中去寻找精神寄托。“晓梦随疏钟,飘然蹑云霞。因缘安期生,邂逅萼绿华。秋风正无赖,吹尽玉井花。共看藕如船,同食枣如瓜。翩翩坐上客,意妙语亦佳。嘲辞斗诡辩,活火分新茶。虽非助帝功,其乐莫可涯。人生能如此,何必归故家。起来敛衣坐,掩耳厌喧哗。心知不可见,念念犹咨嗟。”(《晓梦》)。这是一首记梦诗,描绘了一幅美妙神奇的生活图画。在这里,人们摆脱了世俗的纷扰,摈弃了功名利禄的追求,成为仙人的“翩翩座上客”,与仙人谈笑风声, “意妙语甚佳”。这正是李清照人生的社会追求,也是李清照清高自传,不与流俗苟同的高尚情操,更是李清照区别于大家闺秀的鲜明表现。诗人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向往的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寻求精神解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词人的磨难不断,词的愁情也不断。“酒阑歌罢玉尊空,青缸暗明灭。魂梦不堪幽怨,更一声啼鸿。”(《好事近》),于是李清照常常借伤春悲秋来抒发这种苦闷无奈的心情;“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满庭芳》),词人也借咏梅来进行自我劝慰。

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情感和心境起伏跌宕。词人大多数时间都沉浸在愁情之中,只有青州十年是幸福而难以忘怀的。这个时期,只有一首词《小重山》颇具欢快的格调,抒发词人夫妻久别重逢时的愉悦之情。可见,李清照在这个时期的情感和心境是属于愁,属于悲的。

李清照在四十四岁以前,基本上过着学者、作家式的生活,她沉浸在爱情和事业的幸福之中,演绎着多愁善感的思妇形象。公元l127年, “靖康之变”,北宋灭亡。李清照被迫从闺房和书斋中走出来,踏上了逃亡流徒的道路,与丈夫赵明诚先后南渡。李清照是一个具有极高爱国热忱的女子,面对侵略者的豺狼行径,她义愤填膺;看到山河破碎,朝廷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她以其过人的才气和锐气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抗战愿望;她用她的诗歌对投降派作了极为辛辣的讽刺和鞭挞,斥责了不能辅佐皇帝立国安邦的群臣,颂扬了历史上那些有名节的人物,宣扬了与敌人势不两立的思想。

如《渔家傲.记梦》: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磋日暮,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又如《鹧鸪天》: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这两首词抒发了词人的愤慨、失望与不平。国破家沦,而满腹经纶、自信自负的李清照,既不能报国也不能卫家,就连“甘心老是乡”的生活也不得如愿。词人的心情是无比沉重的。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菩萨蛮》);

“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蝶恋花.上巳召亲族》);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捐北人不惯起来听”(《添字采桑子》);

“仲宣怀远更凄凉”(《鹧鸪天》);

“授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清平乐》);

“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摊破浣溪沙》);

词人的满腹愁情化作对异族侵略者的痛恨、对投降派的批驳、对中原故土的

思念和对人民命运的关注。

“夷虏从来性的虎狼,不虞预备庸何伤”(《上枢密韩肖胄》);

“何必羹舍肉,便可车载脂。土地非所惜,玉帛如尘泥”(《上枢密韩肖胄》);

“遗氓岂尚种桑麻,残虏如闻保城廓。”(《上枢密韩肖胄》);

为了收复沦丧的国土,李清照不惜献出自己的热血和生命。

“欲将血泪寄山河,去洒东山一环土。”(《上枢密韩肖胄》);

对于人生,她以项羽自比。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对于国事慷慨陈词而不得志,就这样在愤懑和郁闷中度过了两年。建炎三年(公元1129年)五月,赵明诚接到朝廷诏令,到建康面见皇帝的途中,感染了疟疾,不幸病逝。国破、家亡、夫死对李清照的打击太大了。“又催下干行泪”(《孤雁儿》),她痛苦,忧郁,悲吟,心头终日笼罩着愁云和泪水。“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南歌子》),“独抱浓愁无好梦”(《蝶恋花》),“醒时空对烛花红”(《浣溪沙》)。其后,李清照因金兵的南侵,又想追赶流亡政府,颠沛流离,病倒了,“病起萧萧两鬓华,卧看残月上窗纱”(《摊破浣溪沙》)。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正月,流亡政府回到临安。李清照的心情也稍稍开朗了一些,多病的身躯稍稍得以恢复。正当李清照心绪逐渐好转之时,又一位异性闯入她的生活。“谁怜流落江湖上,玉骨冰肌末肯枯”(《瑞鹧鸪.双银杏》)。一无所靠的李清照,匆匆改嫁给了张汝舟。再婚后,李清照立即认识到张汝舟市井小人的真实嘴脸,仅百日即与之离异。李清照的敢作敢为和第二次婚姻的错误选择,导致晚年处境的尴尬,被相当范围的社交圈子所拒绝,更被上流社会所摒弃,凄凉的心境更是雪上加霜。

词人的愁情与日俱增,对什么都感到绝望。家国的重重灾难压迫着她,使她永远无法抖落心灵的苦难,重新找回昔日的笑容。自然而然她的词中也就透露着家国之恨和兴亡之感。“落日熔金,暮云合壁,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雾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永遇乐.元宵》)

面对最为热闹的元宵之夜,杭州城内张灯结彩,一片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词人仍然要问“人在何处”,思念故国之情油然而生,昔日汴州元宵盛况历历在目。那时国家安定、京华繁荣,妇女们披珠带玉,打扮得花枝招展;而如今,自己流落异乡,面目憔悴,两鬓苍白,哪里还有心思观灯赏景。词人通过今昔盛衰的对比,咀嚼国破家亡的苦涩悲凉。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声声慢》)

这首词将词人忧患余生、孤独无依的凄凉晚景表现得淋漓尽致,是词人这个时期的词作的代表,曲折而又典型地概括了词人南渡以后漂零的生活、凄苦的处境和充满悲哀的内心世界。词中不仅反映个人的不幸,而且带有深沉的家国之痛,将个人的不幸与国难家仇联系起来,委婉凄戚,孤独、愁闷。李清照南渡后正是在这种愁苦和悲愤中度过余生。

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五月以后,李清照返回临安。余下的二十年左右的时光,李清照都是在京城临安度过的。李清照的晚年是非常凄苦的,在奔波逃难中,夫妻一生辛勤收集的金石文物也损失殆尽。李清照在孤苦无依的生活中结束了作为词人的一生。

李清照词作的情结是丰富的。作为封建社会的文化女性,她没有把自己锁在闺房绣楼内消磨青春年华,而是用心灵去审视社会,用眼睛去直面社会,靠着自己敏锐的细腻观察和深厚精湛的艺术造诣,通过抒写个人的欢乐、痛苦、悲哀和理想,展示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示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用文学语言记载着宋代的社会风貌。透过李清照的词作,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才华横溢、执着追求的女子的抗争与叛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活泼开朗、爽性率真的少女的青春与纯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忧郁寡欢、多愁善感的思妇的寂寞与离情;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无依、年迈体弱的老人的泪水与倔强;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卓越独特、柔媚婉约的女词人在历史尘埃中远去的身影与情结。

作文高中情结(篇8)

友情结高中生优秀说明文范文

小时侯,亲情是我的财富。我是一朵白云,亲情是包容我的蓝天;我是一株大树,亲情便是滋养我的土地;我是一只小鸟,亲情便是庇护我的森林;我是一泓清泉,亲情便是拥抱我的山峦。长大后,我又得到了一笔新的财富——友情。我忠诚的去播种它,热情的去浇灌它;用谅解去维护它。我付出多少,他就回报我多少,甚至更多。在节日时,它化为贺卡问候我;在失败时,它化为力量鼓舞我;在胜利时,又是它化为祝福祝贺我……这一切的一切,使我明白,友情不是拿来交换的,也不是拿来做垫脚石的。珍贵的友情像北极星那样,永恒而又遥远;真正的右倾不是望秋而落的树叶,它是深藏于窖底的甘醇,虽逾千年,溯齿尤香。

人常说:“挚友不必过多。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是的在人生的道路上,能找到与自己心灵相通的.朋友,那岂不是人生最幸福快乐的事情。初中时,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我的一个同学和我关系特别好,可是我总把他拒于好友之列。因为她从不带可口的零食;从不穿好看的衣装;从不说恭维的语言;从不玩浪漫的把戏……一天父母吵架,拿我当出气筒,敏感的我认为父母不再爱我,所以我上课一直低着头,下课也没有精神。我的好友们都没有注意我的变化。放学她递给我一张纸条,“看不到你的笑脸,听不到你的笑声,我今天和你一样不开心。朋友,别跟自己过不去。”这简单的一句让我感动不已。是呀,友情的考验就像是一种修炼,一次涅磐。这也正如一个诗人所说:“在顺境结成友情,在逆境接受考验,在岁月之河中流淌延伸……

友情是不受限制的,它可以在长幼之间,同性之间,异性之间,甚至异域之间。山隔不断,水隔不断。我不奢望友情的永恒,只期待心灵的些许共鸣,哪怕是抨然心动的一瞬间,即使是那些许的共鸣,也能从中读出雨的凉意,夜的静寂,孤灯的余辉。

每一个夜深人静或者双休假日,我都会和他(她)相会网海。他(她)多大,做什么,什么样子我都没有问过,他(她)也没有提起。我们的相遇很偶然,偶然的相遇让我们相识,相识的过程让我们相知。有时候我感觉他(她)就在我的身边,有时候又觉得我们相隔遥远;有时候感觉他(她)和我同龄,有时候又感觉他(她)更象一位长者……在我16岁生日那天我收到他(她)给我邮寄来的中国结,那红红的中国结让我感受到友情的可贵。这个中国结我高高挂在我的书房,挂在我电脑的上方。我视它为“友情结”。

崇高而有可贵的友情呀!是不可污秽和蔑视的。它架起了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奉献于人类的友情,是真的表达,爱的体现。

中国结。友情结。

作文高中情结(篇9)

我最喜欢吃的水果是香蕉。它的外形可漂亮了,两头尖尖的,不仅像弯弯的月牙、像小小的拱桥、还像一叶随波逐流的小舟。平时它总爱穿一身淡黄色的外衣,上面还有大大小小的黑点,就像撒了一层油亮的黑芝麻。剥开它的外皮,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露出的乳白色果肉,活像一个嫩生生的小娃娃。馋得我口水直流,忍不住一口咬下去,入口的'果肉软软的、糯糯的、滑滑的,又香又甜,包你挨两巴掌都舍不得丢手呢。我听大人说:“香蕉营养高、热量低,含有称为“智慧之盐”的磷,又有丰富的蛋白质、糖、钾、维生素a和c,同时膳食纤维也多,是相当好的营养食品。传说佛祖释迦牟尼是因为吃了香蕉而获得智慧,所以香蕉又被称为“智慧之果。”不仅如此,香蕉还可以美容,治疗便秘,就连香蕉皮都能把我们的皮鞋擦得又黑又亮呢”。所以说,香蕉浑身都是宝。试问,如此佳果谁又能不爱呢?

作文高中情结(篇10)

雨季情结

文字带来的幸福不是每个人都能体会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文字不过是了解世界的一种途径。而我觉得,它是一种轻松但不浮泛的抚慰。文字让我保持清醒的头脑,独立的自我,并让我在怯懦时恢复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自信。

——题记

记得小学的时候家里条件不好。连交学费都是忙季过后卖了粮食再补上。更别说拥有其它书了。有的同学带了本《寓言故事》或《格林童话》,大家都抢着看(其实就是让你翻两下。感情好点的,借你看几篇)。而我看的第一本课外书不是益智教人的寓言,而是小说。那是在四年级,一个同学带了本小说叫《花季·雨季》。我要借一晚,他不肯。最后我拿“兄弟大义”之类软磨硬泡,获得了一晚的阅读权。由于家里忙,一放学就跑到地里帮忙,直到“乌鹊南飞”才回家,一屁股坐到椅子上骨头都快要散架了。爸妈做饭去了,我赶紧掏出《花季·雨季》如饥似渴地看。可小小的身子骨实在撑不住了,自然没看几页,抱着那本书不知不觉睡着了。依稀记得关于“深圳特区”青少年生活的,一晚上的阅读权丧失了,从此,留下了遗憾。

五年了,《花季·雨季》陪我走过了花季、雨季。我现在虽接触了许多文学名作,但《花季·雨季》一直伴随着我,一路走来,并将在时常捧读重温旧时的梦中一路走下去。有人说过“读书是一种心灵的义务。一个人,如果没有将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么他就是自己的敌人。”的确,读书是对心灵的塑造,是体会在匆忙人生的“物我两忘”以及诗意存在的机缘。在高贵思想的空间里,我常常获得灵性和自由。

高二的生活已接近尾声,在紧张的学习中,读课外书被当作“大逆不道”,可我还是忙里偷闲与“故人”相谈,常感“人言我心”的快乐。

啊!“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猜你喜欢